■河南省安陽市文明大道幼兒園 王云霞

6S管理理念起源于工業現場管理方法和標準,倡導從小事做起,進行有效的行為管理,涉及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等六個方面,對日常工作行為提出要求,注重每個人養成細節管理的習慣,達到整體提升的目的。幼兒園作為3-6歲幼兒成長的主要環境,幼兒習慣養成是幼兒園保教工作的重點,用6S管理理念為幼兒創設干凈、整潔、舒適、適宜、科學、合理的學習生活空間,有效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對幼兒一生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一日生活皆教育。”6S管理模式的落腳點在幼兒園的日常保教工作,在多種管理場景中應用6S理念,對提升園所保教質量和幼兒個體核心素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中,1S指代“整理”,就是根據物品的用途對物品歸類,與“斷舍離”有異曲同工之妙,空間利用效率更高。2S指代“整頓”,通過物品分類以及使用次數,為物品指定最佳的放置點,時間利用效率更高。3S指代“清掃”,關注點在于環境的維護與保養,吻合品質效率導向要求。4S指代“清潔”,著重發揮標準化制度的作用,保證3S成果的穩定性。5S指代“素養”,通過提升個體的素養品質展現全新的精神面貌,達到體現6S管理理念的目的。6S指代“安全”,秉承防患于未然的原則,及時發現安全隱患,避免帶來嚴重后果,為前5個S的正常運轉提供安全保障。例如,幼兒園從入園晨檢、集體教學、生活活動、戶外游戲活動、區角活動、綜合實踐活動等,幼兒都要在活動中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6S理念看似簡單,實際上融合了諸多幼兒心理學和兒童管理學科的精華,應用價值顯著。規范及優化整體校園和班級環境,顯著提升了園所整體保教水平和園所組成元素個體核心素養。
幼兒看待事物的過程中受個人情感、年齡特征影響明顯,培養幼兒整理習慣時,要采用幼兒喜聞樂見和直觀的方式,激發幼兒整理物品的興趣與動力。幼兒整理習慣的養成與環境要素密不可分,環境本質上也是教學資源,直觀性較強,為幼兒帶來心理暗示,直觀和隱性教育作用都非常強。幼兒在整潔的環境中能產生愉悅的情緒。如教師與幼兒一起投放整理區角物品材料,首先,教師讓幼兒走進凌亂的建構區,引導幼兒表述感受。幼兒表示走不進去,玩的地方都沒有,物品太凌亂,心情很不好;其次,教師讓幼兒走進舒適的閱讀區,幼兒表示很想坐在沙發上讀一會兒繪本。兩相對比,激發幼兒整理的動力。幼兒在建構區內根據區角柜隔層標志、材料框標志和框內材料一一對應的原則進行物品分類擺放,所有建構材料都可以找到對應的“家”。建構區變得整潔、清爽,幼兒喜笑顏開。幼兒通過自己的勞動創設了舒適的環境,親身感受到整理的重要意義。長此以往,幼兒收拾無序的現象越來越少,分類排序擺放能力逐步提升,間接強化了幼兒的責任意識。
幼兒整理習慣養成階段還可以融合規則性游戲因素,促使幼兒在游戲中動腦、動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行為規則方式日趨穩定。教師利用游戲活動指導幼兒,讓幼兒在游戲中獲得成功感受,進而養成良好的習慣。如小班組織“娃娃家”“悄悄話”活動,教師事先整理游戲材料,讓幼兒仔細觀察娃娃家,提問幼兒在娃娃家如何交流對話。幼兒看到娃娃家好看的毛毛蟲、可愛的娃娃、熟悉的小枕頭、卡通動物小沙發和小機器人、小汽車等玩具排列整齊,就像在迎接小朋友說悄悄話,感受到整潔溫馨的美好,從而意識到玩具材料整理的重要意義。
幼兒“整頓”習慣意識的養成與幼兒園五大領域中科學領域數學分類的能力關系密切。培養幼兒分類能力的過程中為其提供自由空間,促進幼兒之間合作交流,在一日活動中尤為重要。教師在分類活動中鼓勵幼兒自由分類并創設環境,讓幼兒在分類中體會“整頓”,形成分類標準。幼兒完成分類活動后,教師引導其表述分類的依據,交流分類的體會,強化幼兒的分類意識,促進分類習慣的內化。
幼兒分類能力的養成同樣離不開游戲因素的支持。幼兒在親自操作的過程中,頭腦中構建明確的符號表征體系,并將物理知識融合于表征體系中。教師在游戲活動中為幼兒提供適宜的玩具和材料,如將拼圖、手工圖形融合在游戲活動方案中,引導幼兒利用圖形和形狀解決實際問題,適應幼兒形象思維的發展特征。幼兒在動手操作玩具的過程中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對相同的事物分類,鍛煉層級概念與區別能力,提升分類“整頓”能力。
區角游戲在幼兒分類能力培養中起到重要作用。教師根據區角游戲規劃方案精心創設游戲情境并投放材料,讓幼兒自主選擇同伴和材料。通過區角游戲,促進幼兒分類經驗的內化與吸收,分類“整頓”能力更全面。比如,區域標志牌一,那么相應的區角柜用(一)標注,具體到每一種材料框用阿拉伯數字1、2、3等標注,并且小、中班需要將材料圖片及個數相應貼在區角柜及區角框上,大班區角材料的擺放更能體現幼小銜接的銜接點。通過區角活動,更能促進幼兒6S習慣的養成及物品擺放的規則意識。教師在區角投放大小、長度、厚度、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讓幼兒自由選擇并探索,在比較分析的過程中感知不同事物的特征,并積累分類經驗,用完之后按照大小、長度、厚度、粗糙度分類放回原處。幼兒遇到分類問題時,教師不要急于代勞,而是鼓勵幼兒自主分析,引導幼兒自主完成分類任務。教師要發揮游戲情境的作用,讓幼兒意識到分類在生活中的價值和意義,構建幼兒的分類基礎,促進分類經驗的積累。
幼兒“清掃”習慣關系到環境的清潔度,培養幼兒的清掃習慣時,可以充分利用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值日時間。值日生是幼兒在集體生活中的特殊角色,與幼兒成長過程中的心理需求相吻合。教師要肯定幼兒在值日活動中的價值,強化幼兒的成就感與自尊感,激發幼兒的勞動積極性,使其感受到勞動的魅力所在。教師帶領全體幼兒制作“值日生工作牌”,并通過班級競選、投票的形式推選出小班長,讓幼兒知道“今天誰值日”,引導幼兒正確認識值日生的角色,體會到值日生的自豪感和榮譽感,對值日活動充滿期待。
在值日活動中,教師要注意豐富值日內容,培養幼兒的勞動技能。“勞動”是值日活動的核心,要著力培養幼兒的服務意識,讓幼兒主動參與班級環境維護過程。幼兒在值日中能夠使用常見的工具開展值日工作,通過與同伴交流探討,解決值日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有效提升勞動能力。幼兒自身的勞動工具應用機會不多,初始階段經常出現手忙腳亂的情況,如何讓幼兒熟練使用勞動工具,培養幼兒的“清掃”習慣,成為教師必須面對的課題。幼兒通過值日活動反復練習勞動工具的使用方式。教師在值日活動之前,結合幼兒的身體發育特征,收集適合幼兒使用的勞動工具,如簸箕、掃把、抹布等,創設幼兒值日活動條件。教師定期開展值日經驗分享活動,拍攝并播放幼兒值日活動過程,引導幼兒回想值日中遇到的問題,同時讓部分幼兒現場示范,引導更多幼兒掌握勞動工具的使用方式。開展“小小觀察員”活動,鼓勵幼兒現場觀摩保潔阿姨的工作,以及家長在家中做家務的情形,引導幼兒全面看待值日工作,同時分享個人學習到的值日技巧,并在值日活動中積極實踐,潛移默化地提升個人的勞動能力。
教師培養幼兒的“清潔”習慣時,要注意幼兒的個體差異,可以通過“值日生工作手冊”引導幼兒主動參與值日活動。幼兒有可能忘記自己是今天的值日生,或者在值日過程中遇到困難,抑或缺乏頭緒,要想培養幼兒的值日意識和習慣,教師可以與幼兒共同商定制作“值日生工作記錄表”與“記錄冊”,讓幼兒通過前書寫的方式記錄個人的值日經歷。工作記錄表中提供了日期、星期、值日內容等欄目,作為當天值日生的幼兒,選擇“值日生工作牌”后,完成當日簽到。幼兒記錄個人的值日經歷時,通過“小星星”說明當天準時開始值日生工作;通過“愛心”說明當天有人請假,自己替請假的幼兒開展工作;通過“笑臉”說明自己是當天值日的小明星。值日生工作記錄表中的各種符號反映了每天的值日情況,強化了幼兒的責任感,助力“清掃”習慣的養成。“值日生工作記錄冊”詳細記錄了幼兒參與當天值日的經歷,如幼兒以故事的形式記錄當天的值日經歷,包括值日的成果、遇到的問題、自己的感受、新穎的想法等。
幼兒參加值日生的工作后,促進了班級衛生規則的養成。幼兒用自己的行動來維護班級衛生,美化一日生活環境,爭當環境的小衛士。
“清潔”習慣與規則標準化的制度關系密切,通過培養幼兒的標識意識,讓“清潔”習慣的養成更順暢。教師首先要完善幼兒的標識認知,激發幼兒對圖像和符號的興趣。幼兒具備一定生活經驗,但是理解圖像和符號相對困難,如果理解不到位,圖像與符號就沒有了存在的意義,自然無法形成標準的規則意識。其次,教師利用標識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時,要讓幼兒明確標識蘊含的意義,為幼兒遵守標識打好基礎。對幼兒普遍反映較難的標識,教師要加大講解力度,讓幼兒準確理解安全、規則、情感等各類標識的含義,建立圖像符號與含義的聯系。最后,教師在標識教學中要與幼兒密切互動,引導幼兒表述自己對標識的觀點。對幼兒難以理解的標識要及時改進。教師要定期觀察標識,及時替換殘缺不全和破損的標識,并結合幼兒的興趣提供更多深受幼兒喜愛的標識,引導幼兒吸收標識知識,建立標準化習慣基礎。
幼兒入園后必須遵守幼兒園區域的環境及規則,順利推進各項學習生活內容。幼兒的家庭環境不一樣,接受的教育也不一樣,客觀上存在差異,部分幼兒的標準規則意識已經比較成熟,也有部分幼兒尚未形成基本的標準規則意識,對其他幼兒的生活學習有不利影響。教師的習慣培養固然重要,幼兒自主認知也不可或缺,教師要重視園內標識的規則作用,引導幼兒遵從標識要求,在約束幼兒行為的同時,培養幼兒的標準規則意識。在標準規則習慣培養的過程中,需要幼兒與教師雙向互動,幼兒對自己提出的問題印象更深刻,教師要吸收幼兒的想法,強化幼兒的主人翁意識,讓幼兒在主動性的環境中養成標準規則意識,并內化為個人的“清潔”習慣。
幼兒素養的培養與幼兒的日常生活習慣關系密切。教師要重視幼兒飲食、喝水等生活習慣的養成,助力幼兒健康成長。幼兒教師要負責管理幼兒的一日生活,幼兒的飲食項目也愈發豐富。如何培養幼兒的飲食習慣成為教師必須面對的課題。很多幼兒都存在挑食的行為,教師要幫助幼兒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為幼兒講解各類健康食品,讓幼兒認識蔬菜、胡蘿卜等食品中蘊含的健康元素,不能挑食,真正考慮到幼兒的健康成長。在飲食習慣培養的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幼兒榜樣的作用,關注幼兒的日常飲食過程,選擇不挑食的幼兒作為榜樣,引導其他幼兒向其看齊,促進幼兒飲食習慣的養成,助力幼兒健康成長。
幼兒活潑好動,每天的活動時間較長,必然會消耗一定量的水分,養成飲水習慣至關重要。教師要讓幼兒意識到多喝水、勤喝水的重要性,展示因為缺水導致的生病現象,讓幼兒建立飲水與身體健康的關系,共同創設優質健康的生活學習氛圍,為幼兒的成長提供足量的水分,在潛移默化中養成主動喝水的好習慣。
良好的睡眠習慣對幼兒成長大有裨益。教師在培養幼兒的睡眠習慣時要重視午休對幼兒成長的意義,引導幼兒在午餐后及時午休,以在下午的學習中保持充沛的精力,促進幼兒身心發展。在幼兒午休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巡視工作,掌握每一位幼兒的睡眠情況。對遲遲無法入睡的幼兒,教師可以講一些故事,讓幼兒逐步入睡,在教師的引領下,幼兒掌握正確的睡眠姿勢,提升睡眠質量。
幼兒安全習慣的養成對幼兒的成長至關重要。在培養幼兒安全習慣時,可以綜合使用運動、游戲等多種方式,讓幼兒在愉悅的氛圍中養成安全習慣。傳統的教育觀念認為活潑好動、“不老實”的幼兒容易出現安全問題,實際上,謹小慎微的幼兒也容易出現安全問題。不難看出,幼兒的安全行為習慣與個人的行為能力密切相關。培養幼兒的安全習慣時要注意鍛煉幼兒體能,提升幼兒自我防護和遵守游戲規則的能力。教師根據季節特征的不同為幼兒提供感興趣的安全活動內容,鍛煉幼兒體能,提升遵守游戲規則的能力。
安全游戲在幼兒安全習慣培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師將安全習慣要素融合于活動內容中,引導幼兒在趣味化的氛圍中自主解決問題,強化幼兒的防災、避害、自救能力,增強幼兒的安全防護自信心,安全習慣更加穩固。教師可以安排角色游戲,發掘游戲中的安全因素,提升安全教育效果。比如,教師開展“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游戲,讓幼兒扮演小兔子,幼兒在游戲中衍生出“不要給陌生人開門”“不隨便跟著陌生人走”等情節,意識到如何應對“陌生人的誘惑”。教師在角色游戲中設置生活情境,讓幼兒在情境化的游戲扮演中提升自我保護能力,豐富安全知識,并將安全習慣內化于心。
教師在安全教育中還可以設置美術游戲,讓幼兒運用美術技能表達自己心目中的生活。比如,教師開展“勇敢的消防員叔叔”“我不怕地震”等多樣化的美術安全活動,讓畫筆成為幼兒相互交流經驗的載體,拓展幼兒的學習空間,潛移默化中養成安全意識。教師在美工區中布置幼兒能夠理解的符號,讓幼兒使用這些符號設置本班標志,提升幼兒辨別“防止觸電”“禁止攀爬”等安全標識的能力。
此外,教師在安全教育中可以設置語言游戲,讓幼兒在講故事、播報新聞、看圖說話的過程中培養安全認知能力,促進安全習慣的內化。還可以設計辯論活動,給出生活情境中常見的行為,讓幼兒辯論這些做法是否合適、是否安全,進而掌握更多的安全規則。總而言之,幼兒安全習慣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師不斷提供富有創意的教育方案,讓幼兒在愉悅的氛圍中掌握安全防護技巧,鍛煉自我保護能力,促進安全習慣的養成。
綜上所述,本文概述了幼兒園運用6S管理理念的實操,探討了6S管理在幼兒習慣培養中的具體應用方式,為應用6S管理理念提供了支持策略。將6S理念與幼兒習慣培養相融合,是幼兒教育領域中的創新舉措。當前6S管理理念在幼兒習慣培養中的經驗積累仍然相對單薄,意味著教師在今后的幼兒教育工作中要進一步探索6S管理在習慣培養中的應用策略,深入發掘6S管理理念的精髓和潛在價值,讓幼兒習慣的養成過程更系統、規范、全面,為幼兒的成長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引導,推動幼兒教育事業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