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雁
(南華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湖南 衡陽 421001)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由心肌缺血缺氧、高血壓、冠心病、心臟瓣膜病或心肌病等原因引起。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1],全球范圍內CHF的患病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成為世界范圍內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據統計[2],目前全球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超過2 600萬人,而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長。以美國為例,慢性心力衰竭每年的新發病例約100 萬人,成為每年美國住院患者的第一位原因。而在歐洲,每年有數百萬的患者被診斷為慢性心力衰竭[2]。據2019年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公布的數據顯示[3],我國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近年來呈逐年上升趨勢,為0.9%~1.4%。老年人是慢性心力衰竭的高發人群,尤其是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更容易患上慢性心力衰竭[3]。慢性心力衰竭的典型癥狀是呼吸困難和疲乏無力,特別是在做日常活動或運動時更加明顯?;颊邥械綒舛?、胸悶、咳嗽、喘息、夜間呼吸困難等[4]。此外,患者還可能出現水腫、腹脹、腹痛、食欲不佳、惡心、嘔吐等消化系統癥狀,并且可能會因為心臟功能減弱而出現手腳發涼、心悸、暈厥等,故應采取相應護理干預措施,以改善患者預后[5]。代謝當量是指進行定量運動活動時,單位時間內消耗的氧氣量。測量代謝當量可以估計人體的氧耗能力和卡路里消耗。運動康復利用代謝當量來指導運動量,從而減少肌肉疲勞和促進身體恢復,提升身體的代謝能力和氧合能力,從而減輕肌肉疲勞,改善身體機能。本研究探討基于代謝當量的運動康復干預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選取2021年1月—2022年10月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46 例,根據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73 例。觀察組男40 例,女33 例;年齡(56.28±5.16) 歲;病程(6.49±0.62) 年;美國紐約心臟病協會心功能分級:Ⅱ級20 例,Ⅲ級39 例,Ⅳ級14 例。對照組男38 例,女35 例;年齡(57.13±5.43) 歲;病程(6.61±0.68) 年;心功能分級:Ⅱ級22 例,Ⅲ級34 例,Ⅳ級17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心力衰竭學組制定的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標準[6];患者生命體征平穩,血流動力學相對穩定;患者病程大于1 年;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均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患者合并心肌梗死、嚴重心律失常等心臟疾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有骨折、關節不穩定等影響康復運動類疾病;患者無法耐受運動康復訓練,中途退出研究;患者合并精神或意識障礙,無法正常溝通交流。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措施,包括定期監測病情變化、控制水鈉攝入量、營養支持、緩解呼吸困難、避免并發癥和定期隨訪等。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基于代謝當量的運動康復干預。第一,評估代謝當量: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代謝當量需要通過測量最大攝氧量(VO2max)來評估。VO2max通常通過心肺功能測試測定。第二,設定運動目標:根據患者的代謝當量,制訂適當的運動目標。常見的運動目標包括改善運動耐受力、減輕疲勞等。第三,制訂運動計劃:根據患者的運動目標和代謝當量,制訂相應的運動計劃。包括運動強度、持續時間、頻率等方面的指導。建議患者每周5~7 d進行有氧運動,每次運動20~30 min,運動強度應控制在60%~80%的心率峰值。針對不同心功能分級患者,給予不同程度代謝當量運動訓練。對于心功能Ⅱ級患者,指導其進行3~5 met代謝當量運動訓練,主要包括騎自行車、拖地、上下樓梯等,每次15~20 min,每天1~2 次;心功能Ⅲ級患者指導其進行2~3 met代謝當量運動訓練,主要為穿衣、洗漱、慢走、室內活動等,每次5~10 min,每天1~2 次;心功能Ⅳ級患者進行1~2 met代謝當量運動訓練,包括床邊站立、床上活動、床邊慢走等,每次3~5 min,每天1~2 次。第四,監測和調整運動計劃:通過定期監測患者的心率、血壓等指標,調整運動計劃以確?;颊呖祻湾憻挼陌踩院陀行?以患者可以耐受為宜。兩組患者均持續干預3 個月。
第一,患者干預前、干預3 個月后做心臟彩超,比較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包括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收縮內徑(LVESD)和左室舒張內徑(LVEDD)。第二,干預前和干預3 個月后采用健康行為自評量表(SRAHP)評價兩組患者健康行為評分,包括心理、運動和健康責任等三個維度,評分越高提示患者健康行為越好。第三,干預3 個月后采集兩組患者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比較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主要包括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第四,干預前和干預3 個月后抽取兩組患者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離心后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患者體液因子水平,包括血管緊張素Ⅱ(AngⅡ)、同型半胱氨酸(Hcy)、乳酸(LA)和腦利鈉肽(BNP)。

干預后兩組LVEF水平高于干預前,LVESD和LVEDD水平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干預后兩組患者心理、運動和健康責任評分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健康行為評分比較 單位:分
干預后觀察組IgG和IgA水平低于對照組,IgM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后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單位:g/L
干預前兩組患者體液因子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AngⅡ,Hcy,LA和BNP水平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體液因子水平比較
研究表明[7],慢性心力衰竭的發病機制與心臟、血管、內分泌等多方面因素有關。首先,心肌損傷是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發病因素。病毒感染、高血壓、冠心病等因素會導致心肌組織發生不可逆損傷,從而引發慢性心力衰竭。其次,心臟負荷過重也是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因素。心臟的正常功能是通過不斷地收縮和舒張進行血液輸送,因此,心臟的負荷過重可能導致心臟肥厚和增大,從而影響心肌正常功能,引起慢性心力衰竭。此外,內分泌系統功能異常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另一個重要因素[8]。心力衰竭時,機體內持續存在的壓力刺激,導致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強,進而刺激心血管系統,引起血流動力學變化,導致心力衰竭[9]。最后,心臟的能量代謝異常也是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因素。心臟是一個高能消耗器官,其能量代謝異常直接影響心臟舒縮功能,同時,這一過程還會引發氧化應激反應,造成心肌細胞死亡,最終導致慢性心力衰竭[10]。對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療的同時,應實施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改善患者病情,減輕患者痛苦,緩解患者的心理負擔,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再住院率[11]。
運動康復已被證明是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然而,在運動康復治療中需要注意的是,患者的鍛煉強度不能過大,以免造成不良反應[12]。因此,了解個體代謝當量的情況非常重要,可以幫助指導患者的運動干預強度和措施。代謝當量是靜息代謝消耗率的倍數,是衡量不同運動強度和類型的通用指標,它反映了體循環和肌肉代謝的程度,并可以用于評估不同運動強度的適宜性[13]。不同程度的運動所需要的代謝當量也不同,因此對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運動康復方案,代謝當量的選擇至關重要[14]。研究顯示[15],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鍛煉能夠提高心肺功能,改善體力活動水平,減少住院次數,并且可以改善心理和社交功能。然而,如果運動強度太低,可能無法得到足夠的益處;如果運動強度太高,可能引起不適甚至危險。因此,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選擇合適的代謝當量非常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LVEF水平均高于對照組,LVEFD和LVEDD水平低于對照組,提示基于代謝當量的運動康復干預模式可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心理、運動和健康責任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經過基于代謝當量的運動康復干預,患者健康行為明顯改善。干預后觀察組患者IgG和IgA水平低于對照組,IgM水平高于對照組,提示基于代謝當量的運動康復干預模式可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免疫功能。AngⅡ水平可反映患者內皮細胞損傷程度和心力衰竭嚴重程度;Hcy可通過抑制一氧化氮合成酶,調節凝血酶活性,進一步損傷血管內皮功能;LA水平可反映機體器官氧供求關系;BNP水平和心肌壞死數量存在相關,可直接反映患者心衰程度。干預后觀察組患者AngⅡ,Hcy,LA和BNP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基于代謝當量的運動康復干預可調節患者體液因子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血管內皮功能起到改善作用,與陳麗萍等[16]研究具有一致性。
本研究選取樣本較少,且全為我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加之患者自身病情差異,對干預措施耐受程度不同等因素,且未進行更長期隨訪研究,可能產生一定偏倚,有待多中心、大樣本實驗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