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詩頻,徐 斌,葉麗掀
(福建省老年醫院,福建 福州 350012)
穩定性慢性心功能不全(CHF)引起的臨床綜合征,主要臨床表現為活動耐力下降、體液潴留和疲乏等[1]。若不及時治療,會引發休克、猝死等,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2]。臨床針對此類患者通常選擇常規護理干預,包括藥物指導、飲食干預、生命體征的監測等,但由于個體差異較大,且居家治療時間較長,缺乏系統化、規范化的健康指導,加之常年心肺儲備功能不足、基礎代謝率下降,導致臨床療效不盡人意[3]。心臟康復是以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改善運動功能、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的綜合干預。心臟康復治療針對患者個體生理功能特征,通過動態評估和運動處方設計,給予相應的運動負荷和干預手段,是達到最佳運動效果的治療方法。該方法通過運動及心理調節等多種方式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癥狀,改善患者內皮功能,穩定動脈斑塊,提高心肺耐力。以往研究證實[4],心臟康復訓練有助于改善穩定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及運動耐量。故本研究旨在探討入院心臟運動康復應用于穩定性CHF患者的效果。報告如下。
選擇2020年7月—2022年11月收治的121 例穩定性CHF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傳統組(n=60)和運動組(n=61)。傳統組中男36 例,女24 例,年齡(62.34±5.07) 歲;病程(5.84±0.92) 年;心功能級別:Ⅱ級30 例,Ⅲ級22 例,Ⅳ級8 例;體質量指數(BMI)(21.15±1.21) kg/m2;心臟基礎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29 例,缺血性心臟病20 例,肺源性心臟病11 例。運動組中男37 例,女24 例,年齡(72.81±2.29) 歲;病程(5.79±0.88) 年;心功能級別:Ⅱ級27 例,Ⅲ級23 例,Ⅳ級11 例;BMI(21.17±1.25) kg/m2;心臟基礎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21例,缺血性心臟病24例,肺源性心臟病16 例。兩組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患者臨床癥狀及影像學檢查符合CHF的診斷標準[5];經治療病情處于穩定期;心功能分級為Ⅱ~Ⅳ級;患者臨床資料完整,具有一定的配合能力。
排除標準:精神異常、認知功能障礙者;依從性差者;隨訪期間死亡者。患者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
傳統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第一,宣教:包括穩定性CHF的相關知識、用藥重要性、休息和活動、一般心理支持及心理護理支持。通過與患者交談、聊天等溝通方式,向患者講解有關知識,教會患者正確監測體質量變化,以明確有無液體潴留,若出現呼吸功能等方面的異常,及時就診。第二,飲食指導:強調良好營養對疾病恢復的重要性,每日攝入新鮮蔬菜等高蛋白飲食和水果。第三,出院指導:及時告知患者有關穩定性CHF治療的并發癥及注意事項,囑咐出院患者定期返院治療及復查。
運動組在傳統組的基礎上給予心臟運動康復。第一,患者入院第1 天,護理人員要對患者開展一次完整的體檢,并記錄患者體征,與此同時,向患者宣教疾病相關的知識,如發病病因、癥狀和體征、治療手段、護理的重要性等,以此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使其積極配合治療。第二,患者入院第3天至第4天,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開展小幅度的運動,包括翻身、小腿彎曲、體位改變等,在患者能夠順利完成后再指導進行大幅度的運動,包括四肢屈伸等。小幅度的運動可以幫助患者緩解肌肉緊張,促進血液循環,從而有助于改善病情。待患者病情穩定可適當下地走動,走動范圍以病房內為主。若患者恢復情況一般,患者在感到喘息時立刻靜坐,背部盡量靠椅子,進行簡單的頸部和肩部活動。若患者有一定的耐受力可適當進行上下樓、步行等運動。第四,患者入院第5天至第7天可進行功率自行車運動。首先根據心肺運動實驗及心肺功能選擇適當的功率負荷,運動前先進行10~15 min的拉伸及慢跑,后踩踏自行車20~30 min,再進行15 min的整理運動,一周進行4次運動。連續運動2周后,可增加運動量,增加運動時間。患者出院后,根據患者的運動喜好,可采用快步走、太極拳等,每天運動30 min,一天2次。兩組患者均干預3個月,無失訪病例。
比較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自我管理能力、運動耐力水平的變化情況。
1.4.1 心功能指標
于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Philips iE Elites)檢測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測試6 min步行距離(6MWD)。
1.4.2 自我管理能力
于干預前及干預3個月后,采用自我護理能力量表(ESCA)評估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恢復情況[6]。量表包括4個維度,即自我護理技能、自我概念、自護責任感、健康知識水平,每個維度60分,分數越高,自我管理能力越高。
1.4.3 運動耐力水平
于干預前及干預3個月后,采用運動心肺測試系統在醫師的指導下測量患者運動心肺功能恢復水平,包括峰值耗氧量、最大運動功率以及代謝當量。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LVEF,LVEDD,6MWD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3個月后,運動組LVEF高于傳統組,6MWD遠于傳統組,LVEDD小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比較
干預前,兩組ESCA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3個月后,兩組ESCA各維度評分顯著高于干預前,且運動組高于傳統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自我管理量表比較 單位:分
干預前,兩組峰值耗氧量、最大運動功率、代謝當量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3個月后,兩組峰值耗氧量、最大運動功率、代謝當量水平均上升,且運動組高于傳統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運動耐力水平比較
穩定性CHF是各種病因所導致心臟疾病的終末階段,患者有心力衰竭的病史,但病情相對比較穩定[7]。臨床上針對穩定性CHF的治療,除了改善心肺功能外,還應關注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從而控制病情進展[8]。臨床通常采取常規護理干預,包括健康宣教、出院指導等,但由于此類患者存在心力衰竭病史,所以各器官功能有所減退,患者的自我管理積極性受到影響,增加再入院的可能性。入院心臟運動康復以醫護人員指導后患者自主訓練為主,通過對患者實際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對病情進展進行及時評估和反饋,督促和指導患者保質保量完成每日訓練內容,并實時評估訓練耐受性,可改善患者心肌側支循環,增強應對疾病的能力,提高康復信心[9]。
本研究中,干預3個月后,運動組LVEF高于傳統組,6MWD遠于傳統組,LVEDD小于傳統組,ESCA各維度評分高于傳統組(P<0.05),表明運用心臟運動康復能夠改善穩定性CHF患者心功能,提高機體自我管理水平。可能的原因是入院心臟運動康復結合患者病情、病程等實施個性化管理,糾正不良心態,提高能動性與依從性,積極應對疾病;通過系統、規律的有氧運動,使得每位患者由被動進行康復訓練轉為主動訓練,逐步提高患者的運動耐力和骨骼肌肌力;通過增加心排血量,提升心血管運動效率,降低左心室舒張末期容積,延緩病變進程,改善心室重構等,改善患者的心臟整體功能[10]。同時不斷強化患者自護意識,改善其認知能力,將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干預,及時糾正不良生活方式,促進患者更好地進行角色轉變,增強其自護能力和治療信心[11]。
本研究中,兩組峰值耗氧量、最大運動功率、代謝當量水平均上升,且運動組高于傳統組(P<0.05),表明運用入院心臟運動康復能夠提高穩定性CHF患者運動耐力水平。可能的原因是心臟運動康復根據患者安全代謝量和運動靶心率的情況制訂合理康復方案,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鼓勵患者適當運動,緩慢提高機體自主運動能力;通過心理、運動等調節方式增加冠狀側支血管血流速度,提高運動耐力[12]。另外,適當的運動能夠促進患者機體的有氧代謝,提高毛細血管密度,降低交感神經張力等,進而減輕心肌缺血缺氧的狀態,改善心肌細胞的代謝功能。與此同時,護理人員還在患者入院后的不同階段,從基礎性鍛煉、獨立練習等方面進行干預,不僅能夠對患者四肢功能進行較好的鍛煉,也促使心臟康復訓練更為規范化,更具可行性,不斷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運用入院心臟運動康復能夠改善穩定性CHF患者心功能,提高機體自我管理水平和運動耐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