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失語癥”也被稱為“語言貧乏癥”,是指無法用邏輯完整的語言來表達內心想法的現象。全國政協委員王燦龍接受采訪時表示,“文字失語癥”屬于網絡時代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現象,即依賴網絡用語進行交流,致使正常的表達能力弱化;長此以往,將不利于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文字“復健”
26歲的周麗從事市場推廣工作,她的工作偏向文案撰寫,積累詞匯的經驗就是在小紅書搜“文案寫作”相關筆記。2023年3月,一篇“文字失語者互助聯盟”小組的推薦筆記躍入了周麗的視線。
“我感覺自己語言表達能力被摧毀了?!敝茺惛嬖V記者,她發現,近幾年,大家都傾向于在最短時間內接收具有相當密度的信息,自己漸漸習慣于使用“充滿網感”且“碎片化”的詞匯去描述事物。早在2019年3月,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2名受訪者進行調查:76.5%的受訪者感覺自己的語言越來越貧乏,61.9%的受訪者基本不會說詩句,不會使用復雜修辭手法的比例也達到了57.6%。顯然,語言貧乏的問題不僅存續已久,且影響范圍甚廣。
29歲的孫蕊是一名藝術學理論專業的在讀博士,她告訴記者:“當看到豆瓣推薦欄中出現了‘文字失語,便想到無數次經歷過的那種有感受卻無法表達的瞬間,立刻點了進去。我覺得自己找到了同類。”“組內互相尊重的氛圍以及網絡本身的匿名性能夠讓大家盡情發言,不用擔心自己說得不好?!痹趯O蕊看來,小組的文字“復健”活動是圍繞一張圖片或一個瞬間描述一兩句話,相比起系統性的寫作訓練,這種方式更輕便,也更適合生活忙碌的人,而且沒有表達負擔。
翻看“聯盟”熱帖,發現有組員提問:“該怎么描述窗口凋零的花。”跟帖者的回復五花八門:“我被鎖于陽光之下,綻放,然后靜待死亡?!薄拔以鴵肀啻海裨谧蛉罩袎綮v?!薄把b點了過往的夢,咂摸了窗外的光,面對了未來的凋亡。”“透過玻璃,暖陽傾瀉而下,而我終是無根之花。” 事實上,“聯盟”更像是當代年輕人為提升語言文字能力開展的“自救”行動,而它不過是這個時代年輕人面對語言貧乏窘境的縮影。
語言緣何貧乏
互聯網在中國社會生活中已扎根20余年。人們無法離開網絡,也接受著依賴性的反噬。人們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普遍退化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找到病因是解決問題的抓手。
“‘語言貧乏癥人群主體為網生代,這一代人與互聯網媒介伴生成長?!濒吣洗髮W文學院副教授鄭煥釗告訴記者。他認為,互聯網社交媒介帶來了年輕人普遍存在的“現實孤獨”,引發對真實世界的社交恐懼,“他們不善于進行線下社交,寧愿選擇虛擬形式。共同的次元文化興趣所形成的‘梗及其他網絡語言成為其社交語言的共同基礎”。同時,為迎合互聯網受眾社交語言的需要,各類公眾號的語言表達也日趨口語化、表情包化和粗鄙化,這極大程度地惡化了年輕人的語言環境。
周麗向記者舉例描述自己的感受,我想形容一件事情很厲害,就會用“YYDS”(網絡流行語,即“永遠的神”的拼音縮寫),這并沒有實際意義的表達。久而久之,就會習慣用這樣的詞匯進行口語表達甚至寫作,導致在寫文章或應對正式的口語表達場合時“詞窮”。
當每個人的微信中都儲存著樣式各異的表情包,以應對網絡聊天中的各種場景;當人們遇到“詞窮”困境時可以選擇搜索、復制和粘貼的方式,意味著傳統的以抄寫、記誦與應用為基礎的語言文字學習方式已被當代年輕人舍棄,日漸消失在生活、學習中。
“作為互聯網語言的重要構成方式,網絡熱梗、網絡熱詞成為今天年輕一代的共通語言,年輕人借助網絡熱梗、熱詞建構彼此的世代與身份認同,同時也通過對網絡熱梗、熱詞的戲仿、使用進行娛樂。這些熱梗、熱詞也因此融入到網生代的語言詞匯之中,成為其語言的一部分。”鄭煥釗說。
鄭煥釗認為,這種詞匯本身的偶然性、膚淺化和無厘頭性質,也極大地沖擊了規范性、邏輯性和書面化的語言表述方式,從深層次上沖擊了語言表達的深思熟慮、嚴謹準確和生動豐富,以及建立在這種語言特征背后的思維方式。
在鄭煥釗看來,更值得關注的是,人們發現語言的貧乏限制了個人情感的抒發,卻少有人注意到貧乏的內在精神同樣束縛著人們的表達?!皬纳顚哟慰矗Z言貧乏是由精神貧乏決定?;ヂ摼W文化的虛擬化、淺表化、單一化和庸俗化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年輕世代的精神世界的深度與豐富。”
年輕一代的“失語糾偏”行為離不開互聯網媒介及其社交渠道,因而,通過打造高品質的語文學習社交軟件、節目等,形成年輕人追求提升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風尚,應是互聯網媒介的可為之處。除此之外,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不應缺席。2023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人大代表王燦龍提出建議,完善大學語文課程建設,提升大學畢業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在鄭煥釗看來,語言文字既需要應社會發展而發展,也需要堅持人文傳統和語言傳統。
(摘自《瞭望東方周刊》駱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