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飛

黃海之濱,星海灣畔,240多米高的期貨大廈巍然聳立。在位于二樓的大連商品交易所(以下簡稱“大商所”)交易大廳內,巨大的顯示屏上,紅紅綠綠的數字不停地跳躍變換,傳遞著中國乃至全球經濟的“脈動”。
總書記的指示,就是新時代大商所和期貨市場發展的前進方向。總書記考察十年來,大商所牢記總書記囑托,心系“國之大者”,堅持服務面向實體經濟、創新緊跟市場需求,聚焦產品創新、技術驅動、生態圈建設三大主線,扎實推進期貨現貨結合、場內場外協同、境內境外連通的國際一流衍生品交易所建設,完成了當時向總書記匯報的上市產品、成交規模、市場資金總量三個“雙倍增”目標,成為我國重要的期貨交易中心和全球重要的農產品、塑料、煤炭和鐵礦石期貨市場平臺。
創新擴容產品體系
上市國內首個活體期貨品種
2013年至今,大商所共上市12個期貨品種、13個期權品種,是之前近20年上市品種數量的2.8倍,目前已擁有21個期貨品種、13個期權品種,覆蓋農業、煤炭等國民經濟主要領域。其中,生豬期貨作為國內首個活體交割期貨品種,成為一大亮點。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生豬生產國、豬肉消費國,長期以來,生豬產業深受“豬周期”困擾,現貨價格的劇烈波動不利于產業健康發展,生豬期貨上市由是頗具重要意義。2020年4月24日,中國證監會正式批準大商所開展生豬期貨交易。此時,距離大商所從事該項研究已經過去了20年。2021年1月8日,生豬期貨在大商所掛牌上市,為全國各地的相關產業企業和投資者提供了價格發現和規避風險的工具,促進了實體經濟穩健發展。
2023年9月,在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的牧原肉食產業綜合體產業園附近,一棟棟樓房拔地而起。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牧原股份”)工作人員介紹,這是由牧原股份打造的集飼料加工、生豬養殖、屠宰、肉食品加工為一體的肉食品產業園,占地2800畝,包括年可出欄210萬頭生豬的21棟樓房式空氣過濾豬舍、生產72萬噸的飼料加工線、屠宰生豬210萬頭的肉食品加工生產線以及相關配套設施。
牧原股份是全球最大的生豬養殖企業,2022年出欄生豬6120萬頭,營業收入超過千億元。牧原股份工作人員表示,期貨能為生豬市場提供公開、公平、公正、權威的信息服務和價格參考,利用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生豬信息體系將逐步走向公平透明,以往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價格非理性漲跌現象有望減少。
據介紹,目前已有包括牧原股份等龍頭企業在內的400余家生豬產業鏈企業申請了生豬期貨套期保值資格,生豬期貨將在服務生豬養殖行業企業應對豬周期影響、穩定生豬養殖收益等方面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創新打造“保險+期貨”
踐行中國特色“支農支小”
背靠東北“大糧倉”的大商所,始終以擔當精神開展期貨市場的中國特色“支農支小”服務,積極主動參與到鄉村振興工作中。大商所于2015年首倡的“保險+期貨”模式,連續8年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創新解決了我國農民的收入保障問題。
近年來,“保險+期貨”模式已在廣袤的黑土地上尤其是在黑龍江大地上“深耕開花”,為我國“穩面積、擴大豆”目標的實現貢獻了專業力量。
“‘保險+期貨項目既保價格又保產量,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種植積極性,現在糧價和地價都高,有了這個項目,就能放心擴種大豆了。”位于嫩江市的鶴山農場有限公司第七管理區股份制家庭農場負責人田秋穎說。2021年,該家庭農場種植大豆2.65萬畝,2022年擴種至3.38萬畝。其中,2022年參加大商所“保險+期貨”大豆收入保險項目,覆蓋種植面積3.38萬畝,繳納保費42.28萬元,獲得理賠款53.39萬元。嫩江山河農場第三管理區股份制家庭農場負責人王廣富2022年參加大商所“保險+期貨”大豆收入保險項目2.34萬畝,繳納保費29.25萬元,獲得理賠款38.13萬元。他信心大增,積極擴種大豆。海倫市共榮鎮民強村農民潘河表示,自從有了“保險+期貨”,大商所、地方政府、期貨公司、保險公司等多方合力出資金、出方案,讓和他一樣的豆農只要參與,就能減少種豆可能面臨的損失,吃下一顆“定心丸”。
2023年3月,大商所結合期貨工具特點,在“保險+期貨”基礎上創新推出“大商所農民收入保障計劃”——“銀期保”大豆種收專項項目,進一步幫助種植戶解決融資難和售糧難的問題。大商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款產品讓農戶在備耕期間就能提前鎖定最低收益,確保大豆賣得出去。
對于“保險+期貨”避險模式,業內人士表示,它將農民所面臨的價格風險轉移至期貨市場,有效地完善了農業生產經營者與期貨市場的連接機制,發揮了期貨業服務“三農”的專業優勢。截至2023年上半年,大商所共支持75家期貨公司聯手17家保險公司開展了1012個“保險+期貨”項目,保障生豬、大豆等品種現貨約1780萬噸,對應貨值3479億元,項目惠及31個省區市的近180萬農戶,實現賠付額超過16億元。
大商所有關負責人表示,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大商所將持續創新探索建設國際一流衍生品交易所的成功之路,更好地服務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