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 才華

走進沈陽市沈河區多福社區,“福”氣撲面而來:喜氣洋洋的“千福榜”讓人抬頭見“福”,公共器材上的福圖樣讓人伸手摸“福”,2000戶居民的“全家福”專欄讓人心中有“福”,就連百姓日常出入的文化活動中心也取名為“福祠”……社區里一片祥和景象。
2013年8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多福社區首次提出“兩鄰”理念:“社區建設光靠錢不行,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十年來,多福社區黨委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將“兩鄰”理念作為推動基層治理的制勝法寶,打造了有愛、有善、有暖、有伴的社區場景,為全市乃至全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實現新突破提供了實踐樣板。
黨建聚鄰
經過數輪改造,始建于1981年的多福社區有了物業、社區養老中心、社區食堂、健康館……“生活在這里方便、舒適,處處欣欣向榮。”居民尹秀英感慨地說,“我們特別期待總書記能再來看看,嘗嘗咱們做的飯菜,看看咱們現在的幸福生活。”
百姓的幸福生活離不開社區黨委的傾力付出。近年來,社區充分發揮黨員包聯責任制度作用,以黨建“繡花針”穿起服務“千條線”,用“微治理”譜寫社會治理“大文章”。
為了將服務延伸到“最后一米”,社區黨委下設15個黨支部,組建了福文化研究、治安防范等10個特設黨支部,廣泛開展鄰里互助、巡邏防范等覆蓋園區、惠及居民的各類活動,一個支部一個亮點、一個支部一道風景,讓居民時時處處收獲幸福感。
同時,社區建立了網格化黨建工作機制,以每300戶為一個網格,在每個小區配備“三長五員”工作隊伍,通過社區“兩委”班子成員管網格、在職黨員進網格、區域性黨組織接網格、工青婦組織和社會組織聯網格等途徑,充分發揮居民議事協商委員會和監督評議委員會的共商共議作用,推動群眾需求在網格發現、資源在網格整合、問題在網格解決,形成了大家議、大家定、大家干、大家管的共商共治新局面,實現了“瑣事不出網格、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難事不出沈河”的工作目標。
“大黨委”工作機制在社區基層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社區黨委吸納社區轄區內相關區直部門、駐區單位及公共服務類企業黨員負責人、社區黨員志愿者擔任社區黨委兼職委員,與渾南海關、沈河區電業局、沈河區路燈局等單位黨組織共同開展惠民服務,凝聚社會黨組織和黨員力量,以志愿服務等形式填補社區便民服務的空白。
服務暖鄰
午餐時間,窗明幾凈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迎來居民就餐。“魚香肉絲、酸菜炒粉、醬香豆腐,10元錢一葷兩素,干凈、實惠,我和老伴兒吃得放心。”一名老年居民告訴記者。
“一老一幼”關乎民生福祉。近年來,多福社區聚焦老人與孩子兩個重點服務群體,依托“兩鄰”理念,創建社區幸福教育課堂、社區健康工作站、老年食堂等服務品牌,社區黨組織的凝聚力和群眾的認同感不斷提升。
“我們還打造了許多特色服務項目。”多福社區黨委書記孟曉丹告訴記者,“養生中心”提供艾灸保健等服務,對高齡老人、生活困難的居民實行免費或者普惠制低償服務;“兩鄰體驗館”提供醫療保健、素質教育、技能培訓等服務;節假日期間,在家的孩子可以到社區幸福教育課堂翻閱書籍,享受社區提供的學習空間……
“社區以群眾需求為出發點、以群眾滿意為落腳點,力求為大家打造健康、舒適、陽光、幸福的環境。”孟曉丹說。
此外,多福社區還圍繞“福”文化開展系列活動,修葺“多福八景”;通過百家宴、詩社等主題活動,引導居民走出家門;成立“心之夢”舞蹈團等十余個社團,每周定期排演;春節送春聯、元宵節辦燈會、端午包粽子、豐富“鄰”和“伴”的關系,讓居民相識、相知、互助、互信,打造了和睦相處、其樂融融的和諧氛圍。
和諧睦鄰
“一家有福百家享,一家有事百家忙。”這首多福社區居民耳熟能詳的《和諧社區之歌》是社區日常生活的寫照。
多年來,多福社區通過公布善行義舉榜、評選孝老愛親之星、舉辦家庭日等活動,用傳統美德締造和美之家;通過設立睦鄰驛站、溫馨口袋、站長熱線,用“樓道三寶”打造和睦單元;通過倡導矛盾調解伸伸手、團結互助幫幫手、鄰里活動牽牽手,以心手相連建設和氣樓院;通過調動“兩代表一委員”、心理咨詢師、社區志愿者等多方力量,以“評理說事”模式,實現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
為了不斷提高社區治理精細化管理水平,社區充分發揮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依托沈河區智慧化黨群綜合服務平臺社區工作平臺和社區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推進智慧安防建設。同時,建立五色防線隊伍,通過科技手段與群防群治有效結合,打造集智能預警、科學管理、溫暖服務于一體的智慧安防體系,以科技為支撐,加快推進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
如今,多福社區的“樣板間”已成為遍地開花結果的“標準間”。孟曉丹表示:“下一步,多福社區將繼續奮發有為、砥礪前行,凝聚更大共識,匯聚更大力量,努力在全市‘兩鄰實踐中當先鋒、作表率,讓老百姓踏實地住在‘福堆兒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