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梅 蔣曉泳
【摘 要】紓解大班幼兒家長的教育焦慮是實現幼小科學銜接的關鍵舉措,也是營造良好教育生態和促進高質量教育發展的應有之義。研究者對江蘇省W市3638名大班幼兒家長的調查發現,一是家長幼小銜接教育焦慮整體處于比較焦慮的狀態,焦慮水平由高到低依次為教育機會焦慮、教育結果焦慮和教育條件焦慮。二是家長幼小銜接教育焦慮在家庭收入、園所性質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在對“雙減”政策了解程度、家長職業、家長學歷等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三是家庭背景在教育機會焦慮、教育條件焦慮和教育結果焦慮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建議通過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加強教育綜合治理和加大政策宣傳力度等措施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并營造良好銜接生態,從而有效落實“雙減”政策要求,消解家長的教育焦慮。
【關鍵詞】教育焦慮 “雙減”政策 幼小銜接 校外培訓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15-81-05
一、調研背景
當下中國,教育焦慮幾乎已成為未成年學生乃至嬰幼兒的家長們面臨著的一個共性問題[1],并逐步演變為一種較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幼小銜接教育焦慮是社會焦慮在幼兒園教育階段的投射,是教育競爭下移和內卷化加劇的表現,也是幼小無效銜接或負面銜接的癥結所在。2021年3月,教育部出臺《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指出“要及時了解家長在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方面的困惑問題及意見建議”“緩解家長的壓力和焦慮”。同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政策),并提出“不得開展面向學齡前兒童的線上培訓,嚴禁以學前班、幼小銜接班、思維訓練班等名義面向學齡前兒童開展線下學科類(含外語)培訓”。同年9月,《省教育廳關于印發江蘇省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攻堅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頒發,將幼小科學銜接與“雙減”政策的落實并駕齊驅、雙管齊下。相關政策的出臺表明國家試圖從學校教育和資本介入等方式緩解幼兒家長的群體教育焦慮。然而,政策文本轉化為有效實踐需要經過調研論證。通過著力厘清家長幼小銜接教育焦慮的現狀、表現等內容,提高政策制定與實施的適宜性和有效性,從而紓解家長的教育焦慮,切實發揮家、園、校在幼小科學銜接中的教育合力。
二、調研概況
(一)調研目的與對象
本次調研的主要目的包括:關注“雙減”背景下,大班幼兒家長幼小銜接教育焦慮的程度、具體表現,以及對幼小銜接班、學科培訓班的態度及需求;剖析家庭背景對大班幼兒家長幼小銜接教育焦慮及其各維度的影響程度;從幼小科學銜接的視角對大班幼兒家長教育焦慮現象的紓解與治理提出建議。
采用分層抽樣和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式,抽樣學校覆蓋W市2市(縣級市)6區內多所幼兒園,抽樣對象為大班幼兒家長,具體的樣本信息如表1所示。
(二)調研內容與方法
教育焦慮是人們對教育過程及教育結果帶來的不確定性所產生緊張、不安、憂慮、煩惱等復雜情緒狀態。[2]通過借鑒余雅風等人關于家長教育焦慮的表征類型和《意見》所涉及的有關入學準備、入學適應等相關內容[3],本研究置于幼小銜接背景之下,將家長的教育焦慮分為教育機會焦慮、教育條件焦慮和教育結果焦慮三個維度。其中,教育機會焦慮表現為家長的擇校焦慮和入學準備焦慮(升學焦慮),例如對學校層次和身心、生活、學習、社交等入學準備方面的焦慮;教育條件焦慮包括對學校建筑、設備、師資力量和管理制度(如作業管理、班級管理等)等教學硬件和軟件焦慮;教育結果焦慮凸顯為入學適應焦慮,涉及幼兒小學生活、學習、社交和身心適應等多方面。
本次調研圍繞家長的基本信息(5項)、“雙減”政策背景下家長幼小銜接教育培訓選擇(4項)、家長幼小銜接教育焦慮現狀(28項)三個維度,設計二級指標及觀測點(見表2),自編“雙減”政策下大班幼兒家長幼小銜接教育焦慮現狀的調查問卷。采用李克特5點計分法,“1~5”反向計分,得分越低表明家長教育焦慮程度越高。
本研究采用問卷星方式進行網絡匿名調查,問卷的編制經過文獻研究、前期訪談、維度擬定、問卷編寫、同行審議和問卷試測六個步驟。問卷回收后,剔除無效問卷,并采用SPSS21進行數據的處理與分析。經考察,KMO值為0.977,說明適合采用因子分析來衡量問卷的效度。累計方差貢獻率為75.462%,通過采用最大方差法對因子載荷矩陣實施正交旋轉使3個因子具有命名解釋性,結果顯示與教育機會焦慮、教育條件焦慮和教育結果焦慮三個維度相對應,表明本問卷效度較好。此外,問卷內部一致性系數(α系數)為0.979,具有良好的信度水平。
三、調研結果與分析
(一)幼小銜接視角下家長教育焦慮的整體概況
鑒于家長幼小銜接教育焦慮由教育機會焦慮、教育條件焦慮和教育結果焦慮三個維度構成,在進行總體描述時需將三個部分的得分相加。同時,由于各維度題項數量不一,在進行各維度分析時還需要將維度總分除以題量再加以比較。調查表明,79.1%的家長對幼小銜接存有焦慮現象,20.9%的家長對幼小銜接感到相對輕松,說明幼小銜接教育焦慮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根據家長教育焦慮的程度,分為過度焦慮型、比較焦慮型、順其自然型和過度放松型,人數及占比如表3所示。總體而言,家長的幼小銜接教育焦慮水平處于比較焦慮的狀態(均值67.90),反映出家長對幼小銜接的日益重視以及教育壓力的下移。從家長教育焦慮的表征來看,各維度均值處于2.36至2.59之間,如表4所示。按降序排列,家長教育焦慮的程度依次為教育機會焦慮(均值為2.3679)、教育結果焦慮(均值為2.4196)和教育條件焦慮(均值為2.5837),即相對于教育條件,家長對教育機會和教育結果更感焦慮。
(二)家庭背景對家長幼小銜接教育焦慮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家庭背景包括幼兒所在園所性質、家庭收入、家長受教育程度、家長職業與地位和家長對“雙減”政策的了解程度等方面。以上述要素為自變量,以教育機會焦慮、教育條件焦慮等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檢驗。結果表明,在園所性質、家庭收入方面存在顯著差異(P<0.05),在對“雙減”政策了解程度、家長職業、家長學歷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
1.不同園所家長教育焦慮差異分析
家長的幼小銜接教育焦慮會因幼兒就讀的園所性質不同而產生顯著差異,民辦幼兒園家長的教育焦慮高于公辦幼兒園家長的教育焦慮。以園所性質為自變量,以教育機會焦慮、教育條件焦慮和教育結果焦慮為因變量做進一步的統計分析發現,公辦幼兒園和民辦幼兒園家長在教育機會焦慮(P=0.005<0.05)和教育條件焦慮(P=0.015<0.05)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在教育結果焦慮方面則不存在顯著差異(P=0.098>0.05)(見表5)。鑒于公辦幼兒園、民辦幼兒園在銜接理念、師資力量、設施設備、園所資質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存有差異,可能會導致民辦幼兒園家長在擇校、入學準備方面更為焦慮。同時,無論幼兒就讀于何種性質的園所,家長皆注重幼兒入學之后在學習、社交、生活等方面的適應情況。
2.不同家庭收入家長教育焦慮差異分析
根據家庭月收入情況,整合為低收入家庭(不高于8000元)、中收入家庭(8001~14000元)和高收入家庭(不低于14001元)。結果顯示,不同家庭收入的家長在教育焦慮上存在顯著差異(P=0.003<0.05),焦慮水平依次為低收入>高收入>中收入。從教育焦慮的三個維度來看,家庭收入水平的高低會顯著影響家長的教育機會焦慮(P=0.008<0.05)和教育結果焦慮(P=0.000<0.05),但在教育條件焦慮方面則不存在顯著差異(P=0.118>0.05)(見表6)。通過進一步對低收入、中收入、高收入進行事后兩兩比較(LSD),發現低收入、中收入(P=0.004<0.05)和低收入、高收入(P=0.012<0.05)間的教育焦慮存在顯著差異,而中收入、高收入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P=0.649>0.05)。因此家庭收入對家長幼小銜接教育焦慮的影響主要是由低收入所致。
3.不同學歷家長教育焦慮差異分析
從受教育水平來看,家長教育焦慮水平隨著學歷的升高而降低,本科及以上學歷家長的教育焦慮(均值為2.4492)低于本科以下的家長(均值為2.3995),說明受教育程度越高可能會對家長的教育理念、教育效能和焦慮調控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此外,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學歷家長的教育焦慮不存在顯著差異(P=0.359>0.05)。進一步分析可知,在教育機會焦慮(P=0.346>0.05)、教育條件焦慮(P=0.525>0.05)和教育結果焦慮(P=0.174>0.05)方面也不存在顯著差異(見表7)。可見,家長的幼小銜接教育焦慮現象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不會因學歷的高低而產生顯著不同。
4.對“雙減”政策不同了解程度的家長教育焦慮差異分析
從教育焦慮整體來看,對“雙減”政策不同了解程度家長的焦慮水平由高到低依次為非常不了解、一般了解、比較不了解、非常了解、比較了解。總體而言,對“雙減”政策較為了解的家長,其教育焦慮水平低于不太了解的家長。同時,家長對“雙減”政策的了解程度不會對其教育焦慮產生顯著影響(P=0.137>0.05)。就教育焦慮的各維度而言,家長的教育條件焦慮(P=0.037<0.05)和教育結果焦慮(P=0.016<0.05)在對“雙減”政策的了解程度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在教育機會焦慮維度上則無顯著差異(P=0.705>0.05)(見表8)。考慮到“雙減”政策主要指向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機構負擔,家長更聚焦于小學的軟硬件配置和學生的入學適應這樣的現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5.不同職業家長教育焦慮差異分析
經方差分析,不同職業家長的教育焦慮不存在顯著差異(P=0.121>0.05)。通過對教育焦慮表征的進一步統計分析可知,教育機會焦慮在家長職業方面存在顯著差異(P=0.024<0.05),教育條件焦慮(P=0.509>0.05)和教育結果焦慮(P=0.238>0.05)則無顯著差異。
四、結論與建議
(一)主要結論
一是家長幼小銜接教育焦慮現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共通性,并突出表現為教育機會焦慮和教育結果焦慮。
二是家長幼小銜接教育焦慮在園所性質、家庭月收入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具體而言,民辦幼兒園家長的焦慮程度顯著高于公辦幼兒園。低收入家庭家長幼小教育焦慮程度水平顯著高于高收入和中收入家庭,且這種差異主要由家庭的低收入所致。
三是總體而言,家長幼小銜接教育焦慮在對“雙減”政策的了解程度、家長受教育水平和家長職業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家長對“雙減”政策的認識程度在教育條件和教育結果焦慮方面的差異達到顯著水平。
四是園所性質、家庭收入、家長對“雙減”政策的了解程度、家長學歷和家長職業等家庭背景要素在教育機會焦慮、教育條件焦慮和教育結果焦慮三個維度上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二)對策建議
家長幼小銜接教育焦慮現象的紓解與治理是一項長期且系統的工程,需要社會、政府、家庭和學校等多元主體統籌協調,形成育人合力。
1.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要認識到,鑒于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教育資源分布相對不均。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與優質資源供給不足的矛盾日益凸顯,進而引發家長的教育焦慮。此外,“教育資源固然有客觀上的稀缺性,但引起家長焦慮的因素較多的是主觀上的資源稀缺,即競爭、排名而非教育資源絕對量的差異導致主觀感受到的稀缺”[4]。一方面,一些低收入家庭期待盡可能利用有限的教育經濟投資以實現下一代的階層跨越,對結果的未知性與投入的回報率易使得家長更為焦慮。中、高收入家庭則通過教育投資來避免在篩選性社會中出現階層滑落,進一步實現階層的向上躍遷。另一方面,經濟資本較高的家長可以通過更多的教育經濟投入以適當降低其教育焦慮水平,而家庭收入較低的家長由于教育經濟投入的有限性而陷入惡性循環的焦慮中。應使家長轉變“學而優則仕”的固定思維,正確看待教育與考試,遏制教育功利化傾向。為消解家長在幼小銜接中出現的教育焦慮現象,必須提高區域優質資源的覆蓋率和整體學前教育質量,加大教育扶貧,實現從幼有所育向幼有佳育的轉變。同時,縮小公辦幼兒園和民辦幼兒園在師資力量、硬件條件和辦園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2.加強教育綜合治理,營造良好銜接生態
一方面,長期以來,隨著校外資本的介入和逐利驅動,我國社會培訓機構通過虛假宣傳、過度營銷和效果轟炸等手段販賣教育焦慮、制造教育恐慌,以使家長成為被塑造的焦慮者,并進一步形成“劇場效應”,教育陷入內卷化狀態,教育生態問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在優質教育資源較為有限的情況下,家長的教育焦慮從“有學上”轉變為“上好學”。另一方面,教育體系內部學段銜接問題也成為家長焦慮的重要來源。就幼小銜接而言,在課程設計上,幼兒園和小學在課程標準上存在一定的“真空”。[5]例如相對于小學對書寫數量、時間和規范的要求,部分幼兒園更關注前閱讀和前書寫能力的培養,兩者間的“裂隙”則需要額外的訓練來“縫合”,無形中增加家長的教育焦慮,對教育資源的爭奪觸發家長的擇校熱情,不利于良好教育生態環境的形成。“教育生態”這一命題“是由教育制度(國家)、教育文化(社會)、教育期望(家庭)等諸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是教育風氣的綜合反映,影響著教育主體的價值取向和教育行為”[6]。幼小科學、有效銜接需要有良好的教育生態環境作為支撐和保障,并反向促進和諧教育生態的構建。在幼兒園教育階段,從教育外部生態來看,要持續推進校外培訓機構的治理,規范民辦教育發展。嚴查并禁止冠以非學科類培訓的名目來從事學科類培訓活動的社會機構。就教育內部生態而言,要不斷加強學校供給側改革和“小學化”現象的治理。為解決幼小銜接中表面銜接、片面銜接、單向銜接和突擊銜接等問題,需加強幼兒園和小學的雙主體意識和雙向性改革,提高銜接的自覺性,在課程設計、環境創設和教學方式等方面全面銜接。
3.加大政策宣傳力度,適應“雙減”政策要求
“政策的有效落實不僅需要供給側治理,還要有需求側的相應改革”[7],家長對“雙減”政策的知悉程度影響著家長的教育焦慮水平,并進而影響家長提前“搶跑”行為。“‘雙減實施的順利程度及實際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庭的態度和選擇”[8],基于此,為更好地落實“雙減”政策的要求,一是發揮政府部門對“雙減”政策的引導作用,提高家長的信息甄別能力。“雙減”政策自出臺以來,便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和相關學者曾就“雙減”政策頒發的背景、過程、目標等問題進行全方位解讀,家長可利用公眾號、報紙等多種渠道獲取相關資訊,并對信息的真偽進行甄別,避免對“雙減”政策的誤讀。二是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觀念,建立合理的教育期待。在教育功利化的驅動下,家長秉持著“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初衷,往往出現不適宜的教育期望,從而引發家長和孩子的過度焦慮。立足于終身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幼小銜接過程中,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期待。三是加強家庭、幼兒園、學校三方合作,加強家長的能力自建。家長教育能力的欠缺是產生教育焦慮的重要內部因素。通過深化幼兒園、學校和家庭的多方合作,發揮家長、學校的指導作用,深入領會“雙減”政策和《意見》的精神,提高家長自身的教育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國霖.家長的教育焦慮[J].基礎教育,2016,13(6):1.
[2]陳華仔,肖維.中國家長“教育焦慮癥”現象解讀[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2):18.
[3]余雅風,姚真.“雙減”背景下家長的教育焦慮及消解路徑[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4):39-49.
[4]楊小微.中國家長教育焦慮的問診、探源與開方[J].人民論壇,2019(34):105.
[5]段會冬,莫麗娟,王軼哲.“雙減”政策背景下如何安放家長的教育焦慮:基于幼小銜接的分析[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58(2):73-82.
[6]劉秀峰.論我國良好教育生態構建的提出、內涵與路徑[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9(2):120.
[7]鞏閱瑄,陳濤,薛海平.愛的邊界:家庭教育焦慮是否會增加課外補習投入?[J].教育發展研究,2021,41(15/16):83.
[8]劉鈞燕.家庭校外培訓需求動因及對落實“雙減”政策的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21,50(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