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婷婷
【摘 要】游戲被視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它能夠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和探索周圍的環境。幼兒園已經意識到自主游戲不僅可以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且可以培養他們的責任感,促進他們形成獨立、創新的個性,是幼兒學習的重要途徑。文章從游戲精神的視角觀察幼兒的自主游戲,發現存在一定問題,進而基于游戲精神的內涵提出改進策略,促進幼兒更好地開展自主游戲。
【關鍵詞】游戲精神 幼兒 自主游戲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15-86-04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與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游戲是幼兒的天性,也是幼兒園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自主游戲是一種有別于傳統的教學游戲,逐漸成為幼兒園中重要的游戲形式。[1]自主游戲遵循幼兒內心需求、發揮幼兒自主性,給予幼兒充分的游戲決定權[2],自主游戲適應幼兒發展的特點也要求教師不斷地深入學習,認識自主游戲內在的價值,發現實施存在的問題,不斷改進,促進幼兒自主游戲的開展。
一、游戲精神視角下對自主游戲的認識
基于游戲精神的視角探討自主游戲的前提是要厘清游戲精神是什么。游戲精神是游戲本身的特征和特點,是人們賦予游戲特定的價值和內涵,其本質是“自由、愉快、創造、體驗”等精神特質。有學者認為游戲精神是游戲活動的本體價值,是游戲稱其為游戲的標志,是與兒童的本性相一致的,是兒童所需要的精神環境。[3]
自主游戲是幼兒在一定的游戲環境中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以快樂和滿足為目的自由選擇、自主開展、自發交流的積極主動的活動過程,這一過程也是幼兒興趣和需要得到滿足,天性自由表露,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和人格健全的過程。[4]從字面上理解,自主游戲是幼兒自己的游戲,他們能在游戲中自由地玩耍。
游戲精神視角下的自主游戲是幼兒自主自愿產生的、不受外界干擾或束縛的游戲,游戲過程中伴隨著愉悅的情緒,體現自由、愉快、創造、體驗等特質。游戲精神伴隨幼兒游戲全過程,是幼兒游戲的基礎。自主游戲可以有效地促進幼兒與周圍的環境、材料進行互動,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充分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因此,從游戲精神的視角看幼兒的自主游戲,教師應為幼兒提供更好的游戲環境,促進幼兒自主游戲的開展。
二、游戲精神視角下幼兒自主游戲存在的問題
幼兒一日生活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游戲中度過的,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從游戲精神的視角觀察幼兒的自主游戲,發現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一)模糊“自主”概念,絕對“自由”盛行
自主游戲是幼兒自主自愿產生的,但在幼兒自主游戲中存在模糊“自主”的概念,將“自主”與“自由”劃上等號的問題。幼兒的自主游戲等同于自由游戲嗎?自由是指不受限制和阻礙,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不受他人的強制干涉。自主是指自己主動,不受別人支配。[5]有學者提出自主性是自我依靠、自我控制和自我主張的有機統一。自主性是個體依靠自身做出符合社會規范的決定、并能自我調節以達成目標的行為傾向。[6]從這里的論述中可以看出自由不等同于自主,自由只是自主游戲的特征之一。自主游戲應是有限度的自由,是有邊界的自由游戲,是有“規則”的游戲。然而,在觀察中發現在自主游戲中,教師模糊“自主”游戲與“自由”游戲的界限。有研究者認為游戲中的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的規則約束之上的,即自主游戲中自由與規則是同步的。[7]幼兒自己主動發起的游戲并不意味著幼兒是絕對自由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教師要時刻關注幼兒游戲的發展,當幼兒自主游戲出現問題時,要及時地介入,促進幼兒自主游戲的繼續發展。
案例1:幼兒在區角里進行繪本故事的角色扮演游戲。君君拿著國王的披風和權杖,說道:“我是國王。”此時,安安戴著皇冠,扮演起皇后的角色。安安說:“不好了,國王暈倒了,快叫醫生來。”俊俊穿著白大褂,脖子掛著聽診器,走了過來,俊俊扒開國王的眼睛看了看,用聽診器聽了聽,說:“唉,國王這是太胖了,需要減肥。國王要運動起來,不能吃垃圾食品了。”于是君君跑起步來,過了一會兒,說:“不行了,堅持不下去了。”安安說:“再堅持一下。”俊俊也為國王打氣。這時,星藝與依依爭執了起來,依依看見星藝頭上戴的皇冠,表示也想當公主。于是,依依對星藝說:“我不想當廚師了,我也想當公主。”星藝說:“不行,我們剛剛已經安排好了,你后面再當公主。”依依說:“我就是想當公主,我們換換。”兩人為此爭論不休。
在這個案例中,星藝和依依為誰扮演公主的角色產生了爭執,在案例的后續發展中,由于教師沒有及時地進行干預,依依直接動手搶走了皇冠,導致幼兒發生肢體沖突。教師給予幼兒“絕對的自由”,幼兒發起角色扮演的游戲,自己分配角色。然而在游戲進行過程中,幼兒由于缺少一定的規則意識,在表演過程中對角色分配不滿,出現了搶奪的現象。
當幼兒出現爭執時,教師是否仍應給予幼兒完全的自主,讓幼兒自己解決問題,還是應適當地介入其中?這是教師經常遇到的問題。需不需要介入,如何干預,這都需要教師對幼兒的自主游戲進行充分的判斷。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一個度,即妥善處理好教師與幼兒之間的關系。如果幼兒在自主游戲過程中出現問題,教師沒有干預,那么幼兒可能會因為困難放棄繼續游戲,也有可能生成沖突,影響自主游戲的開展。因此幼兒的自主游戲沒有完全的自由,幼兒的自主游戲應是在教師的關注下進行的有限度、有一定規則的游戲。
(二)教師的控制性強,幼兒的“自由”缺失,游戲愉悅性減少
自主游戲是以幼兒為主體的,是幼兒在探索過程中自發自愿生成的,是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幼兒的自主游戲中存在著游戲的“泛化”問題,容易混淆自主游戲與教學游戲的概念,不清楚自主游戲的含義。部分教師認為沒有教師參與的、幼兒自己玩的游戲就是幼兒自主游戲。其實,這些教師忽略了游戲的發起主體,將教師組織的教學游戲歸納到幼兒的自主游戲中。實際上,教學游戲是教師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而采取的游戲化教學方式,與幼兒自主自愿組織的游戲有很大的差別。教學游戲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而自主游戲卻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自主游戲的本質是讓幼兒自由自主地進行游戲,在游戲中收獲愉悅體驗。而教學游戲本質上還是教學,只是采取的方式是游戲化的教學方式。這種活動是教師主導的,具有強烈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忽略幼兒的內在動機,忽略幼兒游戲最本質的追求——愉悅、快樂。如果在游戲過程中一味地追求游戲的目的性、教育性,會忽略幼兒的主體性、主動性、愉悅性,使游戲成為教師控制的活動。當教師在幼兒游戲中處于主導地位時,教師的意志強加給幼兒,幼兒會被教師的想法牽制住。幼兒想這樣玩,教師卻想那樣玩,幼兒的自主性得不到充分的體現,幼兒的思維被教師的思維所固化,幼兒游戲的愉悅也得不到體現,幼兒為了游戲而游戲,而不是發自內心地進行創造,收獲快樂。
案例2:建構游戲區,明明搭建了一座漂亮的城堡,但作品還沒有完成,第二天他繼續來到該區域想繼續搭建城堡。但是第二天教師要教大家認識各種各樣的車,當教師看見明明在搭建積木時,想要明明搭建車子,以對今天學習的內容進行鞏固和深化。于是教師打斷明明的搭建,對明明說:“明明,今天我們學習了各種各樣的車子,你可以用積木搭建一輛車子嗎?”明明看了看教師,搭建起了車輛。
在這個案例中可以看到教師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幼兒,打斷幼兒的自主游戲,在該游戲中,教師的主觀性強,已經偏離幼兒自主的概念,幼兒的自主性在該游戲中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幼兒的想法被教師的想法所限制,教師意圖用搭建的方式讓幼兒鞏固所學的知識。此時,幼兒進行的游戲已經脫離了自主游戲的范圍,幼兒的思維被教師的思維所束縛,幼兒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創造,脫離自主游戲的本質,遠離自發自愿,遠離愉悅體驗的生成,幼兒在游戲中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發展。
三、游戲精神視角下對幼兒自主游戲的建議
自主游戲就是幼兒自由自在地玩耍、自由自在地創造,在游戲中體驗和學習,在游戲中收獲快樂。幼兒在自主游戲中沒有過多的限制,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這里得到盡情釋放。一根繩子、一塊石頭、一張紙都能成為幼兒玩耍的道具,讓幼兒收獲最純粹的快樂。如何保障幼兒的自主游戲,讓幼兒在游戲中獲得快樂?下面將基于對幼兒自主游戲的認識和對現存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幼兒的自主游戲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一)親身體驗自主游戲,樹立正確游戲觀
自主游戲是幼兒自己的游戲,是出自幼兒內心的需求,是幼兒真正需要的。在自主游戲中,幼兒是主體,是游戲的發起者和參與者,他們是游戲真正的主人。在游戲精神視角下,首先,要轉變教師的觀念。教師可以通過專題研討學習的方式明確自主游戲的概念、價值等,了解游戲精神視角下自主游戲的表現形式,能讓幼兒自由選擇游戲類型、游戲同伴,使幼兒自主創造游戲情境,自發創生游戲種類等。其次,教師要在游戲情境中轉變自己的觀念,在參與中體驗和感悟。教師可以在區角中自由選擇游戲材料、自主創造游戲,體驗自主游戲,以更好地給予幼兒引導。
案例3:剛開學,班級環境創設需要更換主題,教師發現幼兒對自然有著濃厚的興趣,于是本次的環境創設與自然有關系。在投放游戲材料時,教師選擇了一些自然材料,例如石子、樹葉、蓮蓬等。在投放材料時教師之間產生了爭執:這些材料可以玩起來嗎?玩法是不是比較單一?于是教師自己試著玩一玩,創造游戲的多種玩法。石子可以拋接,可以數一數,可以彈一彈,還可以將石子放進蓮蓬里進行匹配,在石子上作畫等。教師在游戲中發現玩法多樣,有很多新奇的體驗。在這次體驗中,教師充分理解了自主游戲是什么,也明白自主游戲會給予幼兒更多新奇的體驗。
自由選擇玩伴、材料,自定規則的游戲讓幼兒擁有自主的空間、自主的權利。這樣的游戲能讓幼兒更喜歡、更投入,也能更積極地去創新玩法、更主動地與同伴交流。教師應當轉變自己的觀念,樹立正確的游戲觀,相信幼兒在自主游戲中能夠與周圍的環境和材料積極互動,主動建構自己的世界,在自主游戲中全面發展。
(二)平衡好自由與限制,讓幼兒成為游戲的主人
自主游戲容易出現兩個問題:一是幼兒有著絕對的自由,教師給予幼兒最大的游戲權利,認為自主游戲是屬于幼兒自己的,是幼兒自己選擇、自主參與的,錯誤地認為自主游戲是一種“放羊式”的游戲,教師不需要參與其中。二是在自主游戲中,教師越過“自由”的界限,成為幼兒自主游戲的掌控者。教師認為需要為幼兒的自主游戲制訂一系列的規則,明確內容和方式等,幼兒只是游戲的參與者。對此,教師要平衡好“自由”與“限制”的關系,避免陷入兩個極端之中。絕對的自由容易導致幼兒的自主游戲失控,陷入游戲時間短、主題多變、易出現沖突等問題。如果教師給予過多的限制,則容易陷入教師“高掌控”的局面中,幼兒的自主游戲成為教師掌控的游戲,幼兒的自主、自由、愉悅等特質得不到體現。從游戲精神的視角出發,自主游戲應體現幼兒的愉悅性、自由性、創造性等。
案例4:毛毛在小廚房區角里進行游戲,教師將這邊的游戲材料收在附近的材料柜中。毛毛看了看小廚房里的材料,發現沒有什么可以放在鍋里炒,于是到“娃娃家”中拿來了材料進行翻炒。過了一會兒,毛毛又跑進“娃娃家”里進行翻找。毛毛看見齊齊在擺弄娃娃,于是立刻跟了過去,與齊齊交談了起來。
在這個案例中,幼兒有完全的自由,可以自由取放材料、自由選擇同伴、自由決定玩什么。但是在幼兒充分的自由下,毛毛存在游戲時間短、游戲主題變化快、游戲規則混亂等情況。可見,完全自由不能促進幼兒的發展。因此教師要設置一定的規則,讓幼兒在規則下自由地玩耍。但是,過多的限制也會降低幼兒的游戲興趣。例如教師為了維持幼兒游戲的秩序,禁止幼兒與其他區域幼兒互動。當幼兒出現與其他區域的幼兒互動的情況時,教師大聲提醒:“老師剛剛說過,請小朋友們在自己的區域進行游戲,不要跑到別的區域里進行游戲,現在我看見有些小朋友拿著小廚房的東西跑向了‘娃娃家,老師講的規則是怎么樣的?這些小朋友再亂跑,就不要玩了。”教師制訂的強制性規則會限制幼兒的創造性,減少幼兒的愉悅性、自由性,讓幼兒在教師的想法中游戲。
因此在自主游戲中,教師既不能完全放手,也不能過度限制幼兒的活動,而是應衡量兩者之間的關系,找到適合的度。在一定的規則下給予幼兒充分的自由,讓幼兒有序地進行創造性游戲。
(三)提供充足的材料、時間和空間,解放兒童的頭腦、雙手、嘴巴
充足的材料、空間和場地是幼兒進行自主游戲的重要前提,寬松的游戲環境會激發幼兒游戲的興趣,調動他們探索和創造的欲望。時間、空間的限制導致幼兒對材料、環境探索不充分,會影響幼兒游戲的內容、質量和進程等。如果教師未給予充足的游戲時間,那么游戲可能會在幼兒玩得最開心的時候強行結束,破壞幼兒的游戲興致,妨礙幼兒的成長。游戲場地的大小、位置不同,也都會影響幼兒自主游戲的生成。
案例5:星星和年年在“甜品屋”里玩耍。但是“甜品屋”里只有做好的甜品材料和簡單的材料,例如一些塑料的高腳杯、黏土、毛球。星星用黏土和毛球給年年做了一個甜品。年年拿著甜品假裝吃完后一直坐在桌子上,雙手托著臉頰,無所事事。教師看見后,選擇介入,說:“甜品屋里可以喝飲料嗎?”年年看了看說:“沒有飲料。”教師邀請年年去材料柜中尋找新的材料。
在這個案例中,由于甜品屋材料的不充足,幼兒在做完甜品后無所事事,游戲興致低。材料缺少會限制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因此,在幼兒的自主游戲中,教師要提供充足的材料、足夠的時間和多樣的空間場地,鼓勵幼兒自主生成不同的游戲。同時,教師要尊重兒童的意愿,兒童奇特的思維賦予游戲多種玩法。例如貝貝在戶外玩球,除了拍球、投球等,他發現有一塊斜坡,貝貝將球放在高處讓它滾下來。同時,貝貝還邀請其他幼兒一起來玩耍,告訴他們他發現的秘密。從這里可以看出,場地會影響幼兒的游戲興致。讓幼兒在游戲中動起來,解放幼兒的雙手、頭腦、嘴巴,不多說、不多管,在自主游戲中成長。
(四)深度觀察幼兒,在恰當的時機里選擇適宜的支持方式
自主游戲強調幼兒的自由探索,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教師脫離幼兒。在自主游戲中,教師的支持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何支持,如何發揮支持的作用是值得思考的。教師支持的前提是教師全方位、深入觀察幼兒的自主游戲,在幼兒遇到困難時選擇適宜的方式支持。這個支持可以是語言、動作、材料等。
案例6:可兒一個人坐在數學區角里進行顏色拼圖游戲。朵朵將所用的圖塊放在桌子上,隨機拿起一塊進行比對。但是,可兒拿的圖塊都不是正確的圖塊。在不停的試錯中,可兒逐漸表現出不耐煩,手上的動作也逐漸加快了起來。教師注意到可兒的情況后來到她身旁,仔細觀察可兒的動作后,問可兒:“是這塊嗎?”可兒拿起這塊圖塊進行比對,發現是正確的,明顯高興起來了。教師繼續引導:“你看看這塊圖塊有什么特點,為什么可以放在這里呢?”可兒聽了教師的話后看了看拼圖,思考了一會兒,她將所有紅色的圖塊找了出來,在這里進行一一比對。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在仔細觀察幼兒的情況后選擇用提問的方式對幼兒進行支持,引導幼兒進行觀察和思考。幼兒也從混亂的試錯中學到方法,將拼圖的范圍縮小,選擇一種顏色進行試錯。由此可見,教師支持在可兒的自主游戲中發揮重要作用,能支持她繼續探索拼圖的奧秘。一句話、一個材料都能引導幼兒繼續開展游戲,引發幼兒的深入探索。何時提供支持,提供什么樣的支持,教師要觀察幼兒的情況,發現幼兒在自主游戲中存在的問題,如果是缺少材料的問題,教師的支持應當是提供材料;如果是其他的問題,那么教師的支持應當是能解決幼兒當前的問題。何時選擇支持,也要觀察幼兒的狀態,當幼兒出現煩躁、畏難的情緒和動作或者出現放棄的行為時,教師就要介入其中。
幼兒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他們在紛繁的世界里尋找屬于自己天性的土壤,在這里開花結果。教師要做的是尊重幼兒的天性,讓幼兒能在游戲中盡情地玩耍,在游戲中成長。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中寫道:“兒童就其天性來講,是富有探求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發現者。那么就讓那個絕妙的世界在鮮明的色彩中、在嘹亮顫動的音響中、在童話和游戲中、在自己的創作中、在激動他的美景中、在為人們做好事的意愿中展現吧。通過童話、幻想和游戲,通過兒童獨特的創作——這才是通向孩子心靈的正確道路。”[8]教師要讓幼兒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在自主游戲中成長。
【參考文獻】
[1]陳曉虹.DAP教育理念下幼兒自主游戲的環境創設[J].教育觀察,2020,9(32):19-21.
[2]汪彩萍.幼兒園大班幼兒自主性游戲的觀察、支持與引導實踐研究[J].基礎教育課程,2020(10):27-33.
[3]肖碧蘭.嘗試自主游戲[J].教學與管理,2003(9):52.
[4]王后玉.游戲精神的回歸:幼兒園游戲異化現象的批判[D].重慶:西南大學,2013.
[5]董旭花.自由游戲不等于自主游戲[J].福建教育,2021(20):57.
[6]鄒曉燕,曲可佳.學前兒童自主性的發展與促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5.
[7]邱學青.關于兒童的自主性游戲[J].學前教育研究,2001(6):36-37.
[8]B·A·蘇霍姆林斯基.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M].唐其慈,畢淑芝,趙瑋,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