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啟國 儲祖臻
在供給側結構調整的時代背景下, 城市發展逐漸由增量發展轉型為存量更新, 許多城市面臨著“退二進三”的轉型, 部分傳統產業的生產設施、 生產工藝及運輸倉儲方式隨之優化調整, 產生了一批具有時代特征的產業型建筑。 2021 年5 月, 相關部門發布?推進工業文化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 年)?, 從國家層面對繁榮工業文化、 推進制造強國建設進行了統籌謀劃。 2022 年, 為進一步加強工業遺產管理, 提高中國工業軟實力, 工業和信息化部修訂出臺了?國家工業遺產管理辦法?, 目前中國工業文化發展與傳承逐漸成為大勢所趨。 隨著文化保護政策和文化旅游融合的推進, “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逐漸成為工業文化傳承的指導思想與發展路徑。 在工業文化發展傳承與工業遺產更新的背景下, 如何系統完整地保護工業遺產, 傳承弘揚工業文化精神, 是需要深入思考的現實課題。
在工業文化傳承的語境下, 工業文化研究可分為文教融合和工業遺產保護兩個方面(圖1)。 文教融合關注工業文化發展的趨勢, 對工業文化課程建設及品牌塑造進行探討[1][2]。 工業遺產保護則主要圍繞城市、 遺產、 社區和文化的關系展開, 包括工業遺產開發保護的策略研究及工業文化價值的探索, 或對工業遺產旅游進行實證研究。 經過長期探索和積累, 學術界對工業遺產已有一定研究(圖2), 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一是對工業遺產相關的概念進行研究, 如紅色工業遺產[3]、 工礦遺產[4]等, 或對工業文化傳承語境下工業遺產和景觀活化進行研究, 如工業遺產再利用策略[5]、 工業遺產景觀重構[6][7]等。 二是以具體的工業遺產改造案例為基礎, 對其改造理念、 規劃設計手法進行分析[8]; 還有部分研究嘗試構建工業遺產評價體系并根據評價結果設計再生路徑[9]。 三是從宏觀層面上總結工業遺產的空間分布特征[10]。 在實踐層面上, 全國多地開展了工業遺產活化工作, 產生多個地標式的城市更新項目, 如首鋼工業園、 北京798、 上海油罐藝術中心等。 隨著工業遺產保護工作的不斷推進, 其保護逐漸脫離傳統的再利用模式, 開始基于工業遺產的歷史文化、 科學技術、 經濟發展等價值尋求其與政府管理、 城市更新相結合的保護與開發模式。

圖1 工業文化研究圖譜

圖2 工業遺產研究圖譜
隨著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建立與實施, 整合多元自然及歷史文化資源, 建構歷史文化空間體系逐漸成為遺產保護的必然趨勢[11]。 這迫切需要在宏觀尺度上基于工業遺產的時空聚集性與地域關聯性探究其保護策略, 促進工業文化傳承及工業遺產整體性保護。 安徽依托豐富的工業資源發展工業旅游具有較大的可塑性, 在塑造和傳播地區形象上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搜集的工業遺產主要來源于2017—2023 年發布的?國家工業遺產名單??2022 年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和?安徽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收錄的項目, 同時結合史料、 相關文獻和網絡資源篩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工業企業作為補充, 統計出安徽省工業遺產共計105 個。 立足安徽工業發展歷史和工業遺產總體分布概況對工業旅游發展模式和工業文化傳播途徑予以系統探索, 對工業遺產保護利用路徑機理進行學理探究。
安徽工業基礎薄弱, 建國初期, 第一產業(農、 林、 牧、 漁業)占比約75%, 工業占比僅7.9%;工業企業多為傳統農耕社會手工業簡單再生產的典范, 并以傳統的食品制造與工礦生產為主, 該時期工業遺產主要集中分布在蕪湖、 蚌埠等地。 國民經濟恢復時期, 安徽在紡織、 鋼鐵、 機械和電力等行業發展迅速, 成立了貴池茶廠、 淮南電廠、 安徽造紙廠等工業企業。 “一五”計劃時期, 安徽省大力開展工業建設, 重點發展了制造業、 采礦業和一些主要的民用輕工業[12], 在淮河、 長江流域形成工業遺產分布區。
20 世紀60—70 年代, 安徽省機械工業發展較為順利, 皖西和皖南地區響應國家政策在靠山隱蔽的區域開展小三線建設, 形成以生產常規武器為主的綜合配套后方軍事工業基地[13]; 城市地區興建了以蕪湖重型機床廠、 馬鞍山建筑材料機械廠為代表的現代企業, 并建設了安慶石油化工總廠煉油廠、 白馬山水泥廠, 為安徽石油和水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改革開放后, 小崗村率先實行了“包產到戶”的土地政策, 鄉鎮工業企業發展迅速。 以合肥、 蕪湖、 銅陵為代表的城市圍繞工業強省戰略,大力發展民營企業, 強力推進結構調整, 在信息化產業、 汽車制造業、 輕紡產業實現了高質量發展,工業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推動力, 工業發展取得歷史性的成就(表1)。

表1 安徽工業遺產概況
1.宏觀層面的集聚性分布
在安徽省工業遺產資源的空間分布上, 主要集中在皖南區域、 淮河流域、 皖西大別山區和長江流域。 淮河流域的工業遺產分布區域有城市、 礦區、 山川、 水利等多種地域形態, 因此其工業類型也呈現出多樣化。 皖西大別山區的工業遺產則是在“備戰、 備荒”的背景下產生, 布局形態以靠山、分散、 隱蔽為主, 形成了豐富多樣的山地工業建筑遺存[13]。 以礦產資源為特征的城市主要有淮北、銅陵、 馬鞍山、 淮南等, 這類城市在礦產資源的開發過程中留下了大量寶貴的物質財富。 以淮南為例, 因礦產資源開發使該地留存極具歷史價值的礦物開采區、 運輸鐵道、 開采設備等工業遺產資源。此外, 省內一些城市的工業遺產都是現代化工業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統與現代并存, 體現了工業發展的傳承。
2.微觀層面的遺產構成
工業文化是圍繞著工業生產、 技術創新、 市場經濟等形成的文化形態, 不僅包括了工業生產所帶來的機械設備、 工業廠房等物質文化, 也涉及到與工業生產相關的價值觀念、 社會制度、 生活方式等非物質文化。 微觀物質層面上的工業遺產可分為生產類用房、 附屬配套用房及機器生產設施。生產類用房主要包括廠房、 車間、 礦區等從事生產活動的工業用房, 一般分布在礦井、 鐵路附近[14]。附屬配套用房由工人住宅、 街區、 配套服務設施組成, 一般分散在城市社區中。 在自然層面上, 安徽具有豐富的環境資源和自然風光, 為工業旅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此外, 安徽文化資源的產生和累積從古至今從未間斷, 其構成豐富, 既有新安文化、 江淮文化、 皖江文化, 又有豐富的民俗和建筑資源, 地域文化種類繁多, 特色鮮明。 同時, 安徽工業文化伴隨著工業化進程形成, 在自然、 物質、 文化的作用下塑造出具有特色的社會文化和價值觀。 受此影響, 安徽工業文化既具有與地域文化融合的特點, 又有工業生產孕育出的獨特的工業文化體系特征。
1.工業旅游產品缺少競爭力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 隨著城市更新、 社會變革、 企業重組等因素, 工業文化的物質載體可能會由于工業遺產保護意識的淡薄、 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等原因產生不可逆的破壞。 與工業遺產保護同樣面臨窘境的是, 部分地區未能充分發掘工業遺產旅游的產品特色, 缺少有效的旅游宣傳活動, 工業企業品牌效應不突出, 廠區內缺少旅游要素, 導致工業旅游缺少核心競爭力。 同時, 許多城市也尚未形成完善的工業旅游體系, 體驗功能較單一, 配套設施不完善, 也成為了阻礙安徽省工業旅游發展的一大原因。 因此, 如何有效整合安徽工業遺產資源, 開展配套設施建設, 促進區域協同發展、綜合開發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2.工業遺產保護意識匱乏
在工業遺產的再利用層面, 經濟效益往往是開發部門考量的關鍵要素, 現階段工業遺產再利用案例多以商業為主要業態, 缺少文化的積淀與延續, 因此, 如何將經濟效益、 工業遺產保護與文化結合, 實現工業遺產再生, 從而激發區域活力, 是工業文化傳承與工業遺產再生的痛點與難點。 同時, 在提升人居環境品質的城市化語境下, 老工業區正處于閑置待拆的狀態, 部分工業遺產由于資金匱乏、 管理經營不善逐漸淪為二次廢墟。 然而, 安徽工業遺產缺少法律認定的保護體系, 其再利用機制也尚未形成, 工業遺產的地位被邊緣化, 逐漸被生態綠地、 城市商業綜合體替代, 這些工業遺產中所蘊含的工業文化底蘊也隨之消失。 基于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立場, 工業遺產是城市的固有記憶, 需要對其進行保護以達到文化傳承的目的。
3.工業文化的社會接受度不足
工業文化是現代社會的一種新的文化形態。 安徽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 公眾對于文化的認知集中在古代傳承下來的歷史文化上, 對近現代出現的工業文明所知甚少, 因而整個社會對工業文化的接受度不足, 工業文化的傳承也面臨著挑戰[15]。 基于文化傳承的視角, 應將工業文化及遺產保護列入城市文化保護的范疇中, 準確把握城市工業遺產的價值定位, 建立起協調聯動、 融合發展的新機制, 使工業遺產的再生與文化、 生態、 科技、 教育深度融合, 促進工業文化在城市歷史文化傳承中增值。
1.以生態為導向的工業旅游發展模式——自然生態工業旅游
安徽省旅游資源豐富, 特別是以黃山、 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 大運河安徽段等為代表的世界遺產。 根據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統計, 安徽省共有5 個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壽春城、 凌家灘、 雙墩、 明中都皇故宮、 蚌埠禹墟), 國家A 級旅游景區618 家, 其中5A 級12 家,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15 處, 并擁有多個紅色旅游景區和特色旅游小鎮。 在工業旅游資源的分布中, 宣城、 蕪湖、 亳州、銅陵等地的工業旅游資源數量與自然旅游資源數量呈現出一定的相關性。 在這些地區, 工業旅游可以觀光型自然旅游為依托, 將傳統自然生態旅游資源與工業旅游資源相結合, 帶動工業旅游的發展。如, 長江三峽風景區是典型的以工業旅游資源為依托的綜合旅游項目, 它是集傳統文化、 建筑考察、人文藝術、 游覽觀光等為一體的國家著名旅游風景名勝區, 該地區有葛洲壩和世界上最大的水電力工程——三峽大壩, 這兩項工業景觀和當地的自然景觀渾然一體, 形成了長江三峽獨特的風景。
2.以產業為導向的酒文化旅游模式
亳州、 六安、 阜陽、 淮北等可依托當地的酒文化, 發展以釀酒企業為載體的工業旅游。 在地理位置上, 淮河流域流經我國華東皖蘇和華中河南地區, 是我國中原農耕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該地區作物富饒, 土壤肥沃, 形成了我國天然的釀酒帶——黃淮名酒帶。 據史料記載, 亳州濉溪鎮在殷商時期已開始釀酒, 并有以酒祭祖祈禱的習俗[16]。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 皖北釀酒業不斷發展, 明清時期形成了以亳州、 濉溪為中心的燒酒作坊群。 改革開放之后, 更是涌現出了古井貢酒、 皖酒、金種子等大批名酒, 安徽酒文化日久彌新。
以四川省宜賓市為例, 該城市依托五糧液景區開展“十里酒城”工業旅游后, 又先后興建了酒文化博物館、 流杯池酒文化公園等文化特色街區, 并和重慶江津區、 瀘州共同打造了五糧液—瀘州老窖—“江小白”釀酒文化工業旅游路線, 積極推動文旅一體化發展。 安徽省具有悠久釀酒產業歷史的城市可以將酒文化與釀酒企業深度融合, 建立差異化的旅游業態, 實現百花齊放的發展局面。 比如亳州可以利用釀酒企業的工業資源(如古井貢酒生產工廠、 生產設施、 酒文化博覽園等)與三國文化(如曹操運兵道)、 道家文化(如花戲樓)、 中醫藥文化古跡、 (如華祖庵、 中醫藥文化博覽園)結合,共同打造創意文化街區, 開展節事旅游、 產品體驗售賣活動等; 在共創文旅品牌方面, 也可同阜陽金種子、 淮北口子窖、 蚌埠皖酒等釀酒工業企業攜手打造工業文化旅游精品目的地。
3.以產業為導向的茶文化旅游模式
在1915 年巴拿馬世博會上評選出的中國十大名茶中, 安徽的六安瓜片、 太平猴魁、 黃山毛峰、祁門紅茶榜上有名, 太平猴魁、 祁門紅茶更是雙雙獲得銀獎。 安徽茶葉生產基地主要分布在天柱山、大別山一帶, 并有皖南和皖西兩大茶區。 在微觀層面上, 茶廠內傳統生產工藝、 廠房及設備都是工業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以用促保可以實現工業文化的活態傳承。
近代以來, 大量茶葉加工企業的出現促成了工廠標準化加工生產的新局面, 改變了以往家庭手工制茶的產業格局。 以茶文化為依托的工業旅游, 不僅可以觀賞茶鄉的自然風光, 參與茶葉的采摘、制作, 參觀茶廠, 開展茶藝活動, 還可以通過打造茶道、 茶宴、 茶具等產品進行茶文化的傳播, 使茶廠成為文化旅游、 工業遺產、 文博藝術多方面的融合體, 將鄉村振興、 茶文化和工業遺產串聯在一起, 共同促進安徽以茶文化為依托的工業文化傳承。
4.以傳統文化為導向的紅色工業旅游模式
紅色工業遺產見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國家走向現代化建設的歷史。 無論是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領導工人運動或在根據地實行工業生產, 還是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工業建設,抑或是改革開放以來新型工業化的快速發展, 都遺留下了大量的紅色工業遺產。 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征程中, 紅色工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歷史、 藝術和技術價值。 安徽紅色工業遺產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不言而喻, 其保護和再利用茲事體大。 立足于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史, 應將其作為文化載體進行紅色文化的有序傳承。
安徽擁有2 個全國重點紅色旅游區、 7 條紅色旅游線路、 5 個紅色旅游景區和豐富的紅色工業遺產資源。 新中國成立初期建設的中國航天603 基地, 小三線建設時期的皖西機械廠、 利群機械廠以及廣德煤礦等工業遺產都自帶紅色基因, 承載著城市記憶與民族情感, 將這些工業遺產和文藝實踐、紅色教育相結合, 打造“研—學—游”一體的工業旅游體驗, 不僅能拓寬紅色文化旅游路徑, 還能優化紅色文旅產品結構[15]。 如?你好, 李煥英?的拍攝地湖北襄陽市衛東機械廠, 建于1964 年, 屬三線工業遺產, 廠中仍保留著歷史原貌, 80 年代的建筑給人一種時光穿越的感覺。 電影播出后, 該地因其獨特的歷史風貌迅速走紅, 并成為紅色旅游熱門目的地。
5.礦區工業旅游模式
安徽是我國華東地區煤炭儲量最多的省份之一, 礦業發展歷史悠久。 據史料記載, 安徽采礦史可追溯到商周時期, 漢唐時期冶金業和采礦業已十分繁榮; 近代以來, 逐漸形成兩淮流域煤炭開采區, 大別山地區的金、 銀、 鉛礦開采區以及長江中下游和皖南的金、 銀、 銅礦和水泥石灰巖開采區(表2)。 淮北烈山區、 銅陵市銅官山、 淮南大通區等地通過生態修復、 景觀重生的方式將老舊礦區改造為國家礦山公園, 實現生產空間向生態公園的轉變。

表2 安徽省資源城市概況
發展礦區工業旅游首先應進行礦區整治, 通過自然資源保護與生態環境的修復將礦區整治為充滿生機活力的景觀場地。 同時應將水體修復、 植被修復、 土壤修復與物種保護等內容納入其中。 工礦建筑遺產則可以運用“廢墟”保護、 “圍合”保護、 原地更新保護等方式, 使其形成具有適應新時代的功能和形態[17]。 在礦區的旅游開發上, 應以工業文化為基礎, 開發出工業文化與生態文化有機結合的旅游項目, 將廢棄礦區打造為礦山公園、 休閑旅游基地、 農業旅游觀光園區、 濕地公園等[18]。
第一, 明確工業文化的定位, 在?關于工業遺產的下塔吉爾憲章?(2003 年)和?無錫建議?(2006年)中, 強調了工業遺產具有歷史、 科技、 文化等方面的價值。 因此, 在開展工業文化內容開發時,合理確定遺產地價值, 深入挖掘地域工業文化特征, 如廢墟景觀、 工業元素、 生產工藝及流程等,結合場地特色予以應用[19]。 同時, 明確工業文化蘊含的時代精神, 如紅色工業文化包含著“艱苦奮斗、 無私奉獻、 勇于爭先、 自力更生、 自主創新、 家國情懷“等時代精神, 在開發過程中予以發掘、梳理、 再現, 豐富工業文化的傳播內容。 在工業文化的宣傳內容上, 結合多種人文資源, 依托自然環境、 紅色文化、 歷史文化等資源, 豐富其文化內涵。
第二, 優化工業文化宣傳途徑, 通過微博、 微信、 小紅書等平臺進行宣傳, 利用工業遺產自身的“網紅屬性”帶動工業文化的傳播。 建立工業文化的數字化平臺, 通過在線展覽、 虛擬游覽、 數字檔案、 虛擬現實(VR)等方式吸引不同受眾群體, 為用戶提供互動體驗。 利用藝術展覽、 文化節、 戲劇表演等活動, 將工業文化融入其中, 通過視覺和表演藝術形式傳達工業文化的內涵。
第三, 在文旅融合的視域下, 應在明確工業文化定位的基礎上挖掘遺產地的文化內涵, 通過IP賦能打造具有地區特色的工業旅游品牌。 在傳播途徑上, 應變革開發方式, 創新工業旅游推廣方式。首先, 把握“互聯網+IP”的打造方法, 通過對工業旅游符號的提煉, 形成線上線下聯動敘事, 打通鏈路式營銷[20]; 可以在以美團、 攜程網為代表的OTA(online travel agency)團購平臺展示工業遺產景區的全景導覽、 旅游攻略、 旅游分享及線上旅游等內容, 盡可能與目標游客產生情感共鳴。
近年來, 國家各部委基于各自職能探索工業遺產發展的多樣性: 工業和信息化部關注城市更新語境下工業文化的傳承, 從工業遺產的認定標準、 認定程序、 日常監督與管理、 再利用與可持續發展等方面規范了其保護與管理, 支持利用工業遺產資源開發具有工業特色的旅游項目。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從城市產業升級轉型的視角出發, 提出通過資源型城市老舊工業區產業結構調整、 綠色更新轉型, 增強城市內生發展動力, 帶動城市更新及振興。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從歷史文化名城、 歷史建筑保護的角度關注工業遺產的評估認定及修復修繕工作[21]。 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從工業和旅游融合的視角對工業旅游示范基地的基本條件、 配套設施及服務提出了要求。
我國各地區的工業遺產保護多沿用文物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 并由文物部門及建設部門承擔其保護工作[22]。 因此, 各級政府應推進管理機制改革, 形成良好的工業文化傳播環境。 作為國家工業遺產保護措施的有效補充, 安徽地方政府應發揮地方立法主動性, 構建工業遺產評價及分級保護標準、 工業旅游開發的相關法律法規, 建立公眾參與、 項目權責制度等, 擺脫傳統主觀決策機制, 為工業遺產資源和自然環境保護提供法律及政策依據。 例如湖北省黃石市于2016 年發布的?黃石市工業遺產保護條例?, 解決了該地缺乏工業遺產認定標準的問題, 還對有損于工業遺產保護的行為進行了限制, 鼓勵工業遺產集中展示與合理利用, 為該地工業旅游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通過建立地方性法規, 根據地區實際狀況, 可以詳細規定安徽各地工業遺產認定程序、 產權歸屬、 運營管理制度、 旅游開發資質等, 保障工業旅游市場秩序, 維護工業旅游投資者與從業人員的合法權益, 提高公眾參與的積極性與民間資本投資力度, 促進工業旅游良性發展[14]。 最后, 應優化土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以公共利益為導向, 探索土拍新政策, 在土地取得條件上增加招商引資、 棕地修復、 人才引入等條件, 相關企業達到標準后才可取得土地。
現階段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再利用開發以轉換為博物館、 景觀公園、 創意產業園等模式為主, 部分遺產地如合柴1972、 “銅官山1978”文創園逐漸成為熱門網紅打卡地。 然而, 單一的文化與創意產業結合的再利用模式可能會因為人群集聚效應不足、 動力發展不夠而使工業遺產陷入門可羅雀的困境。
1.地域元素融入, 延續地方特色
基于城市地域文化特色傳承的工業遺產更新, 不僅增加了建筑的可識別性, 而且能延續城市的場所精神, 體現建筑的時代特征[23]。 徽派建筑是安徽省寶貴的文化遺產, 在工業遺產更新時, 可以將粉墻黛瓦、 磚砌花格窗、 馬頭墻、 園林布局等徽派元素與工業建筑中的玻璃、 混凝土、 鋼鐵相結合, 形成現代與傳統反差的建筑意向。
2.建筑與環境有機融合, 傳承歷史文脈
無論是徽派民居還是江淮建筑, 在建筑的總體布局上, 多延續“天人合一”的傳統思想, 講求人、建筑和環境的統一, 并強調“尊重自然、 尊重人居本身”, 力求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 因此,工業遺產的更新可以利用庭院進行功能組織, 使建筑虛實相生, 形成有機的建筑空間。 其景觀更新應尊重原有場所特質, 修補完善原有界面, 使新功能以毫不違和的形式嵌入原有格局, 促進建筑與環境相互協調, 生于自然而又融于自然, 通過反哺, 使工業文化的薪火愈發旺盛。
3.創意性設計, 增加工業遺產的趣味性
在工業文化遺產的更新中進行創意性設計, 可以增加工業遺產旅游的趣味性。 已有的工業遺產創意改造業態較為單一, 以上海田子坊、 鄭州砂輪廠、 北京798 為代表的文化創意產業園模式成為了各城市效仿的對象, 但部分文創園在模仿中忽略了地區的文化特色, 使工業遺產更新后的面貌千篇一律。 因此工業遺產更新應考慮創意性設計, 形成自身特色, 提升地區形象。 工業遺產的創意性設計應注意如下方面: 其一, 充分尊重場地的原有空間特征, 利用現有的空間進行創意設計, 形成工業文化展示場所。 其二, 設計中考慮公眾的參與性。 傳統的工業知識傳播大多以展示圖畫資料的方式呈現, 但缺少專業知識的普通觀眾則更傾向于通過體驗、 探索的方式接受知識[24]。 其三, 要遵循整舊如新的原則。 工業遺產的更新不宜采用置換式的大手術, 應充分利用場地中的資源創造多樣的體驗空間。
4.可持續的工業文化遺產景觀
工業文化遺產景觀具有獨特的廢墟藝術美, 其發展觀從生產優先轉換為以人為本, 它作為文脈延續的景觀類型, 為城市更新提供了全新方向。 當前工業遺產及周邊環境的生態修復應結合“雙碳”目標政策, 推進“環境修復+開發建設”模式的實施, 將人文生態修復納入其中。 將經過生態修復、 景觀美化的工業遺產區和自然、 人文景觀相鏈接, 有效整合多元化資源類型, 發揮聯動效應, 形成工業遺產和景觀互促共生的良性機制。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 工業文化和工業旅游相互交融滲透, 使各自產業中的研究空白得以補充。安徽雖然工業起步較晚, 但在發展中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工業文化體系。 以具有地域屬性的歷史文化資源為基礎, 從區域整體層面對其歷史發展脈絡進行梳理, 在文化傳承與遺產資源整合的框架下可以有效指導其保護再利用。 因此, 基于工業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解讀安徽工業遺產分布特征,進而從空間整合層面提出工業旅游及工業遺產保護策略, 不僅是國土空間規劃的題中應有之義, 更為工業遺產保護、 工業文化傳承及歷史文化空間體系的構建提供參考。
本研究基于工業遺產的統計與整理, 對安徽工業遺產時空分布格局演變特征進行分析, 研究結論如下: 建國初期, 安徽省工業基礎薄弱, 工業發展依托傳統的礦業生產、 釀酒及食品加工制造行業; 50 年代, 初步進行了工業建設并順利完成“一五”計劃的各項指標; 60—70 年代, 隨著皖西、 皖南小三線的建設和城市現代化發展, 安徽省工業企業增量較多, 分布范圍擴大, 工業迅速發展; 改革開放至今, 安徽工業穩步發展, 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的工業遺產物質和非物質資源。 宏觀層面上, 安徽工業遺產在皖南區域、 長江流域、 淮河流域及皖西大別山區呈集聚性分布; 微觀層面上,安徽工業旅游資源涉及自然、 物質與文化等多個層面, 在文化、 技術等多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形態多樣的工業遺產群和獨具特色的工業文化體系。 目前, 由于工業旅游產品缺少特色、 大眾認知薄弱、工業文化的社會接受度不足等原因, 安徽工業旅游發展仍相對滯后。 筆者基于前期分析, 提出了包括自然生態工業旅游、 酒文化旅游、 礦區工業旅游等在內的五種具有徽文化特色的工業旅游模式,并探索了工業文化傳承所需的物質、 制度層面的需求和工業文化傳播的可優化途徑, 以探尋未來安徽省工業文化傳承的新方向, 為更多的工業文化傳承實踐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