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長會
電視劇《功勛》開播以來,好評如潮,豆瓣評分高達9.1。該劇播出已兩年,關于劇中“能文能武李延年”的討論始終熱度不減。李延年是一個足智多謀、驍勇善戰、軍政兼備的連隊指導員,他打破了長期以來“軍事主官抓打仗、政治主官抓思想”的刻板印象,全方位展示了部隊軍政干部的綜合素養。其中,李延年處理張安東出逃事件,堪稱處理班級危機事件的“教科書”。
事情的來龍去脈是這樣的:小戰士張安東產生畏戰心理,在站崗時逃跑,七連長劉家龍集合全連戰士,打算槍斃張安東,以此來嚴明軍紀。李延年制止了連長,并以此次事件為切入點,向全連戰士講述了張安東和二妞的故事,激發了戰士們的同理心,也讓張安東明白了自己到底為何而戰,成功地將一場處理“逃兵”事件變為鼓舞人心的戰前動員,把全連的戰斗激情一下子激發出來。
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也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即出現重大違紀事件,使班集體陷入危機。這個時候,如何處理這樣的危機事件,特別考驗班主任的智慧。劇中李延年的做法給予我們一些啟示。
處理突發事件和危機需要有高超的危機處理藝術。如何成功地處理突發事件和危機是每個班主任不能回避的問題,也是每個班主任必須正視的挑戰。臨陣脫逃,乃兵家大忌,槍斃一個張安東容易,但根除其影響才是重中之重。李延年深知這一點,所以,在張安東被抓回來之后,李延年并沒有對此事進行冷處理,而是立即召開全連戰士大會。在全連戰士面前,他把對張安東的審判會成功地變成了戰前動員會,不僅把危機變成了轉機,還鼓舞了士氣。
李延年處理張安東出逃事件對班主任的第一個啟示是:危機就是轉機。危機已經發生,不必驚慌。遇事不能怕事,要有能力解決事,把壞事變成好事。
美國教育學者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一書中提出這樣的觀點:當我們發現孩子的行為不當時,首先要做的不是糾正他的行為,而是識別其行為背后的真實動機。我們應該把孩子的錯誤行為看成一個密碼,并問自己:“他真正想要告訴我的是什么?”簡·尼爾森認為,犯錯誤是孩子學習的好時機。
劉連長基于張安東的錯誤行為,做出負面評判,進行糾正,反而激起了張安東的叛逆心理,觸發了他的消極情緒。李延年則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策略。他首先批評了張安東的錯誤行為,但并沒有在張安東的錯誤行為上大做文章,而是將全連戰士的目光牽引到張安東出逃的動機上。
張安東為什么要當逃兵?李延年分析,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本次戰斗很殘酷,很可能有去無回,因為“二營沒有人活著回來”的傳聞;二是如果張安東犧牲了,就無法報答二妞的救命之恩。所以,張安東臨陣脫逃,并不是怕死,而是怕辜負了二妞。這才是他錯誤行為背后的真實動機。作為連隊的指導員,李延年對戰士的性格愛好、家庭情況、成長背景了如指掌。他的分析鞭辟入里,說到張安東的心坎里了。
當學生出現錯誤行為時,教師要理解他的情緒,了解他的真實想法,找到行為背后的真正動機。找到了動機,也就找到了幫助學生的路徑。接下來,教師要幫助學生重新建立歸屬感和價值感,引導學生將動機轉化為動力。李延年又巧妙地闡釋了“抗美援朝”與“保家衛國”的深刻關聯,讓張安東從內心深處意識到,他不但要為二妞活著,更要為千萬個二妞活著。這才是這場戰爭的意義。
李延年處理張安東出逃事件對班主任的第二個啟示是:動機就是動力。班主任要善于挖掘學生錯誤行為背后的正面動機,并引導學生將正面動機轉化為成長的動力。
法國思想家盧梭說:“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發脾氣、講道理和刻意感動。”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誰會講故事,誰就擁有整個世界。”“會講故事”是班主任的核心素養之一。
李延年如果做班主任,一定是一個善于講故事的班主任。在面對張安東出逃這一棘手問題時,李延年的兩個方法值得班主任借鑒。
站在受眾的角度思考。李延年深知戰士們非常好奇二妞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女人,讓張安東心甘情愿被槍斃也要回去。所以,李延年的講述從戰士們的好奇心出發,讓他們進入自己的故事節奏。對于班主任而言,要讓學生愿意聽自己的話,第一個準則就是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講學生愿意聽的故事,才能真正走進他們的內心。
把每個人放入故事中。李延年在講述完二妞和張安東的故事后,讓戰士們從情感上理解了這對“苦命鴛鴦”。此時,李延年話鋒一轉,指出“在我們國家,像二妞這樣可愛的女人還有很多”,他又讓戰士們聽了五班班長老婆的故事和副指導員的老婆為全連戰士縫軍鞋的故事,然后又描繪入朝以來見到的百姓慘狀,給戰士們的心理帶來巨大的沖擊……故事講到這里,很多戰士都把自己代入了故事之中,把“保家”和“衛國”自然融匯在一起。
李延年處理張安東出逃事件對班主任的第三個啟示是:講道理不如講故事。班主任應該會講故事,建立學生與故事的聯系,讓每一名學生成為故事的一部分。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提出了“平行教育”原則,他強調教育個人與教育集體的活動應同時進行,每一項針對集體開展的教育活動都應收到既教育集體又教育個人的效果。他指出,集體是教育的基礎,集體是教育的手段,集體是個人的教師。教師必須通過集體來教育個人。集體是教育的目的和對象。
戰斗即將開始,七連的戰士在行為上雖沒有像張安東一樣開小差,但不見得他們在思想上不開小差。正如李延年所說,張安東的出逃已經成為“影響全連政治工作的嚴重事件”,如果處理不好,將會極大損傷七連的戰斗力。也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李延年決定在全連戰士的面前處理張安東出逃事件。
李延年在處理該事件的過程中,特別強調戰士們的參與感,引導他們思考,組織他們談論。在這里,李延年運用了一個特別重要的技巧——有些話不必自己說出口,而是用別人的嘴說自己的話。比如,上文提到的,李延年指出“在我們國家,像二妞這樣可愛的女人還有很多”時,他并沒有自己講述,而是現場提問五班長和副指導員,借助他倆的嘴來講述親人的故事。在一問一答的互動中,感染力逐步增強。
劇中還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動員的最后,李延年動情地說:“殘酷的是,到了和平來臨的時刻,我們有許多人看不到那個幸福的場景,不能和親人們團聚了,但是祖國會記得我們,親人會感激我們,是我們讓他們過上了和平幸福的日子,是我們讓敵人知道我們的國家無比強大,不容欺辱!”李延年的總結,回應了一開始張安東指出的一個事實——“二營沒有人活著回來”。他沒有回避問題,而是直面問題,直面人性,把問題擺在明面上,讓戰士們充分討論,在價值澄清中,讓全連戰士理解了犧牲的意義。
李延年處理張安東出逃事件對班主任的第四個啟示是:自己說不如讓別人說。教育既要面向個體,也要面向集體。通過影響集體來影響個別學生,通過教育一個學生來教育整個集體。自己說,是一種灌輸;讓別人說,是一種對話。與其灌輸,不如對話。以符合人性、豐富人性的方式進行教育,道德教育雖然隱匿不現,卻直抵人心。
我們管理班級,守護一間教室,當危機來臨之際,我們學習李延年的智慧,是為了讓更多學生能夠在事故中有所收獲,吸取教訓,只有這樣,才能把事故變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