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珍
新課程改革對小學階段的課程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傳授學生基礎的知識和技能之外,還要關注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及發展。因此,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這是落實新課改教學理念的重要方式。基于此,本文將以小學數學課程教學活動為例,綜合分析新課標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價值與策略,目的是讓學生獲得更為長遠的發展,提升他們的學科核心素養。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學生的學習應該是一個主動的過程,認真聽講、獨立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引導他們自主學習,讓數學教學活動落實新課標的教育要求。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從多個方面出發,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及發展,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
一、新課標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價值
(一)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能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一方面,自主學習模式能改變傳統被動式、灌輸式、機械式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體,積極地構建富有趣味性、開放性、多元化的數學課堂。學生能夠從被動的學習狀態中解放出來,調動自身的多種感官和技能,充分釋放自身的天性,具備自主學習、自主創新、自主實踐的意識和理念,并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提高自身學習的積極性與能動性;另一方面,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將為學生提供自主合作、自主表達及自主創造的情境,營造更為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學生在這樣的氛圍引導下,能夠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與能動性,在活動中彰顯個性化思維。
(二)有利于促進核心素養的落實
學科核心素養是新課標的重要內容,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能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達成這一教學目標的重要推動力。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學生在自主學習的氛圍中,能通過親身感受和體驗,發現數學知識之間的緊密聯系,從更為多元的角度去解讀知識內容,從而增強自主學習數學知識的意識。
第二,自主學習行為從本質上分析,是學生的主觀意識對自身學習行為的調動。換言之,自主學習活動是學生數學思維與學習行為之間的主觀互動,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學生自主思考的意識,發散學生的數學思維,促進他們核心素養的發展。
第三,自主學習是依靠合作、探究及實踐等一系列學習活動。合作是發生思維的過程,探究是創造的過程,實踐是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些過程都是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科學合理運用。以此為基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能夠得到有效培養,學科核心素養也會有所發展。
(三)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科學品格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能發展學生的科學品格,塑造良好的數學思維。品格培養的過程如下:
1.完善科學行為。
在課程活動中,學生通過合作式、探究性的課程學習參與知識生成的整個過程,針對具體的數學問題提出疑問、交流分析、互相討論、提出假設,而后合作驗證。這一系列的學習過程可以稱為科學行為。
2.深化科學精神。
學生基于上一環節的基礎,將經歷假設、驗證、得出結論、推翻結論、提出新假設、進行新驗證等過程,將逐漸增強自身質疑與批判的科學精神。
3.建構科學品質。
當學生完成一輪探究之后,不僅能獲得滿滿的成就感,也能獲得來自老師和同學的認可與鼓勵,學習自信心與主觀能動性隨之提高,養成敢于質疑、敢于實踐、不畏困難、不畏挑戰的科學品質。這一自主學習的過程,將持續深化學生的科學品格,助力他們高質量的發展。
二、新課標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
(一)構建一體化課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意識決定行為,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時候,教師應該重視一體化課堂的構建,從課前、課中及課后三個層面出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提升學生的能力及素養。文章以青島版小學數學課本教材中的“動物趣聞——克、千克、噸的認識”為例,探究一體化課堂構建的具體實施策略,旨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1.課前預習。
課前自主預習能為學生的課堂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需結合即將講解的內容,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設計課前自主預習任務,讓學生有針對性地完成課前自主預習,了解自己即將學習的知識,并根據自身的預習結果了解知識疑難點,進而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學習,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借此培養自主學習意識。
本節課需要學生理解克、千克和噸的重量概念。在預習環節,教師可以利用微課視頻展現生活中常見事物的重量單位表示方法,并為學生解釋為什么這一物品會使用這樣的單位,讓學生通過觀看課前微課視頻,初步了解并對質量概念產生初步理解,厘清克、千克和噸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錄制視頻,鼓勵學生尋找家里面的事物,嘗試用不同的重量單位進行表述,然后將視頻提交至在線學習平臺。教師則可以根據學生上傳的視頻,了解其課前預習情況,以此有針對性地設計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的課堂學習更具針對性,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
2.課堂互動。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專注于學生的多維互動,為他們營造良好的溝通和學習氛圍,改變傳統被動式的課程教學模式。因此,教師應該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問題,鼓勵學生基于自身的認知完成自主化探索,增強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
圖一
為了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串聯課前預習的知識,出示教材第一頁的情景圖,如圖(一)所示,為學生設計富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具體如下:
(1)這幅圖中為什么有的用克做單位,有的用千克做單位,還有的用噸做單位?
(2)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一噸有多重?
教師結合課本教材中的情境圖為學生提出以上兩個富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學生則需根據自身對課本教材的認知及課前預習的情況,嘗試回答相應的問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回答的情況,順勢導入課本教材,指導學生互動交流,探尋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1噸有多重等問題,產生更為深入的重量感知,以此達成課程教學目標。
3.課后延伸。
在結束課程教學活動之后,教師還應該注重學生的課后拓展實踐,鞏固學生課堂所學的知識,引領他們進行自主復習與鞏固,構建更為完整的知識框架體系,讓他們養成自主復習的良好行為與品格,增強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
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建構本節課所講解的知識,在思維導圖中列舉以克、千克、噸為單位的生活事物,并將與之相關的換算率展現出來,輔助學生建構更為完整的知識系統。同時,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整理本節課學習過程中做過的習題,梳理錯的最多的練習題,并大概分類這些練習題所涉及的知識點,如概念類、換算類、應用類等,讓學生借助習題進行查漏補缺,自行梳理、總結與之相關的知識點。這樣一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能夠得到增強,能在課后學習活動中進行知識的梳理與總結,實現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及發展。
(二)構建多元化課堂,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行為
行為能夠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教師應該通過多元化課堂的構建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行為,專注于大單元課堂、項目式課堂的構建,促進學生的自主化發展。下文以青島版小學數學課本教材中的“生活中的多邊形——多邊形的面積”為例,探究多元化課堂的構建策略。
1.大單元課堂。
大單元教學是新課標提出的重要理念,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與作用。教師有必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樹立大單元觀念,明確課程教學的目標與要求,科學合理地統籌并整合單元內的知識內容,指導學生完成大單元學習實踐操作,以此深化他們的自主學習行為。
教師可以有效整合本單元的教學知識,合理布局大單元教學活動,細化不同的課時,深化學生的理念,引領他們完成多維度、自主化的學習實踐。具體課程如下:
起始課:借助小方格子數數的方式,大膽猜想、小心求證多邊形的面積=每行面積單位的數量×行數。
種子課: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驗證:每行面積單位的數量×行數)。
應用課:以“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和“梯形面積的計算”為探究點,完成小組合作,嘗試推導三角形與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聯系課:探究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之間的本質聯系。
拓展課:探究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與組合圖形面積計算、不規則圖形面積估測的聯系。
在本節課教學時,為了完善大單元教學布局,教師設計了起始課、種子課、應用課、聯系課與拓展課,能聚焦“多邊形的面積=每行面積單位的數量×行數”這一大單元概念完成自主探索,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行為得到深化。
2.項目式課堂。
項目式任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與大單元教學一脈相承,兩者最本質的區別是項目式將精細每一個任務,明確學生每一次探索所得收獲。所以,教師可以基于大單元課堂建構的基礎,在每一節課時中細化相應的項目式任務,促使學生完成更為精準的自主學習與實踐操作。
在指導學生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教師可以基于這一教學目標細化相應的項目任務,具體如下:
項目一:借助格子數出或者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探究問題:如何在格子圖中得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項目二:認識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探究問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什么有關?
(1)提出猜想: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2)引出平行四邊形的高,認識平行四邊形的高,學會畫高。
項目三: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探究問題:如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以前學過的圖形?
(1)探究任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2)在不同方法和經驗的基礎上歸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教師基于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以上三個項目式任務,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合作交流,能夠提升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延伸生活化教學,深化學生的自主學習素養
應用是課程教學的最終目的,教師應該以“生活化教學”為目標,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組織學生參與多元化的應用實踐,促進他們自主學習能力和素養的提升,以此發展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
1.知識應用。
教師可以聯系現實生活,讓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完成課后拓展應用,提高知識應用的效果與質量,使學生能夠進行自主學習。
以青島版小學數學課本教材為例,在“綠色家
園——折線統計圖”教學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展開課后生活化實踐操作,讓學生記錄自己家中一個月每天的用水量、用電量及天然氣消耗量,并將這些數據整理成表格,繪畫折線統計圖。同時,要求學生根據統計圖的走向進行家庭用水、用電、用天然氣數據分析,推測家里一個季度水、電、天然氣的消耗情況,并結合實際生活情況提出關于節約用電、用水、用氣等策略與措施,生成實踐調研報告。
如上,在指導學生完成這一生活實踐活動的時候,教師以課內基礎知識為基底,讓學生分析生活現象,不僅能夠提升他們的應用能力,還能夠增強環保意識。
2.跨學科應用。
跨學科整合是新課標提倡的一種教學模式。教師指導學生結合所學的知識展開跨學科應用,能持續深化他們的自主學習素養,讓學生進行跨學科融合性拓展,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
以青島版小學數學課本教材為例,在教學完“圖案美——對稱平移與旋轉”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融合美術學科的知識內容,自主創作一幅優秀的剪紙作品。在完成這一活動的時候,學生綜合運用平移、旋轉和對稱知識,剪出有規律的圖樣紋飾。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的剪紙作品上傳至家校平臺中,供其他的家長、同學及老師查看,選出最優的作品,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與自主創作思維。
如上,教師通過生活化教學的方式指導學生完成課后拓展及延伸實踐操作,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素養,能夠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應專注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構建動態化、生成性的數學課堂,讓整個教學活動充分彰顯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應從一體化課堂的構建、多元化課堂的構建及生活化實踐應用三個方面著手進行多維度拓展及延伸,優化相應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的自主化發展,以此培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