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依恒 丁 濤
急性腦梗死在臨床中較為常見,是由于腦部動脈血管中血流突然中斷而引起一種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發病年齡主要集中在45~60歲的中老年群體[1,2]。急性腦梗死發病因素較為復雜,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都有可能導致其發病,不僅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不便,還會影響到患者的身心健康。急性腦梗死在中醫學中通常被歸為“中風”范疇,其中又以氣虛血瘀型急性腦梗死最為常見,患者多表現為半身不遂、手足腫脹,并伴有氣短乏力、口角流涎等癥狀[3,4]。目前臨床多采用針灸或服用相關藥物進行治療,但見效較慢,且操作過程較為繁瑣,臨床治療效果并不理想。為進一步為氣虛血瘀型急性腦梗死患者尋找到更為便捷有效的治療方案,本次研究共納入75例患者,就四重活血湯應用價值展開探討,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信陽市中醫院2020年5月—2022年1月收治的氣虛血瘀型急性腦梗死患者75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38例)和對照組(37例)。本研究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例,
1.2 診斷標準中醫診斷參照《中風病辨證診斷標準(試行)》[5]擬定:氣虛血瘀型急性腦梗死主癥:肢體偏枯不用,肢軟無力,半身不遂;次癥:面色萎黃,氣短乏力,口流涎;舌質暗淡或有瘀斑,舌苔薄白,脈沉細。西醫診斷參照《中國無癥狀腦梗死診治共識》[6]擬定:①多有高血壓病、心臟病及頸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史;②起病迅速,發病后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以及失語、頭痛、嘔吐等癥狀,局灶性神經功能出現受損現象;③頭顱CT/MRI檢查在發病24 h后發現低密度梗死灶。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中西醫臨床標準;②首發氣虛血瘀型急性腦梗死;③年齡≤75歲;④病情及生命體征穩定。排除標準:①存在明顯的精神障礙和認知障礙者;②患有明顯基礎性疾病者;③患有嚴重心臟系統疾病者;④醫案信息不完整者;⑤無法全程配合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藥物進行治療,每日對患者靜脈滴注甘露醇(山東齊都藥業,H37020780,250 ml/瓶)220 ml,3次/d。同時給予吸氧、顱壓控制、降血壓、降血脂、營養支持等基礎治療。試驗組則針對患者實施四重活血湯治療,藥物組成:水蛭10 g,山藥15 g,蜈蚣3條,僵蠶12 g,全蝎6 g,丹參24 g,黃芪、當歸、雞血藤各8 g,川芎、炙甘草各10 g。取水1500 ml,煎取500 ml,早晚分2次溫服,1劑/次。治療期間保持清淡飲食,適量運動,保持良好作息,同時停用其他藥物,盡可能減少對治療效果的干擾。2組治療周期均為8周。
1.4.2 觀察指標①中醫證候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7]中氣虛血瘀型急性腦梗死臨床癥狀,包括半身不遂、口舌歪斜、面色萎黃、神疲乏力,按癥狀從無到重,依次為0~3分,得分越高表示癥狀越重。②患者血黏度:于治療前1 d和治療結束后3 d清晨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使用0.1%肝素抗凝,并采用全自動血液黏度動態分析儀檢測患者全血黏度和血漿黏度。③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卒中量表(NIHSS)[8]進行評估,總分42分,分值越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輕。④不良反應發生率:主要包括腸胃紊亂、失眠多夢、乏力嗜睡、惡心嘔吐等4種,取上述不良事件發生例數比例。
1.4.3 療效判定標準根據中醫證候積分及《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9]內容對2組療效進行判定: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降低≥70%,半身不遂、氣短乏力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為顯效;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降低30%~69%,腦梗死癥狀得到明顯改善為有效;中醫證候積分降低<30%,上述臨床癥狀未得到緩解,甚至還有惡化趨勢為無效。

2.1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試驗組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2.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3 2組患者血黏度比較試驗組全血黏度和血漿黏度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血黏度情況比較
2.4 2組患者NIHSS評分比較2組治療前NIHSS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治療后NIHSS總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NIHSS評分比較 (分,
2.5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試驗組總不良反應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6。

表6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例,%)
急性腦梗死是與年齡密切相關的高患病率疾病,患者的腦損傷程度會逐漸隨著腦梗死病情進展而不斷加重,即使治療后一般也會出現眾多后遺癥。臨床上急性腦梗死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致殘率,除了對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造成嚴重的影響外,還會涉及全身各個系統,對大部分器官和臟器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10,11]。近年來中國臨床急性腦梗死患者綜合發病率不斷攀升,給中國的公共醫療衛生體系帶來了沉重負擔,因此針對臨床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積極預防和對癥治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臨床針對此病多通過藥物進行治療,但是由于該疾病平均病程較長,患者長期服用西藥容易產生不良作用和耐藥性,在此背景下,聯合中醫藥治療該疾病被臨床廣泛關注。
《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曾記載:“年四十,陰氣自半也”“五八,腎氣衰”,中老年人群一方面因肝腎虧虛,易導致肝陽上沖,另一方面因腎精虧損,精不生髓,髓海不足,腦絡失養而萎弱,萎則絡中血運遲滯,易生瘀阻而成腦絡痹阻,成為急性腦梗死的高發人群。急性腦梗死在中醫學中被稱為“中風、卒中”,《本草綱目·辛夷》中記載“腦為元神之府”,《雜病源流犀燭·中風》中記載“人之五六十歲氣血就衰,乃有中風之病,少壯無是也”。《黃帝內經》中也曾指出五志傷五臟論,認為應通過調和五臟陰陽和氣血來緩解中風癥狀,幫助人體機能盡快恢復到正常狀態。中醫學中詳細指出中風病因主要由于五臟陰陽失調,氣機紊亂所致,所以對其進行治療時應該采用中醫辨證論治進行補腎健脾、強肝益肺,增強脾、腎、肺、肝等功能及機體免疫狀態[12-14]。根據中醫理論,急性腦梗死主要分為風痰阻絡、痰熱腑實、氣虛血瘀、陰虛風動4種證型,其中針對氣虛血瘀型患者的治療應遵循通經活絡、益氣活血的原則,臨床可采用補陽還五湯等中藥湯劑進行加減治療,或者采用針刺療法。臨床針對急性腦梗死常用的抑制血小板聚集藥物(如阿司匹林)和降低顱壓藥物(如甘露醇)在經人體吸收后,通過作用于凝血因子,保護缺血半暗帶組織,從而有效抑制血栓形成,并對患者神經功能產生改善作用。該類西藥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腦梗死癥狀,但服用后容易出現心動過緩、消化道出血以及血壓降低等不良反應,特殊情況下還會對患者的記憶力產生干擾[15,16]。為了進一步提高用藥療效,保證用藥安全性,近年來使用中藥治療急性腦梗死已經成為當前臨床研究熱點。例如王珊玉等[17]在研究中指出,針對急性腦梗死缺血再灌注損傷患者采用中醫化痰通絡法進行治療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神經功能及運動功能,顯著減輕患者缺血再灌注損傷。任明等[18]也在研究中發現,宣白承氣湯加味結合西醫常規療法可以有效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昏迷,有利于縮短藥物起效時間且未見嚴重不良反應。這些研究均表明中藥處方對于治療急性腦梗死具有顯著療效,本文納入75例患者進行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總有效率更高,中醫證候積分、患者血黏度、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分析可知,四重活血湯主要由水蛭、山藥、蜈蚣、僵蠶、全蝎、丹參、川芎、黃芪、當歸、雞血藤、炙甘草等成分組成。其中水蛭歸肝經,尤善于破血逐瘀、通經活絡,針對跌打損傷及中風偏癱者均具有較好的療效;蜈蚣與全蝎均為有毒之藥,能息風鎮痙和通絡止痛,但使用不當也容易引起中樞神經毒性或肝腎毒性,其主要成分中的溶血蛋白質和組胺樣物質可作用于人體中的免疫系統及神經系統,能有效治療小兒驚風、半身不遂、毒蛇咬傷等癥狀;僵蠶入肝經,具有較強的化瘀散結的作用,可用于驚風抽搐、面神經麻痹等病癥;山藥可以健脾益氣固本。丹參可化瘀止痛、活血安神,其主要成分中的丹參酮類化合物可以有效改善血液循環,提高人體抗炎能力,臨床上多用于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治療;川芎具有清熱涼血、散瘀止痛、抗動脈粥樣硬化等功效;黃芪可利水消腫、補氣升陽,其化學成分能幫助人體抵抗衰老,有效增強免疫功能和機體代謝;當歸可補血活血,調經止痛,其主要成分氨基酸、香豆素等可以有效防止老年癡呆和保護人體臟器,此外還可以抗炎消腫和活血止痛;炙甘草可以調和諸藥,具有疏肝理氣、內調氣血的功效。多藥配合,共奏破血化瘀、益氣通絡之功[19]。用中藥治療相關疾病,可將人體機體視為一個有機整體進行調節,既能減少疼痛,改善癥狀,還能調暢情志,改善情緒。同時中醫治療相比西醫治療更為溫和,安全性更高,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風險較小。在藥物安全性方面,四重活血湯中含有少量的蜈蚣與全蝎,雖含有一定的毒性,但本研究中相關藥物并未顯示出異常的毒性指標,患者服用后出現不良反應較少,證明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治療急性腦梗死,關鍵在于盡早改善腦缺血區的血液循環,消除繼發性腦水腫,恢復腦細胞的正常代謝功能。中醫治療此病,多以破血化瘀、益氣通絡為主。四重活血湯是較強的破血化瘀劑,尤其對瘀滯時間不久的新證,用此方法治療療效尤為顯著。因水蛭對胃有刺激性,連續服用常感胃脘不適,消化呆滯,故佐山藥、甘草扶脾胃以防中氣受損。楊紅等[20]也在研究中指出,腦梗死患者在患病期間,各項機能處于負平衡狀態,血流動力學指標水平和神經及認知功能均有所下降,在經過活血化瘀法中藥湯劑的對癥治療后,患者體內微循環得到有效改善,神經功能和認知功能也得到了顯著的提升,患者恢復時間大大縮短。本次研究受限于樣本數量和隨訪時間,治療結果并不代表所有患者的實際情況,后續仍需對急性腦梗死的影響機制和最優治療方案進行探索與完善。
綜上所述,應用四重活血湯治療氣虛血瘀型急性腦梗死具有良好的療效,在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和血黏度,提升神經功能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同時還能有效減少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