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金豹 黃彩鳳 蔡 菁
頸型頸椎病是以頸部癥狀為主,頸肩背部多呈現僵直狀態,多數表現為活動有不同程度受限,有一處或多處壓痛點,頸部、肩背部、后枕部有酸痛、麻脹等不適感。頸型頸椎病作為頸椎病的早期病型,恰恰是治療的關鍵階段[1]。抑郁癥是常見的精神心理性疾病,治愈率低而自殺率較高。抑郁癥發病原因以及機制不明,假說較多,其中神經可塑性假說目前有了突破性進展,該假說認為抑郁癥的發病,很大可能是因為海馬神經可塑性失調[2,3]。筆者在臨床治療頸椎病時發現,較多的患者同時伴發抑郁狀態,通過抑郁量表測定發現其中一部分患者患有抑郁癥,這類患者頸椎病時輕時重,治療效果欠佳,筆者通過長期的臨床發現,針刺時配合中藥(傷寒大家郝萬山教授的經驗方:合用桂枝湯、小柴胡湯、溫膽湯及定志小丸),將頸椎病和抑郁癥同時治療,效果明顯提高。目前,關于針刺結合中藥治療頸椎病伴抑郁癥的臨床研究較少,有較少該病的相關研究報道[4-6]。故筆者采取隨機單盲對照試驗的方法,旨在評價針刺結合中藥治療頸型頸椎病伴抑郁癥的安全、有效性。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在深圳平樂骨傷科醫院(深圳市坪山區中醫院)福田院區針灸科門診就診的62例患者。本研究為隨機單盲對照試驗,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1例 。2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例,

表2 2組患者NPQ評分比較 (分,
1.2 診斷標準頸型頸椎病診斷標準:依據中國康復醫學會《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7]制定:頸項強直、僵硬、活動受限,局部壓痛點、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抑郁癥診斷標準:參照《CCMD-3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8]中抑郁癥診斷標準:HAMD評分≥16分。
1.3 納入標準
1.3.1 頸型頸椎病納入標準①符合頸型頸椎病的中西診斷標準;②以頸肩痛作為主訴;③患者納入時基線資料測評VAS≥3分;④發病年齡為18~65歲;⑤無脊柱手術及重大外傷病史;⑥神經系統檢查無異常表現。
1.3.2 抑郁癥納入標準①就診于深圳平樂骨傷科醫院針灸科門診;②HAMD評分≥16分;③年滿14周歲;④無免疫功能紊亂;⑤無嚴重心、肺、腎疾患。
1.4 治療方法對照組:針刺治療方法:采用長度為1寸(0.30 mm×25 mm)的(華成牌)一次性無菌針灸針。參照《針灸治療學》[9]中相關治療方法。取穴:頸夾脊、天柱(BL10)、大椎(DU14)、后溪(SI3)、風門(BL12)、風府(DU16)、神門(HT7)、百會(DU20)、心俞(BL15)。刺法:局部常規消毒,風府刺法: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12 mm,風門刺法:向后斜刺12 mm,百會刺法:向眉心方向平刺25 mm,心俞刺法:向足心方向斜刺25 mm。其他穴位使用直刺法,垂直于皮膚進針,過皮后插入15 mm,平補平瀉手法,留針25 min。紅外線照射后頸部作為基礎治療。治療結束后,囑患者局部注意保暖,適度活動鍛煉。
觀察組:針刺治療同上,同時配合中藥治療。方藥組成:柴胡12 g,石菖蒲10 g,黃芩12 g,桂枝12 g,陳皮15 g,姜竹茹15 g,大棗10 g,白芍12 g,姜半夏12 g,生姜5片,茯苓30 g,人參6 g,遠志10 g,枳殼12 g,炙甘草6 g。2組均1次/隔日,1個療程為10次,共2個療程,療效評定分別在治療前、2個療程結束時進行。
1.5 觀察指標頸型頸椎病及抑郁癥分別以頸痛量表NPQ及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減分率進行評估。療效指數參照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10]制定。
1.6 療效判定標準療效指數=(治療前癥狀積分-治療后癥狀積分)/治療前癥狀積分×100% 。療效指數≥90%為治愈;70%~89%為顯效;31%~69%為有效;≤30%為無效。

2.1 脫落病例分析本研究共納入62例患者,每組31例。脫落2例,其中觀察組1例 ,因感覺針刺疼痛難以堅持;對照組1例 ,因感覺療效不佳放棄。
2.2 2組患者NPQ及HAMD評分比較治療前2組患者NPQ 及HAMD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個療程結束時,2組患者NPQ 及HAMD 評分均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NPQ及HAMD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 2、表3。

表3 2組患者HAMD評分比較 (分,

表4 2組患者頸型頸椎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3 2組患者總體臨床療效比較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 4、表5。

表5 2組患者抑郁癥臨床療效比較 (例,%)
2.4 2組患者頸型頸椎病與抑郁癥療效之間相關性分析觀察組及對照組減分率之間呈線性關系,關系強度分別為0.719和0.783,強正相關。見表6。

表6 2組患者頸型頸椎病與抑郁癥療效之間相關性 (例,%)
中醫學無頸型頸椎病病名,按照臨床表現,主要屬于“痹證”范疇,其病因病機可以概括為內外因合邪,內因為:因人體正氣之不足導致體表衛外之不固,外因多為“外感六淫”中的風邪、濕邪、寒邪趁人體之虛而侵入,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最終導致人體之藩籬——足太陽膀胱經經氣不利,從而出現經脈閉阻不通、氣血瘀滯的病機變化過程[11]。中醫學亦無抑郁癥之病名,該病多屬于醫籍記載的“郁證、百合病、狐惑病、虛勞”等疾病范疇。據王肯堂、張景岳、葉天士等論述,其病因病機可以概括為:君主之官心之所思不遂,意志難伸,從而導致將軍之官肝之木郁,氣機升降紊亂,生理功能失調,從而引發一系列變化:氣郁—氣滯—化火傷津,后及血脈。縱觀各家論述,抑郁癥的發生與精神因素有關,與心、肝、脾、腎關系密切[12]。通過查閱文獻可知,針灸、中藥治療抑郁癥無論單用或者結合療效均較好[13]。針灸能快速緩解抑郁情緒,操作簡單,對抑郁癥的治療不可或缺并且取得的成效不菲[14],尤其針藥結合成為治療抑郁癥最佳治療措施。據文獻記載,治療抑郁癥的針刺方法多種多樣,而且各種針刺療法都有其相對應的優勢證型[15]。筆者在臨床治療頸椎病時發現,較多的患者同時伴發抑郁狀態,這類患者頸椎病時輕時重,效果欠佳,但是通過針藥結合將頸椎病和抑郁癥同時治療,效果明顯提高。在《黃帝內經》中已經有相關論述:如“肝有邪,其氣流于兩腋”“病在肝,俞在頸項”。說明古人已經意識到情志因素和頸椎病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本研究所用方劑乃是傷寒大家郝萬山教授的經驗方,該方劑合用桂枝湯、小柴胡湯、溫膽湯及定志小丸,散寒與溫中、攻邪與補虛的藥味同用,能疏肝之郁、溫補君主之火、化痰醒腦開竅[16,17]。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治療前相比,2個療程結束時2組患者的 NPQ 及HAMD評分均降低,觀察組 NPQ及HAMD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對于頸型頸椎病及抑郁癥的臨床療效,觀察組均比對照組更好。頸型頸椎病與抑郁癥療效之間呈線性關系,通過頸型頸椎病和抑郁癥同時治療,效果能明顯提高。綜上所述,針藥結合治療頸型頸椎病及抑郁癥的療效卓著、安全性高,2種疾病應同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