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森
膀胱癌是臨床較為常見的泌尿系統惡性腫瘤之一[1]。膀胱癌在任意年齡段均易病發,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發病率也會呈上升趨勢,在全世界的發病率、病死率均較高。其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長期吸煙、接觸化學性的物品、環磷酰胺的攝入等有關,已嚴重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因此需要及時干預治療[2]。目前,臨床上治療膀胱癌的主要方式是手術治療。為了減少術后的復發率,術后的后續治療也是至關重要的。采取膀胱灌注的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能夠將藥物直接作用到靶器官,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情況。但是也會帶來一定的不良反應,導致藥物膀胱灌注的作用受限[3]。近年來,隨著中醫藥的不斷發展,采取中醫藥治療腫瘤的方式已逐漸深入臨床,在抗腫瘤的同時還能兼顧到化療導致的不良反應,將中藥和膀胱灌注進行聯合,能有效減輕藥物的毒副反應。基于此,為探究中藥治療、膀胱灌注治療膀胱癌術后患者的療效,該研究選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信豐縣中醫院收治的60例患者分組進行研究,研究單一治療、聯合治療的有效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院內收治的被確診為膀胱癌并實施手術后的6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對照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齡25~68歲,平均年齡(49.85±10.19)歲;其中,腫瘤分期Ta期18例,T1期12例。觀察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齡24~67歲,平均(50.45±10.28)歲;其中,腫瘤分期Ta期13例,T1期17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經組織病理學檢查被確診為膀胱癌并實施手術;②中醫辨證分型為陰虛火旺型,舌紅,苔少,脈細數;③自愿接受膀胱灌注和中藥治療;④年齡>18周歲;⑤預估生存時間超過3個月,卡氏評分(KPS)≥60分;⑥已知曉本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表示自愿參與研究。排除標準:①正在使用相關抗腫瘤藥物;②對研究使用的藥物過敏;③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異常等其余器質性病變;④嚴重精神障礙、意識障礙。
1.3 方法對照組使用膀胱灌注治療,具體如下:患者實施膀胱癌手術后24 h內進行膀胱灌注。取吉西他濱(江蘇豪森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104)1000 mg,加入5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當中混勻,經導尿管進行膀胱灌注,灌注完成后關閉導尿管。隔15 min進行1次體位轉變,每周1次,連續使用8周,后續每月1次,連續10個月。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結合知柏地黃湯進行治療,具體方藥如下:知母10 g,熟地黃15 g,側柏葉10 g,黃柏5 g,山藥10 g,茯苓15 g,山萸肉10 g,大薊10 g,小薊10 g,牡丹皮10 g,白茅根10 g,澤瀉10 g,白花蛇舌草10 g。每日1劑,每日2次,早晚溫服,每次150 ml。
1.4 觀察指標①治療效果: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較前有所改善;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惡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中醫證候評分。治療前后對患者中醫癥狀的嚴重程度進行評分,包括神疲乏力、小腹墜脹、腰膝酸軟、舌質淡4個方面。每項的分數為0、1、2、3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的癥狀越嚴重。③血清腫瘤標志物:患者治療前后取其空腹靜脈血,檢測糖類抗原125(CA125)、癌性抗原(CEA)。④免疫功能指標:治療前后患者采取空腹靜脈血,檢測CD3+、CD4+、CD8+的水平。對比2組生活質量:治療前后采取生活質量量表評定患者生活質量,分別從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物質生活、社會功能4個方面進行評估。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2.1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治療后,2組治療效果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 2組患者中醫證候評分比較治療前,2組患者中醫證候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中醫證候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分,
2.3 2組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比較治療前,2組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2組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比較
2.4 2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免疫功能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免疫功能指標均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4。

表4 2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2.5 2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治療前,2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5。

表5 2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分,
近年來,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的不斷發展,膀胱癌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膀胱癌屬于膀胱尿路上皮的惡性腫瘤,多發于50歲以上人群,并且男性的發病率高于女性,已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4]。患者病發時,最主要的首發臨床表現為無痛性肉眼血尿,且呈間歇性血尿,持續時間數日到數月不等。早期間隔的時間較長,隨著病情的不斷發展,間隔的時間會越來越短。其次,患者還會出現膀胱的刺激癥狀,包括尿頻、尿痛、排尿困難、尿潴留、上尿路梗阻等癥狀,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5,6]。
目前,臨床上治療膀胱癌多采取手術治療,并在術后進行膀胱灌注治療,幫助患者改善臨床癥狀。采取化療藥物對患者進行膀胱灌注,能有效降低疾病的復發率。吉西他濱屬于新型的胞嘧啶核苷衍生物,為嘧啶類抗腫瘤藥物[7]。該藥物中主要的代謝物在細胞當中摻入DNA,在一定條件下阻礙G1期向S期發展。同時抑制腫瘤細胞的增生,使腫瘤細胞凋亡,達到臨床目的。但是由于個體的差異性,加上膀胱灌注治療常常會出現不良反應,損傷患者的正氣,且極易導致患者出現化學性膀胱炎,加重患者的痛苦,降低患者的依從性[8,9]。
隨著中醫藥技術的不斷發展,采取中醫藥治療膀胱癌患者術后已取得較好療效。從中醫的角度看,膀胱癌屬于“尿血、癃閉、血淋”等范疇。中醫認為膀胱癌主要是由于內在、外在因素共同導致的。內在因素主要與先天稟賦不足、情志失調、虛勞等有關,外在因素主要與飲食不節、感受時邪相關。當機體正氣損傷,外邪侵襲人體,就會導致臟腑陰陽失衡,出現乙烯類病理變化,最終導致病發。中醫治療膀胱癌以扶正祛邪為主[10,11]。知柏地黃湯具有滋陰降火化濕功效,能夠恢復并穩定臟腑的功能,提高機體的抗腫瘤能力。方中重用熟地黃,此為君藥,能夠起到滋陰補腎、益精填髓的功效;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功效,與熟地黃同用能夠消除熟地黃的滋膩問題,補益健脾,增強抗病的能力;山萸肉為臣藥,能夠平補陰陽、補益肝腎、縮尿澀精;山藥補氣補陰,與山萸肉同用能夠有效增強藥物療效;白茅根能有效清除膀胱之熱,具有清熱涼血之功效;牡丹皮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知母清肺熱、瀉腎火、清胃熱,能滋陰潤燥、降火;黃柏瀉火解毒、除濕退熱;大薊、小薊具有散瘀、解毒、消癰的功效;澤瀉利水滲濕、瀉熱;側柏葉涼血止血;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諸藥合用,內外兼顧,能有效改善膀胱癌術后患者的臨床問題[12,13]。本研究中,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而觀察組中醫證候評分、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更低,血清腫瘤標志物能有效反映出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說明采取知柏地黃湯、膀胱灌注聯合使用的方式能有效提高臨床效果,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膀胱癌患者大多數會出現免疫功能下降的情況,而觀察組免疫功能指標均高于對照組,說明聯合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說明聯合治療后患者的病情得以有效控制,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膀胱癌患者術后采取知柏地黃湯聯合膀胱灌注治療,臨床效果顯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患者恢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