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春
肉芽腫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是一種非哺乳期局限于乳腺小葉的乳腺急性炎性疾病之一,患者主要表現為突發邊界不清的乳房腫塊,可伴有乳頭溢液、乳頭內陷、皮膚瘺管或竇道形成等癥狀,目前臨床尚未完全明確其具體病因,但普遍認為針對肉芽腫性乳腺炎應及早診斷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從而提升肉芽腫性乳腺炎臨床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及預后結局[1]。目前西醫臨床對于肉芽腫性乳腺炎尚缺乏特效治療手段,保守治療方法中多采用抗生素、糖皮質激素等藥物促進腫塊消除與炎癥的消退,但其具有反復發作、治愈率低、治療周期長等缺點,并對患者乳房外形存在一定的影響,從而導致患者對常規西醫療法認可度與接受度不高[2,3]。中醫臨床認為肉芽腫性乳腺炎屬“乳癰、乳疽”范疇,其以肝郁脾虛為本、痰瘀壅滯為標,因此在治療中以疏肝健脾、化瘀散結為核心,而中醫方法結合常規西醫療法在肉芽腫性乳腺炎治療中備受臨床青睞,有報道顯示中西醫結合療法能夠顯著提升肉芽腫性乳腺炎治療有效率,并且治療后乳腺炎復發風險更低[4],本研究為進一步明確中西醫結合療法在肉芽腫性乳腺炎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本研究通過對70例肉芽腫性乳腺炎患者進行對照研究,旨在探討祛瘀散結消腫方內服聯合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療肉芽腫性乳腺炎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現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南昌市第三醫院收治的140例肉芽腫性乳腺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70例:年齡20~45歲,平均年齡(34.96±5.84)歲;病程2~8周,平均病程(3.95±1.25)周;其中單側發病55例,左側28例,右側27例,雙側發病15例。觀察組70例:年齡21~48歲,平均年齡(35.23±5.95)歲;病程3~8周,平均病程(3.87±1.34)周;其中單側發病58例,左側30例,右側28例,雙側發病12例。2組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且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
1.2 納入標準經臨床癥狀、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肉芽腫性乳腺炎;能夠積極接受并配合臨床治療;要求保守治療。
1.3 排除標準惡性腫瘤或過敏體質;精神疾病;妊娠期;全身急慢性感染;僅1個月內應用激素或免疫制劑。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接受常規西醫治療措施,在抗生素配合少量激素對癥治療基礎上行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療,采用20 mg曲安奈德(廠家:浙江仙珺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3524,規格:20 mg)混合5 ml 0.9%氯化鈉注射液在超聲引導下行病灶基底及周圍部位的多點位注射,每周局部注射治療1次,根據局部癥狀以及超聲下病灶表現調整治療劑量與治療次數,直至病灶穩定或消失后結束治療。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內服中藥方劑祛瘀散結消腫方,方劑中包括熟地黃、鹿角片、川芎各10 g,丹參、當歸、金銀花、茯苓、夏枯草、蒲公英、生麥芽各15 g,芥子、甘草各6 g,炮姜、肉桂各3 g。發熱畏寒者加羌活、防風各10 g,胸脅脹痛者加木香、枳殼各10 g,硬結不散者加甘草、昆布各10 g。常規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溫水送服,同步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療時間。
1.4.2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①對2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積分進行評價,分別通過乳房疼痛、乳房腫物、乳房瘺管、乳頭內陷4個維度進行評價,分值為0~3分,分數越低表示癥狀體征越輕。②評價2組肉芽腫性乳腺炎治療效果。其中顯效為乳房紅腫脹痛癥狀基本消失,瘺管愈合,全身癥狀消失;有效為治療后乳房腫塊明顯縮小但未完全消失,瘺管大部分愈合,癥狀與體征明顯改善;無效為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③采集患者外周靜脈血應用ELISA法檢測患者治療前后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IL-6)以及泌乳素(PRL)水平。④治療后1個月內對患者乳房外形進行評價,其中雙側乳房大小形態正常且對稱為優,乳房回縮程度累及皮膚<25%為良,乳房回縮、累及皮膚25%~50%為一般,差為乳房回縮、皮膚累及>50%,計算2組患者治療后乳房外形優良率。⑤觀察2組治療后6個月內乳腺炎復發情況及不良反應、并發癥發生情況。

2.1 2組患者癥狀體征積分比較2組治療前乳房疼痛、乳房腫物、乳房瘺管、乳頭內陷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各癥狀體征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癥狀體征積分比較 (分,
2.2 2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 (例,%)
2.3 2組患者PRL CRP IL-6水平比較治療前2組PRL、CRP、IL-6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PRL、CRP、IL-6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PRL CRP IL-6水平比較 (例,
2.4 2組患者乳房外形比較觀察組乳房外形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乳房外形優良率比較 (例,%)
2.5 2組患者治療后復發及不良反應比較治療后6個月內觀察組復發2例(2.86%),對照組復發13例(18.57%),觀察組治療后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期間均未發生任何不良反應或并發癥。
肉芽腫性乳腺炎是一種發生于乳腺小葉、以肉芽腫為主要病理改變特征的慢性乳腺炎癥性疾病,在過去肉芽腫性乳腺炎的發病率與患病率并不高,近年來受人們生活飲食習慣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肉芽腫性乳腺炎發病率明顯上升,已成為影響中青年女性身心健康與生活質量的主要乳腺疾病。目前西醫臨床多采用抗生素、糖皮質激素治療肉芽腫性乳腺炎,且無公認統一治療方法,但其實際治療效果有限,治療后復發率較高。而中醫臨床認為乳房為足陽明胃經,而肉芽腫性乳腺炎的發生與患者肝脾不舒具有密切聯系,患者稟賦不足、七情內傷、沖任失調、外感邪氣等導致肝失疏泄、脾失健運,濕濁久蘊生瘀而循經上犯,導致患者乳絡不暢、氣血瘀滯,因此在治療時應注重消腫散結、疏肝健脾、滋補營血、溫通陽氣[5]。祛瘀散結消腫方由熟地黃、鹿角片、川芎、丹參、當歸、金銀花、茯苓、夏枯草、蒲公英、生麥芽、芥子、甘草、炮姜、肉桂組成,其中熟地黃、鹿角片為君藥,熟地黃可滋陰補血、益精填髓,鹿角片可養血助陽、生精補髓;炮姜、芥子、肉桂為臣藥,其中炮姜可溫中散寒、祛瘀生新,肉桂可引火歸元、破陰和陽,芥子則可通絡止痛、散滯通陽;丹參可活血化瘀、養血安神;當歸活血祛瘀、養血和營;川芎可行氣活血、止痛散結;柴胡可疏肝健脾、解郁除邪;金銀花可清熱宣散;夏枯草、茯苓可清熱解毒、消腫散結。諸藥合用,共奏化瘀散結、消腫止痛、疏肝健脾功效[6,7]。
結合肉芽腫性乳腺炎的病理生理機制分析認為,炎性反應是肉芽腫性乳腺炎的主要反映,而PRL水平升高則是推進乳腺炎癥的重要原因[8],高PRL血癥會引起乳腺分泌物的增多,受乳頭內陷等因素的影響導致乳腺分泌物不能及時排出,堆積于導管內刺激導管壁引起局部炎性細胞的浸潤以及纖維組織的增生[9]。單純西藥抗生素、糖皮質激素的應用可有效控制病灶炎性反應狀態[10],既往臨床研究已證實糖皮質激素等藥物能夠有效緩解肉芽腫性乳腺炎患者的臨床癥狀,同時改善其影像學檢查結果,常采用口服潑尼松治療,但其應用劑量、療程等尚缺乏統一標準,并且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極易引起滿月臉、向心性肥胖、多毛、痤瘡、骨質疏松等不良作用,對患者身心健康與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同時經口服或靜脈應用糖皮質激素后患者乳腺炎復發率極高,而局部注射曲安奈德為局部應用長效激素,其具有較強且持久的抗炎效果與免疫抑制作用,能夠發揮持久、有效的抗炎與抗過敏效應,局部注射曲安奈德可在病灶后間隙以及病灶周圍實現封閉效果,通過較高的藥物濃度直接發揮抗炎與免疫調節作用,快速緩解肉芽腫性乳腺炎患者的急性炎癥反應,促進病損的愈合,并能夠有效降低全身應用糖皮質激素引起的不良反應,具有操作相對簡單、全身不良作用小以及起效速度快的優點[11,12]。中藥方劑祛瘀散結消腫方于曲安奈德的聯合應用則可實現中西醫結合與內服外治的目的,通過多途徑、多角度共同作用于乳腺病灶,共同發揮強大的抗炎消腫止痛效應,從而進一步提升臨床治療效果以及乳腺炎病灶控制效果[13]。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癥狀體征積分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前2組PRL、CRP、IL-6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PRL、CRP、IL-6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6個月乳腺炎復發率低于對照組,且2組均未發生任何不良反應或并發癥。這與既往臨床研究基本一致[14,15]。
綜上所述,祛瘀散結消腫方聯合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療肉芽腫性乳腺炎療效可靠,且能夠有效改善患者機體炎癥反應狀態,具有應用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