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良麗
項目式學習起源于杜威的建構主義理論,早在20世紀初就已經誕生,直至21世紀初興盛,已經在長時間的探索中實現了基本框架的建構與完善。而我國教育界對項目式學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模型構建、教學實施應用和評價體系建設等領域,現階段在我國中小學推廣的項目式學習模式主要包含內容、活動、情境和結果四個要素,強調知識的綜合性與活動的實踐性。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小學階段落實素質教育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礎性課程之一,以“道德”和“法治”為關鍵詞,注重對學生知識以外的素質培養,致力于幫助學生實現良性價值體系與完整人格的塑造。而項目式學習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是對傳統教學模式框架的一種突破,推動著道德與法治課堂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實踐路徑,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引入項目式學習的可行性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項目式學習有著以情境任務為原點、以驅動問題為支撐以及以合作探究為渠道的特點,與嚴格意義上的“項目”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異,可以被看作一種簡化的、具備項目特征與特性的常規教學模式,同樣與傳統教學理念下以知識灌輸為主的教學模式有著本質區別。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與項目式學習之間的匹配性主要體現在內在特性、課程特點和教學理念三個方面,結合《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來看,項目式學習與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途徑相吻合,能夠為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效率的提升提供助力。
(一)基于內在特性
小學是學生思維、心理、品行、能力與習慣等核心品質形成的關鍵階段,素質教育中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都需要在小學階段打好基礎,教育部門在小學階段設置的必修課程“道德與法治”就是基礎德育的重要載體,也是德育的第一課,無論是在教材內容的編排還是教學目標的設定上都指向探究與對話。而項目式學習模式的內在特性則體現在知行合一、尊重差異、關注創造三個方面,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目標追求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能夠在課堂上打開學生心靈,讓學生在基于探究和對話的學習活動中收獲更加深刻的感受,進而為小學德育工作的落實提供更大的助力。
(二)基于課程特點
縱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材不難發現,其中許多單元在教學主題和教學內容的設置上都體現出一定的區域性特征,而這些具備區域性特征的知識只靠教師照本宣科地講授很難實現對學生家國情懷或遵紀守法等品質的培養,需要引入其他綜合性更強的教學模式來協助教學的開展。而項目式學習是一種“從點出發,延伸到面”的綜合性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圍繞一個確定的主題與切入點來設置不同類型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實際的探究中得到啟發,進而實現思維、能力、認知等層面的提升。從這一點來看,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在課程特點上與項目式學習存在一定的匹配性。
(三)基于教學理念
作為基礎德育的主要載體和途徑,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需要圍繞“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深化學生道德認知”的理念開展,結合教材內容來看,教師需要通過課堂上的教學教會學生熱愛生活、愛護親友、親近自然、遵紀守法。而在項目式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從這些不同的教育邏輯和教學鏈條出發,先設計一個主驅動問題,再就學生實際能力與素養的提升設置不同的子項目,引導學生建立有關“師友”“長幼”“道德”“法制”等核心問題的完整思維邏輯,而這正與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理念相適應。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項目式學習存在的問題
結合課堂教學實踐來看,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項目式學習模式的落實與實踐主要存在項目設計、小組編排和學生參與等層面不足,而這些問題的出現指向的都是理解和認知,教師對項目式學習的理解和認知決定著項目的設計與選擇,學生對項目式學習的理解和認知決定著項目的開展和延伸。小學生的思維認知邏輯發展不夠成熟,對項目式學習的理解與認知不夠準確,需要依靠教師來推進項目式學習的開展,而大部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對項目式學習的理解和認知不夠透徹,在項目的設計和推進中難以補足學生思維認知發展的缺陷。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項目式學習法的應用就暴露出了實踐性與探究性不足、學習小組編排不科學以及學習體驗參與度不足等問題。
(一)實踐性與探究性不足
從教學內容來看,道德與法治本身可以說是一門說理性很強的課程,教材中對知識點的定義與解析大都以理論形式呈現,與教材內容同步的項目活動或項目理念通常也會呈現這種“說理”的特性,而理論性過強會導致實踐性和探究性不足,再加上小學生通常很難脫離教師的輔助開展項目探究,直接導致最終的項目式學習活動難以在真正的實踐和探究中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學習小組編排不科學
小組是項目式學習的基本組織單位,在教師依據教材內容和課程目標完成項目整體框架的設計以后,學生需要結合自主思考以及與小組成員的合作來展開后續的項目實踐,也正因此,學習小組的編排可以說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項目活動開展效果。但結合實際來看,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項目式學習小組的編排普遍存在組員分布不合理、小組分工不明確、小組合作不和諧等問題。
(三)學生體驗參與度不足
實踐和探究是項目式學習活動的關鍵,小組成員參與實踐和探究的積極性與表現欲直接關系到小組學習氛圍的營造和后續項目活動的開展,每個成員都踴躍參與的小組活動通常能夠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小組內的各個成員也能夠收獲更好的學習體驗。而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項目式學習中,這種活躍的氛圍不僅在實踐和探究環節不常見,在項目成果的展示與分享環節也不常見,大部分學生都存在體驗參與度不足的問題。
三、項目式學習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項目式學習沒有通用的程序和統一的模板,在不同學段和不同科目中的應用實踐可以展現出不同的外部特征,是一種靈活性和可適應性更強的教學模式。而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項目式學習中,教師則可以依照以下幾個步驟來設計項目式學習活動,即教師確定項目選題——師生商討項目活動——教師確定項目方案——學生開展項目探究——學生展示項目成果——師生共評項目效益。此外,為了推進項目式學習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的順利開展,教師在設計進項目活動時還應當注重教學預設、教學框架、合作模型和項目拓展這四個要點,參照課程單元知識、教材編寫邏輯、課堂授課時間等現實的教學因素來設計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的項目式學習活動。
(一)明確定位各階段目標,建立多線并行的教學預設
教師要想在項目式學習活動中收獲更好的教學效果,需要明確項目式學習模式的基礎框架是建立在課內課外聯結基礎上的,即教師需要對項目式學習各階段的任務及項目任務的具體構成形成準確、清晰且完善的認知,同時重視課內任務與課外任務的設置與推進,建立多線并行的教育預設,在至少兩條教學邏輯鏈條下為學生設置需要在不同項目環境下展開探究的項目任務,為學生提供更全面的指導。
以人教版六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一單元“我們的守護者”為例,本單元教學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二是認識作為根本法的憲法。結合教材,教師在設計項目式學習活動時就可以從“書面的法律”和“現實的法律”這兩個視角出發設置各實踐階段的任務與目標,先讓學生從教材或其他書面材料出發,搜集法律條文中能夠直接與現實生活產生聯系的內容并進行整理,然后讓學生從生活經驗或現實發生的新聞事件出發,分析現實生活中常用的一些法律條例,讓學生在小組中對比這兩部分資料,選定一個具體的新聞事件進行細致探究,總結事件中的主人公違反了哪些法律法規,以及哪一項行為對應著哪一條法律法規。在雙線并行的對比式探究中,學生對法律法規的理解會變得更加透徹,這對學生法治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都是極為有利的。
(二)逐級分解項目各級任務,建設全面覆蓋的教學框架
在項目式學習流程中,教師要注重將“教”的思路轉化為“學”的活動,在圍繞教材主線聯結分散知識的過程中完成對各級項目任務的逐級分解,并基于“圍繞單元中心主題與學生已有知識和學習困惑”建立的項目問題鏈,建設全面覆蓋教學全過程的項目式教學框架,并分層次地為學生的項目式學習提供支架型資源,一方面在逐級遞增和逐級深化的項目活動中促進學生思維、能力與素養的進階式發展,另一方面在知、行、思合一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對學習項目的進階式探究,最終引導學生高質量地完成項目任務。
以人教版六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二單元“我們是公民”為例,本單元是圍繞“公民意味著什么”和“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兩個主題設計的法治教學單元,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明確公民的定義、權利和義務。而在項目式學習活動設計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圍繞教材內容設計項目式學習問題鏈,在入項活動中提出“公民是什么?”“公民有哪些特征?”等思考問題,其次在項目探究中設置“什么樣的人才可以被看作公民?”“公民的基本權利有哪些?”“公民的基本義務有哪些?”“公民的權利與義務之間有哪些關系?”等探究問題,最后從問題出發,為每一個探究問題設置一個子項目和多個探究任務,逐步幫助學生建立以“公民”為核心的知識體系。
(三)合理編排學生學習小組,建立優勢互補合作模型
學習小組的建設是落實項目式學習的重要基石,而合理的學生小組編排則能夠為小組后續的建設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對此,教師必須在充分了解學生學習基礎、學習能力與學習需求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個性特質與思維特質將其編排到各個學習小組中,在此過程中既要確保小組間總體水平相當,小組內學生個性不同,又要確保小組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能擔任好不同的角色,發揮不同的作用。組間總體水平相當方便教師設計項目目標和開展分項目探究活動,主要表現在每一個小組都能將項目順利推進下去,而組內成員個性不同主要是為了最大限度地實現分工合作,有利于建立優勢互補的合作模型。
以人教版六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三單元“我們的國家機構”為例,在小組總體水平相當的前提下,教師可以分別從不同的國家機構入手來設計子項目,然后將其隨機分配給各個小組,讓各個小組自主展開對人民代表大會、國務院、監察委員會、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等國家機構職責與結構的探究。完成小組內部探究以后,每個小組可以選定一個代表向其他小組分享搜集到的信息,這種分散的項目探究能夠讓學生在更短的時間完成更多探究任務,進而最大化地實現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四)抓住項目特性拓展邊界,建構強靈活性的項目體系
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立足的根本在于完整體系的構建,項目式學習同樣如此,結合項目式學習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實踐來看,教師除了要圍繞教材內容來設計貼近課堂教學與學生學習的主體項目以外,還需要在對實踐經驗的反思與總結中找準項目特性,并從項目的特性出發來拓展教學邊界,建構靈活性更強的完整項目體系,以拓展教師的教學選擇,豐富教師的教學內容。
具體而言,教師需要從三個角度出發來推進完整項目體系的建構,一是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即將學生在項目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納入項目式學習底層框架,二是學生的批判質疑精神,即注重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和判斷能力,將勇于探索未知和勇于質疑權威納入項目式學習設計框架,三是從效率出發對學習方法的優化,即將高效的學習方法納入項目式學習的目標框架中。
四、結語
總而言之,新課標與新課改背景下的課堂教學實踐需要通過引入項目式學習等靈活性更強的新型教學方式來提升活力,而教師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應當基于學科的內在特性、知識特點和目標追求對這些新興的教學模式進行調整與優化,使之更好地融入課堂教學,并最大限度地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發揮作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新課標素質教育中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學科相比更注重對學生思維、道德、品行和價值觀念的培養,因而教師在落實立德樹人目標而設計項目活動時需要進行更加全面的考慮,制定更周全的計劃,在科學的項目設計、合理的小組分配、多元的活動設置和全面的分工合作中讓學生收獲更好的學習體驗,并提高學生的關鍵能力與核心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