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增輝
競爭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不可避免,也正是因為競爭的存在,人類社會才能夠不斷地朝著美好的方向前進與發展。成年人的生活和工作中蘊藏著大大小小的競爭,孩子在學習中也難以幸免,大到選拔性的升學考試,小到班級中的班委競選,無不充斥著競爭。有的家長認為,過多的競爭給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影響孩子的精彩童年。有的家長則持不同意見,認為競爭是讓孩子不斷挑戰自我、奮勇拼搏的動力。競爭對于孩子的成長而言是福是禍,是壓力還是動力,一直難以有統一的定論。然而,競爭為孩子成長帶來的影響是正面還是負面,完全取決于家長與教師如何引導。雖然競爭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一定的壓力,但是可以讓壓力變成動力,讓孩子在良性競爭中穩步向前。
培養自信心,建立自我認知
作為一名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我發現大多數孩子都對競爭懷有負面情緒,認為競爭是激烈、恐怖的,這種意識的形成一部分來自家長的耳濡目染,另一部分則在于孩子不夠自信,將競爭的結果與自我評價過度勾連。有些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跟孩子強調競爭:“多考一分就能打敗一操場的人!”這樣的話語容易讓孩子對競爭形成錯誤的認知,加深對競爭的恐懼感,從而在競爭過程中產生畏難情緒與消極心態。還有的孩子不夠自信,過度關注競爭結果,認為競爭的成敗能夠決定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將自我評價與成敗牢牢掛鉤,這也是部分孩子過度重視競爭的結果,在面對失敗時會反應激烈的原因。
上小學四年級的吳同學總是“輸不起”,無論是哪類競爭,只要失敗他都會放聲大哭:“我是最差的!”“憑什么冠軍不是我!”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吳同學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往往過度在意結果,而忽略了孩子個人的成長與進步:孩子名列前茅,父母會大加贊賞;孩子成績落后,父母便會批評指責;孩子在課外競賽中取得獎項,父母會喜上眉梢;孩子沒有得獎,父母又會“橫眉冷對”。父母的態度與吳同學的競爭結果牢牢掛鉤,漸漸地,他對自己產生了“誤解”——成功代表著優秀,失敗就代表著落后。因此,他才會在競爭過程中過度在乎輸贏,無法接受失敗。
只有真正自信的孩子才能從容地面對各種競爭,正視競爭的結果,學會從競爭中吸取經驗教訓,不斷修正自我,勇往直前。因此,想要讓競爭成為孩子的動力,家長需要先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幫助孩子建立起正確的自我認知。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努力與進步,及時給孩子鼓勵與支持,讓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時,我們也要鼓勵孩子在多個領域不斷嘗試和探索,讓他們逐漸發現自己的優點與潛力。當孩子相信自己且對自己有了全面的認識后,才能夠端正態度,享受競爭的過程,避免競爭對身心造成傷害。
尊重競爭對手,合理展開競爭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競爭,自然也會遇見數不勝數的競爭對手,在競爭的過程中,孩子難免會對這些對手產生嫉妒與抵觸心理。這些負面情緒如果積壓過多很有可能會傷害孩子的心靈,讓孩子養成嫉妒、自私的性格,不利于孩子的人際交往。然而,在教育中我們不難發現,為了讓孩子在競爭中昂揚斗志,不少家長、教師會將競爭對手放到孩子的“對立面”。
學校舉行體育比賽時,有的教師會讓孩子喊出“三班必勝,把四班踩在腳下”的口號。校園里的辯論賽,有的班主任在給學生打氣的時候會說:“把對方辯得啞口無言,讓他們成為我們的手下敗將!”還有一些家長為了讓孩子突破成績的瓶頸,不惜讓孩子將“別人家的孩子”“班級中的優等生”作為“假想敵”,還有的家長甚至會在家里貼上“打倒某某同學”的標語來激勵自己的孩子。這樣的行為或做法究竟是在激勵孩子還是在催化孩子的惡性競爭意識呢?
茵茵與萌萌是鄰居,兩個孩子一起上幼兒園和小學,關系親密無間。中考時成績優秀的茵茵考入了市重點,而萌萌只上了一所普通高中。萌萌的媽媽為了給孩子打氣,處處拿茵茵與萌萌比較:“咱們中考輸了,高考可不能輸!”“我們一定要戰勝茵茵,別讓他們家看不起我們!”一開始,萌萌還會對媽媽的話一笑了之,可是漸漸地,她對茵茵的態度變了,不再熱情地和茵茵打招呼,也不再和茵茵一同玩耍,曾經親密無間的“姐妹花”如今正面臨友誼“分崩離析”的考驗。萌萌的媽媽一開始只是希望激發起孩子的斗志,讓她與優秀的茵茵競爭,卻不想破壞了兩個孩子之間的友誼。如果一開始,萌萌的媽媽鼓勵萌萌將茵茵作為對手和榜樣,讓兩個孩子在學習與生活中互幫互助,那么是不是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呢?
沒有對手就沒有競爭,沒有競爭就無法彰顯個人能力。所以,作為家長的我們應該讓孩子明白競爭對手不是“敵人”,而是我們的朋友與伙伴,尊重對手,不僅是個人教養的體現,而且是良性競爭的必備條件。
把目光放長遠,不計較一時成敗
只要競爭就會有成敗,可是有的孩子只能看到一時的成敗,而有的孩子卻能夠透過成敗看到自己的前進道路與發展方向。因此,家長與其糾結孩子一時競爭的成敗,倒不如引導孩子從競爭結果中吸取經驗教訓,讓孩子明白: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敗了卻一無所獲。
上六年級的天天酷愛長跑,然而每次校運動會他都會輸給另一位同學。每次失敗他都會氣餒與沮喪,于是媽媽告訴他,不如多觀察那位同學跑步的姿勢與狀態,分析自己究竟輸在哪里。天天通過觀察與思考,發現自己的耐力不如這位同學,跑到后半段時總是減速明顯,而這位同學卻依然能夠保持良好的狀態。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天天利用暑假時間練習長跑,漸漸地,即使跑到后半段,天天也能夠保持規律的呼吸節奏,跑出平穩的步伐。終于,在下學期的運動會上,天天成功戰勝了這位同學取得了冠軍。
目光放遠,格局放大,是一個良性競爭者應當具備的優秀品質,家長要確保孩子用平和的心態面對競爭,能夠從競爭中學到東西才是上策。人生就像一場盛大的賽跑,如果過度在意每一個階段的輸贏得失,就很難在人生的賽道上保持穩健的步伐。只有樂于并心平氣和地接受各個階段的得失,積極地進行總結,我們才能夠在人生路上越跑越遠、越跑越快。
競爭在成長中無處不在,想要規避競爭帶給孩子的壓力幾乎是不可能的。家長能做的是幫助孩子將這種壓力轉化成為動力,在人生的賽道上始終信心滿滿,要尊重對手,不要計較一時的成敗得失,如此才能真正贏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