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丹
(衡水學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到大學生育人的全過程,實現全方位育人。在大學生就業管理體系中包括兩個方面: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教育以及就業指導,強調了高校就業管理部門、輔導員和就業課程教師共同努力的重要性。目前,在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中存在對思政教育重視不足的問題,若能把思政教育很好的融入其中,這將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思政教育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就業觀和價值觀,并實現個人發展與國家的有效結合,從而為社會發展做出個人的貢獻。
2020 屆畢業生874 萬,2021 屆畢業生909 萬,2022 屆畢業生1 076 萬,破千萬大關。在大學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的背景下,對高校就業創業管理部門和輔導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就業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就業形勢,是當前就業指導和教育的現實要求。
1.1 沒有專業的隊伍和健全的體系。高校中有思想政治的教師,有懂就業政策的工作人員,但是兩張皮。就業指導中的懂就業政策的專業的思政教育教師少之甚少。就業指導工作人員懂就業政策、就業手續,不從事輔導員工作,好多沒有接觸到學生,也不從事就業教育。一些從事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創業課的老師又沒有掌握太多的就業政策,更不是思政課教師。
1.2 欠缺思想引領。大部分大學生注重面試技巧,忽視就業觀念、態度。他們認為思政教育屬于形式主義,因而對思政教育并不重視。學生必須充分重視就業環節中個人道德水平的提升,正確認識面對就業過程中呈現的問題。學生求職中會出現思想道德及心理層面的問題,就業環節需要更多的思想引領。在此過程中需要輔導員有效的做好思政工作,提高對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為學生就業綜合水平的提升打好基礎。
1.3 就業指導中心和輔導員群體對于學生求職和就業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視程度不夠。輔導員群體對于就業社會環境認識不清,對大學生心理素質、性格和職業發展訴求認識不夠,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和指導性較差。輔導員和就業指導工作人員應該不斷提升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高校應該將就業指導這塊也納入到思政教育體系,建立全方位的思政教育工作體系。
1.4 師資不足。好多高校在落實就業思政教育任務時讓思政工作選擇兼職人員負責,未能配置完善的師資,欠缺專職工作團隊,難以符合上級要求。并且兼職工作者通常缺少專業思政育人能力,思政知識、就業知識欠缺,無法將思政思想融入到就業問題中。還有部分高校,僅在畢業班組織幾次就業專題指導,大一到大三年級的學生均無法參與。思政教育融合不足,降低了思政教育的效果。
2.1 思政教育是推動大學生順利就業的重要手段。職業規劃就業指導是學生由學校教育向社會工作轉變的重要環節,是學生個人身份轉變的節點,能夠增強學生自信心,指導學生進行職業規劃。好多學生不知道走向社會應該具備的素養,只是一味的學習專業知識,考級考證,要確保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就必須做好學生思政教育。
2.2 立德樹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要把立德樹人作為工作的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到大學生教育的全過程,實現全方位育人。所以,在大學生就業教育中開展思政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十分重要的。
2.3 思政教育對就業教育的宏觀把握。有的學生總是在盲目找工作,別人找他也找,總在碰運氣,沒有規劃,更沒有將自己長期的職業發展思考在內,而且就業心理素質差,當學生在就業中受到打擊后,容易喪失信心、一蹶不振。
2.4 高校思政教育對大學生就業思想影響深遠且不可取代。就業指導與就業思想雙管齊下,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提高就業素質。目前存在大學生對工作的期望值過高、慢就業、不能吃苦等問題。這些都是一種錯誤的就業心理,是因為對于自身能力和現實就業環境的認識不夠清楚。
3.1 讓更多一線的就業指導部門的人員參與就業創業教育中。他們可以接觸到最新的就業形勢研判,清晰掌握最新的就業創業政策,能夠使得學生有心理的準備和提早根據就業形勢做好職業規劃。例如,讓學生知道國家有哪些利好政策、就業崗位傾向于哪些方面、就業手續的辦理事宜等。了解社會環境和國家對于大學生就業的高度重視,學生就不會產生孤立無援的感覺。
3.2 教師在授課中加入有關理想教育、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及吃苦耐勞的內容。任何時代都有自身的特點和磨難,作為大學生就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大學生的思想是可塑的,以正確的積極向上的思想作為指引,可以使他們鼓足勇氣、少走彎路,明事理、知進退,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課程中可以加入新時代艱苦奮斗的優秀事例,比如抗擊山洪、阻擊疫情、見義勇為、深耕基層、脫貧攻堅等的優秀人才和案例。新時代要有新時代的標桿,大學生是有知識有理想的儲備人才,是國家的未來,所以在就業育人中加入思政教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此外,還可通過黨團組織提升大學生就業思想高度。例如,在日常團日活動、輔導員班會課中開展思政教育;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結合大學生終生發展,為學生導入先進理論教育;多舉辦一些與大學生思政和就業相關的主題活動,感染大學生,使大學生的就業心態整體向上。
3.3 教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提高主觀就業認知能力。從大一開始加強職業規劃,多爭取實習就業鍛煉的機會。大學生求職期望較高,僅少數選擇生產一線。就業指導老師應當引導學生克服理想就業的思想,端正“先就業后擇業”“先生存后發展”的觀念。還有部分學生存在“慢就業”,也為用人單位、高校帶來困擾。明確擇業是人生磨礪的必然階段與過程,鼓勵學生勇于接受挑戰,端正就業觀念,適應現實社會需要。在日常就業指導課程和思政教育中,模擬就業創業過程,為學生呈現真實案例,使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就業嚴峻與創業艱辛,端正就業態度。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也要與時俱進,轉變教育方法,掌握教育新模式,查閱相關的就業政策,了解學生的就業心理,明確國家出臺的相關便利途徑,保證思政內容符合就業發展。
3.4 樹立思政育人理念,構建就業工作全員育人。就業思政教育,不能僅依靠就業工作教師,應當發動全員參與其中,實現全員育人,共同為學生就業思政教育提供指導。高校應當明確自身“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根本問題,確定高校思政教育理論方法,明確學生發展的道路。高校推行全面育人時,可構建以黨政領導為中心,就業指導人員、專業教師、學生干部、輔導員為主體,校外專家參與的協同就業思政育人體系。抓住就業思政切入點,將思政教育與就業問題緊密結合,強化頂層設計,黨政領導安排育人工程,實現有組織、有制度、有課程及有師資的全面布局,讓學生樹立信心。高校還要加大資金投入,配備就業咨詢室,為學生提供就業咨詢和心理輔導,提高教師專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