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超


1 考題呈現,思路突破
1.1 考題呈現
考題? (2021年常州市中考卷第28題)如圖1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標系xOy中,正比例函數y=kx (k≠0)和二次函數y=-14x2+bx+3的圖象都經過點A(4,3)和B,過點A作OA的垂線交x軸于點C.D是線段AB上的一點(點D與點A,O,B不重合),E是射線AC上的一點,且AE=OD,連接DE,過點D作x軸的垂線交拋物線于點F,以DE,DF為鄰邊作平行四邊形DEGF.
(1)填空:k=,b=;
(2)設點D的橫坐標為t(t>0),連接EF,若∠FGE=∠DFE,求t的值;
(3)過點F作AB的垂線交線段DE于點P,若S△DFP=13SDEGF,求OD的長.
1.2 思路突破
本題為以拋物線為背景的函數綜合題,題設三問,分別求直線與拋物線的特征參數,分析等角關系下的坐標值,以及探究幾何面積的構建.
(1)點A和B為正比例函數與二次函數的交點,可采用待定系數法求特征參數.將點A(4,3)分別代入對應的解析式中,可解得k=34,b=1.
(2)該問探究當∠FGE=∠DFE時點D的橫坐標,圖象較為復雜,解析的關鍵是轉化等角條件.
第一步,推導關鍵點的坐標.
如圖2,在平行四邊形DEGF中,有∠FGE=∠FDE,又知∠FGE=∠DFE,所以∠FDE=∠DFE,則EF=ED.點D在函數y=[SX(]34[SX)]x的圖象上,其坐標設為t,34t(t>0).由DF平行于y軸,可知Ft,-14t2+t+3.由△DEF為等腰三角形,知點E位在DF的垂直平分線上,故點E的縱坐標為1234t-14t2+t+3=-18t2+78t+32.
第二步,構建方程求坐標.
過點A作EG的垂線,設垂足為M,延長GE與x軸的交點設為N,如圖2所示,則∠AEM=∠NEC=∠AOC,所以cos∠AOC=cos∠AEM=EMAE=45.又因為AE=OD=t2+34t2=54t,可解得t=15+1772(舍去),或t=15-1772,所以點D的橫坐標t的值為15-1772.
點評:第(2)問的題設有兩大特點:一是等角條件所涉角度與平行四邊形的內角相關;二是平行四邊形的一組對邊平行于y軸.按照“等角轉化—關鍵點推導—構建坐標參數方程”的思路進行解題,即首先將等角轉化為等邊條件,然后推導關鍵點的坐標,基于三角函數構建參數方程,進而完成求解.其中,平行四邊形的特征性質與三角函數是破題的關鍵知識.
(3)該問設定S△DFP=13×SDEGF,求OD的長,需要構建面積模型,轉化面積條件,然后求線段長.
第一步,轉化面積條件.
當S△DFP=13SDEGF時,可推知DPDE=23.因為AB⊥FP,AB⊥AC,所以FP∥AC.設FP交AB于點Q,如圖3,由平行線的性質可得DQDA=DPDE=23.
第二步,構建線段關系.
設直線FD交x軸于點H.由∠FDQ=∠ODH,得cos∠FDQ=DQDF=DHOD=cos∠ODH=35.因為DF=-14t2+14t+3,所以可知DQ= 35-14t2+14t+3,則DA=32DQ=32×35×-14t2+14t+3.又DA+OD=5,所以32×35×-14t2+14t+3+54t=5,可解得t=239或t=4(舍去).故OD=54t=11536.
點評:
第(3)問則是將函數與圖形面積緊密關聯,同樣特點鮮明:一是構建三角形與四邊形的面積關系;二是隱含眾多平行與垂直關系.故探究線段長需分步進行:轉化面積關系條件,推導線段長,利用三角函數構建坐標參數方程.其中的破題方法特點突出,實用性強.
2 基于考題開展教學微設計
上述充分利用數學思想和解題方法來破解考題的后兩問,教學中需要重視思維的引導,合理設問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幫助學生理解方法,形成自我的解題策略.下面基于第(2)(3)問開展教學微設計.
環節一:知識強化,初識圖象
題干? 如圖4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標系xOy中,正比例函數y=34x和和二次函數y=-14x2+x+3交于點A和B,過點A作OA的垂線交x軸于點C.D是線段AB上的一點(點D與點A,O,B不重合),E是射線AC上的一點,且AE=OD,連接DE,過點D作x軸的垂線交拋物線于點F,以DE,DF為鄰邊作平行四邊形DEGF.
設問1? 根據函數解析式提取特征參數,并求點A,B,C的坐標.
設問2? 理解構圖過程,梳理條件,提取其中的幾何性質.
設計意圖:直接呈現函數解析式,強化特征參數,掌握求交點的方法,同時引導學生讀題,把握圖象構建過程,理解圖象,提取幾何性質,為后續探究作鋪墊.
環節二:拾級而上,轉化構建
在環節一的基礎上,進一步設定:如圖2,過點A作EG的垂線,設垂足為M,延長GE與x軸的交點設為N.設點D的橫坐標為t(t>0),連接EF,∠FGE=∠DFE.
設問1? 在平行四邊形DEGF中,可以得出怎樣的線段關系?△DEF有怎樣的特性?
設問2 ?設點D的坐標為t,34t(t>0),請推出點F,E,N,M的坐標,并求OD,EM,AE的長.
設問3? 分析可得∠AEM=∠NEC=∠AOC,是否有cos∠AOC=cos∠AEM?并求該函數值,
設問4? 請在Rt△AEM中構建cos∠AEM,并求出t的值.
設計意圖:將第(2)問的解析過程進行拆解,引導學生轉化條件,推導關鍵坐標和線段長,利用三角函數構建方程求解,使學生充分體驗解題過程.
環節三:思維發散,提升能力
在環節一的基礎上,進一步設定:如圖3,過點F作AB的垂線交線段DE于點P,若S△DFP=13SDEGF.
設問1? 構建關于△DFP和平行四邊形DEGF的面積模型,轉化面積條件,分析DPDE的比值.
設問2? FP∥AC,圖象中是否有相似三角形,DQDA與DPDE是否相等?
設問3? 已知∠FDQ=∠ODH,在Rt△ODH中構建三角函數,求cos∠ODH的值.
設問4? 根據上述三角函數構建的邊長比例,推導DF,DQ,DA的線段長.根據DA+OD=5構建關于t的方程,進而求出OD.
設計意圖:拆解第(3)問的解析過程,引導學生轉化面積條件,充分利用三角函數知識來構建方程.同時引導學生體會解題的思想方法,感悟思想內涵.
解題教學建議采用教學微設計的方式,微設環節精選問題,合理拆解問題,通過設問來引導學生思考,探索解題步驟,體會解題過程,促進解題思維的發展.設計環節要注意兩點:一是問題設計的連續性,采用連續設問來引導學生遞進思考,促進思維形成;二是問題設計的導向性,關注學生的認知能力,利用具有引導性的問題來輔助學生思考.總之,整個教學環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留足思考空間,以培養學生的解題思維為教學重點.
參考文獻:
[1]張小麗.問題解讀思路構建,方法探究思維提升——以一道拋物線為背景的考題為例[J].數學教學通訊,2021(5):72-73,80.
[2]王玉兵.定點判斷、軌跡求解、定義應用——一道拋物線試題的探究[J].中學數學,2021(9):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