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敬敏,賀露平,焦敬暉
(貴陽學院 文化傳媒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2)
上映短短15 天,《獨行月球》猛賺22 億票房,觀眾褒貶不一:它集喜劇、科幻、愛情、荒誕、英雄主義等諸多元素為一身,但愛情敘事在邏輯性上有失嚴謹,英雄主義主題又使其流于俗套。如果科幻元素作為輔料的創作方向更明晰,影片的藝術風格將更飽滿。影片的色彩構建、科幻感營造等給觀眾帶來一場視覺盛宴,對國產喜劇來說是可貴的嘗試。
《獨行月球》的主角設定為“中間人”,采用閉合的古典敘事結構,由主角的英雄壯舉完成敘事,形成極具張力的審美結構,兼具后現代主義文化的特征。且契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庸”思想的深層意蘊。
“中間人”即社會中的普羅大眾,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社會地位等等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既不冒尖,也不壓底,是社會中的絕大多數。
主角獨孤月奉行“中間人”信條,他的身高、體重、成績、顏值等均為中等,甚至在升學考試時故意做錯一道題。他追求當一個普羅大眾,他成功了,他毫不起眼,馬藍星對他沒一點印象。最終他承擔起拯救地球的偉大使命,犧牲小我,成全大我,價值觀的崇高與“中間人”的地位差距構成十足的戲劇張力。
主角“中間人”的形象設定適應了當下“去中心化”的社會特征,以及“去中心化”的信息傳播方式。歸根結底,是由媒介創新下的社會變遷造成的。
“去中心化”是后現代主義的語詞,拉康、福軻、德里達等人的口號“人死了”,宣傳人作為“中心”的消解。當下,對邏各斯中心主義的解構與反叛,對社會系統與精神世界“去中心化”是越來越高的社會呼聲。“中間人”的主角設定則迎合了這樣的社會文化心理。而更深層次的則是當下流行的文化保守主義思想,“茍”、“躺平”、“擺爛”等價值取向,替代了“進取”、“大賺”、“批判”等。
對主角“中間人”、“去中心化”的設定,不僅強調主角的普通人身份,彰顯影片敘述話語的草根情懷與底層立場;以普通人的身份經歷“歷險故事”,容易獲得觀眾的認同與代入感。此外,還契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庸”思想的深層意蘊。
“中庸”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之一,古代先賢哲人早就認識到“中庸”思想的價值。老子指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囊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認為世界只能簡單機械式開與合,如果不加控制,虛則小無窮,動可大無限,走向二極分化。故提出了守中為最佳優選的中庸主張。
孔子的思想中“求同存異”、“不偏不倚”、“允執厥中”、“以仁制中”等都閃耀著中庸理性精神的光芒。
在生活中奉行“中庸”思想,以“中庸”作為邏輯理性架構、處事原則,推行以“中”、“仁”為核心的政治倫理主張,自古以來就存在于中國人的文化心理意識之中。在電影中用“中間人”作為主角,迎合了當下的文化保守主義思潮,激起觀眾的情感共鳴與價值認同,從而切割票房。
哈桑在《后現代轉向》總結出后現代主義的十一個“界定因素”——不確定性、分裂性、結構經典化、無自我性和無深度性,不可呈現性、不可再現性、反諷、雜交(也譯作“雜糅”)、狂歡性、表揚性、參與性、構成主義、內在性;其中“分裂性”因素被哈桑解釋為“剪輯、拼貼、隨處發現的或切割得支離破碎的文學客體”,“雜交”則包含了“滑稽模仿、拙劣模仿、混成模仿等各種體裁的變異性轉折”。
《獨行月球》在敘事美學采用后現代的敘事手段,用拼貼、惡搞、戲仿、夸張、游戲化、反諷等手法增強故事的藝術感染力,加強敘事張力,營造滑稽的喜劇效果,使觀眾的緊張、壓力得以緩解,在文藝的沉浸中釋放情緒。
諸多當下流行的文藝符號、流行文本、網絡流傳語、熱梗、老梗……甚至歷史文化、神話傳說等被植入電影中,輕易地與當下社會文化語境形成“互文”之效,以此喚起受眾的熟悉感,增強心靈共鳴及心理共情,從而營造出滑稽、輕松、愉悅的喜劇氣氛。將影片的價值理念與情感內核傳達給受眾,獲得情感壓力釋放、文藝陶冶的目的,此為拼貼敘事手法。
雖然對嚴肅崇高的解構、狂歡、戲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影片的思想深度,使影片不可避免地流入低俗。但是,當下生活的快節奏與緊張程度,使觀眾自然地追求輕松愉悅的喜劇氛圍,這是觀眾的內在心理需要。
影片中有各式各樣的梗:“火云邪神”、“月球好人”、《流浪月球》、《殺破狼2》、“羅貝爾化學獎”等諧音梗:“不要下落,因為下落特煩惱。”致敬開心麻花制作的另部電影《夏洛特煩惱》。
用后現代的電影技法與視聽語言,結合當下流行文化元素拼貼于一體,使影片具有后現代的喜劇魅力。
《獨行月球》對文藝界的經典文本、上古傳說、歷史典故、前輩名人等進行“戲謔性”、“游戲性”的模仿,激喚起觀眾“熟悉的陌生感”,營造喜劇的藝術效果,使觀眾在“陌生化”的觀感中體味著滑稽幽默以及思想與文化的意趣。
1.致敬美國電影與登月第一人
例如:小行星Л 撞地球的設定,美國電影《彗星撞地球》、《絕世天劫》早就拍過,宇航員被落在太空的情節是《火星救援》和《地心引力》里出現過的。獨孤月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其在月球的生活被全球直播,這不就是《楚門的世界》的核心設定嗎?
獨孤月追著太陽繞月一周的情節致敬了1995 年的著名小說《追趕太陽》,中國上古神話中有夸父逐日的傳說,中國人也有逐日的文化情結。
月盾計劃致敬《美國隊長》,“宇宙之錘”致敬《雷神》,金剛鼠(金剛狼),修理裝備回家的維修工(《鋼鐵俠》),男主手持加特林機槍,頭箍發帶的朋克式造型致敬《終結者》施瓦辛格。
袋鼠說:“在太空,沒有人能聽見你的尖叫。”這是1979 年《異形》的宣傳語。孫光陽教授坐輪椅的光頭形象致敬《X 戰警》中的X 教授。袋鼠拉車跨越峽谷,致敬1982 年《E.T.外星人》。
庫布里克《2001 太空漫游》是1968 年的科幻經典電影。《獨行月球》也以詼諧戲謔的方式致敬了這部科幻經典,視覺效果方面,主角宇航服的顏色、構造與其很相似。在月球上,獨孤月看到一塊黑色的石碑,上面寫著“宇宙最后的人類”。這石碑出自于《2001太空漫游》。
獨孤月不小心擦掉一塊第一個登月的人留下的腳印,還有阿姆斯特朗的名言:“自己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也在影片再現。
2.致敬網絡流行語
全民打燈鼓勵消沉受挫的獨孤月,這一情節設置融合了當下網絡流行語:“你相信光嗎?”迪迦奧特曼因為大家的信念變成了光,只有心里有光的人,才能看見本不存在的奧特曼。奧特曼象征光明,它的存在就是為了保衛世界、守護和平。“你相信光嗎?”意思為只要心中有光,相信光明即將出現,你就不會被打敗。內心有光才能成為光。
3.致敬中國傳統神話和中國探月英雄
影片結局,獨孤月手舉宇宙之錘沖向隕石的舉動致敬了中國傳統神話“女媧補天”。繞月一周致敬“夸父逐日”。地理空間站“廣寒宮”的命名致敬了我國探測器“嫦娥三號”登月之后,“玉兔”月球車的探測區域。
20 世紀蘇聯文藝理論家巴赫金提出“狂歡化”理論,即“避雅求俗,崇高降格,為低俗升格,使平民俗語、百姓口語、幽默諷刺甚至下流避諱之詞皆可入文。”《獨行月球》也不失為一部具有狂歡性質的喜劇片。
《獨行月球》大量運用后現代文化策略,借助后現代主義的拼貼、戲仿、戲謔、游戲化等手法,解構經典、顛覆權威、壓平深度、反諷主流,達到平民化的狂歡,讓當下“網生代”觀眾產生情感共情與心理共鳴,并由此消遣人生、減輕壓力,產生文藝消費的愉悅感與爽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接受價值觀的傳遞。
例如,當獨孤月邊聽音樂,沉浸在寫情書的快樂時,窗外是行星碎片即將撞來的緊張氣氛,各火箭騰空而起,眾人急返地球。獨孤月駕車追趕,無助地大喊:“那么大一座位空著,你們都看不見嗎?”火箭中,兩隊友因落枕各自歪向一旁,紅色的空座椅居中,富有生活氣息的滑稽釋放了觀眾的情緒。
大撞擊后的“頭七”,在掛滿黑幡白幔的月球靈堂,獨孤月吟挽聯:“哭音相隨野鶴飛,芳留百代笑九泉”。橫批:“說走就走”。富有濃郁中國文化特征與生活氣息的場景,具有獨特性與地域文化韻味,極易激發觀眾會心一笑。
《獨行月球》通過運用解構狂歡戲謔等一系列手段,把高雅的莊嚴的變為滑稽可笑的;把嚴肅正經的轉成荒誕不經的,使壓抑得以釋放。這滑稽是民間智慧的體現,具有后現代的“游戲化”特點。
影片中的音樂結合后現代敘事手法,對于刻畫人物心理、渲染氣氛、深化主題、推動故事發展、強化觀眾心理感受等方面具有極大的作用,符合后現代敘事的結構。
電影音樂通過標題擬用、基調定位、音畫配合等多種手段來提供信息、表述思想。在克勞迪婭·戈爾卜曼看來,任何一部影片都可以從音樂結構自身、音樂自身的文化代碼、特屬這部影片的電影音樂代碼三個不同的層面上,把音樂想象成“一種意味”,或者“一種條理化了的述說”。
例如,獨孤月在月球上眼睜睜地看著蔚藍星球變成灰黑。粗獷豪邁且富有中國文化韻味的寧夏民歌發出悲聲:“黃河的水干了,我的心碎了,……早知道指揮長她不在了,寫她那個情書是做啥呢?”對于刻畫獨孤月的痛苦、哀傷心理具有極好的渲染、襯托作用。
獨孤月施美人計討好金剛鼠時,甜蜜輕快的《讓我輕輕的告訴你》增添喜劇氣氛。獨孤月被金剛鼠胖揍時,歡快的葫蘆絲奏起。獨孤月騰空飛躍大坑時,悠揚悅耳的鋼琴聲響起,構成對比與反諷。
影片把作于1954 年的《Fly Me To The Moon》作為插曲,此曲是人類第一次登月的音樂,通過阿波羅飛船送上月球。
電影音樂的抒情性特質為觀眾提供了更多的接受與參與敘事的機會,并且電影音樂的隱喻、象征、虛構并且非描述性的敘事方式,也使受眾更易于產生敘事沖動并參與敘事,在音樂敘事中達到情感共鳴。
觀眾對《獨行月球》口碑褒貶不一,主要由其類型泛化的過度造成的。其在喜劇片基礎上,融合了愛情、科幻、荒誕、英雄主義等元素,后期添加的大量煽情片段,把男主塑造成拯救世界的英雄,為全人類犧牲的結局成為最大的槽點。觀眾期待心理嚴重受挫。
類型泛化本是當下國產喜劇片的流行趨勢,先喜后悲,喜劇中融入煽情元素并帶正能量是近幾年觀眾所喜聞樂見的喜劇敘事。但是該片在愛情敘事上分量過重,且邏輯具有明顯漏洞,如獨孤月對馬藍星深愛,僅因為擦肩而過的一眼,但是馬藍星卻不記得獨孤月。獨孤月世界的中心是馬藍星,這樣的設定下,最后要犧牲自我去炸毀行星時,他卻毫不猶豫。該片喜劇、愛情、科幻等多元素混搭,情感基調混亂,顯得不倫不類。
綜上,《獨行月球》采用“中間人”的主角設定及閉合的古典敘事結構,并大膽采用多種后現代敘事技法,輔以多樣風格的音樂敘事渲染氣氛。又一次在類型泛化的方向作出大膽嘗試,迎合當下文化保守主義的文化思潮,盡管不無瑕疵,不失為一次可貴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