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世行六期項目貴州項目區的調查證據"/>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饒 珈,史 瓊
(貴州省現代農業發展研究所,貴州 貴陽 550006)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十四五”規劃也明確提出,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中共貴州省委 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實施意見》指出,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2 類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培育專業化市場化服務組織,幫助小農戶節本增收。
當前,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面臨著規模經營形成難,農業生產效率低;產業鏈條銜接難,價值增值程度低;生產資金獲取難,人才勞力均缺失;農業科技利用難,信息物流配套差的障礙[1]。同時,在小農戶的基礎上實現農業現代化,其中一項基礎性工作是要健全農業現代化服務體系,重點途徑之一是要提高農民組織化水平[2]。農民專業合作社特有的治理結構決定了我國小農戶參與合作低成本,低成本合作也決定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治理有較強彈性,降低了當前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銜接的風險[3]。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提高農民組織化水平的關鍵措施[4],有效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基本功能[5]。因此,要充分運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制度優勢,有效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對小農戶的帶動作用,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助力鄉村振興。
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發展目標、動力來源、外部規范等關鍵性問題仍有待解決,各方面的探索與實踐一直在持續[6]。農戶增收方面,張晉華等(2012)[7]、溫雪等(2019)[8]、王任等(2020)[9]展開了研究,認為農民專業合作社對農戶增收有顯著的正向作用,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農戶工資收入和家庭金融資產余額均比未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農戶高,但貧困戶參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收益提高程度不僅取決于其業務參與行為,更取決于個人能力的提高程度。盤活資源方面,郭鋮等(2019)[10]認為,村集體經濟組織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往往能形成規范的治理機制且具有較強的穩定性,更能在盤活資源中發揮重大作用。產業發展方面,姚兆余(2021)、侯勁(2022)從不同角度進行研究,姚兆余(2021)通過對甘肅省隴中地區B 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發展進行考察發現,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發展是策略行動的過程,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發展不完全是單一因素的結果,而是政治邏輯、社會邏輯和經濟邏輯的統一。侯勁(2022)認為,目前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化發展階段與日本農協六次產業化發展初期相似,提出了以品牌化、標準化助推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化發展,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化發展聯盟的建議。針對資金、社會資本以及社會化服務等問題,鄧偉平(2014)[11]、張連剛和陳卓(2021)[12]、朋文歡和黃祖輝(2017)[13]、苑鵬(2020)[14]、陸泉志和張益豐(2022)[15]分別進行了研究。國內研究學者從多角度肯定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作用,為有效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帶動能力,促進農戶增收、農業產業升級等提供了理論與實踐參考。但對于特定欠發達省份,尤其是西部地區欠發達省份的研究相對較少。文章基于世行六期貸款貴州項目農民專業合作社調查,就農民專業合作社對小農戶的帶動作用進行分析,對特定欠發達省份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經濟、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對小農戶的帶動作用具有較好的科學實踐意義。
貴州省地處我國西南內陸,經濟欠發達,是我國脫貧人口最多的省份。國務院扶貧辦與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世界銀行達成協議,實施世界銀行貸款中國貧困片區產業扶貧試點示范項目(簡稱世行六期項目)。世行六期項目貴州項目區涉及遵義市的3 個縣(市),即赤水市、習水縣、桐梓縣;畢節市的2 個縣,即大方縣、織金縣;項目完成農民專業合作社組建39 個,覆蓋35 個鄉鎮。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組織模式,促進貧困人口增收,實現穩定脫貧。
此次調查走訪世行六期項目貴州項目農民專業合作社共39 家,共發放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問卷38 份,回收35 份,有效率為92.11%;訪談項目區農戶255 名,其中244 名社員,11 名非社員,占比分別為95.69%、4.31%,受訪農民專業合作社基本情況如表1 所示。

表1 農民專業合作社基本情況
從總體發展來看,農民專業合作社具有一定的發展基礎,但發展層次不高。91.43%的項目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6—2019 年,成立時間在3 年及3 年以上;60%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為非示范合作社,縣級、市級、省級示范社分別為14.29%、17.14%、8.57%,無國家級示范合作社。
從產業選擇來看,項目農民專業合作社重點實施金釵石斛、烏骨雞、天麻、辣椒、蜂糖李、蜂蜜、黔北麻羊、獼猴桃、魔芋、蠶桑等特色產業,其中80%的產業為貴州十二大農業特色產業。
從組織模式來看,“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最多,占34.29%,其次是“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占25.71%,“合作社+農戶”“村社共建”占比均為17.14%,而其他模式占比5.71%。
從盈利情況來看,雖然世行六期項目貴州項目實施時間不長,但是自2015 年12 月項目實施以來(截至調查時間2022 年5 月),42.86%的項目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盈余,即便有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未實現盈利,但社員直接實現產品銷售,獲得銷售收入。
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農業經營、務工、分紅、土地流轉、政策補貼等多元化途徑,拓展了農戶增收空間,增加了農戶收入。受訪農戶部分收入情況如表2 所示。

表2 受訪農戶部分收入情況
一是農業經營性收益,指農戶通過農產品“種、養、加”獲得的收益。項目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領農戶種植金釵石斛、天麻、辣椒、蜂糖李、獼猴桃、魔芋,養殖烏骨雞、黔北麻羊,發展蜂蜜、蠶桑產業,農戶通過生產此類特色農產品,獲得較好的經營性收益。大方縣群聯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領社員實施獼猴桃、蜂糖李種植,使農戶的經營性收入從年均7 560 元提至25 300 元,翻了兩番多;桐梓縣容光鎮的項目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領農戶實施花椒種植,農戶經營性收入相比2016 年前翻了一倍多。
二是工資性收益,指農戶通過在農民專業合作社務工獲得的工資收益。受訪農戶中,39.22%的農戶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獲得了工資性收益。赤水市的石斛種植項目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吸納勞動力參與石斛生產,31 位受訪農戶2021 年合計在社務工856 人次,人均27.6 次,實現人均增收約3 000 元。大方縣受訪32 名農戶中,有23 名農戶在農民專業合作社務工,務工時間多在3 年左右,平均工作8 h/d,平均工資110 元/d。織金縣67 名受訪農戶中,有79%的農戶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務工,平均務工收入15 000 元。
三是資產性收益,指農戶通過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獲得的入股分紅收益。受訪項目社員中,42.5%的農戶以資金入股,38%的農戶以土地入股,11.5%的農戶以資金加土地入股。其中41.18%的社員獲得了分紅,且有46 戶分紅高于平均值。
四是轉讓性收益,指農戶通過經營權轉讓或者土地流轉獲得的收益。受訪者中11.37%的農戶將土地流轉到了農民專業合作社,31.03%的農戶以出租的方式流轉土地。大方縣5 家受訪項目農民專業合作社中,2 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了農戶的土地,共流轉土地4.63 hm2,流轉均價為6 750 元/hm2。
五是轉移性收益,指農戶通過各類政策獲得的補貼收益。項目社員通過參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完成項目標準化農產品,獲得了相應的項目補貼。習水縣的8 家麻羊養殖項目社員,完成1 戶“10+1”(10 只母羊,1 只公羊)標準戶即可獲得1.8 萬元補貼。
項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設明顯改善了生產基礎設施,為農戶提供了生產生活便利。例如,大方縣完成產業路27 條79.99 km,生產便道17.6 km,水利排灌設施6 處,渠道810 m,12 個556.5 m3的水池,管網23 738 m,安裝變壓器7 臺,輸電線路5.57 km。織金縣完成機耕道建設51.06 km、生產便道43.5 km、灌溉設施管道安裝15.8 km、修建水池3 個。此外,大方縣羊場鎮新田村通了4G 網絡,農戶借助網絡平臺進行農產品銷售和宣傳推廣;同時,實現了“村村通公路、組組通硬化路”,方便了農產品出村。習水縣仙源鄉村旅游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項目實施明顯改善了仙源鎮基礎設施,鎮上多了公園長凳、休閑亭、觀光亭、路燈,為當地旅游業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支持農戶以土地、資金入股,盤活了農戶閑置資產,推進了農村“三變改革”(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同時,通過吸納就業,極大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
一是通過土地入股集中農戶零散地塊,盤活了農戶的土地資源。受訪社員中,49.5%的農戶涉及土地入股。其中,大方縣受訪社員中81%以土地入股,按股分紅,提高了大方縣農戶土地資源利用率,減少了土地撂荒的現象。織金縣項目社員把偏遠農村集體土地10 年經營權以每年4 500 元/hm2的價格折價入股,累計土地入股327.09 hm2。
二是通過吸收農戶資金入股,盤活了農戶的閑置資金。受訪社員中,54%的農戶涉及資金入股。習水縣8 家麻羊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以500 元/ 股繳納股金,年終按股分紅。
三是通過提供就近務工崗位,吸納就業,盤活了農戶的勞動力資源。數據顯示,83%的農戶認為農民專業合作社對農戶就業方面的帶動作用較大或非常大。赤水市受訪農戶中,31 名農戶(占赤水市受訪農戶的48.44%)2021 年合計在社務工856 人次。織金縣項目農民專業合作社解決了489 名社員就業;大方縣32 名受訪農戶中,有23 名農戶在社務工。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多元化生產經營模式和提供的社會化服務,為獨立的小農戶解決了資金、技術及市場等問題,提高了農民組織化水平,為實現農業社會化服務的規模化經營提供了條件。
一方面,項目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與農戶建立“合作社+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合作社+農戶”和“村社共建”的多元化利益聯結模式,使農民和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度組織化,實現服務規模化。織金縣8 家項目農民專業合作社均采用“合作社+基地+農戶”“村社共建”的生產經營模式,將農戶“小散弱”的土地集中起來,規模化發展蠶業、魔芋和獼猴桃種植業。習水縣8 家麻羊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采用“合作社+農戶”“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規模化發展黔北麻羊養殖。另一方面,項目合作社充分發揮了其社會組織作用,為農戶提供了全方位的社會化服務。通過向農戶提供農資、技術等服務,幫助農戶銷售、運輸、儲存農產品,使農戶獲得了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保障。如表3 所示,48.63%的農戶從農民專業合作社得到了農資、技術等服務,17.25%的農戶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銷售、運輸、儲存農產品。赤水市項目合作社通過開展生產技能培訓和技術服務,提升了農戶內生動力,受訪的64 名農戶合計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訓163 人次,人均培訓次數2.55 次,農戶的繼續投資意愿得到極大提升,79.69%的農戶表示愿意或非常愿意長期與農民專業合作社保持穩定的投資或交易關系,70.31%的農戶表示愿意或非常愿意增加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投資。同時,農戶的致富信心和內生動力得到有效提升,98.44%的農戶表示致富要靠自己。

表3 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社會化服務情況
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農業經營、務工、分紅、土地流轉、政策補貼等途徑,拓展了農戶增收空間,增加了農戶收入。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設實施改善了生產基礎設施,為農戶生產生活帶來便利。通過支持農戶以土地、資金入股,盤活了農戶閑置資產。以吸納就業,解決了當地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通過與農戶建立多元的利益聯結模式與為農戶提供社會化服務,提高了農民組織化水平。農民專業合作社對小農戶的帶動作用明顯,但調研發現,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存在融資難、勞動力素質偏低、人才匱乏等問題。結合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問題,探索農民專業合作社對小農戶的增收效應最大化,加大改善農村生產基礎設施力度,盤活小農戶資產、吸納農村就業,努力提升農民組織化水平的實現路徑,成為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