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惠,史秉亮,張新宇,袁秀悅
(河北農業大學渤海學院,河北 滄州 061100)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的重要導向,并首次將新型城鎮化上升到戰略層面。全面鄉村振興既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折,也是與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的深度契合。生態環境作為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共同關注點,其地位及重要性不言而喻。河北省保定市位于太行山北部東麓,是首都功能疏散和京津產業轉移的集中承載地。2020 年末,保定市城鎮人口密度達1.19 萬人/km2,城鎮化率和森林覆蓋率分別達57.14%和33.5%。截至目前,保定市糧食生產能力較2010 年增長近39.58%,農村衛生廁所普及度增長近45.7%,建成區經濟密度增長近24.32%。多年來,保定市城鄉人口、經濟、生態等領域取得不小成就,但各城鄉、各領域間的不平衡發展現象尚存。厘清城鄉各領域發展及生態環境之間的動態趨勢并掌握影響其協調發展的障礙因素,可以為全面鄉村振興及新型城鎮化創新建設提供思路借鑒,為走好綠色城鄉協同發展之路提供方向指引。
目前,國內對于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及生態環境的學術研討可歸納為:系統內部要素間及不同系統間協調關系評價兩大類。樊寒偉和武艷玲(2021)[1]、杜巖等(2021)[2]學者運用復合系統協同度模型系統梳理產業、旅游業等與鄉村振興協調關系;馮越峰和趙少俐(2020)[3]從生產、生態和生活環境三個方面入手測度人居環境協調水平;李剛等(2021)[4]在測度鄉村振興五部分關聯度同時,對其協同障礙因子進行了深入研究。馬瑞祺等(2021)[5]學者側重對耦合協調度的時空演變及區域差異進行研究;呂潔華等(2020)[6]采用灰色關聯度模型對新型城鎮化及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和關鍵因素進行判別。國內大多數研究處于靜態且局限在單向關系探討,缺乏對協調發展影響因素與障礙因子診斷的進一步分析,對三系統間的耦合協調發展關系及障礙因素研究留有較大空白。因此,本研究將研究重點放在三系統互動關系及障礙診斷上。以保定市為例建立三系統評估指數,采用耦合-協同模式和障礙分析模型,對三個系統之間的耦合協調及障礙因子進行剖析,為三者協同發展提供理論借鑒和實踐參考。
1.1.1 耦合協調度模型
在完成數據標準化處理以及正負指標判別等前期工作后,構建基于耦合協調度下保定市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和生態環境三個子系統的協同治理模式,彌補耦合度分析缺陷,更好地評估三系統和諧發展水平。模型構建如下。
式(1)中:C為耦合度(0≤C≤1),C越大則三系統的耦合度越高,C表示耦合性(C<1),三系統耦合性隨著C增大而上升。
式(2)中:T是三系統的整體協調指數;α、β和χ是待定因子,α+β+χ=1,假定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和生態環境子系統處于同等地位,則α=β=χ≈0.33。
式(3)中:C、T的乘法平方是這兩個體系的協作式D,D為耦合協同調度(D<1),D越大則三系統耦合協同水平就越高。
為了更好地區分城鄉發展及生態環境間的耦合協同作用,有學者將三系統按照耦合協同控制D的規模分為10 個級別,并利用現有的相關文獻建立了子系統的關聯特征,給出相應的定義[7-8]。具體見表1。

表1 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和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等級劃分
1.1.2 障礙診斷模型
通過建立障礙診斷模型,可以對保定市城鄉發展及生態環境間的關系進行綜合且系統分析,找出制約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關鍵因素,從而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推動其可持續發展。模型構建如下。
式中:Fj為因子貢獻度;Wi為第i個準則層的權重;ωij為指標層下第j項指標的權重;Zij為障礙度;Tij為指標偏離度。
本研究參照《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新型城鎮化-品質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等資料,結合保定市實際情況,從系統性、典型性、動態性、綜合可量化性等角度出發,選取較為合理的評估指標。以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和生態環境為三個子系統,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足五個方面選擇了12 項指標;從人口發展、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三個方面選取14 項指標;以PSR 理論為基礎,從壓力、狀態、響應三個方面選擇15 個指標,共建立指標41 項,詳細評價指標呈現見表2。

表2 鄉村振興與鄉村人居環境耦合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本研究選取2010—2022 年度保定市各領域統計資料,以《中國城市統計年鑒》《河北統計年鑒》《河北農村統計年鑒》《保定統計年鑒(2016—2021 年)》《保定經濟統計年鑒》為樣本數據來源,并利用SPSS 平均插補法對遺漏的資料進行了補充。
總體來看,保定市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及生態環境三系統間耦合協調度呈現逐年遞增的發展趨勢,同時,各年份之間耦合協調水平存在顯著差異。在2010—2012 年,三系統耦合協調度介于0.172~0.356,表明三年間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及生態環境關系分散,發展協調程度較低;2013—2019 年,三系統耦合度整體呈現上升趨勢但仍有波動,該時間段三系統正在朝著協調建設努力;2020—2022 年,三系統耦合協調性顯著增強且初步趨于穩定,城鄉協調發展與生態宜居宜業兼顧取得初步成效。然而,三系統耦合協調的整體變動趨勢較小,研究成果亟須完善,以兩系統交互耦合協調度分析作為補充。兩兩耦合協調度整體呈現上升趨勢,保定市城鄉建設正朝向協調化積極探索與實踐。
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取得較為顯著成果,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水平基本持平,但與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相比仍具有明顯差距。促進生態環境整治與建設將是保定市下一階段面臨的艱巨任務,一定程度上也是三系統協調發展的突破口。系統耦合協調度詳細數據見表3。

表3 保定市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及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
2.2.1 準則層障礙因素分析
在鄉村振興子系統中,2010—2014 年,生態宜居是制約其與其余系統協調發展的最大障礙,其障礙度分別為32.2%、28.8%、26.7%、30.3%、23.9%,生態環境的整治力度限制了鄉村振興的發展;2015—2022 年,治理有效性成為制約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障礙。在新型城鎮化子系統中,2010—2017 年,經濟發展是制約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首要阻礙因素;2018—2022 年,城鎮經濟高質量發展,人口成為此階段發展瓶頸。在生態環境子系統中,對于生態環境的響應逐年遞增且達到較高水平,“響應層”對生態環境的制約性大幅下降;隨著機械化農業的發展,“壓力層”和“狀態層”對于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阻礙逐年加大,“雙碳”目標任務依舊艱巨。詳細數據見表4。

表4 保定市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及生態環境障礙度
2.2.2 指標層障礙因素分析
基于標準層面的壁壘等級,根據指標層次對新型城鎮化、生態環境和鄉村振興的作用,確定了三個主要阻礙因子,詳細數據見表4。
制約保定市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及生態環境協同發展的主要因素共性及個性皆有。其中,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農村低保人數占比、城鄉收入差距制約著鄉村振興協同發展;戶均常住人口數、產業結構高計劃、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是制約新型城鎮化和諧發展的主要因素;農村農林水支出額、水土流失治理面積以及耕地成災面積是制約生態環境協調共進的三大因素。
生活垃圾問題是制約城鄉發展與生態環境發展的一個共同制約因子,生活基礎公共服務投入、農村衛生廁所覆蓋率等也是制約生態環境與鄉村振興之間關系的重要因素。
1)河北省保定市城鄉協調發展與綠色生態治理水平呈現整體增長趨勢。保定市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及生態環境耦合協調測度顯示,2010—2022 年,保定市三系統耦合協調整體呈現向好趨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鄉建設之路取得初步成效,生態文明治理正貫穿于鄉村建設、工業生產等全過程,并逐步進行更深層次的融合與創新。
2)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及生態環境在發展過程中的耦合協調程度存在顯著差異,整體耦合協調水平尚未達到較高層次。2010—2013 年,三系統耦合協調發展水平較低,2010 年耦合協調度甚至低于0.2;2014—2019 年,經歷近5 年的波折前行階段。2019 年后,呈現穩步向好趨勢,但截至目前仍未達到較高協調水平。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及生態環境協調發展仍面臨較大困難,生態環境的系統性治理是三者和諧建設、攜手共進的關鍵。
3)從準則層角度分析:2016—2022 年,鄉村協同治理是制約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因素,各鄉村、各領域間的治理模式創新、治理能力提升亟須關注;新型城鎮化子系統中,人口發展障礙度隨時間變化而增長,對整體協調發展阻礙程度超60%;2010—2016 年間,“響應層”是制約生態宜居、生態振興的主要制約因素。從指標層角度分析:城鎮居民收入差距、建成區經濟密度等因素制約著保定市城鄉一體化的耦合協調發展,鄉村從業人員比率、人均耕地面積等因素制約著保定市生態環境的耦合協調發展,需要針對具體障礙因素施策,因地制宜。
3.2.1 加強生態文明時空差異化、地域差異化治理
三系統耦合協調在2010—2022 年發生了較大變化,總結提煉時代發展特征是生態文明治理的基礎性工作,更是促進生態文明與其他系統間和諧發展的關鍵;針對不同地區的生態文明治理現狀,出臺針對性強、實施度高的系統性方案,因地制宜,因情施策。
3.2.2 創新協同治理機制,構建高效的協調發展體系
鄉村產業、生態等振興與城鎮經濟等發展原本就隸屬于不同子系統當中,遵循各自系統內部建設原則。打破各系統間的機制壁壘,創建協同高效的治理機制以及發展方案,是城鄉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步驟,發揮城鎮經濟、地勢、文化等帶動作用,將“定點幫扶”理念創新應用于城鄉一體化建設及可持續發展當中。
3.2.3 找尋城鄉協調發展的適度點
近年來,城鎮化率不斷提升且增長態勢明顯,找尋城鄉協調發展的適度點,可以有效防止“空心村”“老齡村”現象的發生。堅持走“城鄉統籌、產城互動;節約集約,和諧發展”的城鎮化建設之路,努力探索人口、經濟等方面科學發展之路,堅持促進就業與鼓勵返鄉相融合,適當控制人口單向流動。
3.2.4 鞏固現有成果,堅持回顧與創新并行
雖然我國已取得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但基于農業大國、人口大國等基本國情,應當時刻回望現有成果,防止脫貧人員再貧困。積極做好就業促進工作,從資金來源端鞏固脫貧成果,提升脫貧人員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