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萱
(西藏大學,西藏 拉薩 850000)
2022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進一步強調要促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和促進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指明了今后一段時期我國農業發展方向。西藏擁有特殊的生態環境,而西藏農牧循環經濟增長模式已經成為西藏國民經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設西藏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所以,在促進西藏農業經濟發展方面,合理調整財政政策對此有重要作用。
國民經濟的基石在于農業經濟,但農業自身承受著市場和自然的壓力,所以政府支出對農業的發展也顯得特別重要。
盡管我國政府在農業方面不斷投入財政資金,但其作用和效果卻難以顯現。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必須加強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農業向綠色發展轉型,優化農業生產結構,促進農業從增產導向向提質導向轉型。這意味著我國將從“數量擴張型”轉向“質量提升型”,并以提高農產品供給體系質量為核心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建設。
對于財政支農政策對農業經濟的影響研究,國內外研究從多個角度進行了多層次分析,并有了一些研究成果。
劉倫武(2006)[1]基于AR(P)和向量誤差修正(VECM)模型,對農業基礎設施對農業增加值的作用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農業基礎設施對農業增加值具有很強而穩定的作用,而農業基礎設施對農業增加值的作用則相對微弱。
據秦建軍和武拉平(2011)[2]的研究,在短時間內,財政支農的效果是有效的且長期下來其效果趨于穩定。因此,為了實現扶貧攻堅目標,需要加大財政支農力度,優化資源配置結構。
張笑寒和金少涵(2018)[3]運用VAR 模型與VECM模型,運用協整檢驗、脈沖響應函數與方差分解等方法,對農業財政投入對農戶收入增長的長短期影響進行了實證檢驗,發現在長短期內,農業財政投入與農戶人均純收入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正向關系,但是這種正向關系并不明顯。且財政農業支出對農戶工資收入、家庭經營收入、轉移收入和財產收入的影響也各不相同,對農戶工資、轉移收入和財產收入的影響大于家庭經營收入。
白彥鋒和王秀園(2019)[4]發現,當財政支農規模結構不夠完善時,財政支農的效率下降得較快。這些結論為進一步探討如何優化財政支農資源配置提供了有益借鑒。陳妍和田發(2021)[5]根據四川的年鑒數據用VAR 模型對財政政策與農業經濟增長進行實證研究,得到兩者之間有較長的效應這一結果,并根據具體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財政政策建議。
李艷秋等(2021)[6]利用空間面板回歸模型和面板閾值模型,對財政支農、金融助農與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的非線性空間關系進行了研究。通過實證分析發現,金融支持農業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中起著積極的作用,但其效果受多個因素的影響,應該進行全面的分析。
文章選取了2001—2020 年的西藏地區經濟數據與西藏地區財政支農數據進行分析,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西藏統計年鑒》中的相關指標數據。模型中選取了西藏地區農林牧漁總產值作為被解釋變量,表示的是西藏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狀況;模型中選取了西藏地區農林水事務支出為解釋變量,表示的是西藏地區農業財政支出情況。
對西藏地區2001—2020 年的農林牧漁總產值與農林水事務支出數據進行整理并用Stata 分析數據。
首先利用平穩性檢驗檢驗序列數據的可靠性、可行性以及單整階數,其次運用協整關系檢驗等計量分析方法來確定二者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穩定關系以及短期動態均衡關系,最后得出分析結論并提出相關政策意見。
為了考察財政政策對西藏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的的影響,文章選取了西藏地區農林牧漁總產值與西藏地區農林水事務支出為指標進行模型構建,為了防止數據大幅度變化對其每個序列進行對數處理,建立一個時間序列的線性回歸模型,模型如下。
式中:Y代表西藏地區農林牧漁總產值;X代表西藏地區農林水事務的支出;而εi則是一個誤差項,i則是一個滯后階數。
兩個變量的平穩性檢驗結果如表1 所示。單位根檢驗發現t>10%的臨界值,不能拒絕單位根的假設為零,所以認為兩個序列的非平穩序列,然后將兩個序列進行一階差分序列單位根檢驗,單位根測試所有t<1%,原假設零單位根被拒絕,因此,檢驗結果是穩定的,不存在單位根。所以西藏地區農林牧漁總產值和西藏地區農林水事務支出為一階平穩序列,兩個序列數據可以同階協整檢驗來檢驗兩者是否存在長期均衡的關系。

表1 平穩性檢驗結果
由表2 中協整檢驗的結果得知,對t檢驗值為-3.2,小于該殘差序列5%顯著性水平臨界值-3 其對應P值為0.02,表示拒絕原假設,西藏地區的農業、林業和漁業產量和西藏地區農林水事務支出有著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即西藏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與財政對農業的支持程度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正向關聯。

表2 協整檢驗結果
通過運用協整方程并建立誤差修正模型,可以深入探究財政支農水平對西藏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的短期影響。表3 中呈現了對誤差進行修正的結果,根據誤差修正模型的分析,西藏地區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將在短期內受到財政支農水平的積極影響。

表3 誤差方程系數表
根據有效性分析結果,可以得出結論:西藏地區的財政支出與西藏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水平之間有著長期的正影響,這表明西藏地區財政政策對農業的支持是行之有效的。因此,可以采取以下政策性措施應對這一問題。
考慮到財政支農政策具有明顯的政策和指導性,所以建立一個完善的財政支農管理體系十分必要,以確保財政資金的使用及時到位,并加強其監管,確保資金能有效注入農村地區,避免資金流向非農領域。因此,為確保財政支農資金發揮最大效能,有關部門必須加大對其監管力度。政府需要對各個項目的進展和使用情況進行定期監督和評估,并發布公開的財政支出和收入情況公報。未來,政府將繼續加強資金使用的監管和公開性,推進財政體制改革和管理體系建設,為西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提供支持。
西藏地區的財政穩定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確立。當前,西藏地區的財政決策主要依靠中央財政的支持,自身財政收入較為有限,難以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可持續、可靠的財政穩定機制,以確保農業經濟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和保障。
西藏地區農業經濟的蓬勃發展離不開財政投入的有力推動,一旦支農資金不足,會對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造成抑制。西藏農林水事業支出從2001 年的1.27 億元增加到2020 年的415.44 億元,這個增速非常高,且財政總支出的發展趨勢比較不穩定。為了確保西藏地區農業經濟的長期、穩定、持續發展,必須建立財政支農穩定機制,以應對農業生產的持續性和周期性特點,并保證資金的穩定性。
農業的進步依賴于政府的支持,財政支農資金是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政府部門要準確測算財政支農總量和增速,出臺多種融資機制,鼓勵更多社會資本和民間資本進入農業領域。為了進一步促進西藏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農業投資機制。這些機制可以包括政府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農業領域的政策、設立農業專項基金、建立農業保險制度、推廣農業金融服務等。通過這些措施吸引更多的資金流入農業領域,支持農業技術研發和推廣、農業產品加工和營銷等方面的發展。同時,研究建立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等機制,促進農業資源優化配置和農民收入提高,幫助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西藏經濟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需要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改善商業環境,以吸引更多的投資和人才。
此外,應加強對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的支持,促進私營經濟發展。西藏還應大力發展農產品、畜牧業、高原特色農業等優勢產業,推進農村集體經濟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使農民增收。
隨著農村生產結構的改變,原有的單一的傳統農業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的需要,對此未來在其財政支農政策優化過程中,要構建起財政支農長效與穩定機制才能夠促使農業生產總值始終保持穩定和高效率的增長,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對農業發展方面的財政支持,從而增加農業產值,提升農業經濟績效。這樣才能形成適應性更強、更適合現代農業經濟的發展模式,提高農業經濟經營水平,為我國發展農業現代化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