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玲
(壽寧縣農業農村局,福建 寧德 352000)
近年來,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2017 年12 月27 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修訂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進一步明確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方向。為解決農業專業合作社運行質量普遍偏低、制度性或機制性仍然欠缺等問題,2021 年,各地政府陸續發布關于促進農業專業合作社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推動服務型農業專業合作社發展。隨著鄉村發展和鄉村建設的有序推進,農業專業合作社逐漸作為鄉村發展的重要平臺,不斷推動農業經濟向著綠色化、特色化和品牌化方向發展。
在政策指引下,越來越多的學者針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財務管理工作進行了研究。
劉競宇等(2023)[1]為探討農業生產向現代化轉型背景下合作社的區位選擇與建設、發展,促進不同類型合作社的精準培育,選擇重慶市江津區為研究對象,發現江津區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隨時間變化呈階段性增長,空間分布呈現顯著聚集且向東南方擴張。得出社會經濟因素對其空間分布的影響大于自然因素的結論。
黃昕和楚德江(2022)[2]認為,作為連接農戶與市場的橋梁與紐帶,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有助于解決個體農戶生產規模小、信息閉塞、市場競爭力弱等問題,但由于其難以勝任綠色農業所要求的技術服務、生產監督、品牌建設和市場開拓等職能,存在著組織權能不足的問題,因此提出了權能共享模式,以優化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模式。
郭翔宇等(2022)[3]則發現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熟期戰略選擇受成長期培育的合作社核心能力影響的演進規律。隨著學者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研究不斷加深,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財務管理組建日趨完善。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的優化進行深層次的研究。
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國的前提,2006 年10 月31 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并于2017 年12 月27 日召開的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對該法進行了修訂。2021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和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制度》,同年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和糧食安全保障法被農業農村部列入2022 年的立法計劃中。
此外,有法必依、執法必嚴是依法治國的關鍵點,相關法律法規的發布為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管理、規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行為、鞏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保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的合法權益以及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4]。
隨著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制度的不斷完善,農業投資逐漸增多,農村集體經濟的規模不斷擴大。自2015 年以來,在中央決策部署的基礎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推開,截至2022 年底,我國約有53 萬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立并在所在地的縣級農業農村部門領取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書,獲得全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并將集體經濟的名稱規范為經濟合作社或股份經濟合作社。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 年底,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獲得了巨大發展,共有390 萬個家庭農場和222 萬個農民合作社;帶動了超過8 900 萬戶小農戶;農業社會化服務覆蓋面積達124.7 萬hm2;全年進出口總額達3 343.2 億美元。進出口額都有增長,其中,進口額比2021 年增長7.4%,達2 360.6 億美元,出口額則比2021 年增長了16.5%,達982.6 億美元。由此可見,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
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目標,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黨的十九大的重要戰略部署[5]。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制度的規范和完善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重要基礎,也是振興鄉村建設的必然選擇。
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團隊是由合作社管理人員組建的,但是由于合作社財務管理工作的復雜性和專業性,工作人員很難適應該工作。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團隊基礎薄弱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一是財務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參差不齊,在財務管理工作中往往會出現統計失誤和工作疏漏等問題。二是由于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人員的工作條件較差、福利待遇較低,部分地區的交通不便利,嚴重影響了財務管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三是缺乏專業的財務管理培訓,工作人員對財務管理的認識不夠深刻。
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是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規范管理的基礎[6],但目前很多農村地區的財務管理團隊未意識到財務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另外,部分地區財務管理人員往往只重視做好財務管理的基礎建設工作,卻不重視提高財務管理工作質量,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財務制度不健全,工作人員對財務管理工作的落實力度不夠,僅僅停留在認知階段,當前的財務制度無法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二是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機構的設置不完善,特別是財務人員的配置數量嚴重不足。三是財務管理的獨立性相對較差,財務檔案、數據資料等需要保密的各種材料保存不當,存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
農民專業合作社經濟發展需要財務管理高效開展的助力,但是在合作社財務管理過程中,常出現財務管理不當的現象,嚴重制約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7]。一是合作社資金籌集及使用比例不合理,在一些收益快的項目上投資比例較高;在長遠發展但收益較慢的項目上投資比例較低。二是農業資產及運營管理不規范,合作社中常出現一人身兼多個關鍵職位的情況,缺少對農業資產運營管理的監督,造成“公款私用”“公款私存”等現象的發生。三是收入和支出的管理不到位、盈余分配不規范。四是財務監督和財務公開未發揮作用。
截至2022 年3 月底,壽寧縣共有665 個農民專業合作社、27 個農業公司和397 個家庭農場。其中,有2 個國家級、14 個省級和20 個市級農民專業合作社及2 個省級家庭農場。目前,壽寧縣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有以下五個方面。一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體量小;二是農業公司和家庭農場發展規模?。蝗侨罕娭匾暢潭炔粔颍瑓⑴c的積極性不高;四是融資渠道狹窄,獲得金融機構和外部資金支持的機會較少;五是合作社運行不規范,缺乏專業人才,社員間聯結機制不緊密。
壽寧縣通過對接全省特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3212”工程、寧德市“4582”產業提升工程,立足資源稟賦、區位環境和產業比較優勢,以“4+1”產業為主攻方向,支持利用壽寧縣茶葉、水果、食用菌、林竹花卉、蔬菜等特色產業資源開發鄉村旅游業,大力發展休閑度假、創意農業、農耕體驗等[8]。
盡管《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出臺確立了合作社的合法地位,但在合作社財務管理發展的過程中仍然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如圖1 所示。一是完善政府職能,確定合作社入股門檻,杜絕“空殼合作社”“假合作社”和“大農吃小農”等現象發生,引導合作社正常發展。二是在合作社的發展過程中政府應扮演好服務者的角色,把握扶持力度,為合作社的發展提供合理必要的資源。三是發揮好政府的監督角色,明確農業、工商、稅務和財政各部門對農業合作社的財務信息指導和監督的內容,并對支農資源的合理使用進行追蹤和檢查。四是發揮好政府的輔助性職能,幫助更多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融資,降低合作社的經營管理風險。在壽寧縣政府部門的指導和監督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將成為未來“三農”工作中重要的載體和主力軍??h、鄉兩級業務指導部門要增強服務意識,充分發揮政策引導扶持作用,建立健全統籌發展的綜合協調機制,依法依規履行職責,形成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強大合力[9]。

圖1 壽寧縣農民專業合作社政府參與構思
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制度的完善需要多措并舉,明確國家關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法律法規,制訂符合地方特色的會計核算體系。壽寧縣農業農村部門在做好宣傳相關法律法規的同時,強化了政策銜接配套,統籌相關涉農項目資金,制定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強化茶葉公共品牌創建促進茶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和《壽寧縣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助推脫貧成果鞏固與鄉村振興獎補辦法(試行)》,投入資金扶持茶葉產業發展和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和完善激勵機制,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協作化、規?;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業公司和家庭農場要做好內部管理,建立健全項目管理、財務管理、檔案管理制度。縣、鄉兩級要加強指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完善管理制度;制訂并完善盈余分配方案以及虧損處理方案,方案制訂會必須經成員大會批準后才能實施;認真執行《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試行)》,配備財務會計人員或委托有關機構代理記賬、核算,設置會計賬簿,建立會計檔案,規范會計核算;按規定及時向登記機關報送年度報告,報送會計報表給縣農業農村局,同時在成員大會的監督下定期公開財務報告,保證公開的財務報告的真實性[10];為保證各成員的合法權益,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為每個成員設立賬戶,并記載出資額、量化的公積金份額、與本社的交易量(額)等,并認真做好內部檔案整理歸檔工作。
除上述措施外,壽寧縣針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財務管理工作從以下四個方面改進。一是完善合作社的分配制度和激勵體制,制定合理的產權制度、完善利益分配制度。二是加強合作社財務管理人員的能力培養,定期邀請知名專家,進行財務知識普及。三是強化合作社社員的財務管理意識,讓社員參與到財務管理體系中去。四是完善合作社內部監管制度,建立合作社股東大會、監事會和社員相結合內部監督機制。
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制度的規范化是我國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不斷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設將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潮流,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