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云,何夢柳
(1.河北經貿大學中東歐國際商務研修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61;2.河北經貿大學會計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61)
農業是基礎產業,一旦發生自然災害,農業企業將遭受極大的損失;農業是弱質產業,農產品供求彈性較小,經濟效益不高。國家為鼓勵農業發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如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在財政補貼、稅收優惠以及補貼價格等方面為農業生產者和農業企業提供各項優惠政策,大力支持我國農業的發展。雖然我國各項扶持農業優惠補貼力度不斷加大,但農業企業總體經營績效依舊偏低。基于該背景,文章將研究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對公司經營績效的影響,為農業上市公司的發展以及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參考。
目前,研究國家財稅補貼對農業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的影響的文獻較少。沈曉明等(2002)[2]論述了補貼政策對農業上市企業的影響,研究表明,補貼政策對農業上市公司是消極的。林萬龍和張莉琴(2004)[3]認為,針對特定企業進行優惠補貼的“專向性補貼政策”缺乏效率。肖錦生(2013)[4]研究了福建省財稅補貼優惠政策與企業科技投入的關系,結果顯示財稅優惠政策會提高企業研發積極性。
農業具有公益性,企業無法獲取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部收益,降低了其生產積極性。許多學者研究表明,國家采用的財政補貼這種助農方式,實施效果與預期效果相悖。政府補貼是一種無償投入,缺少激勵性,會使得企業越發依賴政府,不思進取,降低競爭積極性。此外,政府直接發放的財政補貼會轉到營業外收入科目中,營造了一種利潤增加的假象,會使得某些企業在利潤較低時尋找路徑獲取補貼從而獲得更多利潤,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設1。
H1:財政補貼與農業上市企業經營績效存在顯著負相關關系。
根據經濟理論,一類產業若是可以長遠發展,需要有良好的投資報酬率。對農業產業來說,要實現傳統化到自動化的轉變,關鍵在于技術創新和政策扶持。稅收優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業生產積極性,對于企業的研發支出實施“費用扣除”和“所得稅抵免”的優惠政策,是一種事后激勵,會提高企業創新自主性[5]。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設2。
H2:稅收優惠與農業上市企業經營績效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
文章選取以農林牧漁為主營業務且在滬深A 股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選取2016—2020 年5 年的數據,初始樣本為41 個。樣本中的所有數據均來自于CSMAR 數據庫,有些數據為手動計算,剔除變量數據缺失以及被ST 的公司;剔除上市年限小于5 年或在5 年間中途退市的公司,最終獲取30 家樣本公司,總觀察樣本150 個。本研究運用Excel、Stata 16 對數據進行基礎整理及統計分析。
3.2.1 被解釋變量
凈資產收益率反映企業的經營活動和財務活動業績,且在相關研究中被普遍應用,選取該指標衡量農業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該項指標反映每單位凈資產所創造的凈利潤。
3.2.2 解釋變量
財稅補貼包括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的數據為上市公司年報附注中政府補助科目,考慮到財政補貼的滯后性[6],選取政府補助上期金額與總資產本期金額的比值作為該企業的財政補助(SUB-1)。稅收優惠為企業應交所得稅與企業所得稅費用的差額與營業收入的比值。
3.2.3 控制變量
根據已有研究,控制變量選取了3 個,分別為資本結構(Lev)、成長能力(Growth)和營運能力(Cat)。
變量名稱及計算公式如表1 所示。

表1 變量名稱及計算公式
本研究構建出以下模型來檢驗財稅優惠政策對農業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的影響。
如表2 所示,凈資產收益率(ROE)均值為0.070,農業上市企業績效偏低;財政補貼(SUB-1)最大值為0.13,最小值為0,財政補貼差額較小;稅收優惠(TAX)的最大值為0.15,最小值為-0.26,標準差為0.08,稅收優惠比較均衡。樣本公司資本結構相差不大,但成長能力和營運能力相差懸殊。

表2 各變量描述性統計
由表3 可知,樣本公司凈資產收益率(ROE)和財政補貼(SUB-1)為負相關關系,與稅收優惠(TAX)為正相關關系,各控制變量的相關系數的絕對值均小于0.5,由表4 可知,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無須進行變量替換。

表3 各變量相關性檢驗

表4 共線性檢驗
如表5 所示,經營績效與財政補貼的相關系數為負,通過了置信區間為95%的顯著性檢驗,說明隨著財政補貼提高,企業經營績效降低,假設1 得到驗證;經營績效與稅收優惠相關系數為正,通過了置信區間為95%的顯著性檢驗,說明稅收優惠對企業經營績效具有正向顯著作用,假設2 得到驗證;3 個控制變量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資本結構對企業經營績效為負向影響,成長能力和營運能力為正向影響。

表5 回歸結果
研究得出以下結論。一是從整體來看,國家實行的財稅補貼優惠政策確實在提高公司經營績效方面發揮了作用。二是財政補貼對企業經營績效產生了反作用,因為存在一定時滯,財政補貼對經營績效的效果并不能立刻體現出來。享受財政補貼的企業有大量資金流入,但其對于如何使用這些資金并未進行合理規劃,導致國家為扶持農業而投入的財政補貼并未發揮應有的作用。三是稅收優惠政策對企業經營績效具有積極影響。在稅收優惠政策的作用過程中,應嚴格按照稅法執行,并經過稅收部門核準。
5.2.1 將稅收優惠政策作為主要政策工具
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稅收優惠對農業上市公司整體的經營績效提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稅收優惠本身作為一種間接補貼,不存在資金濫用的情況,政府應將稅收優惠政策作為主要政策工具之一[7]。
稅收優惠數額既取決于企業經營,也取決于優惠稅率,政府應進一步提升稅收優惠管理的規范性,監督考評稅收優惠,使稅收優惠額度直接與企業經營掛鉤。由于稅收優惠屬于事后優惠,并不能及時解決企業的困難,政府可以在企業經營極度困難時免去當期稅收,待經營改善后再逐步提升稅率,但該舉措必須建立在嚴格的監督管理之下才能實施。
5.2.2 優化財政補貼政策
由于財政補貼是事前補貼,企業拿到補貼款之前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因此,部分企業便會尋找機會逃避承擔責任,甚至用農業補貼的資金去從事非農產業,專款不專用違背了財政補貼政策的初衷。由于財政補貼資金的無償性,財政補貼會在某種程度上削弱農業企業經營積極性,使企業將關注的重心放在了如何申請更多的財政補貼上。政府應將獲得補貼資格與企業經營成果相聯系,在資格審查環節制訂相應門檻。企業不能將補貼資金直接作為盈利[8],否則會降低財政補貼政策的效果。
政府應采取措施激勵農業企業經營。一是對接受補貼的企業進行定期檢查,若經營績效有明顯提升,可在下一季度增加補貼的金額;針對經營效果長期得不到改善且抗拒檢查的企業,應減少補貼金額,以提高企業經營積極性。二是應采用以間接補貼為主的方式,以科學技術支持、教育支持、改善農業基礎設施等方式對農業企業進行補貼,補貼資金直接投入生產領域,可以削弱補貼的直接收入補充作用[9]。
5.2.3 農業企業應當重視對稅收優惠政策解讀,合理利用財政補貼資金
實證研究結果顯示,稅收優惠政策的實施能夠對農業上市企業的經營績效產生積極影響,所以企業應當及時理解學習稅收優惠政策,并且合理運用。尤其是管理人員和財務人員,要及時了解政策變動,盡可能為企業爭取最大的利益。
研究表明財政補貼政策對企業經營績效存在消極影響,企業要加強自身管理,對財政補貼的使用情況真正做到透明化,專款專用,切實用在項目中,并對外披露真實的經營情況,同時利用好國家提供的各項資源和便利,從根本上提升自身競爭力[10]。
農業關系我國國計民生,國家對農業企業的發展頗為重視,為扶持農業企業發展出臺了多種補貼政策,研究證明,稅收優惠政策對企業經營績效更具積極作用,企業應不斷提升自身經營能力,只有各方攜手共進,才能推動農業企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