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羿 WANG Yi;邱悅 QIU Yue;張民煜 ZHANG Min-yu
(①南京審計大學政府審計學院,南京 211815;②南京審計大學內部審計學院,南京 211815)
集中采購是指采購單位使用預算資金以合同方式有償取得納入集中采購范圍的貨物、工程和服務的行為。與分散采購相比,集中采購具有集中談判、量大價優、統一標準、降低成本等優勢,但集中采購的規范運作和績效評價不可或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審計是黨和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使績效評價被提升至審計治理現代化的新高度。本文基于績效視角,運用層次分析方法,構建集中采購審計評價指標體系,評價集中采購在節約資金、提高效率、取得效果等方面的情況,對加強集中采購科學化、精細化管理,促進集中采購規范、效率和效益的綜合平衡與和諧互動,具有積極意義。
根據公認性、客觀性、相關性要求,以《政府采購法》《合同法》《招投標法》等相關法律為根本,借鑒“帕累托最優”理論和“帕累托改進”思路,圍繞國際通用的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環境性(簡稱5E),從行為績效和結果績效兩方面構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其中,一級指標2個、二級指標7 個、三級指標27 個,用于評價集中采購取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運用層次分析法①建立三級層次型結構評價模型,聘請高等院校學者、采購人才庫和審計專家通過對指標兩兩比較的方式確定同一層次中諸因素的相對重要性;運用德爾菲法構造判斷矩陣,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運用matlab 軟件計算判斷矩陣一致性指標CI(CI=(λmax-n)/(n-1)),并計算一致性比例CR(CR=CI/RI,RI 的數值來自于AHP 提供的1-10 階矩陣的值),當一致性比例CR<0.1 時,認為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即權重的分配是合理的,否則,要調整判斷矩陣的元素取值,重新分配權重的值;運用方根法分別計算一級、二級、三級指標權重。其中:合規性指標權重25%,績效性指標權重75%,突出績效審計評價的特點。
在上述基礎上計算各級指標分值。三級指標分值由縱向、橫向分值組成。縱向分值為評價期(2022 年)與標準期(2021 年)比較后的得分,具體為:若2022 年指標值較2021 年增長幅度較大(10%以上),縱向指標分值=100×縱向權重;若未增長或增長幅度不大(小于10%),縱向指標分值=指標實際分值×縱向權重;橫向分值為評價期(2022年)與最佳實務比較后的得分,橫向指標分值=指標實際分值×橫向權重,目的是找出與最佳實務的差距,不斷完善采購管理、提高采購績效。績效評價總公式為:總得分=∑(一級指標得分×權重),一級指標得分=∑(二級指標得分×二級指標權重),二級指標得分=∑(三級指標得分×三級指標權重),三級指標得分=∑(縱向權重×縱向分值+橫向權重×橫向分值)。評價結果分為四個等級:≥90 分為“優秀”;80(含)-90 分為“良好”;65(含)分-80 分為“一般”;<65 分為“較差”。集中采購績效評價指標及層次結構見表1。

表1 集中采購績效評價指標及層次結構
審計部門依托前述構建的集中采購績效審計“5E”評價指標體系,分合規性和績效性兩個方面對使用預算撥款的xx 單位集中采購業務進行績效審計評價分析。
內部控制有效性分析結果顯示,2022 年被審計單位集中采購內控制度健全率、崗位設置合理率、監督檢查率分別比上年同期上升0.21%、3.22%、5.65%。表明該單位建立集中采購管理制度、實施細則、操作流程,明確采購各部門、各崗位職責和分工,監督部門依法依規履行采購監督職責,集中采購內部控制健全有效。但“評審人員合格率”指標與上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與最佳實務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應加強評審人員的管理、使用,強化專業知識培訓,為履行采購職責提供良好的人力資源環境。內部控制指標得分為93.78 分(見表2)。

表2 內部控制有效性績效評價表
采購管理規范性分析結果顯示,2022 年被審計單位集中采購機構運轉規范率、采購計劃編制完整率、采購方式合規率分別比上年同期上升3.12%、3.79%、5.56%,表明采購各部門基本形成相互配合、協調運轉的工作機制,各部門、各崗位執行集中采購規定的意識較強,集中采購工作日趨完備。但“集中采購程序合規率”“檔案保管完整率”等指標與上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與最佳實務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在加強采購制度的學習、理解,強化監督檢查方面應進一步采取措施。采購管理規范性指標最終得分為93.8分(見表3)。
集中采購經濟性分析結果顯示,被審計單位不斷強化預算約束、提高采購資金使用效益,集中采購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實際價格低于市場同期平均價格比例”較上年同期下降1.09%,“資產閑置率”較上年同期上升0.05%,與最佳實務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集中采購規模率(2021年、2022 年分別為21%、15%)與國際公認標準(發達國家為40%-60%)尚存在差距。說明在擴大集中采購規模、發揮“規模效應”、加強閑置資產處置能力、強化供應商跟蹤管理等方面需進一步采取措施。經濟性指標最終得分為87.3 分(見表4)。

表4 集中采購經濟性績效評價表
集中采購效率性分析結果顯示,2021 年、2022 年被審計單位集中采購項目履行率為100%,2022 年人均完成采購額比上年同期上升13.63%,說明該單位采購各部門執行力較強、采購人員業務操作熟練,工作效率較高,順利完成各項采購任務,滿足日常管理、業務運行的需要。但“采購平均周期”“采購方式信息化程度”等指標與上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與最佳實務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說明在整合、優化業務流程、采購方式、方法創新、提高采購信息化程度方面應加大力度。效率性指標最終得分87.31 分(見表5)。

表5 效率性指標績效評價表
集中采購效果性分析結果顯示,被審計單位集中采購效果總體較好。但2022 年“品牌型號滿意率”“采購價格滿意率”“售后服務滿意率”“需求響應速度滿意率”等指標分別比上年同期下降0.43%、0.24%、0.18%、1.76%,與最佳實務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說明在上、下級信息溝通、采購質量評價反饋機制建立、采購合同簽訂方面需進一步采取措施。效果性指標最終得分92.75 分(見表6)。
集中采購公平性及環境性分析結果顯示,審計期內被審計單位未發生廉政案件、也未接受到集中采購投訴質疑,表明該單位集中采購能夠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原則,遵守程序、嚴格規范;購買節能環保產品率比上年同期上升1.35%,表明該單位認真貫徹落實財政部《關于環境標志產品政府采購實施意見》要求,將節能環保理念貫穿采購過程。但“采購信息公開率”較上年下降1.09%,“采購信息管理完整率”與上年同期相比僅增長0.68%,與最佳實務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說明在采購信息公告、供應商信息建立、維護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公平性、環境性指標最終得分96.88 分、90.24 分(見表7)。

表7 公平性及環境性指標績效評價表
對被審計單位進行績效審計總體評價如下:合規性得分=內控有效性權重×得分+業務管理規范性權重×得分=75%×93.78+25%×93.80=93.79 分。績效性得分=經濟性權重×得分+效率性權重×得分+效果性權重×得分+公平性權重×得分+環境性權重×得分=28.83%×87.30+6.24%×87.31+50.47%×92.75+10.48%×96.88+3.98%×90.24=91.17 分。績效評價總體得分=合規性權重×得分+績效性權重×得分=93.79×25%+91.17×75%=91.83 分。
績效審計還發現了因參加政府采購導致一些采購周期較長、效率不高,一些采購因來源單一等導致規模效益低下,還存在一些諸如質量評價機制不完善、評審人員專業素養參差不齊等問題。運用帕累托圖法,根據各影響因素出現的頻率及重要性確定采購效率、采購規模、質量評價反饋機制及評審人員專業勝任能力是影響采購績效的重要影響因素,上述各因素累計出現頻率占所有因素80%以上(見圖1)。
針對上述績效問題,提出以下政策建議:一是堅持規范性和靈活性相結合、政府采購和自主采購相結合,在績效“5E”標準中尋求最佳平衡點,如對于一些普適性采購項目應盡可能通過政府采購,以最大限度發揮規模采購效應;而對于一些具有獨特用途或時間要求、不適合采用政府采購的項目,可采取自主采購方式解決。二是加強集中采購信息化建設,打造實時反饋、溝通順暢的集中采購質量評價和信息反饋通道,當前應充分發揮集中采購信息化系統優勢,實現采購單位和供應商之間更加充分的交流合作,最大限度減少信息摩擦、降低采購成本、提升采購績效。三是強化集中采購評價人才庫建設,切實提升集中采購評審人員專業勝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