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琦 袁進閣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天津港作為天津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支點的重要支撐,近年來港口基礎設施建設、港口產業發展都取得了較大成效,但對比國內排名第一的寧波舟山港,天津港對城市經濟的帶動作用發揮還不夠顯著。 2012年寧波GDP總量僅為天津的三分之二,而2023年一季度,寧波GDP總量一度超越天津,截至上半年,與天津差距也僅為97.73億元。面對這種情況,有必要對兩港與城市的相互促進效應進行深入研究,找出差距所在。 因此,本文選取兩港2012—2021年連續十年的港口數據與城市各項經濟指標進行灰色關聯分析,采用定量的方法比較分析兩港對當地經濟的帶動作用,更加直觀地了解兩地存在的差距,查找產生差距的原因,提出破解問題的方法措施,為后續有關研究提供借鑒,也為天津政府部門出臺政策、推動天津港產城融合發展提供參考。
目前,國內關于定量研究港口對經濟的帶動作用,已經有了較系統的研究,分析方法也十分多樣,包括因子分析法、回歸分析法、灰色關聯分析法等。 參考有關研究文獻,考慮到灰色關聯分析法對于樣本的要求較為寬松,對解決隨時間變化的綜合評價類問題十分合適, 故本文選擇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法。
本文主要的研究對象為港口對經濟的帶動作用,在模型構建上,需要分別選取港口與經濟的相應指標,具體模型結構見表1。

表1 港口發展帶動經濟作用指標體系
港口方面,發展水平主要體現在物流規模的大小,已有研究多選擇貨物吞吐量或集裝箱吞吐量作為相應指標。 考慮天津港作為綜合性港口,集裝箱和干散貨都有較大吞吐量,為求綜合反映港口發展狀況,最終選擇貨物吞吐量(Y1)這一指標。
在經濟指標選取上, 考慮到港口對經濟的影響比較復雜,不僅可以直接產出國民收入和稅收,帶來增多就業機會、 居民存款增加等社會效益, 而且對于吸引產業集聚、帶動投資和繁榮內外貿易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需要從多方面選擇指標。 再結合其他學者以往研究,本文最終選擇從總體經濟規模、產業集聚程度、內外貿易情況、帶動投資金額、社會效益五個方面選取經濟指標,具體如下:
1.總體經濟規模方面,本文選取GDP(X1)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X2)兩項指標。
2.產業集聚程度方面,考慮港口與工業及服務業關系更為密切,選取了工業增加值(X3)、服務業增加值(X4)兩項指標。
3.內外貿易情況方面,選擇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X5)、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商品銷售額(X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X7)三項指標。
4.帶動投資金額方面,因統計口徑變化,沒有采用固定資本投資額,而是采用實際使用外資金額(X8)作為替代。
5.社會效益方面,主要考慮就業和存款,選取了就業人數(X9)和住戶存款年末余額(X10)兩項指標。
數據來源上, 主要為 《天津統計年鑒》《寧波統計年鑒》《浙江統計年鑒》2012—2021 年的數據,據此對寧波舟山港和天津港的經濟帶動作用進行實證分析。
在計算過程中,本文將貨物吞吐量(Y1)定義為參考數列,各經濟指標(X1~X10)定義為比較數列,經使用灰色關聯分析法計算,寧波舟山港、天津港的貨物吞吐量(Y1)與經濟各指標(X1~X10)關聯度如表2 所示。

表2 寧波舟山港、天津港的關聯度結果
從表2 中可以直觀地看到,天津港除服務業增加值、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商品銷售額、 就業人數三項關聯度較高外,反映產業集聚程度的工業增加值,反映內外貿易情況的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反映拉動投資作用的實際使用外資金額, 反映社會效益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住戶存款年末余額幾項指標關聯程度均落后于寧波舟山港,綜合帶動系數上,天津港也相對較低。 這顯示,相比于寧波舟山港,天津港在發揮經濟帶動作用上有待提高。
與寧波舟山港相比, 天津港經濟帶動作用落后的原因,在于以下幾方面:
一是外貿集裝箱航線少。 作為樞紐港口,天津港目前僅有76 條外貿集裝箱航線,與上海(310 條)、寧波(300條)、青島(143 條)差距巨大。且多為至東南亞、日本、韓國等地區的近洋航線(62 條),至歐洲、美國等地區的遠洋航線較少(14 條)。二是干散貨貨源流失。隨著近年來天津港礦石、煤炭等干散貨業務向河北港口轉移,天津港貨物吞吐量在津冀港口群中占比由2010 年的41%下降到2022年的30%。 與之相對,唐山港貨物吞吐量已達7.69 億噸,超越天津港的5.49 億噸,成為北方貨物吞吐量第一大港。三是航運服務有待提高。 從海商海事律所數量看,上海有5 家,廣州有5 家,天津目前沒有。天津海上保險業務保費收入在全國的占比也僅為6%左右。 此外,2021 年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也顯示, 天津港海事法律服務(排名31)、船舶工程服務(排名23)、航運經紀服務(排名23)、營商便利指數(排名34)等子項目較為落后。 以上三點都導致天津港作為國際航運樞紐作用并不突出,因此與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兩項指標的關聯程度較低。
一是部分臨港產業對航運需求偏低, 與港城功能適配性不足。 在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時,對新產業、新熱點關注較多,對能充分發揮港口優勢的輕工紡織、冶金、糧油加工等傳統港口偏好型產業重視不夠, 造成港口對本地優勢產業的實際帶動作用有限。 以紡織為例,作為天津市傳統的優勢產業,曾經長期位于全國前三,與天津港的關聯度高達0.937(見表3),是典型的港口偏好型產業。但近年來產業規模已萎縮到不足高峰時期的十分之一, 發展陷入困境。 與之對比,寧波依托港口航運的優勢,大力發展紡織、造紙等傳統港口偏好型產業,在這一領域涌現出了雅戈爾集團、杉杉控股、申洲針織、博洋家紡、中華紙業、亞洲漿紙等大批國內領先企業。 二是對港口經濟發展的理解不夠深入, 發展的重點仍集中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等“硬件”領域,供應鏈產業鏈延伸、商貿、信息、結算要素集聚等“軟件”方面考慮不夠。 比如,現有的糧油加工產業主要集中在原材料生產,深加工等高附加值環節缺失,企業盈利空間有限; 雖然進口冷凍食品規模及平行進口汽車數量均位居全國第一, 但未能形成相應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場;集裝箱吞吐量全球排名已位居第八,但貿易本地結算率并不高。 以上幾點均導致天津港在引導產業集聚作用上并不突出, 因此與工業增加值這項指標的關聯程度也較低。

表3 港口吞吐量與規上工業營業收入關聯度結果
一是隨著天津港不斷發展和濱海新區城市邊界逐步擴張,兩者在發展空間、集疏運通道等方面的矛盾高發。長期以來,天津港集疏運以公路運輸為主,鐵路運輸占比較低,出現了疏港交通與城市交通互擾、客貨混行、噪聲污染、干散貨揚塵等問題,港城矛盾日益凸顯。 二是為港口配套的臨港片區功能不完善, 新區開發過程中由于土地資源較為廉價,導致了城市低效率空間蔓延,缺少必要產業和城市功能的支撐,職住分離較為嚴重,有相當一部分職工居住在片區之外,從工作地到居住地,每天通勤時間需1 個小時以上, 區域內公共交通線路少、 等候時間長;周邊商業服務、教育醫療、娛樂、文化體育設施等配套水平低,居住生活存在諸多不便,不利于產業、人才集聚。以上兩點都導致天津港在港口引流后,人才、資金駐留能力不足,空有“港口流量”,未能有效轉變為社會消費、稅收和存款等“經濟增量”。 因此導致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住戶存款年末余額幾項指標關聯程度較低。
在探討天津港經濟帶動作用的同時,與之相對應,腹地經濟的發展水平也在影響著天津港的發展。 據海關統計,京津冀地區貢獻了天津港70%的集裝箱吞吐量,是天津港的主要腹地。 但近年來京津冀地區GDP 全國占比逐年下降,已從10 年前的10.9%降為2022 年的8.29%。 工業增加值占全國比重也從10 年前的7.5%降為6.3%,與長三角、珠三角差距進一步拉大。 此外,天津自身的外貿實力出現明顯下降。 數據顯示, 突發應急事件前的2019年,天津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為7376 億元,在全國城市中排名北方第二、全國第八。 2023 年上半年,天津市進出口總額為4021.1 億元,同比下降1.3%,已被青島(4305.1億元)反超,降至北方第三、全國第十。 在經濟總量和外貿水平的背后,既是大量貨物的集散,也是資金、信息和人員的集聚, 這些都是對周邊港口產業集聚和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支撐。 可以說,腹地經濟發展的相對落后,制約了天津港的發展, 反過來也進一步降低了天津港的經濟帶動作用。
一是優化航線布局。 加快開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貿易伙伴的外貿新航線,補足遠洋干線布局短板。 同時,織密以天津港為中心的環渤海內支線運輸網絡,依托“兩港一航”精品航線,提升內貿貨物集裝箱化水平,發揮干支聯動優勢,滿足客戶個性化服務需求。
二是充分發揮天津港相對其他主要港口與滿洲里、二連浩特、阿拉山口等亞歐大陸橋口岸距離較短的優勢,推進中亞五國以及蒙古等內陸國家在天津港設立境外口岸合作載體,加強貨源組織,積極爭取開行更多中歐、中亞班列,不斷擴大天津港輻射能力。
三是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積極謀劃北方大宗商品戰略儲運基地落戶。 借鑒寧波舟山港國家大宗商品儲運基地建設經驗, 主動爭取國家有關政策支持, 針對有色金屬、糧食、冷鏈產品等大宗戰略物資,謀劃在高沙嶺港區設立北方大宗商品儲運基地。
四是提升航運服務水平。 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重要契機,以航運服務高端化為導向,積極爭取包括招商局、中遠海等中央港航企業、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等在京機構向天津轉移。 大力發展航運總部經濟, 支持航運金融、航運保險、海事法律服務等現代航運服務業發展。 對標對表上海臨港新片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 探索具有天津特色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制度體系和政策體系, 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
一是在工業發展上要將發揮港口優勢作為重要考量。 在行業的選擇上既要與港口具有較強關聯度,又要具有較好的產業基礎,只有這樣,才能持續地保持產業優勢并帶動城市經濟發展。 因此,本文通過計算2012—2021 年天津各行業規上工業營業收入與港口吞吐量的關聯度,并與營業收入排名相結合,作為選擇重點行業的依據。根據計算結果(詳見表4),建議選擇產業基礎較好(營收排名前十)和關聯度較高(排名前十)的行業,如汽車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作為發展重點。

表4 營收及關聯度排名
二是著眼于港口貨流與人流,發展與之密切相關的服務業。從2021 年天津口岸大宗商品進口情況(表5)來看,除鋼材外,金屬礦石、糧食、冷鏈產品、原油、汽車等主要進口企業大部分來自外地,其中有色金屬、汽車、冷鏈產品等貨物在全國占有絕對的進口優勢。 因此,在產業方向選擇上,應圍繞相關貨品,依托天津金融、貿易、口岸、港航等要素資源,加大對腹地相關行業生產商、貿易商、廠礦企業等客戶的服務力度,重點打造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國際物流集散中心,培育保稅貿易、離岸貿易等新興業態,積極開發冷鏈產品、汽車、有色金屬等貨品的特色物流服務,拓展中轉配送、流通加工、供應鏈服務等物流增值服務,吸引相關企業和機構匯聚天津,進而帶動城市服務業能級提升。 同時,貨流與人流并重,抓住郵輪市場快速恢復的機遇, 以郵輪旅游為核心產品,拓展郵輪總部經濟、郵輪維修制造等上下游產業,形成完整的郵輪產業鏈。

表5 2021 年天津口岸主要大宗商品進口情況表
一是合理統籌港城空間布局。 把港口規劃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做好土地空間預留,落實土地、用海政策,促進土地、岸線等資源合理利用,構筑港城聯動的空間格局。加快建設“北進北出、南進南出”的集疏運布局,大幅提升鐵路、管道等綠色運輸比重,減少客貨交通干擾,促進港城布局優化,緩解港區與城市交通的壓力。
二是填補民生配套設施短板。 圍繞港口周邊居民較為集中的城市片區,以15 分鐘步行距離為半徑,配置文教體衛等公共服務設施,加密區域內公共交通線路,升級周邊商業環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質,增強對產業和人才的吸引力。
三是建立完善的科技人才支撐體系。 積極引進海洋、海事類高校及研究機構,鼓勵其在天津設立分院,重點發展海洋科學、海洋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等學科,為產業發展提供科技人才支撐。 定期舉辦港航發展年會、海洋經濟論壇等活動,充分集聚人脈、商脈等資源,促進港產城良好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