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遠 劉泉紅 魏孟舉
京津冀地區是國家 《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重點區域,也是國家《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中明確提出的綠色發展高地,區域空氣質量的改善情況對全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2020 年以來,隨著京津冀聯防聯控措施的不斷深化和治理力度的不斷強化,區域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不斷得到優化, 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比2013 年下降57.5%,天津市PM2.5年均濃度比2013 年下降50.0%,河北省PM2.5年均濃度比2013 年下降58.5%,空氣質量優良天數超過60%,綠色發展成為經濟轉型的主旋律,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從能源電力的視角看,京津冀地區的環境治理已經從污染型開始向潔凈型轉變、 從粗放型開始向質量型轉變,藍天保衛戰和治理攻堅戰取得明顯階段性成果,只要乘勢而上、持之以恒,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將成為區域發展的主要特質。
近幾年,京津冀地區抓住主要矛盾、找準防治痛點、對準關鍵環節,精心布局、精準施策、精確出擊,從根本上著手、從急難處下手、從夾縫中伸手,藍天保衛戰首戰告捷,成果豐碩。
圍繞調整能源結構,京津冀地區推出了工程減煤、提效節煤、 清潔代煤等一系列措施, 污染治理取得明顯成效。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地區終端能源消費總量由4.70 億噸標煤上升到4.81 億噸標煤,年均增長1.22%,低于經濟增速1.26 個百分點,煤炭占比降低4.24 個百分點。 一是全面實施火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工程, 近三年累計壓減火電產能200 萬千瓦以上, 火電占總裝機比重降至52.36%。 二是持續加大可再生能源消納力度,近三年區域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分別達到618.57、838.59、1093.23 億千瓦時。 三是扎實推進冬季清潔取暖工作, 大力實施居民“煤改電”工程,京津冀地區共完成8500 多個村、250 多萬戶、7300 多個企事業單位電力供暖改造,新增供暖面積3億多平方米,實現了北京周邊重點區域“無煤化”,為打贏藍天保衛戰提供了重要支撐。
近年來,京津冀地區在電能替代、清潔取暖等政策因素疊加下, 電力消費快速增長, 地區全社會用電量達到6615.78 億千瓦時, 年平均增長速度較能源消費量提高2.71 個百分點,電能消費比重持續提升,污染物排放出現明顯下降趨勢,大氣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太陽能、 風能等清潔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新能源革命,正在穩步推進。 2022 年,京津冀地區清潔能源發電裝機總容量達到7136.69 萬千瓦,占全部裝機容量的44.4%。其中風電、 太陽能裝機容量分別達到2965.5 萬千瓦和4171.19 萬千瓦,占比分別達到18.45%和25.95%。 從發電情況看,目前區域清潔能源發電總量達到1093.23 億千瓦時,占地區發電總量的24.02%,年均增幅達到3.37%。 近三年累計減少燃煤607.2 萬噸以上,減排效果明顯。
電力供需是經濟的晴雨表,更是產業發展的助推器。從近三年電力供需變化中不難看出, 隨著經濟轉型和科技進步,京津冀地區的產業治污已取得明顯成效,主要經濟指標持續向好,綠色發展呈現不可逆態勢。
隨著京津冀地區三次產業結構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繼續轉變,目前第一產業能源消費總量基本穩定在1.49%左右,第二產業能源消費總量基本穩定在65.83%左右,第三產業能源消費總量基本穩定在18.15%左右。 在地區單位產值能耗方面,連續三年下降2.8%,能源消費強度進一步降低。
2022 年以來,京津冀地區持續壓減煤炭、鋼鐵、建材、石化、有色金屬5 個重點污染行業產能,其用電占全社會比重降至36.74%,較2018 年下降1.94 個百分點;占工業用電比重降至33.15%,新舊動能轉換效果明顯,環境寬容量進一步提升。
近幾年京津冀地區持續加大工業減排力度, 規模以上工業能耗累計降低12.72%, 萬元增加值能耗累計降低2.63%。 工業用電在全部用電量中的比重逐步下降,目前只占54.72%。隨著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迅速崛起,工業度電產值已提升至7.18 元/千瓦時, 能耗比持續下降,能效比持續提升,利用率持續提高。
京津冀地區在聯控聯防上,協調聯動、密切配合、強勢出擊,按功能區實施分割包圍,對關鍵行業和關鍵環節進行定點清除,污染治理不充分、不平衡、不完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治理的整體性和有效性明顯提升。
該區域(包括北京、天津、廊坊、保定地區)高污染、高耗能行業占比偏低, 第三產業在區域產業結構中占有主導地位。 從電量數據看,一方面產業結構持續優化趨勢明顯。 2018 年以來, 核心功能區全社會用電量年均增速3.08%,繼續保持平穩增長態勢。 第二產業用電占比目前為42.8%,近四年年均增速0.38%,低于京津冀地區平均水平1.51 個百分點,非首都功能疏散效應開始顯現。高新技術產業呈現集聚發展態勢,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用電量年均增速5.08%,高于其他功能區。 另一方面主要污染行業用電量顯著低于京津冀地區平均水平。 鋼鐵、建材、石化行業年均用電量分別占全社會年均用電量的3.7%、2%、7.15%, 低于京津冀地區年均水平10.36、1.47、0.26 個百分點, 鋼鐵行業去產能取得明顯成效,建材和石化行業產能維持在比較低的水平。
該區域(包括唐山、秦皇島、滄州地區)轉型發展取得較大進展,大量生產、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產消費模式發生了一定變化。 從電量數據看,一是鋼鐵行業增勢明顯,皮革、水泥制品等污染行業擴張得到基本遏制。 2018年以來該區域全社會用電量年均增速達到4.54%,較京津冀地區平均增速高0.61 個百分點。其中,滄州市鋼鐵行業用電漲幅明顯,2022 年鋼鐵占用電總量百分比已上升至7.39%,近四年年均增速為22.87%。 中小污染企業相對集中的皮革制品、水泥制品等行業用電增速逐步放緩,年均增速分別為-4.23%和-5.72%, 低于全社會用電增速8.76和10.26 個百分點。 二是傳統產業實現平穩增長。 石化及裝備制造業年均用電增速分別為6.32%和3.07%,高出京津冀平均水平1.66 和1.29 個百分點。 橡膠塑料、汽車制造、計算機設備等行業,成為用電增長的主力軍。 三是政策引導作用持續顯現。 交通運輸、信息傳輸行業在三次產業用電中的比重不斷提升, 近四年年均用電增速分別為1.97%、4.13%。 隨著全域清潔采暖的實施,居民生活用電實現快速增長,2022 年增速達到16.73%。
該區域(包括石家莊、邢臺、邯鄲和衡水地區)把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優化產業空間布局作為主攻方向,在推進清潔取暖、散煤治理、重點行業去產能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從電量數據看,首先是產業結構調整趨勢明顯。 2018年以來,該區域用電增速平穩,全社會用電量年均增速3.8%,低于京津冀地區平均增速0.1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調整力度最大,用電量年均增速僅為2.2%,在各區域中增速較低, 占全社會用電比重由65.09%降至61.18%,降幅達到3.9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呈現快速增長趨勢,年均增速達到4.68%,對全社會用電增長貢獻率目前達到50.49%,成為拉動用電增長的主要力量。 其次是主要污染行業用電增速逐步放緩。 其中,鋼鐵行業2022年用電同比降低5.5%,低于京津冀水平0.3個百分點;年均用電增幅為4.11%,略高于京津冀平均水平。 石化行業2022年用電同比增長1.48%,低于京津冀水平1.1個百分點;年均用電增幅為1.83%,低于京津冀平均水平2.83個百分點。 充分反映區域內化肥產能壓降成效顯著,鋼鐵產能產量則保持相對平穩。
該區域(包括張家口、承德地區)以生態涵養為發展重點,主要目標是空氣質量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從電量數據看, 有兩點變化十分可喜: 其一用電結構快速調整。 2018 年以來全社會用電量年均增速達到6.42%,鋼鐵、石化行業用電量占比分別由2018 年的30.85%、1.68%降至2022 年的23.04%、0.68%。 第三產業在住宿餐飲、批發零售以及交通運輸等服務業轉型升級帶動下, 年均用電增速達到17.13%,增長幅度顯著提升。其二服務業用電呈現新亮點。 張家口地區依托新能源與氣候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數據產業和信息產業,其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近四年用電平均增速為85.64%, 實現了數據中心高速綠色發展。 在冬奧經濟、旅游經濟強勢帶動下,區域住宿餐飲、批發零售、交通運輸等相關行業年均用電增速均超過6%,鐵路運輸、電動汽車充換電等成為電力增長新熱點。
京津冀地區開展污染治理, 整個區域的內涵和外延正在逐步演變為綠色基調, 有望在全國率先取得藍天保衛戰的重大勝利。 但在進一步擴大戰果時也存在一些明顯的障礙性因素,需要及時解決。
經過對電力情況的深入研究分析,有三個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一是區域能源結構“偏煤”,清潔能源利用效率仍低于火電。 京津冀地區目前火電裝機容量占總裝機容量的比重為52.36%,發電量占總量的比重為74.95%,火電設備利用率仍高于清潔能源。 在充分發揮好火電基礎性保障作用的同時,快速發展清潔型新能源是區域能源發展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 二是區域產業結構“偏重”,新舊動能提速轉換相對滯后。 京津冀地區工業用電量占全社會用電比重仍高達50%以上, 高污行業中鋼鐵和石化行業近四年用電量平均增速分別為3.52%和4.66%,高于工業用電增速1.4和2.54個百分點。 高技術及裝備制造業近四年用電增長2.21%,僅高于工業用電增幅0.09個百分點,這充分表明,新舊動能的轉換速率仍然偏低,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力度仍需加強。 三是區域運輸結構“偏公路”,機場港口電能替代利用偏低。 京津冀地區新能源汽車發展緩慢,占有率偏低,大宗物資運輸主要依靠重柴貨車, 污染排放一直居高不下。此外, 機場廊橋供電和港口岸電等項目建設進展緩慢,電能替代不充分、不完善、不系統現象亟待解決。
針對以上情況,綜合考慮域內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發展趨勢以及資源稟賦,建議:一是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推進區域煤炭消費率先實現“碳達峰”。 建議全面加強京津冀地區新能源建設,優先給予政策支持、指標支持、產業支持,使該區域成為綠色發展先行區;進一步推進技術創新,全方位構筑新能源體系, 打造風光儲輸聯合發電技術應用平臺,使該區域成為創新發展示范區;切實消減煤電落后產能,清退落后機組,積極推進火電清潔化、現代化轉型,使該區域成為清潔能源試驗區; 盡快完善京津冀一致化行動方案、一體化行為準則,組建聯合體、打好組合拳、開展攻堅戰,將全域“雙減”水平提升到新高度,使該區域成為協同發展樣板區。二是推動工業領域降碳增效,健全綠色低碳生產體系。 建議進一步優化和重構產業結構, 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嚴控“兩高”行業,以科技為引領、創新為方向、數字為動能,實現低碳化、無碳化高質量發展。 積極構建智慧用能、科學用能新格局,努力提高節能管理能力和關鍵生產環節能效比率。 三是優化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全面推行綠色貨運。 建議積極推進綠色交通建設,完善充電、加氣樁站布局和集疏運保障體系,擴大電力、氫能等新能源車輛規模。 制定油氣運輸車輛退出時間表,有計劃、有步驟地清退污染車輛。 同時出臺相關激勵政策,對新能源車輛給予適當補貼和獎勵,鼓勵運輸企業和車輛轉型發展、低碳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