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霞


摘要:在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課程思政的建設實踐中,存在公共基礎課課程思政元素的專業特點不明顯、專業課課程思政元素挖掘的成本效益性不足、校企合作在文化層面的融合不深等問題,引入人文會計理念,從目標、制度、要素三個層面,從明確專業培養目標、思政融入課程體系、構建實施保障、挖掘思政元素、加強校企合作五個維度展開高職會計專業課程思政的構建。
關鍵詞:人文會計;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課程思政;構建
從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開始,高等院校課程思政的建設提上日程,經過幾年的探索,如何有效實施課程思政,已成為當前高等教育領域關注的焦點。
從會計的職業特點來看,會計崗位的基本職責是通過會計核算形成的財務報告向使用者提供企業經濟管理活動的相關信息,以實現決策有用性或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簡言之,會計的基本職責是將企業的經濟管理活動翻譯成會計語言。而在翻譯的過程中,會計人員除了可以依據會計相關法規做指導,還需要根據自己的職業判斷對會計確認和計量進行大量的估計和判斷,而會計環境中眾多的不確定因素,使會計估計和判斷很大程度上受到會計人員主觀價值的影響。因此加強會計人員價值導向的教育、提高會計人員思政素養對國家、社會、企業都是重要的且必要的。
由此可見,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以下簡稱會計專業)課程思政的建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客觀需求。目前,各大高校都在積極探索會計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在專業思政、課程思政的建設模型、建設思路等方面產生大量的成果,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仍存在一些操作難點。本文結合會計專業課程思政實踐,探索引入人文會計理念,從“三個層面五個維度”構建會計專業課程思政的建設模型,希望可以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一些啟示。
一、高職會計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實踐中遇到的誤區及難點分析
(一)專業課程思政建設中,公共基礎課的課程思政的專業特點不明顯
由于專業課程和公共基礎課程分別由不同學院教師實施教學,對于課程思政的建設也就由不同的學院或教研室或老師設計形成。從課程思政的角度看,每一門課程都符合要求,但從專業的整體性看,公共基礎課程如同獨立的通識的課程思政,沒有專業印記,沒有完全符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目標訴求。每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所構建的課程結構都包含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它們的有機結合才能真正實現人培方案的素質、知識和能力的三維目標。因此公共基礎課程的課程思政設計中,應適當考慮專業特色,需要尋找與公共課、專業、思政三者相關的共同元素。
(二)各專業課課程思政設計融入點的重復、成本效益較低,甚至思政元素設計較多影響了專業知識的課時
在專業課程思政建設中,由于過于側重單門課程的思政建設,沒有系統規劃專業課程體系的思政設計,因此出現課程思政建設的成本效益較低的現象。對于具有相同理論基礎、法規依據的各門專業課程,存在大量的重復的思政設計融入點,如何取舍和分配成為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操難點,而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從上而下進行系統設計的思路成為破解難點的保障。
(三)在促進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的融合過程中,存在校園文化與行業文化的融合不夠,課堂教學與社團活動的融合不足的問題
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隱性課程的影響日益引起大家的重視,校園文化、行業文化、企業文化、社團活動成為隱性課堂(程)的頻率日趨增強,但大家并沒有弄清楚校園文化、行業文化、企業文化的外延和它們的交織范圍,沒有弄清楚課堂教學與社團活動在課程思政建設中各自的分工和作用。雖然被廣泛運用于課程思政的設計環節,但并沒有發揮隱性課程(堂)的最大效益。而弄清三種文化的交織范圍,明確課堂教學與社團活動的分工是課程思政實操的難點。
(四)高職院校在專業實踐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中,校企合作運用廣泛,但主要局限在業務層面的融合,很難突破在文化層面的融合
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在專業實踐環節與行業融合、與企業融合最重要的方式,但基本都是基于行業、崗位在技術上的需求進行人才的合作培養。雖然在人才培養上也側重學生的能力、素養等方面的內容,但在文化層面(即隱性課堂)基本沒有合作,在實操過程中也面臨著找不到著力點等困難。究其原因,校園文化屬于學術文化范疇,具有權威性;而企業文化屬于實踐文化范疇,具有民主性,兩種不同的文化管理模式導致兩種文化融入的沖突局面。解決這個難點,首先要重視校企合作在文化層面的融合,其次是尋找校園文化、行業文化和企業文化的契合點,才能讓校企合作在隱性課堂發揮最大限度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引入人文會計理念的可行性
(一)人文會計的行業性有利于幫助會計專業快速準確地確定本專業的思政目標
會計專業的思政目標是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統領著該專業課程體系中各門課程的課程思政目標。它的準確定位至關重要。人文會計作為一個行業的集體記憶,是行業文化身份和獨特個性的象征。因此,研究人文會計,能幫助會計專業快速準確抓住會計行業價值取向的核心,結合本專業育人目標,制定出本專業的專業思政目標。
(二)人文會計的文化性有利于專業課程體系中公共基礎課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合
人文會計富含文化性,一頭連接著傳統文化、人文歷史、經濟規律,一頭連接著工匠文化、會計情懷,進而成為公共課、專業、思政三者相關的紐帶,而這個紐帶的契合點是其文化性,即傳統文化和工匠文化的性質。所以,在公共基礎課的思政元素中引入人文會計,從傳統文化、工匠文化的視角介入,更易于在其課程中融入會計專業的元素和特點。例如:《中國文化概論》課程講授,可在儒家文化“先義后利”的思想中延伸人文會計中“經世濟民”的會計情懷。
(三)人文會計的文化性有利于行業文化和校園文化的融合
人文會計是會計行業的集體記憶,是行業文化的濃縮,因此其作為行業文化和校園文化的連接紐帶,可以從其文化特性的挖掘入手。首先,從兩種文化的行為道德規范看,人文會計中的“守正、創新、敬業”等價值取向與校園文化價值取向一致。因此,兩種文化具有相同的價值基礎,人文會計的引入,讓會計的行業文化更自然地融入校園文化。其次,高職院校校園文化中十分側重職業素養的培育,人文會計中“誠實守信”“廉潔自律”等的會計情懷及崗位職業素養更易于分解形成極具會計特色的活動素材,為校園社團活動項目提供支持。因此將人文會計引入校園文化,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的內涵,也讓學生在校園文化中深切體驗了會計的行業文化。
(四)人文會計中蘊含的價值取向,有利于突破校企合作在文化層面的融合難點
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都屬于群體文化,具有特定的文化氛圍和精神環境,兩者的融合需要在培養相同的文化氛圍和精神環境上下功夫。細化融入難點,從學生的角度分析,融合難點主要集中在學生對企業文化所表現的愿景的共鳴、職業思維、價值創新與文化氛圍的陌生感。而人文會計兼具行業思維、價值創新以及專業特色,其作為橋梁有利于行業文化與校園文化有效融合。具體來說,隨著人文會計的融入,學生對行業、崗位需求的關注加強,對就業需求的關注也會提前。在人文會計融入校園文化后再引入企業文化,開展講座、宣傳,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關注群體數量,還將大大提高其認知效率,有效突破校企合作在文化層面的融合難點。
三、人文會計視域下“三層次五維度”的高職會計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模式的構建
會計專業課程思政建設需要與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匹配,從目標、制度、要素三個層面入手,結合學生認知規律(構建主義),即“認知知識—學習技能—感悟文化”的認知過程,引入人文會計理念,充分挖掘人文會計的核心價值和文化特點,以明確專業培養目標、思政融入課程體系、構建實施保障、挖掘思政元素、加強校企合作五個維度展開構建。
(一)目標層面,明確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高度融合的“知識認知、技能運用、素養認同”三維育人目標
會計專業構建的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將思政教育有機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的專業育人體系,培養“誠實守信、遵守規范、適應團隊、掌握技術”高素質復合型的會計人才。因此在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層面要搭建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高度融合的“知識認知、技能運用、素養認同”三維育人目標,而素養目標維度上應明確思政與專業的融合方向,即明確會計專業的專業思政目標。結合會計行業的核心價值觀和會計專業育人要求,會計專業的專業思政目標中不僅應包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制和社會責任、工匠精神、團隊精神等價值取向,還應包括職業素養、體育和美育修養、勞動意識、情感和品格培養等人文素養。
(二)制度層面,從課程體系建設、實施保障、校企合作三個維度構建多層次系統性的課程思政交融主體
1. 課程體系建設維度,確定專業課程體系中不同層次課程的思政融入要點
課程體系建設維度,要遵循專業課程與思政的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原則,解決建設過程中公共課思政元素專業特點不明顯、專業課程思政元素挖掘的成本效益性不足的問題。
首先應認真分析專業課程的結構,根據不同層次的課程特點,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確定思政元素融入的關鍵環節,以發揮思政元素在專業課程體系中的最大效用。從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看,一般為“基層共享+中層模塊+高層方向”三類型?!盎鶎庸蚕怼币话銥楣脖匦拚n和公共選修課,學生初涉會計行業,應側重職業文化的介紹,形成粗淺的職業認知;“中層模塊和高層方向”主要涉及專業課程,而各專業課程在會計職業素養、價值認知程度、職業思維方式等思政相關元素上的要求不同,分職業素養通識課和職業素養專業課來設計思政融入側重點,讓學生“認知—熟悉—理解—感悟”會計職業的價值取向和文化情懷。專業課程分類設計思政融入側重點的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2. 實施保障維度,主要從組織、考核評價、創新三個方面分析保障程度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隊伍思政水平是組織保障的重要手段。首先應注重教師的育人意識和思政水平的提升,只有提高自身的思政素養,才能在教書育人工作中靈活運用;其次,應注重課程思政建設團隊教師結構的優化,課程思政的建設團隊中不僅要有專業教師、思政教師,還應適當考慮公共基礎課程教師、輔導員的加入,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課程思政建設各環節行為決策的一致性。
考核評價保障上,強調建立顯性元素與隱性元素相結合的多元化多角度課程評價模式,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和技能成果,還要關注過程中的行為成果、對思政理念的理解等。多元化即“過程考核+結果考核”的縱向評價元素和“專業考核+思政考核”的橫向評價元素;多角度即學校教師、企業教師和學生自我評價的三個角度。具體來看,學校教師考核70%,【即過程考核:“課堂表現”5%+“思政專題成績”10%;結果考核:“知識技能考核”45%+社會調研(思政)10%?!俊捌髽I教師評價”20%,自我認知評價10%。
創新保障上,主要是提出了“教學配方創新+教學工藝創新”的形式,以擴大會計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教學適應性和靈活性,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維習慣。教學配方的創新主要是教材等教學內容的創新;教學工藝的創新主要是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的創新。其中教學方法的創新主要是指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翻轉課堂、MOOC等新教學模式的運用;案例教學、情景教學、體驗式教學、討論式教學等教學方法與課程特點結合形成的特色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的創新主要是指創新“校企”雙課堂、“課堂+社團”雙情景、“課堂+生活”雙體驗、“聽課+自主體驗+團隊討論”多渠道的“學”與“教”的多層次多維度的過程創新。這些創新都是以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為目的,側重于與會計職業價值取向結合的創新。
3. 校企合作維度,主要是解決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問題
每一種群體文化都具有自己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因此要促進兩種群體文化的交融,必須選擇多維度的交融點,逐步營造和導向。我們以人文會計為橋梁,從文化育人的幾個關鍵環節入手。首先,在校園場所、校園網絡上做好企業概況及企業文化的相關宣傳,營造認知氛圍;其次,在實踐教學中,帶領學生對相關合作企業進行實地參觀、業務調研,近距離認識和感知該企業的文化;其三,在社團活動中積極開展與行業文化、職業文化、企業文化相關的專項活動,如企業專家講座、對相關行業價值創新的辯論、有關職業思維、職業規劃等方面的演講、模擬招聘比賽等。其四,專業教師和輔導員應注重教學環節和社團活動環節關聯性,專職教師應參與社團文化的建設,加強對職業文化、企業文化營造、注重校園文化、企業文化的引導與協調,讓文化育人實施落地。
(三)要素層面,構建微觀視角下合理的思政元素挖掘層級
思政元素的挖掘維度主要解決各門專業課程思政元素的隨意性、碎片化和重復性,提出分層挖掘的思路,協調各會計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內容,提高其成本效益性。首先,會計專業課程體系要緊緊圍繞課程體系建設維度中不同類別課程的思政融入側重點,收集和設計思政元素類別;其次,根據學生的學習階段和認知規律,結合本課程特點和教學方法,對思政元素進行價值取向、職業素養、人文三方面的分級設計和篩選。按照重要性原則,對會計行業重要的價值取向思政元素可在多門課程中選用;對于次重要的價值取向思政元素按照學生認知規律,按照成本效益原則,選擇最適合的課程進行重點使用;根據思政元素操作度,結合課程教學特點,可考慮在思政專題環節進行相應的教學過程的創新,例如:《財務管理》理論課環節開設“黨史中的財經故事”、實踐環節開設“我家鄉的經濟調查”等。
參考文獻:
[1]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交流發言摘編[EB/OL].[2016-12-09].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1209/c1001-28936053.html.
[2]許濤.構建課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N].光明日報,2019-10-18(15).
[3]張連起.從人文會計出發[J].財會學習,2014(01):1
[4]張寶元.沖突與耦合: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對接[J].職教論壇,2016(20):42-44.
[5]孫慧倩,王燁.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會計學課程思政框架構建[J].財會通訊,2021(21):163-167.
[6]劉國城,董必榮,黃中生.會計學“課程思政”示范專業建設的研究動態、實現路徑和保障策略[J].財會通訊,2022(12):27-32.
[7]陳曉芳,陳昕,洪葒,李琴.“會計學原理”課程思政建設:價值意蘊與教學實踐[J].財會月刊,2022(03):79-87.
*基金項目:云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科學研究基金項目“人文會計視角下高職會計專業課程思政的實踐探索”(編號:2022SK21)。
(作者單位:云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