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娟 林敏
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疾病的檢出率也得到極大提高。血液生化檢測臨床常見的檢查手段,可根據血液試驗中各項指標參數的差異,為相關疾病診斷和后續治療提供較高的參考價值。但是,血液生化檢測容易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檢查結果的準確性,導致漏診和誤診。一方面使得患者錯過最佳治療時間;另一方面影響后續治療及預后效果。那么,生化檢驗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定義
生化檢查(生物化學實驗)是一種在人體正常代謝基礎上,研究疾病狀態下代謝變化的檢驗方法。通過測量尿液、腦脊液、血液以及組織等生物樣本中的各種生化指標,對機體健康狀況進行分析,評估代謝以及生理指標狀況,能更好地幫助醫生診斷和治療疾病。生化檢查的項目和指標較多,主要包括腎功能檢查、血脂檢查、肝功能檢查、血糖檢查、心肌酶譜檢查以及電解質檢查等。檢查結果通常是通過抽血和檢測獲得。生化檢查不僅可以反映氨基酸、血漿蛋白、糖、脂類的代謝紊亂,還可以通過反映血清酶濃度的變化確定人體器官和組織是否受損,甚至確定損傷的范圍、性質和程度。此外,生化檢查對人體危害小,受檢者接受程度較高,目前已經成為臨床診斷常用的檢查方法之一。
常見項目
(1)血糖:主要反映機體內血糖的濃度,對糖尿病的診斷和治療監測等均具重要意義。
(2)肝功能指標:主要用于評估肝功能和檢測肝臟疾病,指標包括堿性磷酸酶(ALP)、總蛋白、白蛋白、間接膽紅素(BOBC)、直接膽紅素(DBIL)、丙氨酸轉移酶(ALT)、總膽紅素(TBIL)、球蛋白以及天門冬氨酸轉移酶(AST)等。
(3)腎功能指標:可以反映腎臟的濾過和排泄功能,包括尿素氮、尿酸以及肌酐等。
(4)電解質指標:反映體內電解質平衡的狀態,主要指標包括磷、二氧化碳結合力、鈉、氯、鉀、鈣等。
(5)血脂指標:反映血液中脂質代謝的情況,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等。
(6)胰腺指標:對急性胰腺炎壞死性胰腺炎的診斷及評估具有重要意義,包括尿淀粉酶、脂肪酶以及血淀粉酶等。
(7)心肌酶類:通過分析相關指標的濃度對心肌損傷進行診斷,包括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乳酸脫氫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肌酸激酶(CK)等。
意義
在醫學診斷和治療中,生化檢驗發揮了顯著優勢,其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對于疾病的預防和早期診斷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機體生化指標狀況進行評估及監測,可以發現相關疾病發作的早期征兆表現,有助醫生結合檢查結果,及時對患者實施針對性干預措施。例如,高血壓、高膽固醇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素,通過生化檢驗,可以對上述風險因素進行評估,進行實現疾病及風險的早期診斷及預防。
(2)在疾病診斷及治療中,生化指標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可以反映機體內生化代謝的狀態,進而改善治療及預后結局。例如,對于肝炎、肝硬化等肝臟疾病,可通過肝功能指標加以診斷;對于糖尿病的控制及治療效果,可通過血糖指標進行監測和評估。
(3)生化檢驗能幫助醫生掌握疾病的治療效果、進展情況等,從而對治療措施進行更新及優化。例如,通過檢測肝功能指標的變化,對肝炎抗病毒治療后的效果進行評估。
總之,生化檢驗可以為醫生的診斷及治療提供豐富的生化指標信息,有助于預防疾病的發生,對疾病治療及預后結局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注意事項
生化檢查主要是用于檢測人體中各種生化指標的含量和變化,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醫學檢查方法。為了保證檢驗結果的有效性,需了解相關注意事項。
(1)檢查前,指導受檢者如何配合生化檢查,提升依從性;同時,確認藥物書寫名稱正確、整齊,防止出現相似名稱藥物混淆的情況。
(2)告知受檢者保持在空腹狀態下采血檢查,因為大部分生化檢測項目,如各種無機離子(鉀、鈉、鈣、磷等)、蛋白質、肝功能、糖、脂質等需要在空腹狀態下進行??崭寡侵冈缟线M食前,距前一餐后12~14 h所抽取的靜脈血。這是因為胃腸道消化吸收活動基本在餐后12~14 h內完成,血液中的各種生化成分相對恒定,此時測量到的各種值能更真實地反映身體的生理變化,有助于疾病的診斷。
(3)抽血當天,受檢者不要穿袖口太小、太緊的衣服,以免抽血時袖口不能卷起來,或抽血后袖口太緊,造成手臂血管血腫,從而影響疾病診斷。
(4)根據不同的檢查項目,采取不同的準備措施。例如,餐后血糖一定要在飯后進行,餐前血糖則要保持空腹;血脂檢查前一天,少吃油膩的食物,以免影響檢查結果的準確性。
(5)劇烈運動或強度較大的體力勞動會影響許多項目的檢驗結果,在檢查前需要避免。相關研究表明,在體力活動增加后,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轉肽酶(ALT)、肌酸激酶(CK)可能會升高1倍以上,甚至在休息1 h后仍不能得到有效緩解;慢跑后血尿素氮(BUN)可增高31%、肌酐(Cr)可增高45%。因此,一般情況下要求在體檢前2 d不要進行劇烈活動。
(6)重視藥物對生化檢驗結果的影響。藥物不僅能改變體內某些物質的代謝,而且會干擾測試過程中的化學反應。例如,維生素C可以使TC、乳酸脫氫酶(LDH)等測定結果偏低,使Cr、尿酸(UA)、AST、膽紅素(Bil)等檢測結果偏高;口服避孕藥或雌激素藥物會增加甘油三酯等。由于藥物的影響容易被忽視,受檢者在檢查前應主動告知醫生。
(7)在采血時,對進針部位進行消毒,使用無菌器械,按照正確的采血技術和程序操作,以減少感染的風險。
(8)生化檢測結果應由專業醫生進行解釋和分析,因為需要結合患者的病史、癥狀等其他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和判斷,以保證診斷結果的正確性和有效性,方便指導后續治療。
(9)在標本的收集、處理和保存過程中,生化檢測錯誤的發生頻率較高。如抽血不當或血清匆忙分離,就會出現體外溶血的問題;在對輸血患者的采血過程中,選擇與采血輸液路徑同側,會導致錯誤的檢測結果;如果采血后血清沒有及時分離,一旦超過3~4 h,血鉀水平會升高,導致檢測結果出現誤差。
(10)由于自動化檢測儀器的廣泛使用,檢測儀器的試劑針需要與各種醫療試劑不斷接觸。而自動化檢測儀器的清洗系統隨著使用時間的累加,清洗效果逐漸下降,試劑交叉污染的風險也會增加。如試劑中含有下一個檢測所要測定的底物,或是含有的某種試劑成分與下一反應的底物有作用,會直接干擾下一反應的測定結果。為避免上述情況,應定期對儀器進行適當的保養,如更換管道,用去污劑、酸性洗液清洗比色杯,用去污劑擦清試劑針,用苯甲醇擦洗攪拌棒等;合理安排檢測項目的順序,要求兩個項目間至少要有一個非干擾項目。
(11)為加快測試速度常在測試過程中使用化學物質作為抗凝劑,這些化學物質對電解質檢測結果有一定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酶的測定。傳統的血清分離方法非常復雜,操作難度較高,隨著自動生化技術的發展,分離膠真空管技術在臨床廣泛應用,能加快血清分離的速度,解決了傳統血清分離方法的不足。
導致誤差的影響因素
在臨床診斷中,血液樣本生化檢測非常重要,但往往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最終檢測結果不準確,進而影響診斷和治療,甚至引發醫患矛盾。
(1)人為因素:采血過程中的污染、溶血以及采血技術不熟練等。
(2)技術因素:試劑批次差異、儀器誤差等。
(3)生物因素:樣品的自然波動,以及質量不好、保存不當等。
(4)藥物因素:抗生素、降糖藥等會影響生化指標的檢測結果。
(5)飲食因素:空腹血糖測試的結果可能會受前一天飲食的影響,因為食物中的糖分被機體消化吸收,以葡萄糖的形式進入血液,會造成血糖濃度暫時升高。此外,腸道吸收的外源性食物脂質通過血液再進入其他組織,可導致血清脂質渾濁度增加。
(6)運動因素:檢測前進行劇烈運動,可能導致血乳酸、肌酸激酶等相關生化標志物發生變化。
(7)輸液同側抽血:當患者接受葡萄糖溶液輸注時,同一側靜脈的血糖測量結果會略高。此外,無論輸注何種液體,同側采血對許多生化指標都有稀釋作用,進而導致檢驗假陽性結果的發生。因此,應禁止在輸液同側抽血,更不能將輸液器取下,直接從針頭上取血作為樣本進行檢查。
(8)標本放置時間過長:標本放置時間過長對生化指標影響最顯著的是血糖。因此,測血糖一定要及時分離血清,否則血糖會因發酵而降低,進而影響醫生診斷。
(9)溶血標本:會影響大部分血清酶的檢測結果,如丙氨酸轉氨酶、天冬氨酸轉氨酶以及乳酸脫氫酶等,且細胞內、細胞外濃度差異顯著。少量細胞損傷可引起血清酶顯著升高。某些離子,如鉀離子和紅細胞損傷,會使鉀離子從細胞內液遷移到細胞外液,導致血清鉀濃度升高。
(10)尿中溶質變性:如進行24 h尿蛋白定量,必須使用甲苯作為防腐劑,以維持尿酸度,抑制細菌生長,防止蛋白質變性。過高的溫度也會促進溶質變性,因此在檢測過程中,宜盡量使樣品容器保持在低溫狀態,以保障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總的來說,血液生化檢查結果受采血地點、采血前儲存環境、運動、飲食以及標本放置情況等因素的影響。對不同患者進行采血操作時,需了解其具體的治療需求,結合實際狀況做出相應的調整,減少在采血過程中因操作不當、采血錯誤等導致的靜脈炎癥。當樣品采集完成后,為最大限度減少運輸和儲存對樣品的影響,檢驗員需要盡快進行檢測。通常,最佳檢測時間為采集樣品后8 h內。如不需要準確的白細胞分類、血小板數據,可將標本放置在2~8℃的環境下保存24 h。
結束語
生化檢查是現代醫學中非常重要的檢查手段,有助于醫生診斷疾病、制定治療方案、監測疾病的進展和治療效果等,在預防疾病的發生發展方面有著重要作用。但是,生化檢測容易受到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為保證監測結果的準確性,應采取一系列的預防措施,包括采血時消毒、采血地點選擇、采血前禁食、戒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