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群英 黃濤


摘要:目的 探討中醫砭石法在慢性萎縮性胃炎中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接受西藥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中醫砭石治療,比較兩組臨床療效、胃功能指標及中醫癥候積分。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χ2=6.105,P=0.014<0.05);治療前,兩組胃功能指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G-17和PG水平值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胃脘痛、納呆少食、噯氣、口干口苦及胃脘痞滯積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臨床治療中在常規基礎上加入中醫砭石法可明顯提升臨床療效,有利于顯著改善患者胃功能,降低患者中醫癥候積分。
關鍵詞: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砭石法;臨床療效;胃功能;中醫癥候積分
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主要是指患者胃黏膜上皮受到反復刺激后,固有腺體減少,并伴隨或未伴隨腸腺化生等情況的一種病癥。隨著現代生活壓力的增加及飲食不規律的情況頻現,CAG發病率明顯提高。相關研究顯示[1],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生與環境、遺傳、幽門螺桿菌感染、消化液反流等密切相關。CAG對患者的危害性較大,是胃癌發生的重要前驅病變因素。因此,醫護人員需要積極采取相應治療措施,控制疾病的進一步發展。目前,西醫主要通過對癥治療,如抑酸、抗幽門螺桿菌等方式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但總體治療效果并不理想[2]。而隨著中醫的不斷發展,在西醫基礎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基礎上加入中醫模式成為了一項治療熱點。本研究旨在探討中醫砭石法在慢性萎縮性胃炎中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23~76歲,平均(43.12±2.24)歲;病程1~5年,平均(2.14±0.25)年。觀察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22~78歲,平均(43.59±2.71)歲;病程1~4年,平均(2.01±0.38)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疾病診斷參考《中醫新藥臨床研究指南》對于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描述;經過胃鏡以及病理等檢查確診;碳14尿素呼氣試驗陽性;近3個月未接受治療;同意參與本研究,用藥依從性良好。排除標準:合并胃腸道惡性腫瘤;存在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合并出血性疾病;正在參與其他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西藥治療。主要是通過三聯藥物進行治療。晨起,口服奧美拉唑20 mg,1次/d;口服250 mg克拉霉素片,2次/d;服用100 mg呋喃唑酮,2次/d。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中醫砭石法。治療前,與患者開展充分溝通,說明該種治療的優勢以及注意事項等。將砭石治療儀預熱至60 ℃,協助患者平臥,充分暴露需要治療部位,注意保暖以及隱私。以神厥穴作為起點,通過順時針方式熨摩天樞、大橫、中脘、下腕、關元、建里、石門等穴位。按摩過程中密切注意患者反應,避免局部皮膚受損。此外,選擇足三里、錐刺內關等穴位進行熨摩。每次的15 min。兩組均接受4周治療。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有效及無效。顯效,胃鏡下未發現黏膜病灶,黏膜顏色正常,癥狀體征消失;有效,胃鏡下發現黏膜病灶改善,黏膜顏色變淡,臨床癥狀緩解;無效,未獲得以上效果或者癥狀加重等。總有效=顯效+有效。(2)比較兩組胃功能指標:分別在治療前、后采集患者外周靜脈血,離心處理后取血清,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胃泌素-17(G-17)及胃蛋白酶原(PG)水平。(3)比較兩組中醫癥候積分:中醫癥候包括胃脘痛、納呆少食、噯氣、口干口苦及胃脘痞滯,得分越高說明癥狀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30例患者中,治愈18例(60.00%),顯效12例(40.00%),無效0例,總有效率為100.00%;對照組30例患者中,治愈12例(40.00%),顯效12例(40.00%),無效6例(20.00),總有效率為80.00%。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χ2=6.105,P=0.014<0.05)。
2.2 兩組胃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胃功能指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G-17和PG水平值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中醫癥候積分比較
觀察組胃脘痛、納呆少食、噯氣、口干口苦及胃脘痞滯積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CAG是內分泌科常見的疾病,主要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胃黏膜炎性病變。隨著人們飲食習慣等的改變,發生率明顯提升,并逐漸呈年輕化趨勢。CAG發生后,如果沒有及時對患者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隨著疾病的發展,患者會有罹患胃癌的風險,因此需要及時發現并對疾病采取有效措施,保證患者安全[3]。西醫認為CAG主要發生原因為機體感染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pylori,Hp),使得患者胃黏膜層反復受到炎癥刺激,引起胃固有腺體異常,從而引發一系列病癥。疾病發生后,患者常表現為噯氣、腹脹、腹痛及食欲不振等癥狀,且該疾病具有發病率高、容易反復及難治愈等特點。相關研究指出[4],若CAG患者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與干預,疾病持續發展后可誘發胃癌。因此,需要及早對CAG患者進行治療。目前,西醫一般使用奧美拉唑及抗炎藥物等對CAG患者進行治療。其中,奧美拉唑屬于質子泵抑制劑,可有效控制胃酸分泌,緩解患者胃部灼熱以及疼痛等癥狀,聯合抗菌藥物可有效清除Hp,保護胃黏膜。雖然西醫的短期治療效果較好,但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患者會出現耐藥的情況,還會產生一系列的不良反應,并且西藥治療對于腸上皮化生CAG的治療局限性較為明顯[5],難以達到患者的治療需求。特別是對于一些老年CAG的患者而言,其體質較弱,采取西藥治療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會加重患者的其他基礎疾病。
中醫古籍中并沒有描述CAG的具體名稱,根據其臨床表現可將其歸屬于“胃脘痛、虛痞”等范疇,醫學家們根據各自臨床經驗以及感悟對其病因開展了一系列闡述。其中,趙彥等[6]對郭光業教授經驗開展總結,認為飲食失宜、七情過極等都是CAG疾病發生的常見原因,由于患者氣機不利、日久血流淤積等,導致胃黏膜出現萎縮。此外,也有學者認為,該病發病原因為飲食傷脾、肝氣犯胃、脾胃虛弱,同時感染幽門螺桿菌。綜述以上結論,均認為CAG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為脾胃虛弱、氣滯血瘀,治療原則應以調理脾胃、改善血瘀為主[7~8]。
隨著中醫對CAG研究的深入,較多學者認為在傳統西藥治療基礎上,選定相關穴位并采用砭石法進行治療后可獲得較為滿意的臨床效果,且該種處理模式是一種“內病外治”的干預方式,患者接受程度較高,臨床操作簡單、費用低,可以在較多醫院開展。但在操作過程中需要注意詢問患者感受,避免出現燙傷等情況,治療前觀察患者皮膚狀況,如果局部皮膚受損等禁忌需要停止治療。中醫對于CAG的治療方法比較多,包括針灸、服用湯劑、按摩等,但對于砭石法的報道并不多見[9~10]。砭石法是一種中醫特色治療,其所用的砭石含30多種微量元素,具有感應增溫、遠紅外輻射、按摩過程中產生豐富超聲波等獨特的生物物理學效應,將砭石加熱后對患者腹部相關穴位開展按摩,能夠有效改善血液循環,調理血氣[11]。目前,砭石法在較多的疾病上具有應用,并獲得了較好效果[12]。本研究中,對照組采取常規西藥治療,觀察組則加入了砭石法。在砭石法中,選取腹部的大橫、中脘、下腕、關元,并加入足三里等輔助穴位,通過穴位刺激,改善患者血液循環效果,促進疾病康復。經過以上不同治療方式之后,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χ2=6.105,P=0.014<0.05);治療前,兩組胃功能指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G-17和PG水平值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胃脘痛、納呆少食、噯氣、口干口苦及胃脘痞滯積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在常規西醫治療基礎上加入中醫砭石法后可明顯改善病灶狀況、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修復患者胃部功能損傷。
綜上所述,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臨床治療中在常規基礎上加入中醫砭石法可明顯提升臨床療效,顯著改善患者胃功能,且患者中醫癥候積分顯著降低。
參考文獻
[1] 朱偉榮.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分析[J].中醫臨床研究,2019,11(5):52-55.
[2] 王月平,曹翼,楊超茅.中西醫結合治療老年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評價[J].醫學綜述,2019,25(20):4148-4149.
[3] 朱京華,朱愛女.四聯藥物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效果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20,13(8):76-77.
[4] 向曉紅.四聯藥物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效果[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22,15(28):59-62.
[5] 楊秋凌.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海峽藥學,2018,30(9):160-161.
[6] 趙彥,鄭彩華.郭光業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經驗[J].河北中醫2014,36(4):490-491.
[7] 何天富,何蓉.何善明教授運用中醫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思路與方法[J].廣西中醫藥,2013,36(6):48-51.
[8] 肖霞,葉珍珍,鄔禮霞.砭石配合中藥膏摩在胃脘痛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光明中醫,2019,34(17):2734-2736.
[9] 魏曉廣.黃芪建中湯聯合中藥穴位貼敷療法治療脾胃虛寒型慢性胃炎的療效觀察[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8,22(9):68-71.
[10] 方文靜,曹雪.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護理干預措施及價值分析:評《慢性萎縮性胃炎中西醫結合治療》[J].中國醫學裝備,2020,17(10):232-233.
[11] 蘇偉.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經驗總結[J].甘肅科技,2021,37(22):172-174.
[12] 張玉峰,劉新愛,葉坤英,等.參枳消萎湯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肝胃氣滯證)變轉歸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2016,22(4):174-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