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燕
介入治療包括血管內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療,是指在不開刀的情況下,在血管、皮膚上作直徑幾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經人體原有的通道,在影像學引導下對局部病灶進行治療或清除。在內科疾病的治療中,介入治療可將藥物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減少藥物的使用劑量,減少副作用的發生。在外科疾病的治療中,介入治療不需要進行開放手術暴露病灶,僅在皮膚表面作幾毫米的穿刺口就可完成手術,對機體組織損傷小,術后恢復速度快,且大部分患者僅需要接受局部麻醉,大大降低了麻醉的危險性。尤其是在惡性腫瘤的治療中,介入治療可使藥物局限在病變部位,減少刺激性藥物對正常器官的影響。
患者經治療后可能由于危險因素控制不佳而再次入院,甚至病情出現加重。所以,在介入治療術后給予相關的家庭護理,控制危險因素的發生,對提高治療效果、促進康復具有重要的意義。
發熱護理
惡性腫瘤患者在介入治療術后,可能因腫瘤細胞壞死被吸收,炎性細胞釋放的相關物質從而導致發熱。介入治療患者的住院時間較短,出院后可能還存在發熱情況,因此患者及家屬需要掌握正確的體溫測量方法及適當的護理,一般是在38℃以下可不予處理,多飲水即可;體溫高于38.5 ℃,則需要使用藥物降溫;如果用藥后體溫未顯著降低,要及時就醫。
藥物副作用
藥物副作用中最為常見的是胃腸道反應,一般表現為惡心、嘔吐。在家庭護理方面,要注意對嘔吐物的觀察(如呈現深色、咖啡色,需引起重視)。此外,肝腎功能損傷以及化療藥物導致的骨髓抑制均為較為常見的藥物副作用,需定期到院復查血常規。
合理用藥
介入治療術后的患者應該嚴格遵醫囑使用藥物,對于明確存在機體器官損傷的藥物,定期到院檢查。針對老年患者以及兒童的用藥,需要家屬或家長密切監督,不可擅自停藥、更改藥物,避免漏服、錯服。
飲食要求
在日常飲食方面,患者可根據具體情況詢問醫師或營養師。一般來說,飲食要以清淡為主,減少鹽的攝入,同時多食用新鮮蔬果;同時,需要增加飲水量,在預防便秘的同時,有利于在更短的時間內排出體內造影劑。
運動康復
介入治療術后患者不可擅自運動,需要按要求控制運動量,避免過度運動而發生危險。一般以輕松、舒緩的運動為主,包括散步、打太極拳等,甚至外出買菜或做簡單家務也可起到運動的作用。
術后制動與體位
針對股動脈穿刺者,穿刺點使用加壓止血,術肢需要制動12 h,平臥24 h。術后2 h保持術肢伸直制動,體位變化為平移;4~6 h可左右側臥位,注意體位變化時不可用力過猛;24 h可下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