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玲 馬彩虹 彥文娟



摘要:目的 觀察癲癇患者聯合應用理性情緒調節及希望理論護理的效果。方法 以202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74例癲癇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7例。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觀察組予以理性情緒調節聯合希望理論護理干預,比較兩組心理狀況、治療依從性和應對方式。結果 干預后,觀察組SAS、SD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總依從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積極應對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消極應對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予以癲癇患者理性情緒調節聯合希望理論護理干預,可顯著改善其心理狀態,提高治療依從性,且可以幫助患者建立正確的應對方式,效果顯著。
關鍵詞:癲癇;理性情緒調節;希望理論;心理狀況;治療依從性
癲癇主要由于大腦神經元異常放電所致,是一種慢性疾病。大腦神經元異常放電后,大腦功能會發生紊亂,且具有反復性,會對患者的大腦神經發育、功能造成嚴重的損傷[1]。癲癇早期癥狀不明顯,不易被發覺,且該病尚無根治的方法,患者只能依靠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控制疾病的發作。然而,長期用藥會導致部分患者出現認知功能障礙,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2]。臨床不僅要關注患者的治療方法,還需重視其心理健康。希望理論是一種心理暗示,可在患者治療期間起到鼓勵作用,引導其積極面對治療,提高治療信心,可降低患者的應激反應,同時提高其治療、護理配合度[3]。理性情緒調節主要是通過糾正患者錯誤行為,并建立正確認知,以緩解其不良心理情緒,在臨床改善患者心理狀態中的效果顯著。本研究旨在觀察癲癇患者聯合應用理性情緒調節及希望理論護理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2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74例癲癇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7例。對照組男25例,女12例;年齡20~65歲,平均年齡(42.50±7.50)歲;病程1~9年,平均病程(5.00±1.33)年。觀察組男22例,女15例;年齡19~66歲,平均年齡(42.50±7.83)歲;病程1~8年,平均病程(4.50±1.17)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患者以及家屬均知曉本次研究,且積極配合;均住院治療;經臨床診斷,患者均符合癲癇臨床標準;年齡>18歲。排除標準:伴有認知、行為障礙等;伴有各臟器嚴重疾病;既往患有腦血管疾?。毁Y料不全;中途退出。
1.2 方法
1.2.1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
對患者進行口頭疾病宣教;加強用藥指導,按醫囑劑量用藥,囑患者不可隨意增減劑量;常規心理指導;日常生活干預。
1.2.2 觀察組予以理性情緒調節及希望理論護理
采取一對一的訪談方式,由專業培訓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教育指導,1次/周,30 min/次,持續干預6周,具體如下。
(1)心理診斷階段(第1、2次訪談):護理人員與患者溝通交談時,應語氣溫和、態度友善,引導患者主動表達內心的情緒。評估患者希望水平及心理狀態,及時發現其異常心理行為。以希望理論為原則,鼓勵患者制定目標。指導患者改善生活習慣;以希望理論為背景,促使患者正確認識自身行為以及心理狀態,保持樂觀心態,緩解負性情緒。
(2)領悟、治療階段(第3次訪談):訪談期間,護理人員要告知患者消極情緒對疾病的影響以及對自身的危害,使其意識到消極情緒以及自身不良行為。對影響患者不良情緒以及不良行為的因素進行分析討論,為其講述非理性信念,讓患者了解非理性信念與消極情緒乃至行為之間的關聯,糾正非理性信念,讓患者了解到糾正非理性信念對自身行為的重要性。
(3)修通階段(第4、5次訪談):告知患者如何區分理性與非理性信念,為其講解理性與非理性的概念,加深患者印象并教會其如何辨別。護理人員以患者為對象,列舉3個以上非理性信念,可通過質疑的方式向患者進行提問,再讓其進行回答。與患者溝通期間,通過反復辯論的方式提醒其需要改變不合理的行為,使理性觀念替代非理性信念。
(4)鞏固階段(第6次訪談):護理人員與患者以誘發性時間、誘發性時間所形成的信念、形成信念帶來的行為后果以及自身認知、與非理性信念辯論、轉變為理性認知行為為主線,共同回顧治療分析,并總結出在治療期間所取得良好的成績以及獲取的技能,如建立理性信念、調節自我心理情緒、強化患者理性信念、降低疾病復發次數。對患者希望水平進行評估,并詳細記錄。護理人員在與患者進行溝通期間,從其幸福感以及成就感入手,加強對患者的希望教育,根據希望指數對其進行個性化指導,針對希望指數較低的患者,予以陽性強化法教育。此外,多鼓勵患者,給予其支持以及肯定,提高患者希望指數。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心理狀況:分別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患者焦慮、抑郁心理,分值越高,患者心理狀態越差。(2)比較兩組治療依從性:完全依從,嚴格按照醫囑用藥,配合醫生護理工作;部分依從,需提醒服藥,可配合醫囑用藥;不依從,不配合醫生護理工作,擅自停藥??傄缽?完全依從+部分依從。(3)比較兩組應對方式:問卷包含兩個方面,即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分數越高,則說明越傾向該種應對方式。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心理狀況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SAS、SD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依從率為94.59%,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8.38%(P<0.05)。見表2。
2.3 兩組對應方式比較
觀察組積極應對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消極應對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癲癇是一種慢性神經系統類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由于癲癇發作時間不固定,且具有反復性、不可預見性特點,患者治療周期較長,需要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控制疾病的發展。目前,臨床中尚無根治的治療方法,多使用藥物治療緩解癥狀。長期服藥后,患者易產生耐藥性,且會發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此外,大部分患者對癲癇缺乏認知,易產生誤解以及認知錯誤,從而最終導致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嚴重降低其生活質量。在長期不良情緒的影響下,患者癲癇發作的頻率極易增加,甚至還會使得病情逐漸,增加臨床治療難度[4]。因此,癲癇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除了要關注治療效果,還需重視患者的心理需求,積極采取措施,緩解其不良情緒。
理性情緒調節是臨床中最為常用的認知干預方式之一,主要是通過糾正患者不良的行為,使其獲得樂觀、積極的意識,引導患者形成正確理念與認知,促使其學會自我調節情緒,從而降低負性情緒的發生率[5]。當患者對某一情況出現認知錯誤時所形成的信念,也會導致其行為發生改變,對臨床治療效果產生嚴重影響。而理性情緒調節可以通過一系列流程,讓患者意識到自己的信念并非理性信念,并引導其建立理性信念,從而形成正性情緒。理性情緒應用于癲癇患者治療中,不僅可緩解其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緒,還可提高治療依從性[6]。
希望理論則是以心理學為背景,引導患者看待事物要用積極、欣賞的眼光,也在臨床護理中廣為應用。為了提高患者希望指數,可挖掘患者快樂因子,并以此為其制定護理目標,幫助患者改善不良情緒,引導其樹立對抗疾病的信心。在癲癇疾病中應用希望理論,可提高患者正性行為,加強自我效能,同時促進臨床治療進展。
本研究中,經護理干預后顯示,干預后,觀察組SAS、SD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說明,理性情緒調節聯合希望理論護理干預,可降低癲癇患者負性情緒的發生率。分析原因:應對方式主要是指患者對個體事物采取的方法與策略,不良情緒會使患者選擇自責、逃避等不良方式,影響其身心健康,從而加重病情。對此,理性情緒調節聯合希望理論護理干預,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并引導患者形成正確的應對方式,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7]。經護理干預后也顯示:觀察組治療總依從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積極應對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消極應對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理性情緒調節聯合希望理論護理干預,可以利用希望與信心理論幫助患者制定護理目標并實現目標,有助于幫助其形成積極情緒,患者能夠充分意識到自身不健康的心理狀況以及不良行為,并通過護理干預轉變患者不良行為,從而達到消除負性情緒的目的,提高患者治療、護理依從性[8]。
綜上所述,予以癲癇患者理性情緒調節聯合希望理論護理干預,可顯著改善其心理狀態,提高治療依從性,且可以幫助患者建立正確的應對方式,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 魏良豪,魏偉,狄晴.自身免疫性癲癇早期診斷和治療的研究進展[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22,35(6):473-477.
[2] 俞群,林吒吒,王爽,等.癲癇發作期護理評估內容的構建[J].中華護理雜志,2022,57(14):1709-1716.
[3] 黃麗丹,蘭婷,熊慧敏.癲癇患者自我效能現狀及其相關影響因素分析[J].首都食品與醫藥,2023,30(1):42-44.
[4] 劉芳,王曉英,陳衛碧,等.成人癲癇持續狀態護理專家共識[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3,29(6):701-709.
[5] 李莉,姚春鶯.理性情緒調節與希望理論相結合護理對癲癇病人心理狀態、應對方式及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全科護理,2021,19(21):2951-2954.
[6] 羅建新.理性情緒調節結合希望理論用于癲癇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飲食保健,2021,3(27):202.
[7] 陳云亭.理性情緒調節、希望理論聯合應用于癲癇患者護理中的價值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2021,31(26):261.
[8] 王彥利,孫娟,張文.思維導圖模式健康宣教對癲癇患兒家屬心境狀態、應對方式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2,30(3):357-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