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榮軍 智慧 李玲芳


摘要:本文運用民族志理論追蹤了光伏制造企業外宣形象建構過程中的術語翻譯過程,探討了術語與外宣形象構建的相互作用,并根據民族志筆記分析和梳理出影響術語翻譯及外宣形象建構的關鍵因素,從企業規劃、職能設計、術語教育等方面提出建議,以期對企業外宣翻譯進行優化、對本行業術語的教育教學有所啟發。
關鍵詞:企業翻譯;民族志;外宣形象;術語翻譯
自實施 《中國制造2025》強國戰略以來,制造業正從 “中國制造”向 “中國創造”快速轉變,企業要在國際市場贏得戰略競爭地位離不開翻譯活動,“講好企業故事,助力企業盈利”自然成為企業內部翻譯組織的使命。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企業面臨更激烈的國際競爭,外宣應發揮其獨特作用。
一、企業翻譯與外宣形象研究
(一)企業翻譯研究與外宣翻譯
通過 “企業翻譯”“企業術語翻譯”“外宣形象”等關鍵字在中國知網檢索,發現從 《中國制造2025》戰略實施至今,學界對企業翻譯的關注度與這一重要轉變期所預期的翻譯研究并不匹配:年均論文數量僅60篇,增發量0.62篇,關注點多為翻譯產品,較少探究翻譯過程。
為更好地支撐中國企業這一戰略轉變,實地探究企業外宣形象建構過程中的關鍵影響因素尤為重要,最終幫助譯員 “講好企業故事”,啟發翻譯教學。本次研究對象為某新能源制造企業,其海外業務廣泛,具有代表性。
(二)術語翻譯新趨勢及民族志
多模態外宣模式打破了傳統純筆譯文本的模式,以迎合多元目標客戶的閱讀、收聽等偏好,企業口號、故事等以文字、圖片、視頻相結合的形式出現。雖然宣傳效果得到了增強,但譯者工作難度增加。
術語翻譯在企業外宣形象構建中發揮著規范企業語言、統一對外口徑、凸顯企業文化和產品特色等作用。外宣形象構建的如何,需關注術語一致性、翻譯效率和質量、術語普及程度、應用場景的適用度、外宣政策和企業文化等參數。術語翻譯植根企業,整個生命周期內都具有明顯的過程屬性,術語研究應突破傳統翻譯產品研究的局限,助力企業翻譯團隊績效改善。
民族志視野下,譯界學者多采用多點法、譜系法及多物種民族志等方法,共同特點是為研究者提供了觀察者和體驗者兩個視角,與術語翻譯契合度高。
觀察者視角。本研究將觀察術語從需求到生產以及應用的過程,甄別外宣形象塑造過程中的核心影響要素,客觀反映問題,從而解決企業外宣實際問題、降低語言風險。
參與者視角。有學者反對研究者參與,民族志研究中研究者不可能有絕對的觀察者,如果充分發揮研究者的專業作用,能減少從第三者視角獲取數據產生的誤差,術語的專業性及其難以量化的屬性也決定了術語研究必須要有研究者的參與。企業為術語及其翻譯活動的生存和演變提供了動態環境,研究者只有抓住翻譯過程,通過 “民族志‘真實性的解構,才能使得民族志的‘主觀性在學術討論中逐漸獲得承認”。[1]
(三)企業形象構建和術語翻譯過程
要對外 “講好企業故事”,就要將漢語承載的企業形象重新建構成外語語境下的新形象,而這離不開企業涉外人員的參與。塑造到何種程度,與翻譯原則類似,形象的轉化不能有 “漏譯”和 “錯譯”,要忠實反映出企業的期望。
民族志研究視角有利于深刻認識企業術語翻譯不同參與者的生產過程,識別痛點,快速解決問題。民族志普遍采用案例分析、話語分析等方式,但比較單一,會削弱過程研究的效度和信度。因此,本文將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式展開。[2]
二、主要活動及田野筆記的設計
研究從2020年9月開始至2022年10月結束。根據該企業組織、術語翻譯特點、外宣場景等,本研究將影響外宣形象塑造的商務、管理、技術、口號等外宣語言均納入。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工作日志、訪談及統計等方式進行田野觀察。在設計研究者視角和田野筆記結構時,以該企業翻譯工作流程和一般企業外宣形象建構為主線,以確保科學性和數據結構化分析,田野筆記框架詳見表1、表2。
三、主要研究及數據分析
本次民族志筆記覆蓋范圍和主要分析如下。
(一)第一版術語手冊
2020年10月該企業發放問卷,獲得了24個涉外職能的有效反饋,術語翻譯需求廣,涉及整個光伏產業鏈。隨后,翻譯團隊將日常積累術語和行業文獻提取術語進行了編輯、翻譯和審校,于同年12月通過內部平臺發布,涵蓋術語2 358條,均為名詞術語。經查閱審校記錄、來往郵件及平臺留言等發現,好評較多,甚至某分公司總經理也參與其中;譯員獲得12條建議,如將“柵線”翻譯從“Grid”優化為“Ribbon”,術語問題均為譯員對行業專門知識的理解有限所致。
日常外宣材料主要由內部譯員完成,本次活動突出了術語統一性價值,對外話語口徑得到了初步統一,為涉外形象構建搭建了基本的術語框架。[3]
(二)第二版術語手冊
時隔半年,新的編訂工作啟動,人事和品牌等職能部門參與了審校。本次術語涵蓋了關鍵盈利和高風險業務,如知識產權,術語有明顯的內部個性化處理,如增加了內部縮略語。田野筆記發現需求明顯趨于具體化,質量趨于嚴苛,觸發了員工個人提升表達水平的愿望。有人表示:“通過內部術語的統一,我們的產品在客戶心中的可見度在增強。”員工開始關注術語的權威性、標準化、專業化等屬性。其間,客服部門開展了術語專項工作,表明外宣形象建構的“自生力”出現。
(三)高頻問題術語
作者利用在線術語提取工具對2021年4月至8月的14份外審制度的術語情況進行了分析,將“電池”這一行業名詞譯為“battery”的概率高達90%,2021年10月至12月、2022年2月和3月對27份同類文件統計顯示,“電池”全部規范為“Cell”,說明術語翻譯水平在此類文件中得到了較大幅度的提升。[4]
(四)多模態文本術語
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作者以周為單位持續利用Xbench對外宣筆譯文件中的術語質量情況進行了觀察,發現術語一致性水平從期初的30%平均水平攀升到了期末87.7%,遺留問題主要體現在公司名稱、負責人稱謂不一致上,如head、chief等,主要是組織高頻調整所致。
術語翻譯在該企業外宣中的作用逐漸凸顯,如規范、引導和啟發,企業翻譯和非翻譯團隊術語認知水平、英語實用能力水平有較大改善。此外,通過Trados數據、審校記錄等從術語譯者角度也進行了分析,發現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應用場景的對應、對文件用途和閱讀對象不夠了解,外宣詞匯生搬硬套、翻譯歐化的情況較為突出,也從譯員口頭反饋中得到了證實。部分業務人員參與稿件審核,實際上補充了譯員 (純語言背景)的不足。[5]
(五)重要事件考
筆者查閱了三年來翻譯溝通郵件及反饋記錄,發現一個典型術語事件:公司提出某新產品開發市場推廣需求后,負責人為了更好的效果,將譯文分配給該國母語人員審校,隨后收到譯文不佳的反饋,而譯員的反饋是:僅提出幾個對外宣不構成影響的冠詞問題,沒有關鍵性錯誤,部分內容有改譯,偏離企業宣傳意圖。經分析發現,制度外宣語言要求缺失,外宣作用未納入培訓,審校人員無語言工作經驗,主要以個體讀者身份判斷。而從譯員角度觀察,目標用戶分析和差異化處理認知缺失,文化敏感度不夠,也是學校翻譯課程所缺失的。[6]
四、中期研究回顧
中期數據后,增加了用戶直接反饋和總體回顧:
一是補充了涉外品牌業務人員及高級管理者等8人的訪談,總體評價良好,認為術語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是對比了研究初期和末期術語總體情況。整合了兩次術語表和Trados系統術語,對17 608對術語 (含詞匯、短語、縮略語、口號及機構名稱等)進行了對比分析,重復率在攀升,一語多表達的情況減少 (約占5%),企業形象建構基礎已確立,但職能間還沒建立起漢英形象構建鏈條,最終影響英語形象的構建。
五、民族志研究發現項及對策討論
本研究一方面從術語翻譯生產角度;另一方面沿著企業外宣形象建構角度觀察,從術語一致性、專業性、普及性、不同市場的適用性及其與政策、業務等結合度角度對該企業外宣形象構建過程進行了系統和全面的觀察,也不乏借助語域理論來輔助分析,最終整理出下列發現項:
(一)該企業應增強對翻譯的重視度,有待進一步統籌翻譯工作來補強外宣系統構建,以凸顯企業獨特文化形象的塑造。
(二)翻譯團隊組織力較弱,應融合品牌、業務等的戰略,持續優化術語生產要素的供應,尤其術語要素。
(三)術語翻譯人員是被推動者,企業未能識別出譯者的重要作用,工作以經驗摸索式推進,對術語翻譯和企業外宣形象的認知還不夠系統。研究還發現企業譯員應具備語言規劃、企業語言輔導、外宣建構等多重身份,從而不斷塑造自己,最終定位企業外宣形象中的多重角色。從能力準備角度,術語能力應納入學校翻譯課程大綱,利用學校行業優勢創設專門用途情境,如增加實踐仿真等活動。
為了通過術語更好地塑造企業良好外宣形象,提出下列對策:
(一)重新設計翻譯職能 (含術語能力)。翻譯組織應成為企業對外話語權的重要落實主體之一,其職能需系統嵌入企業長期戰略,增強企業外宣部門間的協同,促使內部組織做好企業在不同市場的主張和戰略的基礎準備。
(二)術語應用和專門知識的結合有利于企業外宣形象建構。本研究發現隨著多模態翻譯模式的出現,企業術語翻譯培訓供給不足,譯員持續成長乏力,可通過培訓、人才引進、校企合作等方式增強翻譯主體團隊可持續發展能力,高校可強化地方和校本特色塑造,譯者ESP意識應增強,只有企業和學校合力才能讓術語功能在企業外宣中充分發揮。[7]
六、結束語
術語翻譯是企業的軟實力代表,只有與企業戰略同向同行,才能助力企業外宣和經濟目標的實現。本研究認為,企業應將外宣工作提升到戰略高度,完善制度流程、賦予更多管理功能、增強譯員作用,與相關院校聯合互動,合力提升術語翻譯、編輯等的可持續能力,幫助企業塑造民族品牌形象。此外,該研究后續研究應延伸到行業相關特色學校和專業,從而擴大該類研究的視野。
參考文獻:
[1] 楊熊端,丁建新.批評話語分析視角下的民族志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6(02):19-24+144.
[2] 朱剛.以語言為中心的民俗學范式:戴爾·海默斯的交流民族志概說[J].民間文化論壇,2014(06):59-67.
[3] 王華樹,王少爽.術語管理指南[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 杭亞靜,趙蓉暉.“自下而上的全球化”新視角:《語言與全球化:自我民族志方法》述評[J].語言戰略研究,2019,4(05):
92-96.
[5] 董潔,王碩,小幡佳菜繪等.語言與新媒體研究的視角、方法和趨勢[J].語言戰略研究,2023,8(01):39-49.
[6] 蔡傳杰,丁邦平.自我民族志:內涵、特征解讀與中外使用情況比較分析[J].安徽開放大學學報,2022(02):62-66+82.
[7] 蔡基剛.英語專業開展專門用途英語研究:《國標》修訂思考[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2(01):
13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