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昱文 金蓓蓓
摘要:高校是社會文化的縮影,也是各種觀點交流碰撞的舞臺,新時代背景下的高校網絡輿情治理離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還有一定距離。高校應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積極探索網絡輿情治理的新思路,全方位提升網絡輿情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以實現高校網絡輿情治理向著法治化、精細化、有利于社會和諧穩定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高校網絡輿情;治理能力;優化路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網絡輿論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1]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高校網絡輿情治理正在穩步進行,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如何高質量處置和應對網絡輿情,已成為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常談常新的課題。
一、新時代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的價值意蘊
高校網絡輿情是網絡輿情在高校的具體表現形式,指高校師生通過互聯網對校園生活中的某些現象、校園管理以及其所關注的其他社會現象、社會問題所表達的情緒、意愿、態度和意見的總和。[2]高校作為思想引領的重要堡壘、知識研究的前沿陣地,網絡輿情治理已逐漸成為高校發展的重要環節。探究新時代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的價值意蘊,能有效助力高校完善自身治理能力,推動高校網絡輿情治理向縱深發展。
(一)高校構建和諧校園環境的重要途徑
高校的穩定與和諧來自于教學、科研、師生生活、學生就業、整體發展等多方面的協調共進。一方面,高校網絡輿情治理充當著構建和諧校園環境的 “黏合劑”。網絡輿情反映著大學生群體的 “民情”“民意”,以此為依據給予大學生群體適時適當的引導,通過思想的 “黏合”達到統一,有效發揮育人 “合力”。另一方面,高校網絡輿情治理充當著構建和諧校園環境的 “解壓閥”。只有對學生提出的建設性意見及時吸納,化解因真相缺失而造成的焦慮和不滿情緒,負面網絡輿情才能轉化為正向積極的輿論;反之,則易積郁成 “暗流”,在積累到一定程度時爆發。
(二)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領域
高校網絡輿情和思政教育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起著重要的導向性作用,并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內外生態環境”。[3]一方面,網絡輿情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領域,為思政教育提供重要議題,良性的網絡輿情能夠發揮價值引領、信念培育和社會矯正的思政教育功能;另一方面,網絡輿情也給思政教育的主體權威帶來不小的挑戰,容易造成大學生群體的思維固化和群體極化,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把網絡打造成為弘揚正能量、開展思政工作的前沿陣地,切實發揮其宣傳、引導作用,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引導大學生群體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使思政教育提質增效,助力學生全
面成長。
(三)高校提升治理能力的應有之義
網絡輿情危機的發生一定程度上凸顯了高校離黨中央提出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現代化目標仍有不小差距。從高校治理的外部環境看,提升治理能力即協調高校與社會、大眾之間的關系;從高校治理的內部環境看,提升治理能力即協調高校內部各部門、組織、師生之間的關系。強化高校網絡輿情治理,有助于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進而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優勢轉化為提升社會主義大學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能力。[4]因此,網絡輿情治理不僅是高校提升治理能力的應有之義,更關系到社會公眾對于高等教育發展的綜合評價,如何高質量處置和應對網絡輿情,已成為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必須面對的課題。
二、新時代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的現實困境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使輿情信息在以高校為代表的官方輿論場和以師生為代表的民間輿論場之間進行著 “能量”的交換和情緒的轉場,一旦形成一定的輿情氣候和規模,將對處于改革關鍵期的高校帶來極為嚴峻的挑戰。
(一)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理念滯后
理念是高校輿情治理的邏輯起點和價值目的,治理理念決定了高校如何面對輿情、看待輿情、處理輿情,它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輿情治理的每個環節,也影響著整個治理體系的協調運作。[5]現階段,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理念仍停留在被動應急的層面,一些高校通過冷處理、慢回應等方式消磨師生、公眾對網絡輿情事件的關注度和討論熱情,試圖以 “封” “堵” “刪” “瞞” “隱” “拖”等 “鴕鳥政策”對網絡輿情進行消極式處理。一旦網絡輿情處理不當,便會將高校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引發次
生輿論。
(二)高校網絡輿情治理體系碎片化
高校在輿情治理體系方面缺乏頂層統籌和協調配合,呈現碎片化特征,不乏消極現象的產生。第一,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缺乏理論素養與實踐能力兼備的專業隊伍。高校網絡輿情工作多由黨委宣傳部門負責,媒體公關、媒介專家參與較少,即便高校出臺了網絡輿情治理相關的政策文件并成立了網絡輿情工作小組,在輿情應對過程中仍會出現協同意識薄弱、應急處理能力不足的問題。第二,由于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的繁雜性,會出現輿情工作職能部門職責不清、權責不明、相互推諉的情況,甚至會造成輿情態勢擴大的局面。這些問題一定程度上增大了高校精準研判輿情危機的難度,很容易使高校各職能部門處于 “集體失聲”的尷尬境地。
(三)高校網絡輿情應對機制缺失
近年來的高校網絡輿情事件表明,高校自身較為薄弱的輿情應對意識和應對能力已成為網絡輿情演變為輿情危機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對校園突發事件,傳統的高校網絡輿情應對偏重于出現問題后的應急處理,未能從源頭出發解決問題,寬松無序的輿情應對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輿情監測和輿論引導的難度,降低了網絡輿情的治理效能,削弱了高校對網絡輿情的主導權,進而導致輿情治理碎片化。因此,建立系統、科學的網絡輿情應對和引導機制對降低網絡輿情的負面影響、推動解決網絡輿情暴露出的高校現實問題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三、新時代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的優化路徑
高校要構建文明和諧的網絡文化環境,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輿論環境,提升思政教育的主導權與話語權,提升表達與傳遞主流意識形態、思想輿論、價值觀念的傳播力與影響力,采用一定的信息技術、工作手段與方式方法對網絡輿情進行科學有效治理。
(一)基于學生視角——加快網絡素養建設,提升大學生網絡輿情應變能力
1.加強大學生網絡主體自律意識
蕭伯納說過:“自由意味著責任。”[6]互聯網的匿名性和虛擬性對大學生群體的網絡道德自律提出了挑戰,網絡空間是否能夠保持良好的運行秩序,關鍵在于大學生群體在運用網絡的過程中是否可以保持有意識的自律態度。高校應堅持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要加強網絡文明與道德建設,通過適當的物質與精神獎勵相結合的方法來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網絡主體的自律意識,幫助其在遵守公德、維護公共利益的基礎上表達自身訴求,推動高校網絡輿情向健康方向發展;二要發揮高校的文化引領和熏陶作用,營造網絡的整體文明氛圍,凈化網絡輿論的空間環境。同時,還要發揮高校教學的文化灌輸作用,以優秀的文化作品、主流的價值觀念、理性的話語表達及平和的情緒態度來占領網絡輿論陣地,引導大學生群體多角度分析問題,學會篩選和甄別真假輿情信息,不斷增強大學生網絡主體自律意識和自律能力。
2.培養大學生理性表達意識
高校應堅持 “立德樹人”“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針對當前國家大事、社會聚焦、學生群體關注的時事熱點等各類敏感話題,采取頭腦風暴的培訓方式,給予大學生群體相對自由的空間,抓住熱點輿情事件發生的時機,針對輿情事件深入分析,開展網絡素養、溝通技巧、信息鑒別等方面的培訓。讓學生站在不同角度進行總結反思,依托網絡搜集真實資料,保持理性思維和理性表達意識,正視網絡輿情事件的 “本源”,引導大學生群體以更加平和的心態開展網絡活動。
(二)基于高校視角——轉變輿情治理模式,提升高校網絡輿情治理能力
1.樹立主動、精準的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理念
高校網絡輿情治理要取得成效,理念革新是關鍵。[7]一方面,要樹立主動治理理念。高校應樹立網絡輿情時效性觀念,提升對網絡輿情的反應速度和敏感程度,主動出擊搶占輿論陣地,掌握網絡輿情主導權。另一方面,要樹立精準治理理念。高校應加強對重點人群、重點事件以及重點時間節點的關注,及時精準地發現問題并進行有效干預,提升網絡輿情整體治理效能。
2.構建多元參與、系統完備的高校網絡輿情治理體系
要實現對眾多參與主體的積極引導和科學管理,就需要高校建立多元參與、系統完備的協同治理體系。第一,構建縱向協同治理體系。高校要協調好縱向層面的各級輿情工作職能部門,使各職能部門積極主動溝通、通力合作,通過資源共享、信息共享實現協同作戰。同時,安排專職人員負責部門協調工作,確保網絡輿情應對的信息發布、上下溝通環節的主動性、準確性、動態性以及有效性。第二,構建橫向協同治理體系。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高校要利用媒體融合優勢,不斷強化與網絡新媒體的聯系與合作,通過與網絡媒體建立互通互信的信息聯動,打造積極主動的正能量輿論場,引導積極正向的輿論,做輿情的 “第一定義者”。
3.建立系統、科學的高校網絡輿情應對機制
第一,樹立輿情監測預警意識,提升危機預警能力,是做好輿情應對工作的先決條件。具體來說,高校可以通過大數據技術對微博、微信、微視頻等平臺的輿情數據進行抓取、采集、檢測并構建輿情分析模型,從海量信息中及時地捕捉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查清溯源,感知態勢,借助對信息安全、事態發展的前瞻性預測,將潛在的網絡輿情危機扼殺在萌芽階段,從而使高校網絡輿情危機預測更為精準,為高校網絡輿情應對提供可行性思路。
第二,定期研判與專項研判相結合,提升輿情分析研判能力,是做好輿情應對工作的必經程序。高校在輿情研判過程中,可以從甄別輿情真偽、研判輿情性質、把握傳播規律、預測輿情態勢、提出對策建議五個環節入手,定期對校內的風險進行全面排查,重點分析高校網絡輿情的性質特點,制定科學有效的輿情應對策略。同時,應做好專項評估,組建涵蓋法律事務專家、輿情分析專家、危機談判專家、新聞發言人等在內的輿情專家組,摸清高校網絡輿情傳播的范圍和影響程度,協助做好輿情研判和統籌應對,最終提出合理的對策建議。
第三,堅持以師生需求為核心,提升輿情回應能力,是做好輿情應對工作的重要維度。高校在開展網絡輿情治理工作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師生為中心的治理導向,關注師生在師德師風、學術品德、教育公平等方面合理合法的表達,既要維護師生的權益,又要顧及高校的和諧穩定;既要維護高校的權威,又要推進網絡輿情危機問題的解決。高校應當通過協調多方利益達到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使其既能發揮高校對于網絡輿情危機的處置能力,把控網絡輿情發展,展現責任擔當,又能最大限度地尊重師生群體言論自由、維護師生合法權益,彰顯人文關懷,真正實現網絡輿情的 “善治”。
第四,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建設,提升輿情管控能力,是做好輿情應對工作的重要保障。網絡不是法外之地,部分大學生網民借助網絡世界的隱匿性特征來釋放在現實世界中不敢表達的非理性情緒,網絡失范行為應運而生。因此,高校應摒棄傳統的人治思維和管理模式,以法治思維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和高校規章制度開展網絡輿情治理,既要及時刪除違反法律法規和社會公序良俗的不良言論,對當事人進行批評教育、科學引導,又要從輿情中了解大學生群體的真實想法,解決輿情治理中切實存在的問題,保障其網絡言行在法律的軌道上健康前行。
四、結束語
本文從新時代高校網絡輿情治理能力建設的角度出發,探究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的價值意蘊、現實困境以及治理路徑,旨在探索和研究如何進一步推動高校網絡輿情治理工作的高質量發展。高校應重視對網絡輿情的正向引導,通過將網絡輿情納入常態化管理,轉變網絡輿情的治理理念,建立健全輿情應對機制,暢通溝通反饋渠道,增強高校對外傳播能力,真正實現網絡輿情的 “善治”,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4-26(002).
[2] 章忠平,陳焱,曾萍,等.高校網絡輿情管理的策略性研究[J].高校圖書館工作,2011,31(06):21-23.
[3] 朱轉云,史獻芝.基于網絡輿情的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析[J].教育傳媒研究,2023(02):19-23.
[4] 梁偉,梅旭成.新時代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的策略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08):19-21.
[5] 崔彥琨,蔣建華.高校輿情治理碎片化:表現、歸因及破解之道[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39(10):6-12.
[6] 曾慶璋.試論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與教育[J].南方論刊, 2006(07):39-40.
[7] 羅臏露.“雙一流”背景下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的挑戰與路徑選擇[J].品牌研究,2020(3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