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云珍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新時代大學生群體積極社會心態的培育方法,并探討其對個體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影響。通過文獻綜述和研究方法的結合,本研究發現,積極社會心態的培育需要關注個體的自我意識、價值觀塑造、社會支持和心理輔導等方面。研究結果表明,培養大學生群體的積極社會心態有助于增強其自信心、適應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同時也促進了社會的共同進步。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積極社會心態;培育方法;個體發展;社會進步
新時代大學生是中國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的成長和發展對于國家和社會的未來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隨著社會變革和競爭的加劇,大學生群體面臨著諸多壓力和挑戰,其心理健康和積極社會心態的培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積極社會心態是指個體在社會環境中持有積極態度和樂觀心態的心理狀態。培育大學生群體的積極社會心態既有利于個體的成長和發展,也對社會的進步產生著積極影響。本研究旨在探討新時代大學生群體積極社會心態的培育方法,并分析其對個體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意義。[1]
一、新時代大學生社會心態培育的現實環境
(一)國際環境
1.國際環境的多樣性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學生接觸到了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的信息。他們可以通過互聯網與世界各地的人交流和了解。這種多樣性的國際環境為大學生培養健康的社會心態提供了機會和挑戰。
2.文化交流的機會
大學生可以參加國際交流項目,與外國學生互動和學習。這種跨文化的交流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培養包容和開放的心態。
3.社交媒體的影響
社交媒體的普及使大學生能夠與全世界的人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思想。然而,社交媒體也帶來了焦慮和比較心理的問題。大學生需要學會正確使用社交媒體,保持積極的心態,避免過度依賴和攀比。
(二)國內環境
1.競爭壓力的增加
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高考、就業等問題使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面臨挑戰。他們需要學會應對壓力,保持積極的心態。
2.社會變革的影響
社會的快速變革對大學生的社會心態培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學生需要適應社會的變化,培養自信和適應能力,積極參與社會活動。
3.家庭教育的影響
家庭教育對大學生的社會心態培育起著重要的作用。家庭的支持和教育方式會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心態和行為。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2]
4.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一些不足,缺乏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資源,導致大學生在應對心理問題時缺乏有效的幫助和支持。
新時代大學生健康社會心態培育的現實環境既充滿機遇,又面臨挑戰。國際環境的多樣性和文化交流為大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但同時也需要正確應對社交媒體的影響。國內環境的競爭壓力、社會變革和家庭教育都對大學生心態培育產生重要影響。為了提高大學生的健康社會心態,需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為大學生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和幫助。
二、新時代大學生社會積極心態的培育意義
(一)滿足大學生的社會需求
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一部分,需要滿足各種社會需求。培育積極心態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實現自身發展。同時,積極心態也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明確自己的目標和方向。
(二)調適大學生的社會認知
大學生進入社會后需要適應新的環境和角色。培育積極心態可以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社會認知,理解社會規則和價值觀,正確對待社會中的各種挑戰和困難。同時,積極心態也可以幫助大學生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提高社交能力。
(三)調控大學生的社會情緒
大學生的社會情緒對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具有直接影響,因此需要進行有效的調控。具體措施包括:建立健康的心理支持體系,提供專業的心理咨詢和輔導服務;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大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鼓勵大學生參與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
(四)端正大學生的社會價值觀
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的社會價值觀對整個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為了培養大學生正確的社會價值觀,應采取以下措施: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鼓勵他們關注社會問題并積極參與公益活動;樹立正面的榜樣形象,引導大學生向優秀的社會角色學習。[3]
(五)引導大學生的社會行為傾向
大學生的社會行為傾向直接影響他們與社會的互動和融入程度。為了引導大學生積極向上的社會行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強社會實踐教育,讓大學生親身體驗社會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社交媒體,避免沉迷網絡和虛擬世界;鼓勵大學生參與社會組織和社團活動,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和領導能力。
三、新時代大學生群體積極社會心態培育有效策略
(一)提高培育主體對大學生積極社會心態培育活動的認知水平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中堅力量,承載著更多的社會責任和期望。然而,由于各種原因,一些大學生群體存在著消極的社會心態,缺乏積極向上的意識和行動。因此,提高培育主體對大學生積極社會心態培育活動的認知水平尤為重要。首先,培育主體應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視,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提高大學生對心理健康的認知。通過講座、咨詢等形式,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心理觀念,增強自我認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培養積極向上的心態。其次,培育主體應加強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通過社會實踐、志愿者活動等形式,引導大學生關注社會問題,并主動參與解決。通過親身體驗,讓大學生深刻認識到自己身為社會一員的重要性和責任,激發他們的積極社會心態。再次,培育主體應加強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引導,通過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通過深入了解和學習,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認識到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統一,從而培養積極的社會心態。最后,培育主體應注重對大學生的激勵,通過多種方式給予大學生肯定和獎勵,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培育主體還應提供良好的學習和發展環境,給予大學生更多的機會和平臺,讓他們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和潛力,培育積極的社會心態。[4]
(二)把握時代特征和大學生的精神訴求以增強培育內容的感染力
新時代的大學生肩負著時代賦予的使命和責任。為了培養大學生積極向上、健康向善的社會心態,需要把握時代特征和大學生的精神訴求,以增強培育內容的感染力。新時代是一個快速變革的時代,社會發展迅猛,科技日新月異。大學生作為時代的先鋒,需要緊跟時代步伐,了解并把握時代的特征。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中堅力量,有著獨特的精神訴求。只有深刻認識時代的特征,才能更好地培養其積極社會心態。
1.強化學校與社會的聯系
開展實習實訓和校企合作項目,增加學生的社會經驗;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培養責任感和奉獻精神;組織社會實踐和文化交流活動,拓寬學生的視野和思維方式。
2.鼓勵創新創業和實現個人價值
提供創新創業的支持政策和平臺;開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建立導師制度,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指導和支持。為了培育積極的社會心態,需要了解并關注大學生的精神需求。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增強培育內容的感染力:為了滿足大學生對實踐的渴望,學校可以積極為學生提供各種實踐機會,如社會實踐、實習和志愿者活動等。通過參與實踐,大學生可以增強社會責任感和自信心,培養積極的社會心態。學校可以建立各種交流平臺,如學術講座、學術論壇和社團活動等。通過與同學和老師的交流,大學生可以汲取他們的經驗和智慧,拓寬自己的眼界,增進對社會的認知,培養積極的社會心態。
(三)德育教育與心理教育相融
為了培養大學生積極的社會心態,德育教育與心理教育的相融是非常關鍵的。德育教育是培養大學生健全人格、塑造正確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通過德育教育,大學生可以學到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使他們具備正確的社會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德育教育與心理教育的相融可以相互促進,實現更好的效果。德育教育可以為心理教育提供正確的道德價值觀,使學生在進行心理調適時保持正確的思想導向。心理教育可以為德育教育提供情緒管理和抗壓能力的技巧,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踐行正確的道德準則。[5]為了實現德育教育與心理教育的相融,可以采取以下具體措施:將德育教育與心理教育融入課程體系,通過課堂教學向學生傳授正確的道德觀念和心理調適的技巧;組織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互動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到正確的社會行為和心理管理方法;設立德育教育與心理教育的咨詢服務,為學生提供心理輔導和道德指導,幫助他們更好地解決問題和成長。通過將德育教育與心理教育相互融合,可以幫助大學生建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積極的心態,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變化。
(四)宏觀環境與微觀環境觀照
為了培養大學生積極的社會心態,需要從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兩個方面進行觀照和調整。
1.宏觀環境觀照
國家政策的引導是培育大學生積極社會心態的重要因素。政府應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和公益活動,提供各種機會和平臺,讓大學生能夠親身體驗社會的各種問題和挑戰,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社會文化的浸潤和教育的引導也起著重要的作用。社會應該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倡導勤奮努力、誠實守信、團結友愛等價值觀念,讓大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受到正面的熏陶和影響。教育部門也應加強德育教育,通過開設相關課程和活動,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社會心態。
2.微觀環境觀照
從微觀環境來看,大學校園是培育大學生積極社會心態的重要場所。學校應提供豐富多樣的課程和活動,鼓勵學生參與社團、志愿者服務等實踐活動,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同時,學校也應加強師生關系建設,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和成長環境,引導他們形成積極樂觀的心態。此外,家庭的作用也不能忽視。家長應該關注孩子的成長和發展,給予他們支持和鼓勵,引導他們正確看待社會和人生的問題,幫助他們樹立積極的社會心態。
總的來說,培育大學生積極社會心態需要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的共同努力。只有通過政策的引導、文化的浸潤、教育的引導以及校園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夠培養出具有積極社會心態的新時代大學生,為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
(五)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行
思政課程是指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它是培養大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通過思政課程的學習,大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識社會的發展變化,增強對國家、民族、社會的認同感和責任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和價值追求。而課程思政則是指將思政理論融入各門課程中,通過多種形式和途徑培育大學生的社會心態。在各門課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社會問題,讓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問題,培養他們的批判思維和創新能力。[6]
四、結束語
通過研究方法的應用和數據分析,本研究發現,培養大學生群體的積極社會心態對個體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積極影響。首先,積極社會心態的培育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自信心和適應能力,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應對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難和挑戰;其次,積極社會心態的培育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使他們成為有益于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最后,積極社會心態的培育有助于促進社會的共同進步,提高社會的整體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徐小雨.心理育人視角下新時代大學生積極社會心態培育研究[J].四川勞動保障,2023(04):40-41.
[2] 楊珍.新時代大學生積極社會心態培育策略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2,41(09):127-129+148.
[3] 顧熹.新時代大學生積極社會心態培育路徑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2(32):7-9.
[4] 董慧.新時代大學生健康社會心態培育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2.
[5] 鄭月霞.新時代大學生積極社會心態培育路徑研究[D].南寧:廣西師范大學,2021.
[6] 郭丹,鄭永安.新時代大學生積極社會心態培育的路徑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20(0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