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彩林
摘要:地方文化蘊含著豐富而寶貴的教育資源,將地方文化與高校勞動教育相融合,既是推動當地文化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勞動教育改革創新的重要體現。因此,深入剖析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勞動教育的價值意蘊、現實困境,探尋符合時代發展要求、彰顯地方特色的高校勞動教育路徑,便有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地方文化;高校勞動教育;實踐路徑
2020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 《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將勞動教育納入普通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形成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針對性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1]這表明國家對高校勞動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因此,高校勞動教育的開展需要順應時代,不斷豐富充實、發展創新,而地方文化的融入也是高校勞動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地方文化是一個地域長期發展產生的歷史文明積淀,是當地人民實踐生活的理論結晶和精神標識,是具有鮮明地域特點的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總和。[2]
一、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勞動教育的價值
地方文化的發展與高校勞動教育具有互通互融性,充分發揮二者融合的價值和作用,對于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意義重大。
(一)地方文化提供育人資源
高校根植于地方,其教育教學的開展必然受地方文化的影響和滋養。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地方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獨具特色,蘊含著大量的育人資源。將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勞動教育,一方面有利于深入開展勞動精神教育,豐富理論教學資源。通過就地取材,融入學生身邊可觀、可感而又形象、鮮活的本土故事和案例資源,形成理論教學素材,能夠有效塑造學生的勞動價值觀,拓展高校勞動教育教學內容。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強勞動實踐教育體驗,提升實踐教學效果。高校勞動教育不僅在于理論教學,更在于從具體勞動實踐中獲得直觀的體驗與感悟。特定的區域文化使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具有獨特的 “地域氛圍”和 “親和力”以及實施教育過程中的方便性。[3]因此,高校勞動實踐教學的情境與場地選擇顯得十分重要。如果能夠就地選擇,不僅能增強高校勞動實踐教育的親近感、便捷度,還能更接地氣,使學生感悟到更多當地文化特色,體驗更高獲得感。
(二)高校勞動教育提供平臺支撐
地方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不僅需要本地成員的共同努力,更需要通過學校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地方文化,相對于中心文化而言更容易受到沖擊并被邊緣化。而作為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文化也需要不斷豐富、發展和創新,才能激發內在活力,順應時代并得以延續。
將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勞動教育,一方面有利于高校利用自身平臺優勢,對地方文化進行充分挖掘、提煉和創新,使其符合高校勞動教育要求的同時發揮出應有的育人價值;另一方面有利于大學生深入了解當地文化的內涵與價值,更好地承擔起地方文化傳承創新的責任和使命,提升對地方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推動地方文化在新時代得以延續和發展。因此,高校立足本土,從地方文化中汲取教育營養,不僅有利于大學生勞動素養的提升,更是促進地方文化傳承發展的有效路徑。
二、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勞動教育困境
隨著國家對勞動教育的重視和相關政策的出臺,高校在探索勞動教育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進展,但在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勞動教育的探索中還存在一些現實問題,需要不斷完善。因此,深入分析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勞動教育的現實困境,有助于尋求解決路徑,促進二者實現深度融合。
(一)融入認知不足
部分高校對地方文化在勞動教育中融入的認知不足,主要體現在:一是部分高校對地方文化融入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認識不足。沒能認識到地方文化對于大學生勞動價值觀塑造的重要作用,因而對地方文化中符合勞動教育要求的育人資源缺乏必要的挖掘和轉化,使其未能在勞動教育中得到有效的應用。二是部分高校對主動傳承地方文化的責任認知不足。多數高校沒有承擔起在學校教育教學中傳承地方文化的責任,沒能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助推地方文化發展,在對地方文化的研究上多流于表面,缺乏高質量有深度的研究成果。三是部分高校師生對地方文化的了解不足。由于地方文化相對于中心文化更容易受到沖擊和影響,導致其吸引力不足,出現被冷落、邊緣化的現象。這就使部分高校師生缺乏主動探究的興趣和動力,而且高校部分師生來自于外省市,對當地文化較為陌生,缺乏對地方文化的深入了解,必然會影響地方文化在高校勞動教育中的實際融入。
(二)融入環境受限
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勞動教育的環境受限,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地方文化在校園環境中的覆蓋范圍有限。一方面,高校校園建設中有關地方文化的融入不足,沒有充分利用校園資源,促進地方文化的傳播,沒有充分發揮校園環境中地方文化對師生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校園課程設置中,凸顯地方文化的課程內容較少,將地方文化直接融入高校勞動教育的課程體系也不夠健全,影響了地方文化育人功能的發揮。二是高校政策環境對地方文化發展的支持力度有限。一方面,部分高校受地方經濟和財政的限制,對地方文化研究的投入有限,學校相關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導致部分高校對地方文化的研究還不夠系統、全面,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地方文化的傳承、發展和融入;另一方面,部分地方高校缺少對地方文化真正感興趣、愿意主動投入研究的專業人才,這也給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勞動教育帶來了一定困難。
(三)融入效果欠佳
部分高校對地方文化與勞動教育的融合多停留在淺層的思考上,對于如何融入沒有形成明確的思路。在兩者融合上,地方文化與高校勞動教育多處于分裂狀態,有融合的意識,但缺少完善、有效的融合方案,導致實際融入效果不佳。主要表現在:一是在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勞動教育的理論教學環節,由于部分高校對地方文化融入勞動教育的教學素材挖掘不足,教研投入有限,沒有形成統一的教材、一體化的課程、健全的平臺,加上理論教學方式單一,導致高校勞動教育教學中地方文化體現不足,教學效果不佳,其育人作用未能有效發揮;二是在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勞動教育的實踐環節,部分高校忽視了地方文化在勞動實踐中融入方式的多樣性和銜接度,融入方式過于簡單、生硬,實踐教學活動及第二課堂的開展多流于形式,導致學生在勞動實踐中走馬觀花,勞動體驗感不佳;三是在高校教師參與地方文化與勞動教育的融合環節,由于部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對地方文化缺乏深入了解,知識體系和教學方式較為單一,助推二者融合的能力有限。同時,部分高校對于教師參與融合工作的激勵機制有所欠缺,導致教師缺乏主動了解和研究地方文化融入的意識,動力不足。這些融合的途徑、機制、人員等方面的不健全都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地方文化與高校勞動教育的融合效果。
三、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勞動教育路徑
將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勞動教育中,真正發揮其育人價值,凸顯高校勞動教育特色,需要深化育人認知、創設育人環境、整合育人資源、創新育人形式、凝聚育人力量,使二者的融合不是僅停留于觀念上,而是真正落實在實踐中。
(一)重視地方文化融入的價值和發展
對地方文化育人價值的認可及重視與否,是決定地方文化能否順利融入高校勞動教育的關鍵,也影響著地方文化的傳播與發展。一方面,地方政府、高校、教師、學生以及相關專家等要對地方文化所具有的育人價值達成共識。只有充分認識到地方文化在育人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各方才會積極參與、自覺支持、協同推動地方文化在高校教育教學中的融合,形成育人合力,這也是保證地方文化能夠充分發揮育人作用的前提。這就需要各方從區域文化整體布局、學校頂層設計、教育教學引導等方面展開探索,加強溝通,各司其職,這樣才能深化認知,有效達成共識。另一方面,高校及其師生要切實肩負起對地方文化傳承發展的責任和使命。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勞動教育不僅是教學創新的過程,也是文化再生產的過程。高校積極挖掘和培育優秀的地方文化并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才能激發地方文化內在生命力,提升地方文化的吸引力,讓師生真正了解并接納地方文化,領會其價值所在,才能增強對地方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自覺肩負起傳承和發展地方文化的責任和使命。
(二)提供地方文化融入校園的保障
地方文化要想很好地融入高校勞動教育,良好的外部環境必不可少。這就需要從內部校園環境和外部政策環境共同著手,為二者的融合創設有利條件。一是在校園建設中融入地方文化元素,通過校園建筑、文化宣傳欄、展覽館等營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園氛圍,使師生能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逐步加深對地方文化的了解和感悟,對后續地方文化在高校勞動教育的順利融入和價值發揮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二是高校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為地方文化有效融入勞動教育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財力保障。積極尋求地方政府和企業的支持和幫助,加強頂層設計,出臺有利的政策和獎勵方案,加大對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勞動教育的人才隊伍建設、科學研究投入,繼而推動二者的深度融合。三是高校要打造一支專業化復合型的人才隊伍,負責運用專業的手段和方法對地方文化中蘊含的教育資源進行挖掘,并形成系統化的研究成果,為高校勞動教育的開展提供權威有效的特色素材。
(三)開發地方文化融入的教材和課程
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勞動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需立足本校實際,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育人資源,并將其納入課程,開發出符合學生實際需求的校本課程。一方面,高校要充分發揮自身平臺及人才隊伍優勢,通過組建專家隊伍,積極走出去,參與到地方文化資源的開發中去,篩選出符合高校勞動教育要求的育人資源,并進行全面、系統的整合,確定教學內容,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另一方面,高校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學生的參與,不僅能夠提升自身的調研能力和科研水平,還能使校本課程更貼近學生實際需求,增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趣味性,提升校本課程的使用價值。把地方文化、勞動教育與課程要求相結合,開發出符合學校教學要求、貼合學生學習實際、促進地方文化發展的校本課程,不僅豐富了高校勞動教育的內容,也彰顯了地方文化的精髓。
(四)拓展地方文化融入的方式和渠道
高校勞動教育的創新,不僅在于教學內容的豐富,還在于原有育人模式的變革。要充分發揮網絡平臺的作用,打造線下線上、課堂課外、校內校外多渠道育人模式。一方面,高校在線下教學中,要避免采用單一的理論灌輸法,而是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針對學生特點,采用多樣有趣的教學方法,增加交流互動。多組織校內外實踐活動,以學生的切身體驗和感悟為主,引導學生自覺深入地了解地方文化,提高在勞動教育中的參與度和體驗感。另一方面,高校要搭建用于地方文化傳播和勞動教育的網絡平臺,進一步打造相關網絡課程。同時,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平臺推送學生感興趣的文章和視頻,使學生能夠隨時隨地、自主多元地接受地方文化的滋養和熏陶。總之,教學方式方法的創新和平臺渠道的拓展,可以使高校勞動教育形式更為多樣、內容更為豐富、表現更為生動,既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興趣,也有利于擴大地方文化的傳播力,提高學校勞動教育的實效性。
(五)搭建地方文化融入基地和教研平臺
利用地方文化資源深入開展實踐教學,搭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外勞動實踐基地和教研平臺,有利于引導學生深入感知地方發展實際,加強勞動體驗,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一方面,高校在以學校作為勞動教育主陣地的基礎上,凝聚多方力量,加大與地方、企業和行業的協作力度。積極鼓勵師生走出去,參與地方文化資源的挖掘,通過資料整理、公益服務、實地走訪等活動,切身領悟地方文化的價值,“沉浸式”體驗勞動教育的意義,共同搭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勞動實踐基地。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提供財力支持,加大宣傳力度。這是保障高校勞動實踐基地能夠長期有效開展教研活動、形成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推動地方文化傳播發展的有力舉措,也是促使高校勞動實踐活動真正落到實處、發揮最大育人價值的重要保障。
四、結束語
隨著高校對地方文化融入勞動教育的重視和育人認知、育人環境、育人資源、育人形式、育人力量的提升,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勞動教育的機制將更加完善,能夠更好地傳播和發展地方文化,有效增強高校勞動教育的工作實效。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 邵錦平,朱瑾,李路生.地方優秀文化融入高職思政理論課的意蘊、困境與對策[J].江蘇高教,2020(10):119-124.
[3] 陳益華.基于地方文化資源的高校思政教育創新:以廣東肇慶市地方文化資源為例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7(30):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