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穎
【摘 要】隨著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的改變,高校學生“形體肥胖”問題日益突出,對學生的健康和形象產生嚴重影響。本文通過對“形體肥胖”進行概述,結合高校學生“形體肥胖”的現狀,并分析其影響因素,從教育宣傳、飲食和運動方面提出干預措施,以解決高校學生“形體肥胖”問題,為相關政策提供參考和建議。
【關鍵詞】高校學生;形體肥胖;影響因素;干預措施
中圖分類號:R58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49(2023)20-0195-04
基金項目:2021年度安徽高校自然科學研究重點項目(編號:KJ2021A1442)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ntervention Measures of “physical Obes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SU Ying
(International Nursing College of Huangsh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uangshan 245000, Anhui, China)
【Abstract】With the change of lifestyle and diet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physical obes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which has a serious impact on students health and image. Based on the overview of "physical obesity",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hysical obes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uts forward intervention measures from the aspects of education, diet and exercise, so a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hysical obes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vide reference and suggestions for relevant policie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obesity; Influencing factors; Intervention measures
由于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社會發展的快速推進,高校學生面臨著種種誘因,導致“形體肥胖”問題日益突出[1]。“形體肥胖”不僅對學生的身體健康造成負面影響,還可能導致自尊心下降和心理壓力增加等心理問題。研究顯示[2],高校學生普遍存在著忽視健康飲食和缺乏運動的情況,并且趨向于選擇便捷、高熱量的食物,這與高校學生“形體肥胖”之間存在密切關系。了解高校學生“形體肥胖”的影響因素及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對于解決這一問題至關重要。本文對“形體肥胖”進行概述,總結高校學生“形體肥胖”的影響因素,旨在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健康觀念,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形體肥胖”指的是個體的身體形態超過健康范圍,主要體現在過度脂肪堆積、體重超標以及體型不協調等方面。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標準,通常使用身體質量指數(BMI)來評估一個人是否屬于肥胖范疇,當BMI超過25 kg/m2為超重,當BMI超過30 kg/m2為肥胖。
從個體角度來看,“形體肥胖”與多種健康問題密切相關。篤夢雪等[3]研究發現,高校學生“形體肥胖”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骼問題以及內分泌紊亂等疾病的發生風險增加有關。這些健康問題不僅嚴重影響了學生的生活質量,還會增加醫療開支和社會負擔。此外,程曉琳[4]的研究表示,“形體肥胖”還可能引發心理問題,如自信心和自尊心的下降、心理壓力的增加、社交能力的受限制等。因此,對于這些心理問題的應對和解決,除了加強教育宣傳,還需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
從社會角度來看,“形體肥胖”不僅對個體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還對社會醫療資源造成負擔。李穎等[5]研究表明,“形體肥胖”引起的健康問題會增加社會的醫療開支,同時也會對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此外,“形體肥胖”還可能導致勞動力質量下降,影響生產效率和經濟競爭力。因此,解決高校學生“形體肥胖”問題不僅關乎個體健康與幸福,還與社會的醫療開支和經濟發展密切相關。應該采取綜合的措施,包括加強健康教育、改善飲食結構、促進適量運動和提供心理支持等,以預防和減少高校學生的“形體肥胖”,促進個體和社會的全面健康發展。
2.1 高校學生“形體肥胖”現狀 近年來高校學生“形體肥胖”問題普遍存在。彭玥等[6]調查結果顯示,該校學生中“形體肥胖”的比例已達到30%以上,且有近40%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超重和肥胖問題。高校學生“形體肥胖”的普遍存在與多種因素有關。首先,學生的生活方式變化,更多時間花費在學業壓力和課業負擔上,導致缺乏體育鍛煉的機會。其次,飲食結構不合理,高糖、高脂食物的攝入過多,而蔬菜水果等健康食物攝入不足。此外,現代科技的發展也使得學生久坐不動,較少參與體育運動。高校學生“形體肥胖”問題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和自尊心產生負面影響。肥胖不僅增加了患疾病的風險,如心臟病、糖尿病等,還會導致自我形象和自尊心的下降。此外,“形體肥胖”也可能對學生的社交活動和生活質量造成一定的影響。
2.2 影響高校學生“形體肥胖”的因素 首先,飲食結構失衡和高熱量食物攝入過多。趙曉慧[7]的研究表明,高校學生普遍面臨飲食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快餐、零食和高糖飲品的消耗量增加,而蔬菜水果等健康食物攝入不足。這種不均衡的飲食結構導致能量攝入過剩,積累了過多的脂肪,促進了“形體肥胖”的發生。其次,缺乏適當的體育鍛煉。韓菲菲等[8]研究表示,高校學生的學業壓力大,課余時間被各類任務和娛樂活動占據,導致運動鍛煉時間減少。缺乏規律的體育鍛煉和運動使得高校學生的能量消耗不足,從而造成脂肪積累和“形體肥胖”問題[9]。
3.1 教育宣傳措施
3.1.1開設健康教育課程 針對高校學生“形體肥胖”問題,可開設健康教育課程,以加強學生對形體管理和肥胖危害的認識,增強健康意識。這些課程可以向學生傳授關于營養的基本知識,包括膳食指南、各類食物的營養成分和功能,教導學生如何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楊偉等[10]研究表明,健康教育課程對改善學生的飲食結構和健康行為具有顯著影響。通過系統的營養知識和鍛煉指導,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健康的飲食和運動習慣,并將其應用于日常生活中教導學生如何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包括逐漸減少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攝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消費,注意飲食的多樣性和合理搭配。介紹不同類型的運動鍛煉方式,指導學生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并持之以恒。同時,強調運動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運動觀念。提供心理健康知識和技巧,幫助學生應對學業壓力和情緒問題,避免采用過食或情緒性進食的方式來緩解壓力。倡導學校提供更多健康的食品選擇,如增加蔬菜水果的供應,減少高糖高脂食品的擺放。改善宿舍設施,提供適合運動的場所和設備,鼓勵學生參與體育活動。
3.1.2開展“形體肥胖”宣傳活動 開展健康講座、形體美知識競賽等,以增強學生的健康意識和形體管理能力。如邀請營養師、運動教練等專業人士進行健康講座,向學生傳授有關形體美和肥胖的知識,分享健康飲食和運動鍛煉的重要性[11]。組織校園健康日活動,在校園內設置健康知識宣傳展覽、體能測試、健身舞蹈表演等,吸引學生參與并了解形體管理的重要性。同時,利用學校的社交媒體平臺發布形體管理相關的信息、健康食譜、運動指導等,引發學生們對“形體肥胖”問題的關注和討論,并提供一對一的健康咨詢服務。鼓勵學生組織形體管理俱樂部或社團,定期組織形體美健康相關的活動,如瑜伽課程、跑步俱樂部、健康餐桌分享等,為學生提供良好的交流和學習平臺。通過校園廣播、電子媒體等渠道向學生提供有關健康飲食、運動鍛煉等方面的信息,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利用學校的廣播系統,在上課前、下課時段播放與形體管理相關的健康知識和提示,以提醒學生注意飲食和運動的重要性。在學校的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等電子平臺上設立專欄或發布專題文章,分享健康飲食的菜譜、健身教程、形體管理咨詢等內容,方便學生隨時獲取有益的信息[12]。在學校的主要通道、食堂、健身房等易于注意的地方,設立數字海報和展板,宣傳形體管理的知識和技巧,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其參與度。創建學生社區論壇或線上群組,鼓勵學生們在這些平臺上分享和討論形體管理的經驗、問題和建議,促進彼此之間的互動和交流。
3.2 飲食干預措施 首先,針對高校食堂,可調整食堂菜單,增加健康平衡的蔬菜水果和低脂肪、低糖分的食品選擇,減少油膩、高熱量食物的供應。如在食堂菜單中增加多種蔬菜和水果的選擇,鼓勵學生攝入足夠的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提供多種主食選擇,如全谷物米飯、全麥面包等。減少食物中的油脂含量和糖分含量,避免油炸食品和過甜的點心[13]。增加低脂肪的動物蛋白和植物蛋白選擇,如魚類、豆類、豆制品和雞蛋等。合理搭配不同種類的菜品,保證膳食均衡,提供多種營養素。加強食堂食品的質量監督和食品安全意識,確保食品質量合格,防止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
其次,可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飲食指導,邀請專業營養師或醫生開展飲食講座和培訓,教授健康飲食的原則和方法,如合理搭配餐食、控制食物攝入量等,并在學校食堂、宿舍樓等易于注意的地方提供飲食宣傳資料,包括食物營養成分、膳食搭配建議等內容,以加深學生對健康飲食的認識。孫亞慧等[14]研究表明,提供個體化的飲食指導有助于改善學生的飲食結構和體重管理。通過教會學生如何合理搭配餐食,控制食物的攝入量,可以幫助他們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設立飲食咨詢服務窗口,為學生提供個體化的飲食咨詢和指導,根據學生的身體狀況、活動水平和食欲等因素制定適合的飲食計劃。舉辦健康飲食比賽、廚藝比拼等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并嘗試制作健康的餐食。在食堂中提供食品的營養成分標識和小貼士,幫助學生了解每種食物的營養價值,并做出更合理的選擇。
最后,可建立學生個體化的飲食監測系統,如設計飲食調查問卷,讓學生填寫自己平時的飲食習慣和偏好,包括飲食時間、主要食物種類和量等信息。這樣可以了解學生的飲食結構和偏好,來對學生的飲食情況進行評估和指導,提供個性化的營養方案,并針對個體的營養需求和目標制定個性化的飲食咨詢方案,提供實用的營養建議。建立定期的飲食監測機制,通過食堂消費數據、個人記錄或飲食日記等方式,跟蹤學生的飲食情況,并及時給予反饋和指導。為學生提供飲食知識培訓和教育,加深其對營養的了解和認識,使其能夠自主選擇合理的飲食方式。與學校的營養師、醫生以及其他相關專業人員合作,提供學生個體化的飲食監測和評估服務,并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導。
3.3 運動促進措施 首先,可加強高校體育課程的內容和質量,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運動項目選擇,并注重培養運動興趣和習慣。陳娟[15]的研究表示,高質量的體育課程能夠促進學生的體育參與度和身體健康水平。在體育課程中增加多種類型的運動項目,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并根據學生的興趣和需求設置適宜的運動內容和難度,幫助他們建立持續地運動習慣。如在體育課程中增加多種類型的運動項目,包括球類運動、田徑、游泳、瑜伽等,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喜好和需求,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針對不同學生的運動能力和體力水平,設置適宜的運動內容和難度,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幫助學生逐步提高體能水平,并培養持續運動的習慣。除了正式的體育課程,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校園運動俱樂部或活動,如籃球社團、跑步俱樂部等,鼓勵他們根據個人興趣和喜好自主選擇參加的運動項目。配備專業的體育教練或運動指導員,為學生提供專業的運動指導,指導他們正確的運動姿勢、訓練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項,提高運動效果和體育技能。
其次,可優化高校運動場地建設,提供更多的健身設施,鼓勵學生參與各類運動鍛煉。如在校園內增設多功能運動場地,如足球場、籃球場、網球場等,提供學生進行各項團體和個人運動鍛煉的機會。設置現代化的健身房,配備各種有氧器械、力量訓練設備和功能區域,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健身條件和空間。在校園內設置戶外健身區域,包括健身步道、健身器械等,鼓勵學生在自然環境中進行戶外鍛煉。利用運動場地設施,開設健身課程,如瑜伽課、普拉提課、有氧操課等,提供多樣化的健身鍛煉選擇。確保運動場地設施的維護和管理,保持良好的使用狀態,提供安全、整潔的運動環境,激發學生的積極參與欲望。
最后,組織各類體育比賽等團隊活動,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參與度[16-19]。如舉辦籃球、足球、排球等體育比賽,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運動技能和團隊合作能力的機會。鼓勵學生參加體育相關的社團活動,組織定期的集體訓練、比賽和表演,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精神。組織體育拓展訓練營或夏令營,開展團隊建設和合作項目,通過戶外運動和挑戰游戲,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團結協作能力。組織學生觀摩職業體育比賽、校內外優秀隊伍的表演等,激發學生的運動熱情,并提供學習和交流的機會。
高校學生的“形體肥胖”問題對個體健康和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其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不良的飲食習慣、缺乏運動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等。這不僅增加了個體患疾病的風險,還增加了社會的醫療開支,并可能導致勞動力質量下降,影響生產效率和經濟競爭力。為了解決高校學生“形體肥胖”問題,可采取一系列干預措施。教育宣傳措施可以提高學生對健康的認識,促進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飲食干預措施可以通過個體化的飲食監測和指導,制定個性化的飲食方案,提供營養建議。同時,運動促進措施可以鼓勵學生加強體育鍛煉,提升身體素質。通過倡導健康生活方式,提供個性化的營養指導和運動支持,可以幫助學生減少“形體肥胖”,促進個體和社會的健康發展。
[1] 胡霄,張繼國,賈小芳,等.1991-2015年中國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6~17歲兒童青少年營養不良雙重負擔狀況[J].衛生研究,2023,52(1):27-32.
[2] 孫靜.學生營養干預與體質健康促進研究[C]//2017年中國生理學會運動生理學專業委員會會議暨“學生體質健康與運動生理學”學術研討會,2023.
[3] 篤夢雪,吳楠,郎俊杰,等.某校大學生不同肥胖類型與心血管疾病代謝指標的關系[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21,25(11):1293-1296.
[4] 程曉琳.沈陽市某高校護理專業女學生生活方式與健康狀況調查[D].沈陽:中國醫科大學,2010.
[5] 李穎.含糖飲料攝入與青少年肥胖的關系及其防控措施研究進展[J].食品安全導刊,2022(16):114-117.
[6] 彭玥,郭夢雨,任海龍,等.西藏地區大學生超重及肥胖現狀分析[J].西藏醫藥,2023,44(1):91-93.
[7] 趙曉慧.大學生膳食知識、態度、行為與膳食結構分析——以食物與營養教育示范基地為例[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7.
[8] 韓菲菲,劉天豪,曹夢萌,等.時間壓力和任務類型對大學生前瞻記憶TAP效應的影響[J].科技風,2021(4):177-178.
[9] 張雪柯.青少年肥胖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當代體育科技,2018,8(6):251-253.
[10] 楊偉,楊永彥,郝小康,等.微信平臺的健康教育對正常高值血壓大學生健康知識及行為方式的影響[J].西藏醫藥,2023,44(1):150-152.
[11] 孫曉芳,李朋,徐欣,等.石河子大學大學生外賣消費與體質狀態相關性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21,48(20):3699-3702,3708.
[12] 鄧淑珍,張金嬌,譚敏,等.云南省中學生身體素質現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22,49(12):2189-2193,2240.
[13] 王巍潼,歐陽范獻,李軍等.海南省6-18歲在校學生高血壓現患率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23,27(23):3728-3735.
[14] 孫亞慧,景文寶,邰婉婷,等.動機性訪談在肥胖男大學生個體化體質量干預計劃中的應用[J].東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23,42(1):124-131.
[15] 陳娟.高校體育課程改革對大學生健康體質狀況的影響[J].山西青年,2021(2):20-21.
[16] 湯國杰,藍銘晟,趙程棟.超重和肥胖大學生自主支持與體育鍛煉堅持性的關系: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作用[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20(2):201-207,216.
[17] 戈云浩.雄安新區中等職業學校體育工作調查研究與對策分析[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20.
[18] 馬偉.快樂體育教學模式在高專足球教學中的實驗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7.
[19] 薛飛.足球課余訓練對肥胖中學生運動參與和體適能促進作用的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8.
編輯 周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