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菲



摘要:本文以12名赴日中國留學生為研究對象,采取半結構訪談方式,調查了他們的赴日留學動機和在日留學生活情況等,用SCAT分析方法從跨國主義理論視角考察了他們的移動動機,并分析了這個看似是個體決定的跨境移動行為背后的結構性因素。調查發現:不同的留學主體對留學的含義解讀呈現多樣性。然而,留學生雖是留學的主要決策者,但使其跨境移動成為事實的是既往留學人員的正面引導和中介網絡共同作用的結果。日本的語言學校在留學生的赴日跨境移動和日本國內升學移動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另外,本文還發現隨著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中日經濟的密切聯系,留學生的家族關系、未來職業意向和職業選擇等呈現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移民理論中逐漸受到關注的跨國主義理論特征。
關鍵詞:跨國主義;赴日中國留學生;定性研究
在全球化時代,由于交通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人、資本、信息和文化的跨境流動變得日益頻繁,國際移民理論的相關研究也不斷豐富。我國學者潮龍起 (2007)系統地概述了移民史研究中的跨國主義理論,但也指出跨國主義理論需要對不同時空、不同類型的國際移民的實證研究基礎上去檢驗、修正和完善。[1]因此,隨著跨國理論的快速發展,選取特定國家、特定對象進行實證研究有其必要性。
中國的海外留學生數量自1978年改革開放后增長迅速。截至2019年,中國在海外留學的人數超過100萬人,是世界第一大留學生輸出國。中國赴日本的留學人數也迅速增加,“2022年度外國留學生在學情況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21年5月1日,在日外國留學生的學生人數達到23.1 146萬人,其中來自中國的留學生人數為10.3 883萬人,占在日外國留學生總人數的44.9%。
本文將海外留學生置于國際移民理論框架內,采用定性研究手法,以赴日中國留學生為研究對象,從微觀角度分析他們各自的遷移模式和動機,然后考察推動他們移動的宏觀結構性影響因素。
一、定性調查
為了弄清赴日中國留學生的國際移動和日本國內移動情況,筆者從2019年11月到2020年10月期間,選取了9名在讀中國留學生和3名已畢業的中國留學生進行了半結構化訪談調查。訪談對象采用滾雪球抽樣法 (snowball sampling)。受訪者的基本信息詳見表1。收集的數據采用了SCAT分析方法進行分析。
二、研究發現
(一)中國留學生的赴日移動路徑
筆者將12名受訪的中國學生分為 “本科留學組”和 “研究生留學組” (詳見圖1)。
研究發現:第一,關于赴日途徑,絕大多數受訪者在考取相應日本大學或者研究生院之前都上過日語語言學校,但是從國內前往日本的語言學校的方式卻不相同。大多數日語專業的學生由于就讀大學跟日本的語言學校有合作,所以很多人是利用大學的留學制度前往日本的語言學校。而與此相對,“本科留學組”的人更多的是利用個人關系或借助留學中介機構聯絡上日本的日語學校,然后前往日本。而他們所聯系上的日語學校更多集中在東京、大阪等大城市或其周邊地區。第二,關于留學規劃準備時間,“本科留學組”的人從高中畢業的前半年開始準備出國留學,時間在一年左右。“研究生留學組”中的 “非日本專業組”的人決定赴日留學準備時間較短,準備周期大約在半年以內。與此相對,“日語專業組”中有些人是從入學就開始規劃,經過大約1—2年的準備之后赴日留學。第三,關于赴日之前的日語能力,“日語專業組”中大部分人赴日前已通過了日語能力測試 (JLPT/N1),已經達到日語高級水平。而屬于 “非日語專業組”和 “本科留學組”的大部分人在中國學習了幾個月的日語,以初級或中級日語水平赴日。
(二)多樣留學動機背后的留學意義建構
1.“學歷目標”
在調查中很多受訪者在談及自己的留學動機的時候,都會提到 “學歷社會”“國內高考競爭激烈”“考研競爭激烈”“爭取考上一個好一點的大學” (受訪者Y、Z、O、H、J)等關鍵詞,其背后邏輯是把海外留學看作避免激烈的國內考試競爭的第二選擇,筆者認為這種選擇與中國高等教育的擴大化是密不可分的。
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快速擴大,大家的關注點已從 “有學上”轉向 “想要上更好的大學”,為了獲取有限的優質教育資源,圍繞名牌大學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對本文的受訪者而言,他們出生的時期正是中國高等教育開始迅速發展的20世紀90年代,在他們高考之際,高等教育已經大眾化,學歷問題已經日趨嚴重。因此,一些家庭為了避開激烈的應試競爭和獲取海外優秀的教育資源,把目光轉向了出國留學。但是已經大眾化的日本留學,圍繞日本名校的應試競爭也愈演愈烈。大部分有 “學歷志向”的留學生的首選學校都是日本的名牌大學。但是當他們到日本之后,有一部分人會因為日語能力、經濟問題等造成第一志愿落空,被迫選擇低一檔次的學校。另外也有些學生在上日語學校的同時,也在補習班學習應試所需的專業知識。從這些調查可以看出,中國留學生為了考上日本的名牌大學和研究生院要付出很多經濟和時間成本。
2.尋求生活方式的赴日留學
“只是來玩的”“向往海外生活”等追求個人生活方式的愿望也影響著中國留學生的海外留學決策。這種動機在移民研究中被認為是生活方式型移民。這類生活方式型留學生在出國前并不局限于日本,只不過在考慮經濟等多方面因素后選擇了日本。另外,比起追求學業上的成功,他們更重視在留學目的地能夠與不同國籍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追求精神上的舒適之感。
(三)中國留學生海外移動的中級網絡關系
1.來自從事跨國實踐活動的成員的影響
調查發現,既往留學人員的留學經驗和留學評價對于留學意向者的留學決策會產生很大影響。如受訪者C等人提到在決定留學之前從學校老師或者在日留學的前輩獲取日本留學信息,赴日之后,他們中很多人又受到日語學校老師的影響,獲取日本考學信息,調整留學規劃。
既往移民研究中,當基于社會網絡關系產生遷移行為時,移民的遷移有時會基于人與人之間的聯系連環產生。通過調查發現,有留學經驗的既往留學人員和剛出國留學的人之間存在著 “連鎖留學”的趨勢。尤其是赴日之前,作為留學決策主體的各個留學生在留學前期由于信息的滯后等原因對留學只擁有一個模糊大致的規劃,在這個過程中,有留學經驗的既往人員或者從事跨國實踐活動的人所塑造的留學形象對其會產生很重要的影響。
2.系統化的跨境留學中介機制的作用
留學生雖是跨境移動活動的主要決策者,但其移動的背后是中國的留學中介機構和日本的日語學校在發揮著事實作用。與20世紀90年代相比,2000年后以家族/親屬為中心的血緣因素在赴日移民過程中的作用逐漸弱化,系統化的中介機制開始發揮作用。尤其對于中國留學生而言,國內中介和在日的日語語言學校在解決赴日簽證、前期日語培訓、后期升學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樣的升學移動路徑可以說是具有日本特色的,因為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規定,日本的大學有兩種接收自費留學生的方式。第一種是在國外選拔后直接入學;第二種是赴日后先在日語教育機構學習,然后再考取大學或者研究生院。結合筆者的調查和JASSO的調查可以發現,直接入學的占少數,絕大多數的人由于語言障礙、不熟悉日本升學制度等原因會選擇第二種途徑,會先在日語語言學校邊學習語言邊準備入學考試。日語語言學校對于中國留學生來說,是從中國到日本跨境移動和日本國內升學移動的中轉站。
(四)在日中國留學生與日本人的學習生活的空間隔離
在調查中發現,大部分中國留學生雖然在學習方面感到滿意,但是卻苦惱于無法與日本人和日本學生建立深入密切的人際關系、融入日本社會。因此,在留學前期望通過留學建立異文化人際關系、融入異文化環境的留學生常感覺到落差,也影響了他們的在日留學滿足感。
馬 (2020)曾基于對在華留學生的調查,得出 “留學生與本土學生學習生活空間隔離”的概念,[2]筆者發現這個概念同樣適用于在日中國留學生。可以說,留學生如何在異文化環境中與當地人建立人際關系、深入融入當地社會是一個難點。
(五)跨國家庭關系和跨國職業規劃
1.跨國家庭關系
許多移民不可避免要經歷跨國移動的地理分散帶來的遠距離親子關系。比如,本文中唯一的已婚對象Y,在日本留學期間與中國留學生結婚生子,之后考慮到經濟和時間成本,夫妻選擇把孩子送回中國由父母照顧。她提到自己常用微信參與育兒,但是很多時候她也會為無法陪伴在孩子身邊而感到抱歉和焦慮。由此可以發現,信息技術的發展雖在一定程度上為現代移民的遠距離親子關系帶來了一定的溝通便利,但仍然有很多局限。
2.跨國職業選擇和規劃
一部分有留日意向的人希望從事的工作是擁有海外市場特別是與中國有業務往來的跨國企業。中國留學生在考慮將來的出路時,都將Portes等人強調的跨國共同體納入了職業視野,無論是大型日企還是小規模的民族企業。比如,調查對象H畢業后在大阪一家中國人經營的房地產公司就職。也有一部分留學生選擇畢業后回國,在能夠充分發揮他們留學優勢的大城市就職。[3]
全球化的發展及國家間經濟的密切聯系,為留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和社會網絡帶來了跨境的可能性和便利性。
三、結束語
本文以12名中國留學生為對象,用SCAT方法分析了跨國移動中國留學生的移動行為,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作為移動決策主體的留學生對留學的解讀具有多樣性,既有強烈目標導向型,也有生活方式型。使留學生的國際移動成為事實上的移動,是中國國內的留學中介機構和從事跨國活動的留學經歷者以及日本語言學校等中間網絡作用的結果。在實際赴日后,與當地人的學習生活隔離使得原本期待能夠深入留學目的地、建立跨文化人際關系的留學生產生巨大落差感。
第二,關于畢業后的職業選擇和規劃,很多中國留學生畢業后的職業選擇和規劃也不一定與赴日前一致,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中國留學生在考慮未來規劃時,拓寬了自己的職業選擇范圍,努力想要發揮在中日兩國經濟、社會、文化聯系的橋梁作用,體現出跨國職業志向特征。
參考文獻:
[1] 潮龍起.移民史研究中的跨國主義理論[J].史學理論研究, 2007,63(03):52-63+160.
[2] 馬佳妮.留學中國:來華留學生就讀經驗的質性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
[3] 王輝耀,苗綠.中國留學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