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語晗

摘要: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教育部門和高校的普遍重視。高校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的是幫助大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接納自我、調節自我、規劃自我,增強人際溝通與交往能力,促進心理健康成長。面對新時期大學生出現的新特點、新問題,如果僅僅以學生本身作為問題解決對象,而不探析學生背后的家庭結構,往往治標不治本。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需掌握“家校合育”的理論基礎及操作手法,延展自身的問題解決方式,以使問題可以從根源得到合理化的解決。
關鍵詞:孔子;薩提亞;家校合育;心理治療
在大家以往的認知中,學校是專業教育機構,而家庭和社會則是非專業單位。學校是教育的主體,所以家庭教育對高校大學生來說效果不強,作用也不大。但是有些時候也并不是絕對如此,事實表明,家庭與學校雙方雖然各為主體,但是卻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有一定的互補性,所以兩者并不是完全獨立不相關的。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乃至社會各界都有責任。為了適應新要求,把 “家校合育”這一理論應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利用家庭重塑技術模式來重新塑造一個積極平等、和諧友愛的可操作可溝通的應用場景,盡可能挖掘每個人的隱藏潛能和向上能量,能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新視角和新途徑。
一、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
(一)急速的社會變革給大學生帶來心理沖擊
近年來我國經濟突飛猛進,社會轉型加劇,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傳統型社會向現代型社會的巨大的轉變影響了每個人,甚至說是深刻。[1]新的時代也對大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能力過硬,更要心理過強。而長期以來一直普遍盛行的應試教育,讓相當一部分青年學生在進入高校之前,應試能力極強,智力開發完善,但是在心理素質層面上不容樂觀,表現為迷茫的情緒、不確定的認知、不健全的人格,乃至社會溝通和人際關系都出現問題,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無法合一。
(二)大學生心理課程與教師素質不相容
針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個系統性和復雜性的課程,這對教師的應對能力是一個強有力的挑戰,需要專業的心理知識能力,并經過一定時間系統培訓。然而,真正達標且具備相應能力的教師并不多。教師不僅要對心理理論知識造詣精深,更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問題設置合理的教學目標,解決學生的現實問題,從而打造出完備的心理課程體系。教師還需要專業的心理實戰能力。解決問題決不能紙上談兵,還要根據學生情況靈活機動,因人制宜。既要善于觀察,把危機扼殺在苗頭中,又要勤于思考,把專業理論和教學模式相結合,給學生以良好的體驗。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科建設未真正落實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包括大學生心理變化與適應、自我意識與調適、人格與健全、情緒與管理、人際交往與適應、學習與調節、性心理與性教育、戀愛心理與愛的能力、生命教育及危機干預、職業生涯與規劃、網絡心理與調適。真正的心理課程應在形式上進行創新探索,開展對 “90后”“00后”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的系列研究,并把團體心理輔導、體驗活動、行為訓練等多種心理輔導形式大膽地引入課堂教學中,通過設置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調動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重要的是通過同伴間交流、互動,從他助、互助達到自助,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是現實中相應的學科設立問題并未得到解決,真正的課程發展任重道遠。
二、“家校合育”的理論基礎
(一)孔子的溝通模式
作為儒家的經典之作,《論語》穿過歲月阻隔,至今仍可引以為鑒。其中孔子所用的溝通方式,在師生之間、朋友之間乃至夫妻之間、社會的其他個體之間都是普遍適用的。
1.既真誠又尊重
真誠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是溝通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論語·子罕》中寫道:“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這是說,衣衫襤褸,身著破舊的袍子,與錦衣華服穿狐貉皮衣的人站在一起,不覺得尷尬恥辱的,應該只有仲由了。《詩經》有言:不貪求,不嫉妒,為什么說這樣不好呢?他的弟子子路聽完后,經常背誦這兩段話。孔子知道后,又教導他:“你如果只做到這樣的話,又能夠是認為做得好了嗎?”這篇記載寫的是孔子對子路的教育教導方法,先是進行夸獎,然后又進行有理有據的批評。這是他希望自己的弟子不要滿足于現有的水平,也要有高遠的人生志向,只有志存高遠方能成就事業。所以孔子才會再三提點子路。作為老師,對學生的不良表現,必須要盡快地糾正對方,這才是負責任的表現。
2.既合理又中肯
對待學生不能一味地肯定和贊揚,而是要因人制宜,指出學生的問題,并幫他積極改正。孔子在這一點就做得很好。子貢作為孔子的學生之一,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外交家。《論語》之所以能流傳至今,與子貢的貢獻是分不開的。但子貢也不是一開始就這么優秀,他有個說閑話的毛病。《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記載,子貢 “喜揚人之美,不能匿人之過”;《論語·憲問》也記有 “子貢方人”。孔子對于子貢的這個問題,就及時指出,他說:“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這句話是說:難道你端木賜就沒有其他毛病是個完人嗎?我自己就沒有時間去說別人長短。子貢聽后十分慚愧,遂每日三省吾身。在沉靜下來的時候,經常反省自己的過失,進而以是克非、以善祛惡;與人閑談的時候,不要論別人的是非短長。這種嚴于自省、寬以待人的觀念,是儒家修養的重要方法。
3.既幽默又理性
在某些時候,孔子與弟子的對話十分詼諧有趣,卻又充滿理性。孔子有一天路過武城,突然聽到了唱歌和彈琴的聲音,互相應和。于是他莞爾一笑:“殺一只雞難道要用宰牛的刀嗎?”弟子子游于是回答:“如果君子學習了道,通曉禮樂就會愛護他人;同樣百姓學習了道,通曉禮樂就能被引導和召喚。”孔子聽罷,告訴其他弟子子游的看法是對的,而自己剛剛不過是在同他玩笑而已。孔子到武城,聽到弦歌聲,便用 “割雞焉用牛刀”來跟弟子開玩笑,大約是孔子有感于當時連一般大國都沒有這般喜好禮樂的情況,在武城這個小小地方卻有如此好的禮樂教化,因此甚是有些喜出望外。這一則體現的正是孔子言語詼諧輕松,為人和藹有趣的一面。
(二)“薩提亞溝通”家庭治療模式
“薩提亞溝通”治療模式屬于家庭治療理論體系中的一種,是由美國家庭治療專家維琴尼亞·薩提亞所提出。這種模式專注于研究兩個方面,也就是家庭和個體,旨在對個人構建起一種全新的心靈體驗,之后再對個體所存在的問題進行衍生性處理。該模式通過這種全新途徑來改善和修復個體的人際關系網,并挖掘出個人責任感和溝通力,從而提升個體價值感。
1.系統觀: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模式,成為解決問題的全新突破口。系統觀認為,人始終是處在關系之中的并且沒有辦法置身事外。所以說,關系性是個體生命的重要屬性。個體的想法有時候十分豐富,善于把自己周邊的人、事、行為、角色、技能等進行串聯式聯想,相當程度上個體對生命意義的獲得取決于個人的關系網,而一旦這個格局被打破,個人的生命價值感也有可能會有缺失。[2]所以,我們可以把重心放在與學生相對親密的家庭內部成員之間的關系上,將學生個人所呈現的 “病癥”問題當作家庭系統運轉不良的一個表征,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模式及關系可成為我們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2.資源取向觀:用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心理異常行為。資源取向可以理解為健康取向,是針對我們習以為常的缺陷取向而提出。以往的缺陷取向把學生 “一些具有人際問題的行為”視為純粹的病態行為,但是這種認知方式可能會促進病態,使癥狀慢性化,甚至導致 “制造”病人的可能性。“家庭治療”模式充分尊重每個家庭成員的存在意義,認為每個家庭成員都具有使事情正向發展的能力,鼓勵成員重視自我價值。教師在輔導過程中需保持每位家庭成員的尊嚴,關心每位家庭成員的發展及潛力。該理論軟化了疾病的概念,將個體的特征化為關系序列,提示學生對現狀是有責任的,并利用積極的姿態嘗試選擇的可能性,將學生的注意力擴展至無癥狀的認知模式,給予學生更多的發展機會。
3.薩提亞 “冰山模型”技術:幫助個體認識到真實自我。在薩提亞模式中,將個體的內心狀態用冰山進行比喻,運用 “冰山模型”技術探尋學生的內心感受,通過這種模型可以順藤摸瓜找出底層邏輯和根本原因。“冰山模型”可以構成個體的相對型心理機制,人們看到的事件表象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而大部分的內心世界是潛藏在水面下外人不易察覺的部分。這個理論由淺入深對觀點、感受、期待、渴望、自我等層面進行剖析,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真實的自我。
4.形態雕塑技術:給學生一個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討好型、打岔型、指責型、超理智型及表里一致型是薩提亞模式中的五種溝通形式。形態雕塑技術即通過身體形態扮演而使受訪者通過身體形態進行直接的心理感受的技術方式。這種方式具有直觀性,受訪者可以第一時間認識到自己在溝通關系中的位置,并進行及時調整。這種方式給予學生一個全新的看待自己父母的視角。通過對童年經歷、家庭關系的重新審視,學生個體可以更好地整合自身優勢資源,轉變消極心態,以更加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目前的狀態與開展未來的生活。
三、基于“家校合育”理論展開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路徑
對于學生問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需掌握 “家庭治療”的理論基礎及操作手法,延展自身的問題解決方式,使問題可以從根源得到合理化解決。
(一)樹立“一切為了學生”教育理念,幫助學生找尋自身優勢資源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圍繞學生的實際心理問題展開,不能以“盡快解決麻煩”為目的展開。“家校合育”理論著重讓學生懂得面對問題,通過分析學生的心理資源、物質資源及關系資源,發掘資源的可用之處,開發其主動改變狀況的能力。在實際的心理輔導過程中,可利用系統的思維,用積極的口吻與方式提示學生在班級關系、家庭關系與社會關系中的位置,提示其可利用的優勢資源,同時要激勵學生進行多渠道探索,從而獲得更多選擇與可能,也更好地擁有心理自信。充分遵從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尊重學生訴求。
(二)優化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轉換固有家校溝通模式
“家校合育”理論指導下的家校合作中,高校要突出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從原生家庭中提高自我價值感,從原生家庭中找到自身優勢資源,為學生未來發展提供足夠的自信。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模式,不應僅為面對心理突發情況與危機問題的“通知”,與家長之間的聯系也不應為“點狀”散射,而應為“線性”連續。需打通大學與高中、大學與中專學校的信息渠道,掌握學生的“線性”心理狀況資料信息,對重點學生進行關注,并與家長進行一對一溝通,及時掌握學生真實心理狀況,與家長共同探討學生未來心理發展規劃。
同時,要注意工作細節,用心用情地真心關注學生發展。比如,及時與家長建立聯系關系,通過微信、QQ等線上形式,建立家長信息庫,與家長進行及時、即時的聯系,保證持續性溝通,減少因突發事件而產生的家校矛盾。在與家長的溝通過程中,要保證耐心與細心,保持相互平等的姿態,不能以命令式的或者居高臨下的口吻進行家庭關系介入與家庭情況了解,而是要以溝通、交流、問題解決者的溝通與交流姿態,找準破題口,進行巧妙介入,以使問題得到高效解決,以共商共議的方式達成教育共識。
(三)建立多元心理健康教育線上平臺,構建“互聯網+”家校互媒空間
工作實踐中,要注意拓寬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的線上空間,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高校新型家校合力育人機制建立絕非一時之功,要積極探索各種形式的溝通渠道。可以設置一些線上體驗、師生互動、沉浸式教學、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等,以此激發個體學習熱情。[3]也可以在學校的公眾平臺上,開辟家校交流專欄,讓家長有所認知,從而做出改變,讓家庭氛圍更加和諧。從高校、學生、家長三方多點發力,有效并且良性互動,實現合力育人的目的。
四、結束語
“家校合育”理論和心理治療模式是基于家校合作背景下的一種良性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并且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相吻合。在實際的學生心理工作中,應具有系統思維、正向資源思維,不斷挖掘學生的正向資源,鼓勵學生充分發現自身價值,通過自身努力扭轉現狀,進而達到自身與現實的和諧狀態。同時,讓 “家校合育”理論與心理治療模式成為改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新視角與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俞國良,王浩.文化潮流與社會轉型:影響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的重要因素及現實策略[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20,41(09):213-219.
[2] 趙娜,馬敏,辛自強.生命意義感獲取的心理機制及其影響因素[J].心理科學進展,2017,25(06):1003-1011.
[3] 胡菊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態研究的實踐邏輯與現實向度[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0(02):13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