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多



【摘要】? 目的? 探討糖尿病自我管理計劃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冠心病風險和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將2021年11月- 2023年3月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南京醫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8例作為研究對象,在組間基線特征均衡可比的原則上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4例。觀察組患者實施糖尿病自我管理干預,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結果? 自我管理干預前,兩組患者HbA1c水平、冠心病風險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自我管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HbA1c水平明顯降低,而對照組略有升高,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自我管理干預后,兩組患者冠心病風險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均有改善,但觀察組患者冠心病風險小于對照組,生活質量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糖尿病自我管理干預對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代謝,提高生活質量,降低冠心病風險具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 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血糖控制;生活質量;冠心病風險
中圖分類號? R587.1?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1-0223(2023)23--04
2型糖尿病(T2DM)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在全球范圍內呈現出迅速增長的趨勢[1]。T2DM對個體健康的影響以及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負擔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持續高血糖會對多個器官產生損害,并且是心血管疾病及腎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糖尿病的急慢性并發癥(冠心病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3]。自我管理被廣泛認為是維持和改善患者行為和健康狀況的重要方法[4]。自我管理是指在醫療專業人員的指導下,患者主動參與和管理自身疾病,通過調整生活方式、藥物治療以及監測血糖水平等手段,實現對T2DM的有效控制[5]。自我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使患者成為疾病的主導者,激發其自我效能和責任感,提高血糖控制的積極性。本研究將自我管理應用于T2DM患者,觀察對患者血糖控制、冠心病風險和生活質量的影響,為臨床改善T2DM患者的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減輕社會經濟負擔篩選有效的干預方法。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2021年11月- 2023年3月,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南京醫院收治的 T2DM患者88例為研究對象,按照組間基線特征均衡可比的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4例。納入標準:年齡≥18歲;被診斷患有T2DM至少6個月;病情穩定,無嚴重并發癥。排除標準:無法參與干預者,使用胰島素治療的患者。
1.2? 自我管理干預方法
對照組患者予以標準糖尿病管理,包括常規的醫療指導和建議。觀察組患者予以基于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理論的糖尿病自我管理干預,干預6個月。首先組建由2名糖尿病醫生、2名護士和2名研究助理組成的自我管理干預小組,成員均具有醫學背景和豐富的糖尿病管理經驗,并接受干預方法的培訓,以確保他們對干預程序的理解和操作一致性。干預內容分為以下兩個部分。
(1)小組糖尿病教育會議(120 min)和4個小組討論(90 min/組):教育內容涵蓋了飲食計劃、適當的體育鍛煉、足部護理、正確使用藥物、監測體征和癥狀的并發癥、減輕壓力的冥想技巧。在小組討論中,患者可以分享彼此的經驗和挑戰,并從醫療專業人員和其他患者那里獲得支持和建議。
(2)電話隨訪(45 min):在電話隨訪中,研究人員通過個性化的指導和支持,幫助患者解決遇到的問題,并進一步加強患者對糖尿病管理的理解和能力。研究人員為觀察組患者提供教育手冊《與糖尿病共同生活》,以便患者在干預階段內參考和學習。
1.3? 觀察指標
(1)HbA1c:在基線和干預結束時,通過實驗室測試獲得HbA1c的結果。HbA1c由實驗室技術人員采集,并在同一實驗室進行分析。
(2)冠心病風險:使用Framingham心臟研究冠心病風險概況估計患者的冠心病風險[6]。該風險狀況基于年齡、收縮壓、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吸煙狀況和糖尿病診斷等危險因素進行計算。
(3)生活質量:通過SF-36中文版生活質量[7]調查評估患者在基線和干預后6個月的生活質量。該量表包括36個條目,得分范圍為0~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水平越高。
1.4? 數據分析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連續變量符合正態分布,采用“±s”表示,組間均數比較使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HbA1c比較
自我管理干預前,兩組患者HbA1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HbA1c水平明顯降低,但對照組略有升高,組間比較觀察組患者HbA1c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冠心病風險比較
自我管理干預前,兩組患者冠心病風險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冠心病風險評分均降低,但觀察組冠心病風險評分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自我管理干預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均上高,但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自我管理計劃是一種綜合性的干預策略,有助于幫助2型糖尿病患者主動參與和管理自己的疾病,以實現有效的血糖控制,改善健康結果,提高生活質量[8]。
本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設定現實目標、行動控制、進展監測和目標調整,提高了參與者的自我效能。利用小組討論推動行動計劃的制定和技能的掌握。參與者接受了自我管理技能和糖尿病實踐行動的培訓。通過這些方法,參與者成功地提高了對自我管理的信心。
本研究結果顯示,自我管理技能的提高可能是促進更好血糖控制的重要因素,與其他研究結果一致[9],表明提高自我效能可以降低糖基化血紅蛋白水平,并改善糖尿病管理。自我管理使患者獲得全面的糖尿病知識,掌握血糖監測和調整飲食、藥物、運動的方法。計劃提供針對性的飲食和運動指導,幫助患者制定合理的計劃。此外,學習正確使用和管理藥物,并關注心理健康,通過積極的支持和策略,患者得以更好地管理血糖[10]。
本研究通過應用糖尿病自我管理計劃降低了冠心病風險,即使在基線血糖控制不佳的觀察組參與者中,完成該計劃后,冠心病風險仍進一步降低,這與其他研究結果不一致[11],這些研究發現結構化的自我監測和干預措施對降低總膽固醇水平和BMI并無明顯效果。本研究的干預措施則針對血糖控制、血壓控制和血脂控制目標,并通過小組討論和電話隨訪強化支持,取得了冠心病危險因素的積極改善。原因在于該計劃強調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飲食、適度運動、戒煙等。
通過小組教育和討論以及電話回訪,參與者增強了自我效能感和執行糖尿病自我管理行為的能力。這也是生活質量得到改善的原因,與其他的研究結果一致[12],可能也是由于本研究的參與者對于改善生活質量更加有信心。
綜上所述,糖尿病自我管理計劃可以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降低冠心病風險,改善生活質量,在社區醫院和初級保健機構中具有推廣應用前景。
4? 參考文獻
[1] 《中國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臨床指南》編寫組. 中國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臨床指南(2022年版) [J]. 中國糖尿病雜志, 2022, 30(1): 2-51.
[2] 張秀燕, 范瑞杰, 于春華. 循證護理對老年2型糖尿病并發癥及生活質量影響的效果 [J]. 糖尿病新世界, 2021, 24(16): 14-18.
[3] 余良夢, 楊巧芳, 辛菊花, 等. 冠心病患者健康促進行為的研究進展 [J]. 職業與健康, 2023, 39(1): 131-135.
[4] Fu D, FuH, Mcgowan P, et al. Implementation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chronic disease self-management programme in Shanghai, Chi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Bull World Health Organ, 2003, 81(3): 174-182.
[5] 陳蕾, 郝春艷. 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響評價 [J]. 糖尿病新世界, 2015,18(12):247-248.
[6] Anderson KM, Wilson PW, Odell PM, et al. An updated coronary risk profile. A statement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J]. Circulation, 1991, 83(1): 356-62.
[7] 李魯, 王紅妹, 沈毅. SF-36健康調查量表中文版的研制及其性能測試 [J]. 中華預防醫學雜志, 2002, 36(2): 38-42.
[8] 胡佳琪. 糖尿病自我管理TPB預測量表的構建與信效度檢驗 [D]. 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2022.
[9] 羅秋紅, 佘秋民, 歐陽盛. 自我管理日記對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的影響 [J]. 中國城鄉企業衛生, 2019, 34(11): 2.
[10] 王洪艷. 自我管理模式護理對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BMI指數的影響 [J].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20,31 (4): 665-666.
[11] 韓高雷, 代旭亮. 血糖控制方式及糖脂代謝水平對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PCI預后的影響 [J]. 中國衛生工程學, 2020, 19(3): 451-453.
[12] 侯聰玲, 劉小楠, 段小凱. 基于循證的自我管理干預對老年高血壓性腦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心理彈性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21, 24(5): 436-441.
[2023-07-09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