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滿芳 江小運 姜婷 李斌



作者簡介:殷滿芳,女,本科,主管護師。
【摘要】? 目的? ? 探究品管圈活動對重癥監護室(ICU)護理床旁交接班效率及缺陷率的影響。方法? ? 回顧性分析選擇2018年10月—2019年4月在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實施QCC活動前后的100名ICU護士,將2018年10月—2019年1月實施QCC活動前的50名ICU護士設為對照組,2019年
2月—2019年4月實施QCC活動后的50名ICU護士設為觀察組。比較2組交接班情況、圈員素質及患者滿意度。結果? ? 觀察組遺漏次數、核查遺漏次數及重復次數分別為5.00%、5.50%、4.00%,低于對照組的15.50%、17.00%、16.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2組圈員素質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專業知識、護理品質、QCC掌握情況、人際關系、腦力開發及團隊精神評分為(8.69±0.40)分、(8.86±0.30)分、(9.73±0.68)分、(7.83±0.57)分、(8.89±0.32)分,均高于對照組的(5.33±0.78)分、(6.52±0.53)分、(8.72±
0.41)分、(5.25±0.56)分、(6.53±0.69)分,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8.00%,高于對照組的87.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 品管圈活動能夠提高ICU交接班質量,降低缺陷率,提高圈員綜合素質及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重癥監護室; 品管圈活動; 交接班情況; 圈員素質; 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472.3?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721(2023)30-0106-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30.035
重癥監護室(ICU)患者具有病情危急,病情發展速度快等特點,對床邊交接工作有著較高的要求。床邊交接工作能夠幫助護理人員全面了解患者病情,保證護理的安全性、有效性[1]。但ICU床邊交接內容過多,易出現重復、疏漏、交接超時及交接不到位等情況,對護理質量造成嚴重影響[2]。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s,QCC)活動是由相同工作性質、內容的工作人員自發組成小組,遵循自我啟發、相互啟發的原則,以全員參與形式綜合分析質量管理品項,將活動規范化、合理化,不斷改進、完善現場管理工作[3-4]。基于此,本研究在ICU護理床邊交接班管理中實施QCC管理,以分析其對交接班效率及缺陷率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 資料與方法
1.1? ? 一般資料? ? 回顧性分析2018年10月—2019年4月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實施QCC活動前后的100名ICU護士,將2018年10月—2019年1月實施QCC活動前的50名ICU護士設為對照組,2019年2月—2019年4月實施QCC活動后的50名ICU護士設為觀察組。對照組男性10名,女性40名;年齡20~35歲,平均年齡(27.25±2.14)歲;文化程度,16名大專,34名本科;工作年限1~6年,平均工作年限(3.47±1.09)年。觀察組男性14名,女性36名;年齡21~35歲,平均年齡(27.28±2.16)歲;文化程度,19名大專,31名本科;工作年限1~6年,平均工作年限(3.52±1.13)年。2組護士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 入選標準及排除標準? ? 納入標準:護士均自愿參與QCC;文化程度為大專及以上。排除標準:對QCC相關護理知識認知不清;工作年限低于1年;缺乏協作意識;溝通、交流能力較弱。
1.3? ? 方法? ? 對照組實施ICU常規交接護理模式,護理人員密切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口頭宣教,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及注意事項,進行飲食、用藥及心理等方面的指導。
觀察組實施QCC活動。(1)組建QCC小組。由
1名主管護師及6名資深護士組成,主管護師擔任組長,6名資深護士作為組員,小組成員均具備豐富臨床經驗,參與品管圈實施各環節,組長負責組織領導并監督組員工作,組員負責詳細計劃安排及具體措施的執行。(2)確定主題。組員羅列既往ICU交接班中存在的問題,針對性找出問題原因,擬定主題,并根據重要性、可行性、急迫性選出亟需解決的問題,即將“完善交接內容,降低缺陷率”作為本次活動主題,以便更好了解患者病情,明確組內各成員職責,進一步完善交接流程,防止出現遺漏情況。(3)活動計劃制定。開展活動日期為2019年2—4月,制定活動計劃表,包括選定主題、擬定活動計劃、把握現狀、要因分析、擬定對策、對策實施等,每周開會1次,小組成員共同參與計劃表的擬定及工作實施。(4)把握現狀。搜集2018年
10月—2019年1月100例ICU患者的交接資料,交班次數共計200次(實行12 h工作制度),護士長及組長隨機檢查交接班質量,收集最為真實的數據,主要反映交接遺漏15.50%,核查遺漏17.00%,重復交接16.50%。(5)要因分析。小組成員統計缺失項目,針對性分析缺失原因,包括組員相互協作力不足、交接班意識不強、交接習慣不良、缺乏交接記錄單、交接時間不足、工作馬虎、未制定交接內容標準、工作量大等,明確交接不完善原因后,列出重要遺漏項目,擬定具體改善目標。(6)擬定實施對策。根據“5W1H”原則擬定實施對策,包括what(什么)、where(在哪里)、why(為什么)、when(什么時候)、who(誰)、how(怎么做),由組內成員共同參與設計交接班表格,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手術及麻醉方式、心率、血壓、引流管及胃管、靜脈通路及手術時間等。交接時間安排,即患者出手術室15 min前,巡回護士告知ICU護士做好交接準備,填寫交接表格放置于患者床頭,護理人員按照交接計劃表逐一完成交接工作。完善ICU交接模式,即小組成員共同參與討論,針對性解決既往交接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并改進交接方式,制定病情交接單,要求護理要點清晰明了,并制作成表格放置于患者床尾;小組成員均需對交接內容有清晰認知,主管護師監督跟進交接模式的開展,評估交接質量,并針對性提出改進意見。制定培訓計劃:主管護師制定培訓計劃,引導小組成員相互交流工作經驗,加強團隊精神,每周抽查
2名組員的實踐能力,并根據所出現的問題予以針對性指導,要求組員與醫生加強溝通交流,實時了解患者病情狀況,加強護士的工作責任心,要求其做到對患者負責,遵醫囑執行相關護理工作,確定交接工作的準確性。
1.4? 觀察指標 (1)交班情況。統計2組ICU護士交接班遺漏次數、核查遺漏次數及重復次數,搜集100例ICU患者的交接資料,交班次數共計200次(實行12 h工作制度)。(2)圈員素質評分。干預前、干預后采用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自制圈員素質評分表,其Cronbachs α系數為0.854,重測效度為0.865,共包括6個維度,分別為專業知識、護理品質、人際關系、腦力開發及團隊精神,各維度評分均為1~10分,總分60分,評分越高則綜合素質越優。(3)護理滿意度。采用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評價100例患者干預后護理滿意度,其Cronbachs α系數為0.852,重測效度為0.863,包括服務態度、專業技能等方面,不滿意≤60分,部分滿意61~89分,非常滿意≥90分。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部分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5? ? 統計學方法? ? 采用SPSS 20.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 結果
2.1? ? 2組護士交班情況比較? ? 觀察組遺漏次數、核查遺漏次數及重復次數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 2組圈員素質評分比較? ? 干預前,2組圈員素質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專業知識、護理品質、QCC掌握情況、人際關系、腦力開發及團隊精神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 2組護士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 討論
ICU交接是連續性開展護理工作的前提,交接缺陷會影響患者身體健康,不利于護理質量的提升。ICU患者病情變化快,需交接內容較多,護理人員在進行交接的過程中易出現交接重復、遺漏等情況,導致缺陷率頻增,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不利于護理質量的提高[5-6]。
交接質量與護理人員綜合素質、護理質量、醫療安全及患者滿意度密切相關[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遺漏次數、核查遺漏次數及重復次數少于對照組,專業知識、護理品質、QCC掌握情況、人際關系、腦力開發及團隊精神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表明在ICU交接班中實施QCC活動對改善交班情況、提高圈員素質及護理滿意度效果顯著。ICU患者病情復雜,涉及多器官功能損傷,ICU護理人員需詳細了解疾病護理、手術相關知識,方可在交接班中有的放矢觀察患者動靜脈穿刺部位、皮膚完整性等,并以預見性眼光判斷患者可能發生的情況,從而在交接過程中加以重視。QCC活動強調圈員自愿參與,加強活動相關知識及技能的培訓,以提高圈員解決、分析問題能力為前提,使其主動參與目標制定及內容實施,逐漸提高圈員業務知識及技能,增強主動參與管理的意識,有利于增強護理人員綜合素質,從而為患者提供全面、安全、優質的護理服務[8-9]。實施標準化溝通、制定標準化交接表等措施能夠減少交接過程中重復、遺漏等情況的發生,保證交接工作連續開展,確保交接內容準確、有效,進而幫助患者及護理人員有效規避護理風險,減少護患糾紛[10]。在ICU患者中實施QCC活動能夠使護理人員快速熟悉護理流程,對患者病情的變化有較為清晰的認知,從而提高護士專業素養,提高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11-12]。QCC活動科學分析既往交接班模式中存在的缺陷,針對性調整、改善交接方式,使交接內容規范化,利于提高護理滿意度。護士長將交接內容及流程納入考核標準,強化護理人員交接意識,能夠使其對交接重點內容有著清晰認知,最大程度提升交接質量[13-14]。護理人員在進行ICU患者交接轉運的過程中,應明確各交接人員所需承擔的責任,做到專人負責,交接完成后詳細核對,可以有效避免交接疏漏及責任不清等情況,
促進護理工作延續開展[15]。QCC活動為圈員營造真實參與、愉悅的工作環境,發揮團隊精神,利于調動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發揮其自身價值,進一步提高護理質量。
綜上所述,QCC活動能夠減少ICU交接缺陷情況的發生,提高圈員綜合素質,減少醫患糾紛,提升護理質量,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石海浩,吳鳳蓮,鐘淼杰.品管圈提高重癥監護室急救生命支持類醫療設備時鐘準確率的應用[J].中國醫療設備,2019, 34(12):131-135.
[2] 李亞萍,趙永興,李呈倩,等.降低危重患者晨間床旁交接班缺陷率[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2018,25(6):95-98.
[3] 楊暢,方玉淑,袁曉華,等.品管圈活動在降低術后器械交接缺陷率中的應用研究[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6,13(13):3120-3122.
[4] 李文華,法淑春,王鳳艷,等.應用品管圈降低病房護士查對醫囑缺陷率的效果分析[J].解放軍醫藥雜志,2016,28(6):111-113.
[5] 唐素梅,包良笑,李秋紅,等.品管圈用于降低骨科護理文書書寫缺陷率的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8,34(14):1102-1104.
[6] 盧云.品管圈活動在降低小兒靜脈輸液藥物外滲中的作用及對護理滿意率的影響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8,26(2):112-115.
[7] 劉劍,王夢媛,靳怡然,等.品管圈在降低靜脈用藥集中調配中心成品輸液出門漏液率中的應用[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8,39(9):1062-1066.
[8] 陸曉瓊.品管圈活動降低腦脊液引流管護理缺陷率的作用[J].上海護理,2016,31(17):1600-1603.
[9] 吳玉芳,于作芳,張麗梅,等.重癥監護室病人護理中品管圈活動的應用[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7,28(1):19-20.
[10] 崔琛. 品管圈活動對門診就診患者就診流程認知率及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0,14(7):1208-1210.
[11] 黃慧,張立,曾玲,等.開展品管圈活動降低造口護理缺陷率的效果[J].現代醫學,2017,45(10):1505-1507.
[12] 鄭麗霞,謝輝,李雪芬,等.品管圈管理模式對重癥監護病房非計劃性拔管事件發生率的干預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8,35(9):64-67.
[13] 董杰,修青永,馬文軍,等.品管圈在門診藥房管理中的應用及對藥學服務質量的影響研究[J].河北醫藥,2020,42
(20):3173-3176.
[14] 趙芬蘭,蔣永紅.降低手術室術后患者交接漏項率的品管圈實踐[J].護理學報,2017,24(4):24-26.
[15] 王慧艷,牛靜,楊瓊.品管圈活動對ICU重癥腦卒中患者誤吸的影響研究[J].檢驗醫學與臨床,2020,17(15):2211- 2213.
(收稿日期:2023-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