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琳琳,王名
(呼倫貝爾學院,內蒙古海拉爾 021000)
2020年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回復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后”黨員的信件中講到:“在這場‘阻擊戰’斗爭中,青年人在一線英勇奮戰、不畏艱險、沖鋒在前、舍生忘死,彰顯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國人民齊心協力眾志成城。這是當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鮮活教材。我們要充分運用全球重大突發事件這個資料,以最好的準備迎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戰,積極與法治觀相融合并運用到黨風廉政建設中。
高校大學生法治觀培育與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方向是一致的,教育目標存在契合性,途徑也具有相通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法治觀培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是提高學生思想認識水平和政治覺悟強有力的武器、是黨紀國法意識培養的啟蒙手段,更是今后保持整個社會穩定的主要途徑之一。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重大突發事件中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戰勝突發事件這一特殊背景下,教育路徑以及育人重點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在此期間,高校的師生作為教育主體與客體都是直接參與者。
概括總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高等教育的始終,其非常重要的環節便是接受實踐的檢驗。高校的管理及制度建設的短板,在重大突發事件中暴露出了相關的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特殊時期的總體目標也發生了變化,那就是維護學校的安全穩定。特殊時期,高校應重點從哪幾方面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呢?一是培養大學生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使其思想穩定;二是政治堅定,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觀;三是開展正確的輿論引導與行為規范,不造謠,不傳謠,維護學校的良好形象,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黨風廉政建設中的具體作用分析
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力軍和接班人、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時期的主力軍。高校黨風廉政建設有利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通過黨風廉政建設培育大學生清正廉潔意識,增強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弘揚紅色精神文化,提高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水平。
促進校園良好的政治生態建設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建設的總體目標不再是教師及領導隊伍,而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黨風廉政建設相融合這一創新,為黨組織提供可靠的生力軍,確保了黨組織黨性純潔、堅定。
我們高校應在此關鍵時期主動出擊,從領導到教師再到學生,在抗擊疫情期間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觀念,既是中國教育事業推進這一重要工作的客觀需要,也是高校將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落地落實、堅決打贏“狙擊戰”的關鍵所在。在打贏這場戰疫的過程中,不斷涌現了很多優秀的大學生典范,高校抓住這個特殊時期的特殊案例,做到政治方向準確、立場堅定,在嚴峻的形勢下,如何實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法治觀培育相融合這一創新舉措,著重有如下四個方面:
一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情懷在高校的植入,在當下特殊時期,可充分利用結合“無我忘我 沖鋒在前”開展主題教育活動,采用線上班會、微視頻、微課堂等形式,向大學生講述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講好黨是如何為人民謀幸福,如何舍身忘死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引導大學生充分發揮專業特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為打贏“狙擊戰”、團結一心,為國家和人民保衛戰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是“誠信與法治”結合的宣傳教育。高校要采用線上微課堂、微型黨課、普法宣傳;線下討論、接力承諾等形式加大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等法律法規的宣講力度。增強防范意識,在全校師生范圍內大力宣傳因瞞報、謊報、轉發虛假信息、惡意造謠等產生嚴重后果的反面典型,詳細分析其帶來的社會危害性,提高誠信守法意識,使大學生充分認識要依法依規轉載相關信息,培育誠信自覺性,把對誠信的誰知轉化為誠信的實際行動。將法治與誠信融合培育,進而在校園形成良好的誠信文化氛圍。
三是全面加強新時代生態文明教育。高校要以重大典型事件為教材,結合歷史上發生的霍亂、鼠疫等疫情及各類災難,深刻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把生態文明教育納入育人全過程。正確教育引導大學生對大自然持有一顆敬畏之心,保護生態,從生命共同體理念出發,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之路,推動生態文明入心入腦,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四是致敬英雄,宣傳時代楷模。“祖國是人民最堅實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在中華文明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精神始終是中國發展的強大動力,這個偉大的民族從來就不缺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民族英雄。中華民族舍身忘死、前仆后繼,鑄就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高校要堅持英雄文化進校園,“致敬英雄,宣傳時代楷模”大力弘揚新時代抗疫精神,沖鋒在一線抗擊疫情“最美逆行者”的感人故事,發揮先進人物的榜樣示范作用,彰顯英雄及先進人物我將無我的精神風貌。深刻理解新時代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要把大學生英雄精神的培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引導大學生以英雄楷模為榜樣,明晰使命擔當,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注入新的青春活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高校法律教育理念主要體現在“05計劃”建立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中,改變了原有“德法”分割的教學現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法律教育融合的主要載體。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化國家,就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高校培養新時代知行合一、德法兼備的高素質人才,將兩者有機結合,教育大學生用辯證統一的思維適應時代需求,在普法講法懂法的同時,培養政治立志堅定,自覺成為國家安全與利益的維護者、踐行者。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時代新人。我國中華文化傳統教育中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教育的首要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則是“立德樹人”的重要抓手,法治觀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教學觀念應不斷提升,師資力量應繼續加強,極大地遏制兩者之間脫節的現象。大學生能否將法治觀內化于心,是社會法治化程度重要標志的衡量標尺。
我國人民在這場戰斗中展現出了中國擔當、中國精神和中國效率。全國各級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積極響應祖國的號召,在國家危難時刻,英勇奮斗,挺身而出、在這場嚴峻的“戰斗”中踐行初心使命,在這場危難的考驗中交出合格答卷,彰顯著中華民族強黨的責任與擔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法治觀教育要以此為契機,提升大學生的法治觀素養,通過科學有效的教育活動,實現內化法治意識,外化行為舉止,向社會輸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優秀法治觀和全方位能力的人才是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與法治文化建設的主要目標:
第一,在新時代、新形勢的要求下,大學生法治觀念建設的發展趨勢由以理論教育為重點轉變為理論知識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實現兩者的相互融合[3]。在此基礎上,向社會輸出“知行合一”的復合型人才。
第二,近幾年,高校發生大學生違法事件屢見不鮮,而導致許多犯罪事件發生的誘因在于大學生學習成績不佳、就業前擇業道路迷茫、感情問題糾葛等的不良人際關系,這已將局面上升至心理健康層面。突發的校園大學生攻擊行為從表面上看,大學生違法犯罪是因為法律意識淡薄,而實際上是大學生心智不成熟、成長環境導致心理健康出現問題所致[4],由于步入大學階段,父母早期的“全方位妥當”模式讓學生缺乏合理的學習和生活安排,在這樣一個小型社會的校園里,感情的糾紛、人際關系的不和諧、學習壓力、就業壓力等導致許多大學生因沖動而引發了違紀違法事件。因此,高校開辟更加多元化的渠道重視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從新生入學到畢業前就業擇業階段,跟蹤觀察跟蹤疏導,厘清大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隱患,第一時間發現并解決問題;強化輔導員隊伍心理輔導素質,引導學生排解不良情緒;完善心理健康疏導體系,更加有效地幫助大學生緩解心理壓力,形成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
第三,學校的校規校紀不僅是大學生行為準則的基準線,更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領航者,將法治觀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新的高度,需要以校規校紀為切入點,在大量多樣化的實踐活動中,強化大學生法律意識,遵守確立規矩意識,將校規校紀入腦入心入行動。
第四,在學校遵守規章制度,走向社會才能嚴肅地對待法律,加強自我教育,提升遵規守紀意識,理性自我紀律約束,學校應對徇私舞弊等行為堅決嚴肅對待,以科學健全的機制體制為支撐,為大學生提供遵紀守法的健康氛圍。
第五,加強法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以社會價值取向為導向,強調以人為本,樹立和完善法治教育觀念,強調公民必須守法。大學生學法教育轉變為大學生守法教育。而根本目標在于內化于心,外化于行[5]。借鑒現代網絡科學技術開展教學活動,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強調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借助社會、家庭、學校教育相互融合,塑造完善的法治教育條件,開展法治在實踐教學中的文化宣傳,構建法治文化氛圍,借助多元化平臺組織多樣性活動開展普法宣傳,嘗試將法治理念和法治文化建設深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進而深入每一個學生的心中。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陣地,充分運用重大突發事件中的實踐教材,堅定政治方向,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傳播社會正能量[6]。帶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確定重點專項課題,開展相關內容的社團活動、主題教育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倡導大學生正確對待、科學應對“戰疫”。要始終保持政治清醒、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努力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