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英,張蘊
(1.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福建福州 350101;2.福建技術師范學院,福建福清 350300)
“經絡與腧穴”是高職針灸推拿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在針灸推拿專業教學體系中起到連接中醫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的樞紐作用。夯實經絡腧穴的理論根基,對以后“針法灸法”課程的學習十分重要。該課程學習目標除了要求掌握經絡系統的組成、經脈的循行、病候及腧穴的定位、主治等經絡腧穴基礎理論知識,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操作,為其今后學習刺灸學、推拿學及中醫臨床各科打好基礎。
我校為醫學類高職院校,“經絡與腧穴”授課對象為針灸推拿專業大一學生,他們主要來自普高,學生普遍存在學習基礎不夠扎實、知識結構較薄弱的現象。大多數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上進心不足、自控力較差、缺乏學習熱情、自主學習能力較弱等,習慣被教師與輔導員督促學習。同時,他們還存在人體解剖學知識掌握不夠扎實,但他們對針灸技術有著較濃厚的學習興趣,對針灸治療充滿期待,容易接受新知識,容易接受信息化教學方式及數字化教學平臺。這一學情給“經絡與腧穴”教學帶來極大挑戰,需要針對性地調整教學模式,以提高教學成效。
中醫經絡腧穴解剖教學平臺是將中醫經絡腧穴與3D虛擬現實技術相結合,包含了人體解剖數據與中醫理論數據,具有多點觸控功能、搭載三維虛擬人體模型,通過三維虛擬人體模型的演示給予師生以交互式、實踐式的教學體驗。該平臺系統可滿足教師課堂示教、課中小組討論、課后自學、客觀化考核等教學、實訓、考試需求。
同時,中醫經絡腧穴解剖教學平臺虛擬人體由4000種以上的解剖結構及經絡腧穴組成,可實現翻轉、拆分、顯隱等功能,并包含經絡循行、腧穴定位、分部取穴、經穴解剖等多種教學功能,符合“經絡與腧穴”教學需求。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該教學平臺增加了教學過程中的趣味性、教學互動性,以及對腧穴解剖的畫面感、空間結構感,加強了學生的實踐技能操作能力。
“經絡與腧穴”傳統教學模式主要采用PPT投影機、人體經絡腧穴模型、掛圖等教學工具,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學生對穴位定位與解剖認知的教學效果,但因無法形象立體地展現穴位的解剖結構,學生的空間和思維理解都有疑惑難點,他們經常存在會背穴位理論但定位錯誤,或會穴位定位但不懂穴位理論描述的情況。因此,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方法,以減輕學生理解教學內容的困難,改善因理論贅述或抽象理解難度大而引起的單調乏味、教學效果不佳等問題[1]。
自2001年以“中國數字化虛擬人體科技問題”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召開后,中國數字化虛擬人體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其中包含了穴位三維人體數據集,為我國經絡腧穴學的教學、研究提供了形象真實的數字化模型[2]。上海中醫藥大學利用VOXEL-MAN三維虛擬人體可視操作平臺所提供的數據對人體經絡腧穴進行了三維重建,開發出能反映經絡腧穴解剖結構的三維影像瀏覽器[3],接著福州大學也開發了一款人體經絡腧穴三維可視化系統[4],為經絡腧穴解剖學提供了一種理想直觀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我國醫學院校中開展虛擬人體解剖平臺教學較遲,但因其豐富的實驗教學內容、生動有趣的師生互動、減少實驗成本、增加實驗安全性而得到院校的推廣,具有強大的應用前景[5]。廣州中醫藥大學將虛擬針灸教學系統應用于“針灸學”操作教學課程中,提高了觀察組學生學習成績、自主學習能力及課程滿意度[6]。湘南學院將Visible Body虛擬解剖平臺與“經絡與腧穴”融合開展交互式實踐教學,不僅提高了常用穴位的定位操作評分,非常用穴及危險穴位的操作評分也有所提高[7]。而中醫經絡腧穴解剖教學平臺引入課堂,正能滿足師生交互式學習、研究性學習、理論-實踐一體式學習的要求[8]。
“經絡與腧穴”重在對穴位定位的掌握,對穴位針刺深度、角度的研判以及臨床的具體運用。傳統教學主要為口口相傳、PPT演示、掛圖展現、人體自身示范等,穴位下的具體組織結構在課堂傳授的并不多,只有個別特殊穴位才會細講,這種理論講授模式容易使學生出現課堂教學可有可無,課后自己也能看得懂的心理。學生的課堂學習參與性和主動性明顯被壓制,學習興趣不高,他們未入臨床,還不深入知曉穴位治療的重要意義。
相比較而言,引入中醫經絡腧穴解剖平臺,能充分利用平臺的多點觸控功能、搭載三維虛擬人體模型,通過三維虛擬人體模型的演示給予師生以交互式、實踐式的教學體驗,以期相較傳統教學模式增加教學過程中的趣味性、教學互動性,以及對腧穴解剖的畫面感、空間結構感,理論課堂知識吸收率提高了。通過畫面感的呈現,學生求知欲增強了,他們好奇豐富多彩的人體解剖,彌補單純講穴位或是單純講解剖組織的枯燥,這正吻合了他們喜歡接受信息化教學方式及數字化教學平臺的特點。通過中醫經絡腧穴解剖平臺,我們優化了“經絡與腧穴”前期的教學模式,具體表現為:1.分解細化章節知識點,更加明確學習重難點,并以思維導圖形式展現,如總論部分側重思維導圖式記憶,經絡腧穴總論部分側重中醫經絡腧穴解剖平臺,用以展示經脈的循行路線,經脈上的穴位、穴位的位置、深層結構等,并利用平臺考核學生循經劃線、理論知識搶答等,這一過程均可在平臺實現并完成。2.融入中醫經絡腧穴解剖平臺,教學方式更多元化,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植入,除采用常規PPT文字播放外,融入gif動圖、3D body穴位定位、學生穴位定位視頻糾正等,并結合課堂學生吸收等具體情況,采用PBL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翻轉課堂等,讓課堂真正活起來,增加課堂的新穎性,實現課堂趣味性,學生學習有期盼。比如,在講授足太陽膀胱經的至陰穴時,教師可采用情景教學法,產婦難產,演示至陰穴定位操作,讓學生會定位的同時掌握穴位的功用及主治;談到復溜穴時,教師可采用小組討論的方法回憶治療汗證的有效配對穴,并采用小組積分原則方式獎勵,最后納入綜合總評。3.“經絡與腧穴”穴位的掌握是重點,理解是關鍵。教師可利用中醫經絡腧穴解剖平臺開展理論知識競賽,督促學生學習,讓學生獲得學習成就感,“我掌握穴位定位了,我懂得如何操作了,這樣操作很安全,因為穴位下沒有重要的臟腑組織,小腹部針刺要囑患者排空膀胱……”
傳統實訓教學模式常以教師講授演示為主,學生自主練習,教師巡回指導,這種模式存在部分學生偷懶不練習,部分學生操作過程中教師指導無暇顧及,導致師生時間利用度不完全不充分,效果不顯現等情況,常表現為:1.學生解剖結構不認識,穴位大致定位,如骨性標志、韌帶、肌腱等認識不清。2.教師時間有限,學生操作巡回指導不全,個別學生不能按照要求完成實訓任務。引入中醫經絡腧穴解剖平臺,學生主觀能動性提高,能實現可視化立體化指導實訓操作,糾錯及時有效,學生印象深刻,加上教師巡回指導,實訓成效顯著。具體表現為:中醫經絡腧穴解剖平臺具有操作畫面感、三維立體化、結構組織分層化等特點,可供畫經點穴反復操作練習。在課堂講授及實體點穴基礎上,教師增加虛擬仿真實驗的數字化資源,使學生在掌握腧穴體表定位的基礎上,了解穴位下解剖結構,而腧穴主治和穴位多層次的解剖結構相關,使學生在學習穴位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進針應有的深度、角度,為針灸實踐能力的提升,為中醫教學效能的提高提供技術保障,更好地實現有效課堂,真正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9]。
中醫經絡腧穴解剖平臺系統內置經絡循行描畫、分部取穴、穴位解剖等內容,提供多種體位選擇,三維立體可旋轉并能顯示全部骨性標志,同時提供多種輔助取穴工具,方便學生進行自我測評,能提高學生學習的針對性。定時開放實訓室,有效利用中醫經絡腧穴解剖平臺幫助學生扎實經脈循行、穴位定位等技能操作,強化人體解剖的理論識記,有效提高了學生課余時間利用率。同時,針灸推拿專業為國控專業,學生畢業后一年可參加中醫執業助理醫師考試,實訓室開放參考中醫執業助理醫師實踐考核大綱制定針推執業助理醫師實踐考核模塊,包括腧穴定位內容,讓學生早實踐,多實踐,反復實踐,進一步提高實踐操作能力[10]。在實訓練習過程中,教師結合臨床實際,為學生模擬臨床場景,以中醫經絡腧穴解剖平臺為基礎,在三維虛擬人體模型上操作循經取穴,辨證論治用穴,讓學生參與臨床診療,感知經絡腧穴的臨床運用,學以致用,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及思考探索的能力,彌補了當前二維教學模式的很多不足,尤其是在學習特殊部位、有危險性腧穴的針刺操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11]。學生技能提升,專業自信更加堅定,這就為培養應用型、實用型人才打下了基礎。
教育信息化步伐的推進,讓圖文切入更加形象的虛擬教學設備更加完善,對課堂教學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經絡與腧穴”課程的教學模式也會越來越豐富多彩。我們要借助先進教學設備平臺,嚴把考核關,推進學生的社會服務體系,更加明確專業建設目標,將課程思政落地于社會服務,實現三全育人,專注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使其與職業素養互融互通。
“經絡與腧穴”作為針灸臨床的基礎課程,回歸驗證于臨床是重點。而臨床中的針刺不良反應與風險,更多與解剖結構有著密切聯系,針刺、手法的臨床療效也與解剖結構相關。然而,穴位的操作方法講解基本未深入解剖知識,除一些危險穴位有具體詳細描述操作的體位、針刺深度、角度等[12]。中醫經絡腧穴解剖平臺為學生解決了人體解剖問題,可實現臟腑組織的放大、縮小、翻轉、平移、切割、剝離、選取等指令。同時,平臺系統支持教師編寫針對性試題,如解剖、取穴、經絡描繪,提供智能化考核考試回放和錯題解析。在強化考核的基礎上,我們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社會服務,如社區義診、科普宣講、暑期三下鄉等社會服務活動,讓學生親臨臨床應用,切實感知理論的實用性,臨床的可操作性,療效的顯著性及生命至上的價值觀等,實現“理論-實踐-理論-實踐”的教學模式,落實理論為臨床服務,臨床需理論支撐的原則。
經絡腧穴因其學科本身的特點,需要借助現代解剖學明確穴位定位、穴位所在的皮下組織結構及允許進針的深度等內容。在傳統教學過程中,該課教學主要靠教師陳述、描繪尋找穴位,操作時全憑指下感覺體會所處解剖結構,文字描述過于抽象化而難以理解。而中醫經絡腧穴解剖平臺能夠將抽象的經絡、腧穴通過三維圖像技術具象地將其穴位解剖結構展現出來,幫助學生加強理解。同時,該平臺通過豐富的實踐操作模塊、多學科關聯的知識網絡,提高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增強學生對腧穴解剖要點的記憶,并留下更為直觀的印象,提升記憶的效力。然而,它缺乏真人身上循經取穴操作的真實感,不能完全替代傳統的教學模式。只有利用好兩種教學資源,將知識聯系性、技能實操性、臨床實用性、學習趣味性等相結合,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踐行醫者仁心的博愛品質,將人才培養方案坐穩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