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穎 洪俊杰 錢海琴
(浙江外國語學院,浙江杭州 310000)
“中國剪紙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于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一種民間藝術。”[1]本項目旨在通過實踐研究,從深度、厚度、廣度、銳度多方面探討剪紙文化的多元存在方式,傳承并創新剪紙,從而推動非遺剪紙專業化、特色化、個性化、品牌化發展。
2021年5月25日,文化和旅游部發布《“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2]的工作方針,明確指出“廣泛開展社會實踐和研學活動,建設一批國家非遺傳承教育實踐基地”。[2]而早在2009年,中國剪紙便入選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非遺剪紙的保護、傳承、創新、弘揚是符合國家需要的。
“過去,在很多年輕人眼中,非遺的歷史性對應的是‘過時’,文化性對應的是‘土氣’。”[3]近年來,非遺文創產品越來越受歡迎,這從側面反映了人們的審美意識隨著社會發展而改變。將剪紙與生活用品“夢幻聯動”,形成面向傳統的審美趨勢,能使人們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當今文化生態環境下,學校是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理想的場所。作為青年學子,團隊成員有義務有責任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手段使傳統文化煥發新生。項目以非遺剪紙為例,將剪紙及其所蘊的中華傳統文化精髓,運用到現代的生活中。保護、傳承剪紙需要創新,而傳統剪紙的局限是多方面的,項目側重創新材料的設計運用方面研究。
隨著科技的進步,二代新型熱轉印材料有著更加輕薄、便于剪裁、制作簡單的優點。項目在保留傳統剪紙的技法特點和藝術特征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研究,運用現代的審美理念,將傳統剪紙與二代新型熱轉印材料相結合,以布藝為載體,設計生活中的日用產品。在基于數字媒體的個性化定制中,消費者必然關注產品的獨一無二和不可復制,良好的市場前景也反證出傳統文化創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項目通過課程、研學活動進行線上線下的傳播,探尋一條對剪紙藝術傳承、保護、創新的新路,從而使傳統剪紙煥發出新的生機。
如此產生的剪紙衍生品又使得剪紙元素更貼近于人們的生活,讓人們對于剪紙有一個新的認識。開展課程、研學活動則是檢驗創新成果的良好方式,將研學活動與先進的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以當今的時代審美為標準,讓非遺文化走進校園、走進社會,以其深厚傳統文化滋養青年一代,亦推動其在與全社會各年齡段人群的交融中煥發出新的生機。
1.項目的目標定位
本項目的目標是新材料下的剪紙衍生品創新性開發與設計。葉文運老師對熱轉印材料的革新,為本項目提供了研究的材料。團隊在保留傳統剪紙技法的基礎上,將剪紙與新型熱轉印紙結合進行藝術設計創作,依據現代審美理念,設計剪紙圖案與生活用品結合的新型產品,達到傳承性、創新性、時代性與剪紙衍生品融為一體。
2.前期準備
(1)材料整理
團隊也積極查閱相關文獻資料,進行大眾調研(包括工廠實地考察等),并且結合指導老師的意見對當今時代的審美進行了解。成員間分工協作,整理分析材料的可靠性與時效性,整合前期的相關文獻資料和調研成果。在指導老師的意見指導下,成員間交流討論,聯系社會的發展現狀,從獨特新穎的角度探研剪紙衍生品更多的可能。
(2)活動策劃
團隊成員經過幾次會議確定研學活動的主題(端午節香囊活動、帶你一起“非遺”系列活動)以及活動內容、時間、地點等等,并撰寫策劃案,以便進行接下來的活動安排。成員之間分工明確,合作默契,分別負責設計活動海報(圖1),準備活動工具、材料,設計剪紙紋樣……在校外活動舉辦前,團隊負責人與指導老師赴活動場地進行實地考察并與餐飲店進一步溝通。
1.設計樣品
團隊成員通過運用現代的審美理念,對于傳統單一的剪紙產品進行創新性研發,融合傳統或新潮的圖案元素,將傳統剪紙與新型熱轉印材料相結合(圖2),設計生活中的日用品(圖3)。

圖3 剪紙衍生品(茶墊)
例如剪紙衍生品——“回家”絲巾(圖4),一圈圈回環的圖案形似“回”字,紅色的腳印紋樣表現了“回家”之意。并以順時針的順序由外到內設計了寓意萬事如意、富貴吉祥的四時之景:春季,牡丹花和鳳凰;夏季,蓮花和竹葉;秋季,壽桃和石榴、蝴蝶;冬季,錦鯉和懸掛著錢幣的如意,以及綬帶鳥和“豕”字的下半部分組成的“家”。

圖4 “回家”絲巾
2.開展活動
(1)線下研學活動
端午節時,團隊先后在浙江外國語學院和肖四女連鎖店舉辦香囊制作活動。制作香囊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團隊將其與剪紙相結合,在校內活動中選用了與端午節有關的剪紙紋樣。活動參與者在剪紙時既可以選擇傳統紋樣,也可以進行個性化剪紙創作,完成剪紙作品后,由團隊成員將剪紙轉印至香囊上。
而“帶你一起‘非’遺”系列活動(圖5)不同于校內面向固定群體,這一活動與餐飲企業合作,面向社會中各個年齡段的消費者,所以團隊在設計圖案時,按照老、中、少三個年齡段分別設計了剪紙紋樣,并結合指導老師的建議確定了最終的剪紙紋樣。

圖5 “帶你一起‘非’遺”系列活動現場
夏至時分,團隊舉辦了手工杯墊制作活動,選擇了扶郎花、向日葵等花卉剪紙紋樣(圖6)。

圖6 杯墊樣品
一系列的研學活動熱烈開展,客流量達上百人,人們樂于接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剪紙的樂趣。活動使人們既接觸到了新型熱轉印材料,也深入了解了剪紙。而將非遺剪紙與非遺美食樂山翹腳牛肉、非遺二十四節氣“三非”聯動進行宣傳,也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繼承、創新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人們的碰撞,使得剪紙在新時代的審美中前進,有利于團隊研發出更多受歡迎、受喜愛的剪紙衍生品。
(2)線上公益課堂
團隊成員借助線上自媒體平臺——錢海琴剪紙藝術工作室,開展線上剪紙公益課堂,提供剪紙教學,以剪紙滋養生活,將剪紙傳遍萬家,目前已更新至第十一課。在線上公益課堂的第一課剪雪花中,團隊成員王哲便教授了雪花的剪制過程,課堂被閱讀1 953次,受到一致好評。
團隊對系列研學活動進行總結,根據產品的關注度及反饋改進衍生品,決定接下來的系列衍生品的大體方向。并對活動中的不足之處進行預案,為以后的活動做好備份。團隊成員也會與活動合作方保持聯系,繼續傳遞項目的初心。
團隊在“帶你一起‘非’遺”系列研學活動中,將非遺剪紙與非遺美食樂山翹腳牛肉、非遺二十四節氣“三非”聯動進行宣傳,客流量達上百人。并且在自媒體平臺發布剪紙課堂11節,相關推文9篇,收獲閱讀量10 243。活動的熱烈開展反映了人們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共鳴和根植于人們心中的文化認同感。
團隊同杭州肖四女翹腳牛肉連鎖店及芳菲四季公司進行線下合作,由芳菲四季公司提供布料,肖四女提供活動場地及客源,團隊提供剪紙紋樣及活動指導人員。通過線下研學體驗活動以及線上線下雙平臺售賣衍生品及材料包,項目實現營收63 195元。
經過多次的線下活動,團隊已經積累了不少設計經驗,可以很好地將中華傳統節日元素、非遺元素與剪紙技法和現代科技力量相結合,也設計了具有現代感、設計感的剪紙衍生品,如絲巾、包袋、茶墊等,達到了項目目標。
在項目中,團隊成員搜集并整理了非遺剪紙的相關資料,探尋非遺剪紙保護、傳承、創新、弘揚的途徑,提高了文化知識水平和綜合素養。
在項目開展的過程中,團隊成員進一步接觸了新型熱轉印技術。運用公眾號宣傳非遺剪紙也使成員對自媒體的操作更為熟練,對宣傳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團隊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依托,在保留傳統剪紙的技法特點和藝術特征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研究,運用現代的審美理念,將傳統剪紙與新型熱轉印材料相結合,設計生活中的日用產品,并通過課程、研學活動進行線上線下的傳播。不僅宣傳了剪紙這一傳統技藝,而且將剪紙與現代科技相結合,使得剪紙在新時代的審美中前進,最終達到剪紙藝術的保護、傳承、創新、弘揚這一目標。項目也成功獲得了浙江省新苗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