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威
摘要:近年來,搏擊運動在我國的受歡迎程度不斷提高,而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中的損傷問題也引起了社會的關注。搏擊是一項較為激烈的身體對抗運動,因此,有效預防搏擊運動損傷,提高運動安全性十分必要。文章對搏擊運動的安全風險進行了分析,著重討論了預防損傷的方法,井在最后給出了出現損傷時可以采取的應急措施,旨在提高搏擊運動員的運動表現,并為教練等相關從業人員提供幫助。
關鍵詞:搏擊運動;常見損傷;預防;現場處置
搏擊是一項高強度的運動。運動員在比賽中常常會遭受一些損傷,如頭部創傷、面部損傷、腰背部損傷等。為了預防這些損傷的發生,運動員應該在進行訓練前做好充分準備,并且在比賽中使用適當的保護裝備。在現場處置方面,當運動員受傷時,應該立即停止比賽,并進行必要的處理,如止血、包扎等。運動員如果傷勢比較嚴重,應該立即送往醫院進行進一步的治療。此外,對于搏擊運動員來說,保持良好的體能和技術水平也是預防損傷的關鍵。運動員應該保持合理的飲食和睡眠,避免過度疲勞,同時在比賽中也要注意避免過度使用強對抗技術,以免造成自身損傷。總之,預防和現場處置搏擊運動損傷需要綜合考慮運動員的身體狀況、技術水平和比賽規則等因素。只有在全面做好預防和處置工作的情況下,才能讓搏擊運動更加安全、健康地進行。
1搏擊運動的安全性分析
1.1搏擊運動的風險
外傷風險:搏擊運動中的打擊、踢擊、肘擊和膝擊等技巧會造成運動員頭部、面部、胸部、腹部、下肢等部位的外傷,包括皮下組織出血、皮膚撕裂傷等。
中樞神經系統風險:搏擊運動中的頭部受傷和頸部扭傷等可能導致腦震蕩等中樞神經系統損傷。
心血管系統風險:搏擊運動中的高強度和短時限的動作會導致心血管系統負荷加重,如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心肌供氧不足等。
1.2搏擊運動中的安全裝備和設施
為了確保搏擊運動的安全性,國際和國內都有相應的安全規范和標準。搏擊運動中的技術規范包括擊打和踢擊的姿勢、力度和頻率等,以及防守和反擊的技巧和策略。運動員應按照技術規范進行訓練,并遵守比賽規則和裁判的判決。在搏擊運動中,常見的安全裝備包括以下幾種。
護具:包括頭盔、護腿、護肘、護齒、胸甲等,用于保護身體各部位免受外傷的風險。例如,頭盔能夠保護頭部、面部和頸部,以減輕頭部受到的沖擊力;護腿和護肘能夠保護下肢和上肢,以減輕踢擊和拳擊的沖擊力;護齒能夠保護牙齒,以減少口腔損傷的風險;胸甲能夠保護胸部和肋骨,以減少胸部外傷的風險。
拳套:用于保護手部和手腕,降低運動員在拳擊和散打中手部受傷的風險。拳套的填充材料能夠為各種擊打提供力的緩沖,減少手部挫傷和骨折的風險。
場館設施:比賽場地的大小應至少保證每個運動員都有足夠的運動空間;地板材質應具有一定的彈性和緩沖性,以降低跌倒和外傷的風險;場館內時刻需要保持照明和通風。
此外,參與搏擊運動的運動員應接受健康評估和體檢,以確定身體狀況是否適合參與搏擊運動。如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癲癇等疾病或者存在傷口未愈合等情況,應暫時停止參與搏擊運動。
1.3搏擊運動中的安全教育
在搏擊運動中,安全教育是確保運動員安全的重要環節。運動員應了解搏擊運動的特點和風險,并通過正確的訓練和準備來預防和減少運動中的損傷。同時,運動員應具備基本的急救知識,樹立高尚的體育道德,遵守比賽規則和安全標準。教練和裁判應加強安全意識教育,讓運動員了解如何避免和處理緊急事故。運動員應增強安全意識,評估自身健康狀況和風險承受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和強度,并有意識地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只有在安全的環境下進行搏擊運動,才能更好地享受該運動帶來的樂趣和健康的益處。
2搏擊運動損傷的預防措施
2.1搏擊運動前的準備活動和熱身
搏擊運動前的準備活動和熱身是預防運動損傷的重要措施之一。運動員可以通過一些具體的活動項目來進行運動前的準備和熱身,這些活動項目包括跑步、跳繩、伸展運動和模擬搏擊動作等。熱身活動可以提高心率和血液循環,增強下肢肌肉力量和耐力,提升身體的協調性和平衡能力。此外,這些活動還可以預防運動員的肌肉拉傷、關節扭傷,并提高其技術水平和反應速度,以減少比賽中的失誤和受傷風險。在進行準備活動和熱身時,運動員應根據自身情況和運動要求,選擇適當的活動項目和時長。熱身活動的時間應該根據運動強度和氣候環境適當調整,一般應持續10-15分鐘。
2.2搏擊運動中的技術訓練和姿勢規范
搏擊運動中常見的運動損傷包括皮外傷、腦震蕩、頸部扭傷、手腕扭傷和足踝扭傷等。為了預防這些損傷,運動員可以采取一系列預防措施。首先,運動員應選擇合適的防護裝備,如頭盔、拳套、護胸、護齒等,這些裝備可以有效地保護頭部、手部、胸部和口腔,以降低受傷的風險。其次,運動員應接受專業的技術訓練,掌握正確的技術動作和姿勢規范,并循序漸進地提高難度和強度,同時也應注意技術細節和防護措施。最后,運動員應注意姿勢規范,保持身體平衡和穩定,避免偏重一側或傾斜,同時應注意腳步和手臂的位置和動作。運動員應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強度和時長,避免過度疲勞和不適當的比賽強度,同時應加強身體鍛煉,增強肌肉力量和耐力,以減少身體受傷的風險。
2.3搏擊運動中的飲食和營養保健
運動員應在飲食中合理補充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以獲取足夠的能量和維持肌肉組織的健康。同時,飲水也十分重要。運動員需要在訓練和比賽前、中、后喝足夠的水,以保持身體水分平衡。運動員應避免過多的高脂、高糖食物,特別是在運動前和比賽前,這些食物會增加運動員身體的脂肪和糖分攝人,導致其身體疲勞和運動損傷風險的增加。此外,運動員還應適當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以提高身體免疫力,預防運動損傷。
2.4醫護人員的重要作用
醫護人員要評估運動員的健康狀況,排除高風險因素;檢查各項生理指數和骨骼、肌肉系統等情況,確認運動員沒有危險和隱患;制定合理的訓練方案,避免運動員超負荷訓練,制訂科學合理的體能、協調力量和力量訓練計劃,提供足夠的保護措施,如專門的頭盔、護腿、手套等用具,有效減小受傷概率;在搏擊比賽中應及時處置輕微挫傷和出血現象,防止傷口擴大,影響運動員的健康。
3現場處置搏擊運動損傷的應急措施
3.1搏擊運動場館的急救設施和人員配備
急救醫療設備:搶救床、擔架、脈搏血壓計、急救醫藥箱等基本急救器械。急救藥品:針對關節出血、腦震蕩、骨折常見疾病對應的藥品應有充足的儲備。急救人員:配置足夠數量的符合要求的急救人員,應至少有2-3名救護人員在場地內隨時待命。急救通道:場館內需要預留救護通道,以便急救人員在緊急情況下快速進入比賽場地,將傷員及時送至醫院。急救計劃:制定標準的急救流程,明確各項職責,并進行演練。
3.2搏擊運動中常見的損傷和病癥識別
關節損傷:最常見的損傷是手指、手腕和肩關節的扭傷、拉傷,還有膝蓋和腳踝的損傷。出血:運動員在搏擊過程中頻繁地拳打腳踢,極易導致頭皮、鼻子和嘴唇出血。腦震蕩:頭部直接或間接受到重擊,出現頭暈、惡心、視線模糊等腦震蕩癥狀。發生腦震蕩時必須立即停止比賽,并安排專業醫護人員送醫,以免導致腦出血等嚴重腦損傷。骨折:骨折屬于比較嚴重的損傷,需要進一步檢查和治療。手、肘、肩、腳踝等位置骨折風險更大。割傷和挫傷:搏擊比賽中,運動員的出拳較重,拳套接觸對手的眉弓等部位可能導致割傷和挫傷。眼部損傷:手或腳擊中眼部可能造成眼球挫傷、分泌物增加或視力下降等。
3.3搏擊運動中傷員的緊急處理和轉移方法
首先,傷情發生后,應立即停止比賽,避免運動員繼續活動加重傷情。其次,醫護人員要全面快速評估傷員的具體傷情,明確主次輕重。如果發生骨折等嚴重傷情,要立即采取固定的措施,使用夾板、繃帶等工具,減少因移動引起的痛苦和癥狀加重。此外,對出血較多的部位,需要及時有效地止血。再次,要密切注意傷員的生命體征狀況,若出現呼吸困難或窒息等情況,應立刻進行人工呼吸甚至心臟按壓等急救措施。同時,應咨詢傷員相關的病史和藥物治療史,根據情況給予一定量的減壓液,維持其電解質平衡,穩定生理狀況。最后,根據傷情嚴重程度,應盡快將傷員轉移到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和診斷。快速有效的送醫方式能最大限度地減小傷病帶來的不良后果。
3.4搏擊運動中的傷后康復和復原建議
傷者應充分休息:對于輕微擦傷、挫傷,患處需3-5天絕對靜置;骨裂傷等較重的傷應休息6周以上。適度使用消炎藥和止痛藥:消炎藥有助于減輕傷口處的腫脹和痛楚,緩解傷口發炎;適當使用止痛藥。適度物理治療:在充分休息后,可以開始進行肌肉伸展、按摩等物理治療,以有效促進肌肉的恢復。鍛煉肌肉協調力:逐漸開始有一定強度的有氧運動和柔韌性訓練,重建肌肉連續性和協調性。帶負重恢復運動:逐漸增加負重,恢復動作幅度和速度,力求恢復原有的力量水平。這需要根據個人差異來調整。選擇合適的護具:對于容易受傷的部位,配備合理的保護裝置可減小再次受傷的風險。適當補充營養:吃含有豐富的維生素、鈣和蛋白質的食物,有助于組織的修復和再生長。定期復診:定期返回醫院復診,確保傷勢痊愈并得到醫生的批準方可重新參與訓練和比賽。
4結語
搏擊是一項非常具有挑戰性和身體對抗性的體育運動,而有效預防和控制運動損傷是提升搏擊運動安全性、保障運動員健康的重要舉措。只有通過正確的熱身訓練、使用保護裝備、控制比賽強度等方法,并配合及時有效的現場損傷處置,才能真正降低損傷的發生率,保障運動員的身體健康。我們應通過加強比賽管理和制定相關規定等方式,加強對搏擊運動損傷的防控,為運動員提供更好的環境,從而使搏擊運動更安全、更健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