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瓊海,韓 斌
(甘肅省古浪縣大靖教育工作站,甘肅古浪 733103)
《語文課程標準》中非常重視學生的閱讀,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加閱讀量;提倡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要求學生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掌握多種閱讀方法。并且對課外閱讀的總量有了具體規定: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閱讀量不少于400 萬字。但是在語文考試中,閱讀理解是學生失分最多的部分,也是讓教師最為頭疼的部分。在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方面,教師雖然下了很大功夫,但收效甚微。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加強閱讀訓練、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為了充分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筆者對學生展開了調查,采取個別訪談交流與和問卷相結合的方式,以其全面了解學生的閱讀現狀。
調查發現,喜歡讀書的學生不足三分之一,并且大部分是在教師和家長的監督下進行的,讀書也只是看課本和教輔資料;大多數學生沒有與他人分享閱讀心得的經歷;有70%的學生在閱讀時從不動筆進行閱讀批注和勾畫,更不用說摘抄精美佳句;閱讀時能全身心投入的學生不足20%,甚至有的學生在讀完后不知道讀了些什么;只有30%的學生閱讀比較認真;幾乎沒有學生能自覺地將閱讀中汲取的營養和學到的方法應用到寫作中去,從而達到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的目的。可見,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知道為何閱讀,更不知道如何去讀,閱讀質量自然低下。
目前來看,學生閱讀主要以教科書、教輔書籍、文學類作品為主,內容較為單一。調查發現,有12 名學生喜歡看漫畫和卡通類書籍,而對于政治、歷史、藝術、技術和科學等其他人文科學類卻很少涉獵,喜歡閱讀名著的學生不足5%。學生們感興趣的書籍,往往與他們的年齡和心智不匹配。單一的閱讀內容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和視野,不利于學生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并會對學生的終身閱讀和學習產生不良影響。
閱讀興趣是閱讀主體對閱讀客體的一種心理傾向,學生只有對閱讀產生興趣,才會在沒有家長和教師的監督下,自主進行閱讀。但是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的閱讀往往帶著一種功利的思想,他們急功近利地想通過一次或者幾次閱讀就獲得高分,而忽視了閱讀的本質。學生在這種錯誤思想的指導下很難真正去閱讀,體驗閱讀所帶來的快樂。再加上當前電子產品泛濫,手機、電視、電腦游戲的普及吸引了學生更多的注意力,而學生對閱讀則明顯缺乏興趣。調查顯示,只有15%的學生每天堅持閱讀,而高達60%的學生只是偶爾閱讀課外書;在讀書的學生當中只有30%是出于興趣,而近一半是教師和家長的要求。
當前,教師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主要通過摘抄好詞好句或者做讀書筆記、寫讀后感來進行,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沒有進行科學引導。由于書籍選擇的隨意性,很多學生在閱讀時遇到了瓶頸;還有的學生為了應付教師的檢查,在閱讀時走馬觀花,隨意摘抄一些詞句,并沒有深入去理解文本的含義,而對于學校組織的閱讀活動也只是抱著應付的態度參加,缺乏積極性,這些都是缺乏教師引導造成的。此外,部分家長本身沒有閱讀的習慣,再加上文化水平的局限性,對于適合孩子閱讀的書籍不明確,對于孩子的閱讀指導束手無策,往往盲目地買一些自認為的“好書”塞給孩子就放手不管,不管孩子的閱讀過程,更不會引導孩子說出讀書感想,這就導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以至于閱讀效果不理想。
雖然近年來各個學校都實行了“雙減”政策,努力給學生“減負”,但是由于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學生普遍面臨作業多、學業壓力大的問題。一些學校往往更看重“教學質量”,教師對學生的學業更加重視,不僅在課堂內進行知識的傳授,即使在課余時間也對學生進行課外指導。此外,很多家長還給學生報了各類校外培訓和輔導,學生在完成了校內的課程之后還要參加各類校外輔導,甚至周末和假期也不例外。學生的時間被作業和各類輔導培訓占據,沒有時間進行課外閱讀。調查顯示,學生每天能保證一小時讀書時間的不足20%,這對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是非常不利的。
朗讀是閱讀教學中學生閱讀和理解能力最常見的基本訓練方式。南宋思想家朱熹說:“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義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現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教學總得讀。”朗讀教學就是“教朗讀、用朗讀教”,有效的朗讀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明確朗讀教學的要求。了解、掌握和運用朗讀的基本方法是提高朗讀能力的前提。《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朗讀與理解、把握、體驗、感悟是密不可分的。在具體教學中,首先,要做到“讀音正確,吐字清晰”,朗讀時不丟字、不加字、不讀錯字,停頓適當,正確使用輕聲、重音、變調、兒化等音變規律。其次,要做到“語流暢達、語意清晰”,朗讀過程中不斷讀、不讀破句,把握好語調和節奏。最后,要做到感情自然流露,準確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是朗讀的較高要求。
2.朗讀教學的訓練。只有將朗讀訓練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各個環節,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和閱讀能力。訓練朗讀的方法有很多,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聽規范的朗讀并進行模仿,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可以豐富朗讀的形式,如學生領讀、齊讀、分角色朗讀、表演性朗讀、分組讀、個別讀等;還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點,開展“朗讀大賽”,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教師要及時檢查和評價學生的朗讀效果,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讀書成果,體驗到讀書的樂趣。此外,在朗讀訓練中,教師要加強指導,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入選教材的文章并不是每一篇都適合朗讀,教師要根據課文的性質和特點選擇適合朗讀和背誦的材料,這樣才能朗朗上口,越讀越有滋味。
3.教師示范朗讀。教師示范朗讀對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非常重要。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依據教材,有感情地進行范讀。范讀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段落,但是要選擇那些語言生動鮮明、與中心思想關系密切的部分,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體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需要量的積累,進而逐步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但課內閱讀的時間和內容并不能滿足學生量變的積累,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務必重視拓展學生的課外閱讀,助力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1.提供閱讀書目,明確閱讀方向。在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學生和家長最苦惱的問題之一就是閱讀內容的選擇,若選擇不當可能會影響學生的閱讀效果,甚至會給學生的價值認知帶來負面影響。因此為了有效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教師可以結合新課標中的要求給學生推薦一些適合青少年閱讀的書目,同時要尊重學生的興趣與接受能力,使學生感受到課外閱讀的收獲與快樂,這更容易激發學生主動閱讀的內驅力。
2.給學生具體的閱讀要求。為了使學生的課外閱讀更具實效性,教師要在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過程中,提出一些有利于提升其閱讀能力的建議,如為學生制訂契合自身的閱讀計劃,幫助學生養成堅持閱讀的習慣;在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鼓勵學生把讀與寫、讀與思結合起來,如在閱讀過程中對好詞佳句進行摘抄,也可以把自己閱讀的感想或心得體會寫下來,這樣的閱讀過程既開闊了學生視野,增加了學生的積累,也深化了學生的認識,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有很大幫助。
閱讀方法是影響閱讀效果的因素之一,為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語文教師要重視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根據閱讀內容和閱讀需求靈活選擇閱讀方法。目前來看,主要的閱讀方法有以下幾種。
1.泛讀法。主要目的是增加閱讀量,拓展學生的閱讀面,閱讀內容不局限于文學類,還可以涵蓋科學類、歷史類、體育類等內容。學生不需要投入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對閱讀內容有所了解即可。
2.精讀法。這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按照文章的順序,逐字、逐句、逐段地讀下去,對每個詞語、每個句子、每個段落和每個篇章進行深入思考,弄清其含義。精讀的對象一般是優秀的文學作品或內涵較深、經得起推敲的文章。學生應細讀多思,反復琢磨,反復討論,邊分析邊評價,務求明白透徹,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華。
3.速讀法。這是一種快速讀書的方法,出發點是了解閱讀內容的大意。這種閱讀方法可以加快閱讀速度,擴大閱讀量,大多應用在對各類書籍的閱讀中。
4.讀寫法。這是一種手腦并用的方式,在這種閱讀方式下,大腦進行閱讀,筆尖留下讀書心得,不僅能夠為今后的寫作積累材料,還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閱讀能力。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好習慣對學生來說受益終身,在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有效方法是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教師可以結合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來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進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1.培養學生養成多讀的習慣。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要通過量變的積累來實現質變的飛躍,而量變積累的表現之一就是需要多讀、勤讀。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樹立“開卷有益”的意識,善于利用零碎時間進行閱讀,且積極閱讀各類讀物,以便于開拓視野、增長見識。
2.培養學生讀記結合的習慣。教師要提醒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做好標注或者記錄,及時把自己認為有價值的內容整理下來,把自己的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還要經常回顧或者復習,這樣就能集腋成裘,終有大用。
3.培養學生思考的習慣。從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角度來說,思維能力是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即要培養學生聯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的意識。閱讀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路徑,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讀與思相結合,以促進學生的深度閱讀,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4.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習慣。教師要鼓勵學生把閱讀過程中的所思、所得應用到分析問題或者作文寫作之中,感受閱讀帶來的收獲,這樣也容易使學生重視閱讀,對其閱讀能力的提升提供助力。
語文教學中要想真正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需要激發學生主動閱讀的內驅力,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快樂,這樣學生才會主動參與閱讀,進而享受閱讀帶來的快樂。對此語文教師需要豐富閱讀教學的形式與內容,激發學生的內驅力。例如,教師可以利用豐富直觀的素材讓學生感受閱讀的價值,如通過觀看視頻《朗讀者》讓學生直觀感受閱讀的魅力;也可以在班級中開展“師生共讀一本書”活動,教師在與學生進行充分溝通與交流的基礎上確定共讀書目,然后定期開展交流活動,師生共同分享閱讀的心得體會,或者就某一部分章節進行研討,開展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讓學生感受到閱讀帶來的收獲與認識,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夠得到更充分的發揮,也就能夠逐漸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綜上所述,新時期的教育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教學中心任務,而閱讀則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閱讀教學,不斷研究和改進閱讀教學,用閱讀引領學生成長,助力學生成人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