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勇
(福建省漳州市第三中學,福建漳州 363000)
近年來,在體育深化改革方面,各級教育部門紛紛出臺了若干政策來保障體育在中小學的順利實施。特別是“雙減”政策頒布以后,體育的地位逐漸提升,初中體育也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初中學校如何抓住這一體育路徑創新改革契機,不斷制定符合本校發展的體育方案,切實提升體育教學效率,成為一個亟需思考和研究的問題。文章通過一系列的調查、分析、總結,提出了“雙減”背景下初中體育教學效率提升的路徑,以期為其他學校提供參考。
“雙減”政策對初中體育教學內容的影響十分明顯,可以選擇的體育項目明顯增多了,然而一些體育老師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所選擇的體育項目都與中考的考點有關,導致教學內容枯燥。調查發現,不少教師為了讓學生取得好成績,所有的體育課都在圍繞短跑、仰臥起坐、立定跳遠等中考體育內容進行重復訓練,還有一些教師不惜將大部分的課后服務時間都用于訓練中考體育考試內容。這種枯燥的教學內容,不僅無法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還容易導致學生對體育學習產生厭惡或恐懼心理。
一切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都離不開場地,然而不少學校存在場地設施不足的問題,這嚴重影響了學生動作的完成質量,久而久之也會影響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調查分析發現,各學校在深入實施“雙減”政策以后經常出現以下情況:校園體育活動驟然增多,可用于體育教學的場地設施卻嚴重短缺,有的學校由于本學期參與體育社團活動的人持續增多,導致籃球、乒乓球等課內活動與社團活動的場地設施沖突,使得基本的體育教學活動無法開展。加之不少初中學校將大量資金投入與中考有關的文化課教學中,忽視了對體育教學的投入,導致缺乏資金進行場地設施建設。當幾個班同時上體育課的時候,往往需要排隊,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體驗。因此,初中學校在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等方面一定要解決資金問題,大力建設教學場地和設施,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如此才能提高體育教學效率。
初中學校體育師資力量薄弱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專業體育教師嚴重短缺。調查發現,多數初中學校的體育教師只有一個,甚至有的學校的體育教師是由其他學科的教師兼任。體育是一門以實踐活動為主的學科,而文化課多偏重理論,如果體育課由文化課教師來代任,他們只能帶領學生做做熱身運動,或簡單地帶領學生鍛煉身體,無法教會學生一些專業的體育知識以及動作技巧,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體育的“育人”效果,無法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提升其體育素養。“雙減”政策實施以后,體育課時明顯增多,體育工作強度增大,然而不少學校對于體育教師的待遇補助、激勵機制等沒有很好地落實[1]。體育教師是一切體育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如果這些問題沒有得到及時解決,將大大影響體育教學效率,也會影響教師創新體育教學內容和形式的熱情。
二是體育教師的專業素質以及教學能力未能達到“雙減”政策的標準。初中體育教師本身的素質參差不齊,有些教師對“雙減”政策的理解不夠全面,在一人兼多職的情況下很容易導致體育活動的開展不規范,難以有效提升體育教學質量,也無法提升學生的體育素養。
調查發現,初中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態度存在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學生對體育內容不感興趣,認為體育課十分枯燥且浪費時間,不如用來鞏固文化課學習,這種被動的態度不利于發揮體育活動在增強學生體質、錘煉學生意志方面的價值;二是學生受傳統教育理念、應試教育、結果教育等的影響,忽視了上體育課的意義,他們認為只要身體好就不用鍛煉身體;三是初中學生的整體身體素質偏弱,“小胖墩”“小眼鏡”現象越來越多,盡管“雙減”背景下不少教師為了減輕課業負擔而減少了“作業量”,使學生有更多時間花在鍛煉身體上,但不少學生“不愛動”,參加體育活動時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更加認為體育課很辛苦。
“雙減”政策背景下,要想提高初中體育教學效率,必須創新體育教學內容和形式,建立與“雙減”政策相契合的教學實施方案。
首先,課外體育活動內容的設置應緊密結合課內體育教學內容,課外應是課內體育訓練效果的延伸[2]。課內體育活動結束后,教師可針對課外體育活動,組織一場與課內教學內容有關的競賽活動。當學生剛剛掌握了籃球等動作要領,如果及時組織一場課外籃球競賽,那么學生就可以立即將課內所學習到的體育技能應用于課外實踐中,這不僅有利于幫助學生鞏固所學內容,還能夠激發學生投身體育鍛煉的熱情。
其次,要抓住初中學生“愛玩”的天性,通過游戲化的教學內容和形式來呵護學生的“游戲”精神,使他們對體育活動的態度從“抗拒”向“喜歡”“熱愛”轉變。教師可采用“綁腿走”“貼膏藥”等形式幫助學生伸展身體肌肉和關節,也可根據教學實際設計一些具有一定情節的基礎動作和環節,為平淡的教學環節增添新意。需要注意的是,在開展體育游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教會學生身體鍛煉方法,實現從技術動作理論向技術動作運用的轉變。
再次,以“教會、勤練、常賽”三個環節創新體育教學內容和形式。“教會”主要是在課堂上完成,“勤練”可在大課間活動、課間體育鍛煉、體育家庭作業中進行,“常賽”主要在班級體育競賽、春秋兩季運動會、校內和校際體育競賽中進行。“雙減”政策的貫徹落實,為體育教學提供了更多的教學思路,也為體育活動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時間,學校可以借助這一機會,通過“教會、勤練、常賽”三個環節來循序漸進地提升體育教學效率。在家庭作業的設計方面,體育教師切忌盲目,應做到有針對性、補短板,要結合學生的家庭情況、身體狀況等布置切實可行的作業,使得體育鍛煉能夠融入初中學生的生活中,從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全面發展。與此同時,教師在創新體育教學的內容、形式等方面,應牢牢守住一個底線,即內容形式的安排要以學生的健康成長為核心,要在保證學生體質健康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對體育知識的學習以及體育技能的掌握,從而做到因材施教、因學定教。
要想實現初中體育教學“提質增效”的目標,學校必須完善體育建設。針對當前體育場地設施十分匱乏的情況,除了要科學規劃場地設施、提升校內體育場地設施的利用率以外,還應統籌校內外的場地資源。
首先,可與校外健身俱樂部合作,優秀的健身俱樂部在體育場地設施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學校可以借助他們的場地設施來開展一系列的體育教學、訓練和競賽活動。對學生而言,體育俱樂部的環境和校內的體育環境截然不同,當學校利用俱樂部的場地器材、與俱樂部共同開展一些訓練競賽工作時,學生會改變對體育的認知,將其由鍛煉身體上升為一種美好的體育藝術體驗。這會在很大程度上緩解校內場地資源嚴重匱乏的問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參與校內體育活動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體育參與興趣。
其次,充分利用社區的場地資源。“雙減”背景下,學生的運動時間增加,運動需求也不斷增強,如果能將社區的一些體育場地、設施利用起來,就能夠有效解決學校場地設施不足的問題。在校社共育方面,社區可為初中學生提供一些運動器材和場所,學校可以和社區聯合開展一些體育競賽活動或小型的社區體育活動,從而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教師的體育教學需求。另外,社區可定期引入優秀的社會體育指導員,讓他們擔任體育活動的教練員、評委、嘉賓等,這一方面能為學生的體育訓練提供專業化的指導,增強學生體質,預防學生骨折、肌肉拉傷、絆倒等教學事故的發生,另一方面可以減輕體育教師在課后體育活動指導過程中的教學負擔,讓他們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學校體育訓練活動中。
最后,由于學校場地設施發揮著體育教學載體和工具的作用,除了統籌校內外的體育資源外,學校還要加大對體育教學的資金投入,不斷引進先進的體育器材和設施,及時更換年久失修或被淘汰的設備,為學校體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力的外部條件[3]。條件有限的學校,可以將籃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等需要很大空間的體育運動項目,替換為跳遠、跳繩、仰臥起坐、氣功、徒手操等對場地要求低且耗材少的體育項目,這些項目同樣能夠起到增強學生體質、提升學生運動水平的效果。
首先,每個學校要“配齊”體育教師。教育部門不僅要增加體育教師的招聘指標,還要注重從社會中引進先進的體育人才。社會上一些優秀的退役運動員、教練員等是寶貴的人才資源,學校應對他們進行返聘,采取先上崗、后培訓的模式讓他們入校任教。同時,學校還要充分發揮所在區域內高校優質資源的作用,初中學校可與當地的高校合作制定“實習生+志愿者”制度,讓有志于從從事體育教學工作的大學生參與到“雙減”背后的課后延伸服務中去。如此不僅可以緩解初中學校體育教師匱乏的問題,還能增強國家體育教師的后備力量。
其次,要“配強”體育教師,初中學校既要提高體育教師的招聘門檻,又要提升對所選拔出的體育教師以及現有體育教師的培訓力度。“雙減”背景下,能聘請到“一專多能”的體育教師是一件十分不易之事,加之教學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體育教師的綜合素質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初中學校有必要通過培訓來提升教師的體育素質,讓教師意識到創新教學內容和形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如此才能使“雙減”政策以及素質教育的方針得到充分落實。對教師的培訓內容可以分為知識型技能培訓和技能型技能培訓兩種,知識型技能培訓有利于提升教師的專項體育能力,而技能型培訓能夠提升體育教師多方面的職業素養。
最后,初中學校還應通過制定一系列的機制來提升體育教師的幸福指數:一是要制定措施解決教師培訓與工作時間的沖突問題,二是提供激勵機制,為教師提供自主學習和進修學習的機會;三是要通過定期召開體育工作座談會、完善體育教師參與組織活動及課后服務的待遇指標體系等方式,提高體育教師的思想認識,扭轉一直以來體育在眾學科教學中的邊緣性地位。此外,“雙減”政策規定了優秀教師輪崗制度及彈性上下班制度的指導性內容,這點同樣適用于體育教師,初中學校應將優質資源進行輪崗分配,不斷減輕體育教師的教學負擔,讓他們能夠騰出時間去打造扎實的專業能力和過硬的業務能力。
體育教師在組織體育活動時應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師應遵循“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原則,充分尊重學生的體育學習自主性,讓體育教育回歸學生本真。具體來說,教師應結合學情、“雙減”政策的方針和素質教育的需要,在設定教學內容、創新教學形式等方面多聽取學生的意見,讓他們感覺到參加體育活動不是一種任務、一種包袱,而是一種愛好、一種減壓方式。教師可在每學期開學的時候,通過問卷調查等形式對學生的體育需求、興趣點以及期待學習的體育項目進行一次大型的問卷調查,從中篩選出學生感興趣的、關注點高的教學內容和形式,作為本學期體育課的教學內容和形式。與此同時,教師可通過定期舉辦體育知識問答賽、觀看大型體育賽事、邀請體育冠軍入校開展講座等方式來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以及體育精神,以增強學生體育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
綜上,“雙減”背景下,初中學校的體育教育機遇與挑戰并存。各個學校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政策落實方案以及體育活動開展方案,在“提質增效”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在教學內容、教學形式、體育設施場地、師資力量等方面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這就要求各個學校以及體育教師不斷積累教學經驗,避免體育教學“一刀切”現象的出現。因此各地初中學校應認真落實“雙減”政策的要求,積極創新教學內容、教學形式,不斷完善場地設施建設,提升體育師資力量,強化體育教學效果,從而為推動我國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構建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