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安軒
一般而言,新聞是指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它所擔負的主要功能是記錄事實、傳播信息、反映時代等。其中,時政新聞是各類新聞媒體的重要報道內容之一,是黨報新聞宣傳的重中之重。
對于時政新聞的定義,目前新聞界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新聞學大辭典》對“政治報道”的解釋為:對國家、政黨、公民的政治思想、政治事件、政治會議、政治外交及日常政治生活等方面的報道。也有專家學者認為,時政新聞是對國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者正在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具有鮮明的政治性、政策性、信息性、時效性,表現為各政治團體、社會集團在處理國家事務和國際關系等方面的方針、政策、活動等。盡管表述不一,但其內涵和實質趨于相通。通俗意義上講,時政新聞是對一定范圍內發生的、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相關新聞事件的報道。
對于地方主流媒體來說,時政新聞報道是媒體發展和壯大的根本,是干部群眾了解黨和政府決策的重要途徑,其在解讀決策聲音、傳播價值導向、引領未來發展等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誠然,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新聞傳播進入全媒體時代,對于時政類新聞來說,既要做到“頂天立地”,又要贏得“各方喝彩”,其從采寫方式、內容制作、傳播手段等方面都面臨著新的考驗和挑戰。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融媒手段的普及應用,人們接收信息的渠道多元化,信息往往在第一時間就能“飛入尋常百姓家”。而傳統的時政新聞報道一直秉承權威、客觀、嚴謹的原則進行新聞制作、編發審核和內容傳播,這就造成采、寫、編、審、發的周期相對較長,同時傳播方式相對固定,導致受眾往往無法第一時間了解信息全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時政新聞報道的時效性,無法及時滿足受眾的需求。
與風格多樣、語言詼諧幽默的網言網語相比,時政新聞的信息來源渠道主要是會議講話、專題調研、工作總結等,稿件內容幾乎千篇一律,這不僅導致時政新聞同質化現象突出,還易給受眾造成新聞作品可讀性、可親性不強,高高在上、灌輸說教的刻板印象。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國家和地方政策對個人生活工作的影響,對于時政新聞的關注程度也越來越高。單就受眾來說,他們往往并不太關心政策出臺的緣由,而是關注政策對自己有什么影響。但是,傳統媒體時政新聞報道。比較追求“大而全”,而忽略了受眾的需求,容易造成新聞內容不接地氣,缺乏與受眾的互動性和內容上的貼近性。
媒體融合時代,隨著人們接收信息渠道的多樣化,受眾對時政新聞的深度閱讀需求越來越高。如果還是按照新聞的“5W”原則,按部就班地做好“規定動作”,僅僅滿足于做好重大會議報道和重要領導活動的程序性報道,而忽視了為什么要開這個會或者領導為什么要搞這個調研活動的話,新聞作品就會缺乏應有的廣度和深度,觀點缺乏系統性和全局性,很多有價值的信息就容易被忽略。
從堅持“政治家辦報”,到黨報要成為“思想中心”以及“堅持正確輿論導向”、“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人民至上”、“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等系列新聞理念,都是我們新聞工作必須遵循的行動指南。
黨報姓“黨”,講政治是時政新聞報道的首要原則。當前輿論場疊加碰撞,各種聲音交織入耳,時政報道又是聚焦各級黨委政府的政治活動,備受各方關注。無論是在傳統的紙媒時代,還是時下的新媒體時代,時政新聞報道改革創新必須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杜絕方向性差錯。
一篇好的時政新聞報道,要時刻做到立意正、主題準、形式新。立意正,即要求時政新聞作品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準確貫徹落實黨中央部署要求,時刻體現反映黨委政府中心工作。主題準,即要求在選擇報道角度時,精準精細是第一要務,要能高質量地把黨委政府要求與新聞宣傳傳播規律緊密結合起來,與百姓的關切點連接起來。形式新,即要求時政新聞作品要與媒體發展的前沿技術相適應,做到報道形式多元化。
對于媒體傳播來說,產品的內容質量是第一位的,也是在紛繁復雜的新聞輿論場中掌握話語權、占據制高點的法寶。無論時代怎么變、傳播方式如何變,最能吸引受眾、最能打動受眾的仍然是有品質的新聞內容。對此,持之以恒地加強內容挖掘、品質塑造是時政新聞報道的重中之重。
例如,在黨的二十大召開之際,馬鞍山日報推出一組“非凡的成就馬鞍山這十年”等全媒體宣傳報道,開設“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喜迎二十大”等十余個專欄專題,組織多路記者深入縣區園區、田間地頭、工礦廠房等地,全方位多角度展現馬鞍山建市以來,特別是這十年發生的滄桑巨變,謀劃報道主題數十個,采訪對象數百人,刊發重點稿件千余篇,同時嚴把采編質量關。整組報道綜合運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第一時間在報、網、微、端等多個平臺聯動推出,并追蹤反饋各方聲音,贏得了廣大受眾的點贊。
從馬鞍山日報這組系列報道的成功經驗來看,好的時政新聞作品首先要把握主題、形成特色。做好重大主題報道是地方媒體義不容辭必須履行好的職責使命。要做好重大主題報道,首先考驗著時政記者和編輯乃至整個報社的組織策劃和協調能力。其次要深化內涵、注重深度。從具體實踐層面而言,出于時政報道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一般會安排擁有相對較長的從業經驗,抑或是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和綜合業務能力的記者做時政記者,由此也會帶來一個弊端,即形成慣性的報道方式,思維、語言、寫作方式較易固化。
以會議類時政報道為例。在報道會議性時政新聞時,會議材料、領導講話是記者關注的重點,記者按照相應的要求,會對這些材料或講話內容作精心挑選,最后寫成一條新聞作品。但對于很多報道會議的時政新聞來說,如果僅用會上的內容往往不夠全面,需要綜合考慮、聯動設計,乃至進行深度剖析、深度挖掘,才能達到“跳出會議寫會議”的目的。
由是觀之,完成一篇好的會議新聞,一般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了解會議背景,即開會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特殊情況,需要解決哪些問題,出臺哪些措施等。二是掌握相關資料,如上級關于類似會議主題的通知要求或公開報道,會場的講話交流材料、工作匯報總結等。三是做好現場記錄。對于不少會議來說,領導講話一般都會有講話參考,但領導發言也會根據實際情況臨時發揮,這就特別需要記者用好“腦”和“筆”,抓住閃光點,挖掘“富礦”。在此基礎上,記者寫作時才能心中有方向,做到主題集中、內容精準、融會貫通。
再以調研類時政報道為例。時下,領導專題調研活動具有一定的頻次和力度。但領導調研的隨機性、靈活性較大,現場很難提取到具體的觀點,關注的重點也是圍繞解決實際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筆者認為,解決問題只是調研活動報道的起點,還需要進一步提煉領導的思路觀點,把內容做得更充分。一要善于研究。每個調研活動都有一個確定的主題,領導安排這樣的活動也是“有的放矢”,所以在調研過程中,既要充分了解黨和政府的相關方針政策、工作思路,更要身到、心到、眼到,全面掌握調研對象的實際情況,才能吃透調研的背景、意圖。比如領導調研文旅發展工作,就要了解當前文旅消費迸發的大背景,然后結合當地文旅資源工作特色,甚至結合區域發展的戰略,在更高的站位上寫調研報道。二要準確領悟。領導在調研中一般是就問題講問題,在具體的講話中,“關鍵詞語”顯得特別重要,這往往就是記者寫稿的素材或者源泉。比如調研新冠病毒傳播應急處置工作時,就要在了解宏觀大背景的情況下,準確認識當地的階段性工作重點,然后再結合領導現場講話要求,合理精準報道。三要靈活運用。領導在進行考察或調研時,免不了要說一些口語,這時要進行選擇性使用,對于一些樸實生動的口語要積極使用,這樣能增強調研報道的現場感和生動性。此外,調研報道的內容要注重運用短語,杜絕空話、套話,盡最大努力增強稿件的可讀性、可親性。
此外,《中央八項規定實施細則》(以下簡稱《細則》)對改進新聞報道作了明確規定,提出精簡務實、注重效果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無論是會議新聞報道,還是調研報道,都要嚴格對照《細則》要求,嚴控稿件篇幅字數,嚴禁運用套話、空話,更不能說謊話、假話,保持語言簡潔明了、文風清晰自然,著力傳遞具有導向意義和新聞價值的關鍵信息。
進入全媒體時代,傳播渠道的拓展同樣至關重要。第52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 年12 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67 億,互聯網顯然已成為輿論引導的主戰場、前沿地。相對于傳統媒體來說,人們更愿意使用移動終端隨時隨地獲取信息資訊。因此,傳統媒體應適應時代特點,把握發展機遇,立足內容優勢,積極運用新媒體技術,拓展傳播渠道,豐富傳播方式,實現新聞信息實時推送,真正與受眾實現跨時空無縫對接。
就時政新聞傳播來說,其內容廣泛、影響力強、受眾面廣。因此,要堅持移動為先,大力運用數字技術,全力構建傳播矩陣,進行多次分發,除利用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平臺外,還應充分發揮好官方微信公眾號和手機APP 作用,力爭在第一時間將信息傳遞給更多的受眾,從而提升報道的傳播力、影響力。同時,綜合運用新媒體技術,結合實際工作和新聞本身,密切與各方溝通合作,靈活推出時政短視頻、海報等新媒體作品,進一步提升全媒體傳播效應。
以馬鞍山日報時政新聞傳播為例,除正常在報紙重要版面刊發以外,還利用互聯網技術,積極開發網站、客戶端和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號、微信視頻號等新媒體傳播平臺,最大程度聚合傳播資源,第一時間進行新聞推送,當日的重點時政新聞,當日就能傳播到千家萬戶。
紙媒時代,書信、電話等通訊方式是新聞播出后媒體與受眾互動交流的主要形式,進入新媒體時代,隨著全媒體終端技術的成熟運用,信息可以實現文字、圖像、視頻的隨時發布,技術的迭代升級使受眾通過新的終端,與新聞產品的制作者或傳播者實現實時互動,甚至進行跨區域、跨時空的多維度傳播。
馬鞍山日報在進行地方兩會等重要主題報道時,就借助移動技術,利用新華云等平臺直播的方式與受眾進行互動,幫助受眾了解現場情況,反映群眾的聲音和期盼,不斷優化受眾的互動體驗。同時引入“云對話”模式,邀請受眾代表在線參與互動交流,并引導受眾在評論區積極發言,增進雙方的互動。還根據主題主旨,邀請專家學者進行點評,通過“專言專語”來強化時政新聞傳播的效果。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在受眾多元需求和媒介形態變化的多重影響下,傳統媒體生態和傳播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媒體之間的競爭越發激烈,做好時政新聞報道既有機遇也面臨挑戰。
作為新聞工作者,必須保持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清醒的頭腦,充分認識到媒體融合給時政新聞報道帶來的挑戰,積極從傳播理念、采編方式、報道內容等多個方面著手,堅定信心、守正創新、乘勢而上,力爭創作出有深度、有思想,接地氣、冒熱氣的新聞作品,同時通過傳播手段的創新不斷增強時政新聞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在講政治的前提下,千方百計用最短的時間將重要的新聞信息傳遞給受眾,牢牢把握新聞輿論工作的主動權、挺進新聞傳播的主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