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雯璐
出鏡記者是在直播現場、在鏡頭中,從事直播報道、人物采訪、事件評論等的電視記者和節目主持人的總稱。出鏡記者多是以收集素材、介紹、評述新聞事實,在各類直播現場跟隨事態變化,直接面對觀眾,以采訪者、目擊者、參與者和報道者的身份出現的一種新的工作方式。
從近年來的新聞節目以及直播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電視媒體及新媒體記者在直播報道的“第一現場”頻頻出鏡,此時他們集敘述者、傳達者、提問者等多種身份于一體,在新聞以及直播的串聯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出鏡報道也逐漸在直播報道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出鏡記者做好現場報道必須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但絕不是提前將所要表述的內容記錄在手機里或是形成文字性稿件,到現場去變相地播讀給受眾。而是當出鏡記者抵達報道地時,根據現場的環境、人物等靈活組織內容,準確清晰地表達給受眾。這一點就對出鏡記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今的電視新聞、直播報道以及新媒體報道模式,越來越多地要求出鏡記者抵達新聞或直播現場后有迅速觀察、善抓細節亮點的能力。換句話說,這已經成為出鏡記者必備的基本素養。因為細節往往才是最有說服力的。當出鏡記者站在鏡頭前或面對鏡頭時,就必須要以直播事實信息為基礎,并用自己的語言、充分且詳盡地完成對新聞或直播過程的敘述。需要注意的是,在報道過程當中,必須事實清楚、層次分明、條理清晰、敘述順序符合受眾的收看習慣。盡量做到表達利落,邏輯關系順暢,信息明確詳盡,切勿出現明顯的結巴或者過多地插入語氣助詞和不著邊際的表達等現象。
新媒體環境下直播過程中出鏡記者還需要做好與屏幕前受眾的互動,隨時了解受眾的關注方向,情緒狀態,以及想要繼續關注的事件的發展方向。所以,直播過程中,出鏡記者在捋好直播思路的前提下,對受眾想要了解的事情進行實時的穿插介紹。在這個過程中,出鏡記者臨場的把控力、表達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出鏡記者還要注意表達時的情緒、語速等,這些要根據現場情況及時做出相應調整。此外,如果能夠在現場將背景聲、同期聲等多種聲源最大程度地利用起來,就能更好地喚起觀眾的臨場感和現場感。比如在很多直播現場,出鏡記者與當事人的對話就是最鮮活的展現方式之一。要注意的是,出鏡記者在采訪前要與當事人提前進行溝通,切勿在直播過程中出現偏離主題或詞不達意的情況,如若當事人有表達不清楚的地方,或出現語無倫次時,出鏡記者可以引導其表達,但不能代替其發言。
此外,情緒也是現場感的來源之一。高興、緊張、痛苦、難過等情緒,其實也是現場感的一部分。這就要求出鏡記者必須首先要能感染自己,如此才有可能感染觀眾,但不可過分夸張地表達。比如在馬拉松比賽直播過程中,為了更好地烘托現場觀眾的熱情,出鏡記者在現場大笑或大喊大叫,想通過類似方式將現場氣氛烘托到一定高度,這是不可取的。出鏡記者在直播現場的出鏡介紹過程中,要能夠把控自己的情緒,并有隨情而動的能力,及時把握、調整語言表達的速度,讓內容貼合直播的主題。
每一場直播背后都有它靜態的細節以及動態的發展變化,所以出鏡記者抵達直播現場后,首先要做一個觀察者。除了報道現場能夠看到的外,還要發掘出觀眾看不見的。而這些都需要出鏡記者通過真看、真聽、真感受去發掘。
2023 年3 月26 日,蕪湖航空馬拉松在蕪湖空港會展中心正式鳴槍開跑。安徽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通過4K高清直播車對蕪馬盛況進行全媒體直播。
本次賽事全面升級,旨在打造航空馬拉松品牌。所以整個賽事過程當中的亮點、特色非常多,在直播的過程當中做好全方位介紹,是出鏡記者應完成的任務。
1.提前踩點,力求心中有數
在此次蕪湖航空馬拉松直播報道當中,作為出鏡記者,在賽事開始前一天,提前抵達現場熟悉全程42公里賽道,對每一處直播點位進行確認,同時對于賽道周邊情況進行探訪,了解賽事正式開始時賽道周邊情況,包括補給點、啦啦隊、特色表演、航空特色主題展演、最美賽道等諸多亮點內容,做到心中有數。此次直播時間長達1個小時50分鐘,每位出鏡記者的直播連線點位都在3 個以上,所以演播室、現場、直播點位的統籌安排、銜接特別重要。出鏡記者在比賽正式開始前,要對每一時段直播連線的具體時間做好對接,這就需要提前了解跑手們的速度與節奏,把握好時間,包括第一梯隊跑手以及大部隊抵達直播點位的時間區域,要有一個大致的預判,在有跑手經過的時間點進行直播連線,讓直播有看點和亮點。
2.豐富直播內容,表達思路清晰
電視直播以及新媒體直播,其呈現形式只能看、只能聽,但不能聞、不能摸,所以出鏡記者要通過自己在現場的出鏡,讓觀眾盡可能實現“能聽、能聞、能摸、能看”,這就需要通過語言描述及鏡頭畫面的配合,調動觀眾的各種感官系統。
在馬拉松賽事正式鳴槍開跑前的出鏡介紹,可以包含:跑手們的精神狀態,現場周邊情況,著名參賽選手的介紹,賽程的設置,天氣情況,賽事中年齡最大和最小的選手介紹,以及大家來自哪些省份,來自哪些國家等,這些都是直播中大家非常關注的細節,而這些也需要出鏡記者提前做好功課,并結合現場熱鬧的氛圍進行預熱的切入點。
直播內容的展現,除了要有現場感、氛圍感以及賽事相關細節的支撐外,出鏡記者在現場還要有敏銳性,對于有機會跑在第一梯隊的選手做好相關情況的了解,比如其在之前的比賽中取得的最好成績大概是多少,在直播過程中給予更多關注,及時做好臨場的節奏把控。
總的來說,現場直播報道對出鏡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好的直播現場、體育賽事的精彩呈現,需要優秀的出鏡記者;同樣,好的直播節目或體育節目,也能造就優秀的出鏡記者。
出鏡記者在直播報道中,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勞動者,在通常的采訪、出鏡報道中,往往是以雙重身份出現的:一個是“本我”,一個是“職業的我”。
“本我”要求出鏡記者在采訪中具備常人的狀態,隨情而動;而“職業的我”要求出鏡記者的情感變化始終圍繞直播主題、體育賽事以及新聞事件的發展變化隨時而動,不可因個人情緒影響正常的直播進程。所以,出鏡記者在扮演這兩個角色的時候,要把握好力度與時機。
1.提前做好背景調查
在蕪湖航空馬拉松直播過程中,每一個直播點位都有其設置的必要性。考慮到本次主題為“航空”,所以在賽道的設置上,有很多航空主題元素。比如,從起點會展中心出發不久,就是北航蕪湖通航創新園,是由蕪湖市人民政府和北航科技園合作建設的航空航天科技企業孵化器和成果轉化基地。在該點位的出鏡記者需要在等待跑手們趕到此處前,對相關企業及其亮點特色做好背景資料的調查和了解,且所述信息必須權威準確。
2.做好現場情況介紹
根據現場情況,可以與啦啦隊成員進行適時互動,了解企業特色以及最新科技成果。等直播鏡頭中可以看到跑手們時,出鏡記者即可開始介紹他們整體通過情況,因為這個直播點位的設置距開跑沒多久,所以大家的精神狀態還非常飽滿,整個隊伍也是浩浩蕩蕩,并未拉開很大的距離。此時可以通過出鏡記者的介紹以及畫面的配合,讓屏幕前的觀眾感受馬拉松比賽的朝氣蓬勃,也可以注意觀察部分跑手的狀態,會有很多加油打氣的口號,現場觀眾揮舞手中的國旗的場面,跑手與啦啦隊成員的互動等,這些都是直播連線時要注意的細節。全馬、半馬的分界點位置的直播,出鏡記者能介紹的情況多,因為此時對于半馬的跑手們來說,賽程過半,而對于全馬的選手來說還有很長一段距離,但此時大家的體力消耗比較大,對于很多跑手來說,起跑時的興奮勁逐漸褪去,需要適當的補給,還需注意調整心態和節奏。在他們經過補給點位時,可以通過直播鏡頭看到有哪些食物和飲品,以及大家經過時拿取食物和飲品的動態,例如跑手們都是邊跑邊喝,很少有人停下來休息等。同時,在比賽的很多賽程處,都配有隨行醫務人員,以備不時之需。這些介紹中,包含政府部門及主辦者為賽事所做的準備工作,出鏡記者以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扮演好政府和公眾代言人的角色。
出鏡記者在進行現場報道時,除了有聲語言表達外,還可以通過肢體語言提升信息附加值。因此,出鏡記者除了要保證報道內容準確之外,還要重視自己的體態語言、鏡頭語言等在信息傳達方面的作用。
1.體態
電視大屏以及新媒體小屏傳播最大的特點是可以更清晰地展示出鏡記者的個人形象、體態、動作等,或許日常生活中看起來并不明顯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會在鏡頭前被放大。所以,在直播現場出鏡時,出鏡記者切莫頻繁地眨眼,晃動身體,搖晃手臂等,這樣很難讓觀眾有一個好印象。所以,“站有站相”是鏡頭前最基本的要求。
2.鏡頭感
出鏡記者在面對鏡頭時,切勿“死盯著鏡頭”,可以在直播現場“動起來”,不要把目光聚集成一個點,在直播開頭介紹完基本情況后,可以利用現場以及周邊環境,邊走邊講。比如在蕪湖航空馬拉松直播過程中,出鏡記者站在每一個不同的直播點位,在不影響跑手經過的時候,都可以邊走邊說,除了介紹目前大家的通過情況外,還可以與啦啦隊員互動,同時可以對周邊的亮點進行介紹。比如跑過歡樂桃園鄉村度假區,跑手將途經九十殿文博藝術小鎮,楚漢文化給這里帶來了別樣的文化底蘊,形成了灣沚獨有的“楚風畫廊”。由九十殿文博藝術小鎮拐下來就進入蕪湖智能托盤小鎮賽段,托盤小鎮是中國特色小鎮50 強之一,這里是國內規模最大的托盤產業集聚區。這個托盤可不是我們平日餐桌上使用的托盤,而是用于集裝、堆放、搬運和貨物運輸的載具。此時這個話題的介紹,就會引起屏幕前受眾的關注,人們不禁要問:到底這種托盤的特色是什么,又如何能讓小鎮成為中國特色小鎮50 強呢?透過鏡頭,制造懸念,合理介紹,效果會得到增強。此外,現場如果有嘉賓或者被訪者,在互動的過程中,出鏡記者的眼神轉移不宜過快,特別是眼神不要飄忽不定,一會掃視、一會俯視,給屏幕前受眾一種不莊重或不自信的感覺。如果直播需要,可以適當有蹲下的舉動,讓眼神有一個正常的平視效果。所以,把握好動作及眼神等的“度”非常重要。
3.肢體語言
出鏡記者在報道中,為了更好地完成相關情況介紹,難免會使用一些自然的手勢、身體轉向等體態語言,但不可過于頻繁。比如在馬拉松比賽直播中進行現場介紹時,對于有些稍遠或某具體方位的描述時,出鏡記者可以將手指向身后,或者體側某一方位,讓受眾明了所指具體方位,提升受眾對賽事的關注度??傊?,出鏡記者在出鏡表達過程中,對動作力度、速度和幅度三個“度”的把握,要考慮觀眾的審美接受習慣。
出鏡記者的個人形象,包括妝面、發型和服裝的搭配,同樣會影響出鏡報道的效果。對于受眾來說,出鏡記者出現在鏡頭前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這主要包括妝造、服飾等是否大方得體,是否適合當下節目選題的意境。比如,時政新聞的現場報道,出鏡記者著正裝,會顯得正式且大方;事故報道的現場,出鏡記者著深色衣服或者素色衣服且無過多裝飾搭配等更符合當時情境;另外,在一些特殊活動報道中,為了增加亮點,可以穿著適合當時情境的相關服飾,比如漢服、旗袍等??傊盐蘸枚群蜁r機,才是關鍵。
總的來說,電視新聞記者出鏡,是新聞播報和直播活動中最靈活、最有效的采訪手段之一。出鏡記者出現在鏡頭中,不但凸顯了電視以及新媒體采訪的優勢,而且形成了直接的人際化交流,有效拉近了記者和觀眾雙方的心理距離,具有較強的人文價值。